物理科学探疑-网友天空-宇宙的观念
wytk-11.gif (489 字节)

1、关于宇宙之研究    陈顺华   2002年9月25日   源文件

2、相对论的推广及宇宙天体在空间背景下的新统一    王少波   2002年9月25日   源文件

3、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错误的——我发现并创立了一种新的行星运动理论——     王建华   2003年1月26日

内容提要:首先在序言一中指出了哥白尼“日心说”运动模型存在着一个重大的理论缺陷。为了修正这一理论缺陷,本文在理论上提出了“太阳系质心说”(或“恒星系质心说”)运动模型。其次在序言二中指出了“新的行星运动理论”是建立在四个基石之上的。最后在序言三中指出了牛顿分析研究引力定律的起点,不属于对客观事实直接观测的结果,而是属于可能包含有人工误差的观察定律。而本文分析研究新引力定律的起点,则属于对客观事实直接的、正确的观测结果。源文件

4、单星控制说(新宇宙形成论)    徐斗南    2003年6月15日   源文件

5、太阳系的起源      袁玉刚    2003年6月28日  源文件

6、相对静止论      陈寿元     2003年12月3日    源文件

摘要 由太阳系主要特征,及亚里士多德思想,牛顿力学和相对论基本观点,综合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相对静止,在自然状态的要保持,不在自然状态的要恢复之”的论点,它与自然界更和谐。并推理出:卫星的轨道面向行星自转的赤道面演化;公转角速度比行星自转快的卫星,其轨道半径逐渐减小,万有阻力及感应引力等结论,与天文现象吻合。

7、宇宙中物质的相变    方明   2003年12月7日   源文件

摘要: 提出了宇宙中物质的质量和空间属性可发生相变的观点,利用这一观点,导出了牛顿引力定律,对大爆炸理论的奇点问题以及宇宙的加速膨胀现象进行了解释。

8、光在宇宙中的运动方式    方明   2003年12月7日    源文件

摘要:提出了光相对于引力场的速度为常量的观点,对于光行差、双星、多谱勒效应进行了解释。

9、宇宙如果全面停止运动会怎样?   陈平  2004年2月4日  源文件

10、一种新的宇宙模式-----循环模式   李凯飞  2004年9月14日 源文件

11、潮汐就是水旋臂    袁玉刚    2003年9月14日  源文件

摘要:地球行星系位于太阳系的一个旋臂上,月亮卫星系位于地球行星系的一个旋臂上,潮汐是地球和太阳系及月亮卫星系之间的水旋臂。影响潮汐的只有地球行星系旋涡力和太阳系的旋涡力。太阳、地球、月亮和月亮卫星系都不影响潮汐。

12、星系的一种新模型——旋涡模型    袁玉刚   2004年11月3日 源文件

摘要:根据大量观测资料及研究成果,提出星系的一种新模型——旋涡模型。认为:星系是一种旋涡。旋涡具有旋涡力。旋涡力可以分为旋力和喷力两种力。旋力使涡面上所有星球和星云物质沿旋涡运动的方向公转、自转和进动,并向旋涡中心回流。喷力使回流的物质加速,象炮弹一样从两极喷发出去并发生膨胀。旋涡的涡面是星系的主体,旋涡的中心是星系的心脏,旋涡的边缘是星系的晕轮,旋涡的边界是星系的银冕。籍此模型解释了一些宇宙现象。

13、宇宙的一种新模型——旋涡模型   袁玉刚  2004年12月31日

摘要:提出宇宙的一种新模型——旋涡模型。认为:宇宙是一种旋涡。旋涡具有旋涡力。旋涡力可以使旋涡面上所有星系和星云物质沿旋涡运动的方向公转、自转和进动,并向旋涡中心回流。一方面,回流的物质被加速后喷发出去,又落向旋涡面;另一方面,边缘的物质有的离开旋涡面,有的又进入旋涡面。旋涡面是宇宙的主体,旋涡的中心是宇宙的心脏,旋涡的边缘是宇宙的边界。籍此模型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演化和未来。

14、太阳系起源探讨   邓 毅  2005年3月21日

意义:当原始太阳演变进入金牛座T型星阶段时,在太阳表面将发生的剧烈能量爆发[1-3],把部分太阳物质沿赤道面抛射出去。高温抛射物质在降温凝聚时,其中质量仅约0.36%金属和矿物先凝聚成土物质[13],其平均密度约为5.46g/cm3,与现在类地行星的密度特征相似。而质量占95.4%的冰物质和气物质[13]的密度仅1.27 g/cm3 ,在远离太阳的地方形成的外行星。同时在金牛座T型星阶段,太阳的抛射物共带走约3.35×1043kg·m2/s的太阳角动量,这个值与现在测量的太阳系总角动量3.155×1043kg·m2/s[12]非常接近,使太阳的自转速度降了下来。

15、单元纯系宇宙    杨国胜(Marktin)  2005年6月13

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单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来描述整个宇宙的物质存在与运动变化。单元纯系宇宙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理论体系模型。

18、单元纯系宇宙    杨国胜(Marktin)  2006-7-16

《单元纯系宇宙》是宇宙学与物理学的完美结合,是典型的“生成决定论”;它是为了从自然罗辑源头研究物质而首先研究宇宙---宇宙的原始演变与形成;鉴于罗辑之天然,反过来又在研究宇宙的前提背景下沿袭宇宙的演变发展和形成之罗辑线索来分析研究物质。其最大特点就是把“宇宙物质”视为 “单一罗辑概念”,在宇宙演变和发展背景下来分析研究物质的基本属性、存在与运动变化规律。
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单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来描述整个宇宙的物质存在与运动变化。

19、(IV-ii)关于普通“发动”与“蝶动”   杨国胜(Marktin)  2006-8-28

专用名词术语:蝶动,PNT激励机制,牛奶可搭乘速度, 非牛奶可搭乘速度,“自理式”发动,“救济式”发动,蝶动应激物质源,低烈度蝶动火车引挈,蝶动发电机,蝶动激活电流。

20、(IV-ii)Common Engine and Flying Saucer Engine    Marktin/杨国胜   2006-8-30

Special noun and item: Flying saucer engine, PNT activation mechanism, Milk hitchhike-able speed,non-milk hitchhike-able speed, self-propelled engine, almsgiving-style engine, PNT activation source material, low-intensity train flying saucer engine, flying saucer engine generator( volitional PNT generator), PNT activated current.

[Preface]: My general intention to write this section is to refurbish the conventional rational sense on “engine” and “kinetic energy” of people, and trying to activate and exploit the active exploration eyeshot of people.

16、论万有引力及宇宙膨胀   朱林   杨杰 2005.12.10

摘要:提出了物质粒子质量(能量)时变关系并给出其相对论与量子论基础,由此建立起引力场强度与本底引力子能量密度的对应关系,得到引力常数G与光速c及物质粒子质量(能量)衰减常数的关系式并计算出衰减常数,推导出了牛顿引力定律和哈勃定律,给出哈勃常数计算值,表明万有引力和宇宙膨胀及加速膨胀可能根源于物质粒子质量的持续衰减,所作出的一些推测与实测结果相符合。

17、宇宙,物质和能量——万有引力的本质    刘振宇  2006-6-29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以下观点:
1、宇宙无始无终,它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和演变过程
2、宇宙中星球的运动不是惯性运动,而是星球间引力相互影响的结果
3、物质创生能量,能量不守恒
4、万有引力的本质是一种磁场力
5、可以完满地解释星球的自转,星球为什么会有磁性,大陆漂移说的源动力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宇宙 星球 诞生 进化 演变 万有引力 能量不守恒

18、月球轨道不符合万有引力概念   芦光耀  2006-11-27

19、零和状态的宇宙  朱寿洪  2007-1-20

20、月球轨道计算  芦光耀  2007-6-10

21、计算机计算星球轨道的误差分析   芦光耀  2007-8-26

22、椭圆轨道的计算机计算与解析法对比    芦光耀  2007-8-26

23、是“嵗差”?还是“較差”?    王金甲 王鎭 刘春义等   2008-11-10

摘要:“较差自转”是指一个天体在自转时不同部位的角速度互不相同的现象。较差自转在大多数非固体的天体中存在,是宇宙非凝固自转天体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星系、恒星、巨型气体行星等等;太阳系内则在太阳、木星和土星的表面出现。地球是非凝固自转天体也不会违反宇宙间的规律,地壳很薄,软流层地幔、液体层不但存在潮汐,也必然存在“较差自转”。

    “岁差”的观点发现于“大陆漂移”、“地球差异旋转”理论之前,缺乏来自南半球的证据。在“漂移”和“差异旋转”的地壳上观测恒星,喜帕恰斯和虞喜他们不可能想到排除“大陆漂移”、“地球差异旋转”对“岁差”定义的干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地质学教授宋晓东等科学家发现地球的铁质内核自转速度比地壳稍快,存在差异旋转,如果以角度衡量,地壳每年要“滞后”地核0.3至0.5度。差异旋转使使春分点、冬至点西移(滞后)。这样一来,岁差的理论存在判断失误问题。根据当代发现的“地球差异旋转”的理论,对于春分点、冬至点西移的现象起码有两种解释方法。一种是按“岁差”解释,另一种就是“地球较差自转”。

24、对地球磁场逆转的置疑   王金甲  2008-11-10

25、地球磁场起源  王金甲 王鎭 刘春义等  2008-11-22

26、地球是一个即能膨胀又能收缩的统一体    王金甲 王鎭 刘春义等  2008-12-14

摘要:地球收缩说【contraction hypothesis 】认为地球由于不断变冷而收缩的大地构造假说。它认为,地球由于放热变冷而导致不断收缩。

    E.de博蒙于 1829年提出了地球收缩的假说 。随后 ,L.开尔文提出了地球冷凝的物理模式。19世纪下半叶,J.D.丹纳认为地槽是在地球收缩而形成的坳陷基础上演化的。E.修斯对全球刚性地块和柔性地带构造变动的解释的成功,尤其是欧美各地推覆构造的发现,使收缩说思潮大为高涨,与地槽地台学说一并成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主要大地构造学说。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地球膨胀说,尤其是海底扩张说的提出和证实,收缩说走向衰落。

    地球膨胀说【Earth expansion hypothesis】 以地球不断膨胀来解释大陆崩裂机制的一种大地构造假说。20 世纪20~30年代,由 B.林德曼和 O.C.希尔根贝格分别提出。该学说认为原始地球有一个封闭的硅铝圈,因地球内部膨胀而导致硅铝圈的破裂、离散,形成分离的大陆;而从地幔膨胀出来的物质充填在离散的大陆之间,使洋盆不断扩大。板块构造理论提出以前,地球膨胀说曾经作为活动论的重要代表而引人注目。一些学者从不同的途径计算过地球膨胀的速率,如1956年L.埃吉德根据古地理图上显生宙面积的扩大得出 0.5毫米/年,1965 年霍姆斯根据一天的时间每一世纪增长1/50万秒的数据估算出膨胀速率为 0.24 ~0.6毫米/年。但是,按照最早提出的地球膨胀模式,石炭纪以后地球的半径需要增长2000千米以上,而热力学理论和引力常数随时间变小的假说都认为这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地质历史上大量事件也难以用地球单纯膨胀来解释。

    地学界假说林立,学派纵横,各执己见,有说地球膨胀,也有说地球收缩,无休止地争吵,莫衷一是。本文综合两排学说的精髓,提出的第三种学说。

    根据地震波成像系统发现,地球是层圈结构并存在“差异旋转”。“大陆漂移”只是一种现象,其本质是地壳和地幔在内核上的整体运动。地壳在内核上不但有经度方向的差异运动,而且还有纬度方向的运动,这样一来板块在赤道获得线速度(465米/秒)而扩张膨胀,在两极失去线速度(0米/秒)而收缩拥挤。这种运动受两种因素影响,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内、外因素结合,使地球是一个即能膨胀,又能收缩的对立统一体,是膨胀与收缩給大陆漂移提供动力并导致地震频繁发生。

    外因:天体引力
    内因:(1)地球内部的高温环境使地球形成的同心球层结构

(2)地球的倾斜自转

    地球不是刚体行星,内部高温地球的大部分物质呈液体或软流状态。地球的外核是液体,以液体外核为界,把地球分成能相对运动的两大部分。天体引力引起的外核潮汐使两大部分差异旋转。地、月椭圆公转轨道使引力产生变化,以至造成离极运动累计误差。累计误差使地幔、地壳南北极换位。

27、一个判断失误的理论【嵗差】还能影响我们多久?    王金甲 王鎭 刘春义等  2008-12-14

28、日冕异常高温之谜浅探     袁玉刚    2009-9-5

摘要:太阳的光球层和色球层是浅层热量传导、对流和辐射而形成的。日冕则是核心核聚变的热量沿自转轴从两极定期喷发,大部分喷发物质又流向赤道而形成的。从两极喷发出来的物质温度比浅层传递出来的温度高得多,当然,日冕的温度就比光球层和色球层的温度高得多。

wyty-1.gif (268 字节)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力,未经授权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说明  © Copyright  Authors
物理科学探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