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探疑-网友天空-宇宙的观念-单元纯系宇宙
wytk-11.gif (489 字节)

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单一的科学
理论体系来描述整个宇宙的物质存在与运动变化
单元纯系宇宙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理论体系模型

单元纯系宇宙

杨国胜(Marktin)

‘兀’弧度±1秒=确定值   或   1千克±1焦耳=确定值
1秒′×1光年=确定值    或  1秒÷1光年=确定值
… … …   … … …
dychx001.gif (23701 字节)

dychx002.gif (6813 字节)

dychx003.gif (1046 字节)

dychx004.gif (8214 字节)

(1)系统运动加速度为:

                a(t)=Y(t)*K'(t)                     … … … ①

(2)系统质体受力为:

                F(t)=m(t)*a(t)     
                =R(t)*Y(t)K'(t)/(1+K(t))               … … … ②

(3)系统运动速度为:

                V=V0+DV=V0+∫a(t)dt
                =V0+∫Y(t)K(t)dt                      … … … ③
… … … …

目 录


导言 .         …………………………………………………………………… 3

            第一部分 虚 质

(一)空间场假说                        ……………………………………… 7

   (1)空间场假说基本假设                 …………………………………… 7

   (2)关于‘时间’与‘时间变相速’                 ……………………… 8

           第二部分 实 质

(一)    实质源自物质时空        …………………………………………… 10

(二)    实质的存在与运动变化       ……………………………………… 11

(三)实质惯性称衡方程           …………………………………………… 13

(四)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         …………………………………………… 14

(五)关于“空间距离”与“空间辐角”……………………………………… 18

(六)“时空”与“运动”……………………………………………………… 20


       第三部分 单元纯系宇宙外延

          写在前面的话 ...……………………………………………………… 27

(一)    关于“力场” 与“力” ……………………………………………… 28

(二)    物质自然运动形态       ……………………………………………… 35

(三) 关于“元素原子于时空中存在的状态方程”索引     ……………………38

(四)当前单元纯系宇宙潜在失误分析         ………………………………… 42

附录一:

关于单元纯系宇宙的专用名词与定义 …………………………………

附录二:

关于单元纯系宇宙的进一步完善与验证 ………………………………

导 言

    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单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来描述整个宇宙的物质存在与运动变化。
   单元纯系宇宙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理论体系模型。

    宇宙的奥秘必然源自宇宙的演变和发展。自然律的一般性常识告诉我们:宇宙自身的自然演变和发展理当是一气哈成,始终如一的,自然决不会任性的随意发挥:------ 一会儿以这种方式造就这一物质,一会儿又以那种方式造就那一物质,也就是说,在宇宙演变发展过程中,物质的产生与形成必定遵循同一律。同时,不庸置疑,事物最本质的特征属性往往是在事物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并在一定条下作为特定事物存在而保持下来的。因而要研究物质,当然首先得研究物质于宇宙演变过程中的产生与形成。

    既然我们确认,宇宙是单元的,宇宙演变发展过程中,物质的产生与形成遵循同一律. 依照‘产生决定论’的哲学观念 ----- 事物最本质的特征属性往往是在事物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作为特定事物存在而保持下来的。那么这个‘同一律’必定蕴涵着物质最本质的特征属性,乃至物质存在与运动变化的行为规律。那么依循宇宙演变与发展的线索,我们就不难想见,其实在‘宇宙单元’的前提下,整个以物质为主题的自然科学于根本上只需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     物质于宇宙单元演变发展过程中究竟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

    第二,     物质产生与形成过程给自然物质注入了怎样的先天属性?

    有了这两个问题的解决,物质的存在与运动变化规律也便是顺理成章、自然明白的了。

    近几个世纪来,我们对自然的探究可谓孜孜不倦,但确实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线索。很少有人刻意在宇宙演变与发展的背景下追究宇宙物质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在宇宙物质产生与形成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物质于时空中的存在与运动变化。取而代之,我们多半只停留在既定物质的现状观测与研究,---- 单凭自然赋予我们的生物感触本能去觉察物质于自然界的一形一态,一举一动。而不在意物质于宇宙时空中存在的来龙去脉。随着人类对宇宙物质世界探索视野的拓展和实践的逐步深入,我们接二连三的研究这个物和那个物质,这种粒子和那种粒子;这种物态与那种物态;研究了低速又研究高速,研究了宏观又研究微观,。。。。。我们的进展固然是令人振奋的,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所获得的成果却是零零散散的。

    单纯地站在历史人文的角度看,这固然是一种进步,因为我们对自然的认知越来越多;但如果单纯地站在客观自然的角度看,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其实也是一种失败,一种地地道道的离谱,因为人为认识跟本就没有与自然原本接轨。不管怎么说,在生成决定论看来,自然真谛源自宇宙原本演变与造化,既然自然的演变与造化是一气哈成、有条有理的单一线索。那么与之相对应的自然科学也应当是一气哈成、有条有理的单一罗辑体系。然而我们当前的自然科学成果可谓零零散散、门户万千,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统一流畅的“单一罗辑体系”。

    我们显然还没找到真真属于‘自然行为’的罗辑线索和物质作为宇宙内涵的前因后果与来龙去脉。竞因为如此,我们也并未曾刻意地把物质当成地地道道的物质在宇宙演变背景下来研究,而往往只是习惯性地沿袭传统“舍本逐未”式地把物质当成是这个物体或那个物体、这个粒子或那个粒子放在实验室里观察和研究。结果,同样是物质,就因为我们拿进实验室的物体或粒子不同,于是我们产生了与之相应的五花八门的科学理论。

    我还清楚地记得早在1995年冬, 我曾写过一篇题为“爆炸的背后-----当代物理学在快乐中挣扎”的文章, 里面就有这么一段文字:

    ----- 海底有座宏伟的水晶宫,珠光宝气,富丽堂皇.。人们献慕不己,可是人类毕竟不是鱼类, 倘若任其寓于海底深渊,无论人们是如何地献慕不己, 也只能望洋兴叹.

    把它搬上来呗, 可是它的结构是那么的宏伟, 谁一下子搬得动呢? ----- 众人拾柴火焰高, 大家一齐动手, 一块一块地搬呗。于是大家一起动手,争先恐后地下海搬将起来。

    人类的力量不愧是伟大的, 不一会儿功夫, 若大一座水晶宫便八九不离十地上了岸。望着岸上荧光闪闪的‘水晶块’, ------“我们胜利了!”人们欢呼不己。 可是略微冷静的人们又开始疑虑,原来我们是慕于‘水晶宫’而下海的, 而现在水晶宫固然算是基本上岸了,可是上岸的又何曾是水晶宫, 明明是一些零零落落的水晶块, 而真真的水晶宫倒是被我们给搅乱, 给摧毁了!

    近几个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就是这样!尽管这是历史的必然和必经阶段,但眼下我们显然不可太多地懈怠。

2 关于单元纯系宇宙

    单元纯系宇宙是一种基于传统物理学的宇宙观,也就是说单元纯系宇宙的原始素材全部来源于传统物理学,但不是传统物理学的简单拼凑或堆砌。这也正如一体积的氧气加两体积的氢气可以是三体积的氢氧混合气体,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是相当量的水或水蒸气。

    总体而言,单元纯系宇宙是在确认宇宙单元的前提下首先探索性地阐明宇宙单元演变的过程,并从这个过程罗辑来分析和定义时空与物质的宇宙单元性自然本质及其相互关系(亦即其于宇宙单元演绎过程中的来龙去脉与前因后果)。进而在确认时空与物质宇宙单元性自然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物质于自然界的存在形态与运动变化规律。

① 单元纯系宇宙的基本思想

    ‘单元纯系宇宙’确认,宇宙是‘单元’的,宇宙起源于唯一的物质因素,于根本上也仅限于一种唯一的因素。整个宇宙内涵要么就是这种唯一的物质因素,要么就由这种唯一的物质因素演变发展而来,是该物质因素某种结构层次的复合体。

    从发展的角度看,宇宙演变发展的全过程起始于‘单元质’,它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繁杂的发展全过程并不造就任何新的根本性的物质因素,而仅只是在‘单元质’基础上不断地造就更高级的物质结构或物质构造;或者说,宇宙的演变发展的全过程就是以‘单元质’为根本性初始‘原材料’的物质结构形式按照某种次序线索层进式力学优化性衍化的过程。

    签于这个过程诸环节的绝对可逆性(如果不可逆,则宇宙的发展必将趋向极端或趋势向明显孤立或分离),宇宙界任何两个物质客体都可以通过结构形式上的变通而相互转化,以致达成直接或间接的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诚然,凡宇宙界的运动变化也都不可能超越物质结构形式上的变异或变通以及因结构形式上的变异或变通而引起的事物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总而言之,宇宙万物于根本起源上的‘同一’是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源,结构形式上的差异才是世界千姿百态的原因。如果谁能在宇宙界找定两个物质客体,它们之间无论通过怎样的结构形式变异都不可能达成彼此变通或相互转化,那么要么他就从事实上否定了‘宇宙单元’;要么他就发现了‘宇宙第二’。

    ‘宇宙单元’是单元纯系宇宙的根本立足点。

② 单元纯系宇宙的研究方法

    单元纯系宇宙是典型的“生成决定论”。在单元纯系宇宙看来:自然的真谛源自宇宙原始演变与造化,宇宙的源本就是一个过程,要研究物质,我们得首先研究宇宙于演变发展过程中如何造就物质,如何给物质注入自然本性,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分析这样的自然本性又如何制约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变化。至起码,它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整个宇宙,----- 宇宙的演变与发展,而不单纯地限于某个随手可及的物质团或某个物质粒子。或者既便是研究某种物质团或某单个的物质粒子也得在宇宙背景下来分析和研究其存在与运动变化规律,因为只有宇宙的演变与发展所赋予的先天造化才给物质注入了“天性”,只有这所谓的‘天性’才会先天注定物质必然如此存在,必然如此运动变化。

    不管怎么说,物质永远是宇宙界的物质,而不是实验室的这个物体或那个粒子。

    所以单元纯系宇宙在确认宇宙单元的前提下,在具体研究物质于时空中的存在与运动变化之前,首先注重于从宇宙单元性自然演变与发展的线索来阐明和分析物质的产生与形成,并着眼于物质于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产生与形成来分析和把握物质的基本特征属性,确定时空与物质的内在单元本质和先天脉络关联 -----“虚实换形”。并着重抓住时空与物质的内在单元本质和先天脉络关联来分析和研究物质于时空中的存在与运动变化。(尽管宇宙单元事实还有待考证,尽管时空与物质的脉络关联尚且以假说形式确认。)

③ 单元纯系宇宙的大致思路

    总体而言,单元纯系宇宙的思路线索就是宇宙演变发展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的阐述中,不管目前单元纯系宇宙能在多大程度上澄清这个过程,它都有必要着重围绕如下几个问题展开;

    第一,     宇宙究竟是不是单元的。

    第二,     宇宙单元纯系体系于整体上究竟是如何一个天然罗辑构造,又如何演变发展而来。

    第三,     在宇宙单元演变发展过程中,物质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

    第四,鉴于物质于特定背景下的产生与形成,确认物质具有怎样的先天属性,这样的先天属性又如何制约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变化。

    虽然第一个问题是整个单元纯系宇宙的首要问题和基础,但鉴于当前的历史现状和本人的知识面限度,还无以理由充分地予以论证。出自类似的原因,第二个与第三个问题目前也只能以假说形式先行确定。第四个问题是前三个问题的推论。虽然这四个问题都还处于探索待证状态,但显然对科学现状是一个大大挑战。它的进步是不言而喻也是不庸置疑的。

    整个体系的大致思路结构可简单示意如下:

dychx005.gif (25504 字节)

    ④ 单元纯系宇宙的大致内容

    单元纯系宇宙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它在宇宙演变发展和物质产生与形成的背景下来研究普遍的物质存在和运动变化,它的基本前提假设是,宇宙是单元的,时空与物质寓于宇宙单元纯系体系之中,物质是时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思想准则是,事物最本质的特征属性往往是在事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并在一定条件下作为特定事物存在而保持下来的。既然物质是在时空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时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那么我们就必须在时空背景下来分析研究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变化。

    它的思维逻辑模式是,物质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样子产生和形成,它就相应地具有与其产生和形成相对应的最本质的特征属性,即:实质与时空保持虚实换形“M?m”,寓于质体系统的阳性跃变与阴性跃变以时间变相速Y进行。这样,尽管实质是时空变相静化凝聚或饱和结晶,却仍然继承性地保留了部分原属时空的“动”的属性。

    所以物质在时空中惯性存在必定满足实质惯性称衡方程:

dychx006.gif (6544 字节)

dychx007.gif (1034 字节)

dychx008.gif (8195 字节)

    所以运动是物质的先天属性。所以时间变相速是物质运动的极限速度。

    系统状况相对稳定时,系统状态参数M,m,L,V,Y保持定值不变,系统保持惯性运动,其运动速度为V=d(Mm)Y/m。当称衡方程打破平衡时,质体系统的运动状态发生本能性趋衡变化,其变化的动力学规律如下:

     ⑴,系统运动加速度为:

                 a(t)=Y(t)*K'(t)                        … … … ①

     ⑵,系统质体受力为:

                 F(t)=m(t)*a(t)     
                 =R(t)*Y(t)K'(t)/(1+K(t))                … … … ②
     ⑶,系统运动速度为:

                 V=V0+DV=V0+∫a(t)dt
                  =V0+∫Y(t)K’(t)dt                      … … … ③
     ⑷,系统位移为:

                 S=V0*t+∫a(t)dtdt

                 = V0*t+∫Y(t)K(t)dtdt                  … … … ④
     ⑸,系统动量变化为:

                 DP=m(t)*V-m0V0

                 =R(t)*(V0+∫Y(t)K’(t)dt)/(1+K(t))-m0V0                  … … … ⑤

⑹,系统能量变化为:

                 DE=1/2m(t)V2-1/2m0V02

                 =1/2R(t)*(V0+∫Y(t)K’(t)dt)2/(1+K(t)) -1/2m0V02        … … … ⑥

⑤ 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的适用范围

    在单元纯系宇宙看来,物质就是物质,不存在这个物质和那个物质,这种物质与那种物质的区分,凡是物质,都是在宇宙演变与发展过程中遵循特定的‘同一律’产生和形成的,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先天属性和相同的存在背景,因而它们的存在与运动变化就必然遵循相同的自然规律。诚然,单元纯系宇宙视物质为单一罗辑概念,着眼于物质与时空的先天脉络关联,视物质与支配和维持物质存在的空间场(质场)为‘质体系统’,根据时空与物质的特殊关系来分析和研究物质的存在与运动变化。它的罗辑结构是:宇宙是单元的(假定性前提),物质在宇宙单元演变过程中遵循同一律产生和发展起来(以假说形式预先确定),它就必然具备与其产生和发展相对应的一致的先天属性(结令),这样的自然属性也就先天性地制约着其存在与运动变化(推论)。因而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的适用范围是“物质”。宇宙界的客观存在,只要它属于物质范畴,只要它不脱离时空存在,那么它在宇宙界存在要么遵循实质惯性称衡方程;要么就遵循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

    总而言之,只要宇宙是单元的,只要我们找到宇宙从单元质到宇宙现状的发展演变线索,那么自然科学的最终完善,必将使得用以描述一切自然物质存在与运动变化的所有科学都将统统地沦为纯粹的运算科学,沦为高度系统化的数学语言体系,而且这个数学语言体系有且仅有唯一的自变量,那就是所谓的“宇宙单元”;而且这样的数学语言体系终究会浓缩精炼为一个单一的方程或方程组,那就是“元素原子于时空中存在的状态方程”----- 一个蕴涵宇宙演变历程和元素原子里里外外‘动力学谱’的方程或方程组。

3 心 雨

    我是一个天生的‘判逆’。课堂上,别的同学都一本正经地瞧着黑板津津有味,我却老是不屑一顾地望着窗外的天空发呆,偶尔,我发现远方的天际飘着几朵奇异的云,于是我想告诉周围的人们,----- “天大概是要下雨了!”,可是谁都不肯理我。

    我深味,在这个世界里,由于人们身份与资格的差异,解释权与言论权的分配往往是不均衡的。单元纯系宇宙作为一种崭新的宇宙观,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它既己如此完整地诞生了,然而这么多年来,就因为我身份卑微,资格贫陋,而一直被严严地禁闭,一直在遭受着漫不经心的蔑视和不假思索的排斥。作为它的创作者,我实在心痛而又无奈,几欲不要了自己以绝它‘卑微’之源。但我的理智告诉我,如果我死了,单元纯系宇宙也会随即死亡。然而倘若我光只是痛苦的煎熬,而单元纯系宇宙仍旧没有一个读者,那么我的煎熬也只是对自己白白地拖累,它同样意味着彻底死亡。所以我一直挣扎。

    岁月流逝,转眼十几年己去。此番岁月蹉跎,在红尘中如此滚爬折腾,我本己该忘却,只是偶尔再次凝目天际那几朵奇异的云, 那份本想用麻木敷衍的‘心病’又死灰复燃,羞涩之心又蠢蠢欲动,我还是想冒昧向天下只读‘圣人书’的人们呼喊一声,---- “天大概是要下雨了!”。

    -- 如果我的滥腔小调果真纯属‘病态’的话,那么将很遣憾,,我也只好负债于让大家屈尊受用一次‘病态美’;如果我的思想是正确的,或者还有一点点正确,我当然乐意我的思幻能够有益于我的朋友们,也希望我的思幻能够随着时间的流融注秋风,扫去那些看上去还有几分‘色泽’,而实际上却己涉过旺季而并无生机的霜叶。虽然霜叶的飘零将使某些景观暂现‘秃废’,但我想,只有暂时的秃废才能更好地孕育来春的新绿!

第一部分 虚 质

(一)    空间场假说

(索引)

    这一部分主要是在宇宙单元的前提下以假说形式阐述时空的单元性物质形态与基本属性。

dychx009.gif (10751 字节)

    作为一个唯物主义确信者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断言 :宇宙首先是宇宙质的集合。

    单元纯系宇宙认为:宇宙是单元的,宇宙内涵均寓于一脉相承的“单元纯系体系”之中。宇宙时空作为宇宙内涵的一个部分也毫不例外寓于这个单元纯系体系之中。鉴于宇宙质存在形态上的一个显著差异,我们不妨将宇宙质分为“宇宙实质”和“宇宙虚质”。简称‘实质’和‘虚质’。实质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可感性物质;虚质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空间的构成质,由于虚质的存在形态极似场,因而空间又叫‘空间场’。

(1)空间场假说基本假设

    现在我们针对空间场的结构形态做如下基本假设:

    空间场假说基本假设一:时空物质假设,

    假定空间场由n+1种源于宇宙单元质的基本系列物质因素(或因子)构成,我们不妨称这个系列物质因子为‘极子’,并分别记之为i0,i1,i2,。。。。。in。(n∈N).

    空间场假说基本假设二: 极子幻态假设。

    假定构成空间场的所有‘极子’均于彼此自然跃迁和变异状态中存在,而且极子间的跃迁与变异速度之快是超常的,以至我们在空间场内根本不可能指定任意游离态极子的存在。而只能感知其共存的整体效果。

(2)关于“时间”与“时间变相速”

    从以上两个基本假设我们不难知道,空间场最实在的内涵无外乎“一定种类的系列极子及各类极子间的分比”和“极子间的跃迁与变异”。所谓时间,就是空间场内所有极子随欲跃迁与变异的集体动态。时间的快慢程度就是空间场内极子跃迁与变异的剧烈或迅疾程度。不同的空间场,由于空间场强度差异,场内极子跃迁和变异的快慢程度并不一样。一股说来,空间场强度越大,则场内极子跃迁与变异越剧烈,时间越快。
时间作为一定空间场内极子间跃迁和变异的集合表现,从某个意义上说,其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速度,即空间场内极子跃迁与变异的速度,我们不妨将这种特殊的速度取名为“时间变相速”(Time dynamic speed),用字母Y来表示。时间变相速实际上是场内极子跃迁与变异快慢或剧烈程度的数据化,它是采用一系列相关数据来切实反映不同空间场内极子间跃迁和变异的快慢或剧列程度(也就是时间上的快慢差异),这也正如同我们采用摄氏度数据来表征物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一样。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来定义‘时间变相速’呢?

    我们在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时,是采用标况下沸水的温度为1000C这个量为度量标准来衡量和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然而,在描述时间快慢上(即极子跃迁与变异的剧烈或迅疾程度差异),类似的方法是不够理想的。但假如我们的研究对象仅限于水,我们定义标准状况下,自由水域内某个水分子于单位时间内热运动所历经的路径值为‘水热速’。(这里的‘自由水域’是指水分子在热运动过程中不与任何别的物质分子相碰撞)那么,与摄氏度数据相比较,‘水热速’不仅能够更精确地反映水的冷热程度,而且更能够体现热的分子运动本质。时间变相速正是采用类似的方法来定义的。为此,这里首先介绍两个专用名词。

①,“假性位移”

    任意水分子都是可以随意指定的相对稳定的物质体,因而其在热运动过程中总存在一定的运动路径,而极子却是极不稳定的,它的存在根本无法指定,因而极子在发生跃迁和变异时,其本身根本不可能存在明显的位置“迁移”。但极子间的跃迁与变异会变相地导致极子的位置改变。例如空间场内存在A,B极子,当极子A,B间发生跃迁与变异时,A极子跃迁变异为B极子,B极子跃迁变异为A极子,这样一来,A,B极子间发生跃迁与变异的结果就相当于A,B极子间发生了位置对换性转移。我们就称这种‘因极子相互变异而导致位置对换性转移’为‘假性位移’。

    只要空间场内的极子的种类是有限的,空间场内任意极子间均可以相互变通,那么极子间的跃迁与变异必然会导致‘假性位移’。由于极子间的跃迁与变异是随欲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假性位移的方向也是随欲延续的,也就是说,假性位移没有方向性,这也就意味着‘假性位移’的‘假’字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指位置‘变相’转移,是虚假的位置迁移;其二是指位置的迁移并不严格沿一定的方向进行,是名不符实的位移。

②,“标准计时单位”

    我们在度量任意一种客观存在量时,总要预先选定一个标准度量单位,例如,我们选用“尺”为标准度量单位来度量任意物体的长度。 但现在,假设我们所采用的尺子是用热膨胀系数较大的材料做成的,那么用这把尺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测量时,由于尺子本身的热胀冷缩,尽管我们的测量值可以完全相同,但我们所测得的物体的实际长度会有很大的出入。就时间量的测量而言, 由于不同空间场之间的差异,类似的情形就更为突出。

    由于空间场强度的差异,不同空间场内的时间快慢并不一致,而空间场内的时间快慢程度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处于该空间场内的物质体的普遍的运动变化快慢,包括时钟的运转的快慢。(可结合后面的实质惯性称衡方程中的mV=d(Mm)Y等式及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a(t)=Y(t)*K'(t), V=V0+△V=V0+∫a(t)dt等来理解) 也就是说,由于不同空间场内的时间快慢不一致,相同的物体或相同的时钟在这些不同的空间场内的自然运行快慢也不一致.

    ----- 假设有两架完全相同的飞蝶,飞蝶上均装有完全相同的时钟,并假设两飞蝶以相同的惯性运动速度从同一空间场甲同时分别进入不同的空间场乙与空间场丙,那么从两飞蝶同时分别进入空间场乙与空间场丙的片刻开始记时,在空间场甲内经过某一段时间后,再去观察两飞蝶上的时钟,(忽略蝶体本身对空间场的影响)慢观察结果可能是:进入乙空间场的时钟走了10秒,进入丙空间场的时钟走了12秒。再去观测两飞蝶于这段时间间隔内的飞行距离,则观察结果可能是,进入乙空间场内的飞蝶飞行了10万米,进入丙空间场内的飞蝶飞行了12万米。更糟糕的是,尽管由站在甲空间场内的观察者看来,丙空间场内的飞蝶的飞行速度是乙空间场内飞蝶飞行速度的1.2倍,但如果两飞蝶内的宇航员可以相互通话的话,那么他们相互通报的飞蝶飞行速度是完全相同的。即:10万米/10秒=12万米/12秒=1万米/秒。既使两飞蝶相互对换飞行场所,彼此飞入对方所在的空间场,由于飞蝶飞行速度的变化与时钟运转速度变化快慢步调一致,飞蝶上的宇航员仍然无法发觉飞蝶运行速度的变化,他们仍旧会认为自己在惯性运动。可谓“旁观者清,当道者迷”。

    竟因为上述奇妙的时空效应,我们在度量宇宙范围内的不同空域的自然时间量时,得预先选定一个合适的‘标准计时单位’而不能一味地照搬‘尺子’而不顾尺子本身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那么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标准计时单位为宜呢?

    根据实际的可能,我们确定,在假定地球所处的时空状况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地球上一秒钟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标准计时单位”。

    现在我们一起来定义时间变相速,所谓“时间变相速”,就是标准时间单位内,空间场内某极子跃进迁与变异所发生的假性位移的线性累积量。如果我们仍然采用‘米’作为假性位移的单位的话,那么时间变相速的单位仍然是‘米/秒’。但由于假性位移没有确定的方向,时间变相速只是个标量,其大小只能从数值上反映空间场内极子跃迁与变异的迅疾或剧烈程度。亦可见,时间变相速作为一种特殊的速度,不愧是‘变相’速。

    在时间流中,宇宙万物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状态。时间存在的物理意义就是让世界普遍地保持一定快慢程度的自然运动变化(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命的等一切自然运动变化。)反过来,物质世界普遍的自然运动变化快慢又直接体现着时间的快慢程度(当然包括时钟的运转。后面将介绍的实质惯性称衡方程中等式:dychx010.gif (5241 字节)充分地映证着这一点)
有了时间变相速, 不同的空间场院内的时间快慢就有了可靠的表征依据。但仍然不方便于对浩瀚广漠的宇宙时空进行统一的记时。例如,地球表面记时一秒,而在同一记时间隔内 ,不同于地球表面时空状况的另一空域的自然历时量却不是一秒,如果我们硬要将地球上‘一秒 ’的记时量强另于该空间场, 事实上这两个计量值完全相同的时间量所代表的物理含义是不相同的,(即各自所蕴含的自然运动变化量不相同,因为mV=d(M←m)*Y, m任V= d(M←m)*Y任 , 而Y ≠Y任 )它们并不能代表相同的自然真实, 为了取得统一的自然时间计量,我们有必要引进"当量时"概念.

     所谓“当量时”,简单地说,就是指时间的自然物理效果相当的计量时,具体指,在甲空间场内记一段时间量T甲,,然后在乙空间场内计一段时间量T当. ,满足T当 与T甲 具有相当的时间自然物理效果,我们就说T当 是T甲 的当量时.而最能体现时间的自然物理效果的物理量是‘时程’(这里用字母‘S’表示),所谓时程,就是一定空间场内的时间变相速Y与特定时钟在该空间场内的计时量T的乘积。即:

              S=Y*T          。。。 。。。 .。。。 (Ⅰ-i -1)

    根据时效应相当原理,若令甲空间场内的时间变相速为Y甲,,乙空间场内的时间变相速为Y ,于是可知时空乙对时空甲的时当量式为:

               Y *T =Y*T            。。。 。。。 .。。。 (Ⅰ-i -2)

(其中T与T 代表同一时钟在空间场甲与空间场乙内的记时量。)

     一般说来,我们方便于取上式中的Y 为地球所处时空的时间变相速Y,T 为标准计时量T,此时T当 为‘标准当量时’改记为‘T ’于是上式变为:

     Y *T`=Y*T                         。。。 。。。 。。。 (Ⅰ-i -3)

    (其中Y为被当时空中的时间变相速)

     为了某种方便,上式亦可变形为:

     λ=T /T=Y /Y                     。。。.。。。 。。。 (Ⅰ-i -4)

     式中的λ就是所谓的“标准当量时系数”,简称“标当系数”。

    由于空间场强度的变化通常是连续的,时间快慢变化也是连续的,因而标当系数λ在其取值区间也是连续的。在宇宙时空内具体研究物体的运动变化时,由于物体赖以存在的空间场的强度变化非常有限,因而λ的取值区间亦是很窄的。

第二部分 实 质

(索引)

    这一部分着重阐述物质的时空本质及其存在与运动变化

dychx011.gif (16842 字节)

(一) 实质源自物质时空

    单元纯系宇宙认为,物质并非宇宙先天固有的,它必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只是目前鉴于各方面的允许条件,这里仍继空间场假说进一步以假说形式确定其产生与形成。

实质形成基本假设:

    假定实质是在时空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时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我调度产物 ----- 时空的变相静化凝聚或饱和结晶。继空间场假说具体说来,当空间场发展到 一定阶段,在空间场强度继续呈增大趋势的前提下,某些虚质极子在场强的压迫下进一步做适应性应激变化,---- 跃 迁变异成更高级的物质结构单元 ----- 成元素极子in+1,in+2,in+3,……in+p,(n, pN). 成元素极子的出现标志着实质的产生。但自然界的实质体一般并不以游离态单体极子存在,而更普遍地以极子的某种结构层次的聚合态 ---- 元素原子体存在。原子体的形成是成元素极子间力与运动变化的结果,也是成元素极子作为同类整体为稳定存在而对时空积极适应的结果。

    与虚质极子相比,成元素极子的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其‘钝重’。说其‘重’,意在指其质量大;说其‘钝’意在其产生后,参与空间场内极子跃迁与变异时远不及虚质极子那么敏捷彻底,其产生后不再象虚质极子那样活脱敏捷,机会均等地参与空间场极子的跃迁与变异,因而其存在不再象虚质极子那样强烈地影响空间场的机理结构,而是与时空呈现明显的分离状特征。这就跟过饱和溶液中渗析出结晶物一样,一旦空间场强度足够大,一部分虚质极子便会自发应激跃迁变异为成元素极子,以更高级的物质结构形态从时空中静化分离出来,当然,如果空间场强度呈减弱趋势,一部分成元素极子也会自发地退化为虚质极子,以缓解空间场强度的减弱趋势。也就是说,实质的产生过程是可逆的,实质可以在一定条下产生和存在,同样也会因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外部条件的弱化和消退而退化和湮灭。

    同时,实质与时空的分离状特征意味着:一方面,空间场强度的继续增大不再强烈地影响空间场自身的机理结构,而是更多地影响实质体的质量大小与运动状态。进而也表明,空间场内一旦有了实质体,空间场自身的发展便趋强驽未势.

(二)实质的存在与运动变化

    实质是在时空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时空发展到一定阶断的必然产物 ---- 时空的变相静化凝聚或饱和结晶。因而,单元纯系宇宙研究物质存在与运动变化时并不象传统物理学那样单纯只研究物质体本身,而是在实质产生的基础上,视‘时空’与物质为密不可分的单一系统 -----‘质体系统’,(这里的‘时空’特指维持和支配实质体存在的空间场 ----‘质场’)根据时空与实质在单元演变发展过程中的天然脉络关联及其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关系来分析和研究实质的存在和运动变化。单无纯系宇宙至所以要采取这种研究方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实质在时空基础上产生的过程中与时空结成并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 ----- 虚实换形(PNT),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实质体的存在和运动变化。

    ‘质体系统’就是一定的实质体与其相应的质场以及质体与质场间相互关系的总称。所谓‘质场’,简单地说就是实质体的天然配偶场,具体指实质在产生与形成过程中,时空随实质体质量逐步累积而同步匹配性形成的具有个体特性的空间场形态。质场的结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场强分布上。它的场强分布以实质体质心为中心,全方位地呈递减趋势,同时在整体规模上还与实质体的质量大小直接相关。倘若我们记实质体的质量为m,记距实质体质量中心R的质场内任意点的空间场强度为a,那么我们可以初步设定m, R, a三者的数学关系如下:

     a=e*m/R2                                          …… (II-ii-1)

     (其中e为某个确定的比例常数)

    质场与实质体间最本质的关系是“虚实换形”(PNT)。所谓‘虚实换形’就是虚质极子跃迁变异为成元素极子和成元素极子跃迁变异为虚质极子的合称。虚质极子跃迁变异为成元素极子就是实质的生成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是可逆的,也就是说,虚质极子可以跃迁变异为成元素极子,同时成元素极子也可以跃迁变异为虚质极子,这两个过程自始至终是并存的,否则,宇宙的演变与发展便会趋向极端,或趋向明显的分离与孤立。实质体至所以能保持一定的质量,相对稳定地存在,完全是因为这对相逆过程的速度相对均势的结果。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不妨称虚质极子向成元素极子跃迁变异为‘阳性跃变’;称成元素极子向虚质极子跃迁与变异为‘阴性跃变’。阳性跃变与阴性跃变在同一质体系统中并存,我们就称之为“系统虚实换形”。如果我们记质体系统中质场的质量为M, 实质体的质量为m, 那么阳性跃变可以简单地表示为dychx012.gif (1070 字节)阴性跃变可以简单地表示为dychx013.gif (3837 字节)同样,为了进一步分析的必要,我们称阳性跃变快慢为‘阳变率’;称阴性跃变的快慢为‘阴变率’;虚实换形的快慢为‘阴阳换形率’。并分别记之为dychx014.gif (6470 字节)均满足如下关系:

    dychx015.gif (2520 字节)                       … … … (II-ii-2)

    系统中,如果dychx016.gif (5370 字节)则系统实质体质量呈减少趋势。单元纯系宇宙初步确认,时空中任意质体系统均具有绝对时空动量P绝,满足:

    P =mV = d(M←m)*Y

    (其中m代表系统实质体质量;V代表系统于时空中的绝对运动速度;d(M←m)为阴变率;Y为系统的时间变相速。)等式mV =d(M←m)*Y蕴含着两个结令:

    其一:物质天生是运动的物质。其理由是:

dychx019.gif (7616 字节)

     系统的绝对运动速度是相对于假定存在的绝对静止参照系而言的,由于宇宙界物质天生就是运动的物质,因而这样的参照系只能从理性上假定而无以找到。

    其二,时间变相速是宇宙极限速度。其理由是:

    dychx018.gif (7297 字节)

    dychx020.gif (2694 字节)在任意短时间间隔内,阴变率绝对不可能大于系统的实质体总质量)
我们研究质体系统于时空中的存在与运动变化,主要是考究质体系统的实质体质量m,质场质量M,质体系统的运动速度V,实质体的几何长度L。实质体表面的质场强度a和时间变相速Y,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系统实质体的加速度a,受力F,速度变化V,位移S,动量变化P,能量变化E等。

    “虚实换形”(dychx021.gif (1026 字节))是时空与实质间最根本的联系,质体系统的存在状态与运动变化实质上就是质场与实质体间相互制约相互谐调的结果,两者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终究都是通过系统的虚实换形(“dychx021.gif (1026 字节)”)来实现的。具体取决于构成虚实换的一对互为逆过程的阳变率d(dychx022.gif (1009 字节))与阴变率d(dychx023.gif (1004 字节))间的趋衡性互感协变。关于阳变率d(dychx022.gif (1009 字节))与阴变率d(dychx023.gif (1004 字节))间的趋衡性互感协变具体又分两种情况.

    dychx024.gif (5388 字节)

    由于dychx025.gif (4508 字节)可知,质场内任意点的质场强度保持定值不变。进而可知质场内任意点处的时间变相速Y保持定值不变,物体的几何尺度保持定值不变。由dychx026.gif (1649 字节)可知系统运动速度V保持定值不变,无论相对于绝对静止参照系,还是任意惯性参照系,系统均做惯性运动。进而可知,系统受力为0,加速度为0,也不存在动量变化与能量变化。

    (注意:自然界d(dychx022.gif (1009 字节))与d(dychx023.gif (1004 字节))作为宇宙演变发展脉络中天然而成的一对互为协变量的因果环节,在时间流中,绝不可能存在d(dychx022.gif (1009 字节))=d(dychx023.gif (1004 字节)) 情形的绝对同步等速变化。)

    dychx028.gif (2325 字节)

    这里单元纯系宇宙有必要引进另一基本假设:系统趋衡本能假设

    假定宇宙界的任意质体系统均有维护和趋向系统虚实换形平衡的本能,(即:维护和趋向dychx029.gif (1678 字节)的本能)一旦系统失衡,系统阳变率dychx030.gif (2483 字节)便会为着达成新的系统平衡而自发地做趋衡性协变,直到dychx031.gif (1693 字节)新的平衡系生成。dychx032.gif (2229 字节)亦即,阳变率与阴变率是质体系统内部一对天然的协变因果律,彼此协变的永恒趋向是“系统阴阳跃变平衡”。任何一方的变动都会直接制约和影响对方作谐调性趋衡变化。例如阳变率的增大会直接刺激阴变率随即增大,反过来,阴变率的增大也会反过来削弱阳变率的增大趋势。反之亦然。

    系统趋衡本能假设的拟定确定和规范了质体系统破衡后的行为趋向。

    由于dychx033.gif (6536 字节)则系统实质体质量m相应增大;若dychx034.gif (1790 字节)则系统实质体质量m相应减少。与此同时,系统质场强度a时间变相速Y随即变化,系统质体受力,并出现系统加速度,速度变化,动量变化,能量变化等。整个系统状态参数间的罗辑关系(亦即:物质于时空中存在的自然行为罗辑)可以简单示意如下:

    dychx035.gif (23927 字节)

    关于质体系统于时空中的存在与运动变化,在随后的‘实质惯性称衡方程’与‘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两节中将按dychx036.gif (2962 字节)两种情形分别予以着重阐述。

(三)实质惯性称衡方程

   (索引)

dychx037.gif (14249 字节)

    这一节着重介绍质体系统状况相对稳定dychx038.gif (1917 字节)的情形,也就是质体系统的惯性运动状态,并试图将其述诸简单的方程形式。

    现任意指定一质体系统,记其质场质量为M,实质体质量为m,由于质体系统状况相对稳定,从而可知:
(1)    M与m为确定值,从而M与m的和为某个确定值R, 即:

                   M+m=R                         … … … ①

(2)    系统质场质量M与实质体质量m的比值必为某个确定值K,即:

                  M/m=K                          … … … ②

(3)    质体系统的阴变率dychx039.gif (1134 字节)与系统时间变相速Y必为定值,以致系统的绝对时空动量为某个确定值,即:

                  dychx040.gif (1711 字节)              … … … ③

(4)     物体的长度必为某个定值,现初步拟定,物体的长度L的立方与物体的质量m成正比,跟物体表面的质场强度a成反比。并拟定质场强度a关于质场质量M的函数关系式为a(M),由于M与m均为定值,则物体长度L必为定值,即:

                 L3*a(M) =A*m …. …. …. ④ (※)

(其中A为比例常数,文中 “※” 符号一律为暂拟式标记。)

(5)     系统时间快慢程度唯一确定,而最能反映系统时间快慢程度的参照量是时间变相速Y,现初步拟定系统质场中某点处的时间变相速Y与该点的质场强度a(M)成正比,在质体系统稳定不变的情况下,M为定值,a(M)为定值,则Y为定值,即:

Y= B*a(M) …. …. …. ⑤ (※)

(其中B为正比例常数)

    一般地,我们在具体研究物质体于时空中存在与运动变化时,取物体表面的质场强度与时间变相速。

    现将以上五式联立便得实质惯性称衡方程:

dychx041.gif (4341 字节)

dychx042.gif (1114 字节)

dychx043.gif (5768 字节)

(在上述方程中,字母R代表系统总质量,K代表虚实质量商。)

实质惯性称衡方程虽然是很简单的,但是它的建立在整个单元纯系宇宙论述过程中却是至关重要的,它为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打下了基础。

(四)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

(索引)

dychx044.gif (2589 字节)

导致系统惯性破衡的原因及其对实质惯性称衡方程的影响。

dychx045.gif (6297 字节)

dychx046.gif (914 字节)实质惯性破衡方程 (I),(II),(III),(IV)

dychx047.gif (994 字节)系统惯性破衡方程的统一形式:

dychx048.gif (7304 字节) dychx049.gif (1103 字节) dychx050.gif (7478 字节)

dychx046.gif (914 字节)加速度的初步拟定式:dychx051.gif (5666 字节)推套如下:

dychx052.gif (5475 字节) dychx053.gif (7435 字节) dychx054.gif (998 字节)


这一节,我们在实质惯性称衡方程的基础上分析系统dychx055.gif (1736 字节)的非平衡状态,亦即着重分析系统各参变量在dychx056.gif (1893 字节)互动趋衡过程中如何相应协变。

显然,质体系统作为一个阴阳双向互动趋衡协变系统,质体系统失衡的途径有且只有两种:其一,影响系统的质场,使得质场质量M出现变量dychx057.gif (902 字节)从而打破系统平衡。其二,影响系统实质体,迫使实质体朝着虚质方向转化,也就是迫使实质体质量m出现变量dychx058.gif (906 字节), 从而打破系统定态,系统一旦失衡,系统的dychx059.gif (1154 字节)dychx060.gif (1162 字节)便会自发地为着达成新的平衡状态做相应的协变调度变化,这一变化又直接导致系统各参变量的变化。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正要着重分析这一过程。

就第一种情况而言,系统质场质量M存在变量dychx061.gif (864 字节),由于dychx061.gif (864 字节)值可正可负,具体说来又分两种情形。

(1)dychx061.gif (864 字节)值为正,----- 外界对系统质场输入质体。质场质量增大,从而打破系统平衡定态。
假设系统质场质量增大之前,系统处于惯性运动状态,由于系统质场质量的增大,系统阳变率相应变大,亦即:dychx062.gif (1720 字节)阳变率占优势,从而实质体质量随即出现变量dychx063.gif (857 字节),(dychx063.gif (857 字节)>0,且满足dychx064.gif (1559 字节)dychx065.gif (1158 字节),也就是说dychx061.gif (864 字节)的变化率等于阳变率与阴变率的差值)。与此同时,由于阳变率优势的出现,阴变率也随即本能地出现增大趋势,以削弱和缓解阳变率的增大趋势。达成新的系统平衡,在这一过程中,系统R, K, Y, a, L, d(dychx066.gif (994 字节)), V等均发生相应的适应性调度变化,因而都沦为过程变化量,为方便起见,我们不妨将这些过程变化量统统表示成关于时间 t 的函数形式:R(t), K(t), Y(t), a(t), L(t), d(dychx066.gif (994 字节))(t), V(t). 此时实质惯性称横方程不再称衡,而变面破衡方程式:

dychx067.gif (8339 字节) dychx068.gif (1112 字节) dychx069.gif (8143 字节)

凡是外界对系统做功或传输能量均属于这种情形。

(2)dychx070.gif (765 字节)M值为负,系统对外做功或传输能量。

    为了直观起见,不妨就记负值dychx070.gif (765 字节)M记为“-dychx070.gif (765 字节)M”。由于“-dychx070.gif (765 字节)M”的出现必导致d(dychx022.gif (1009 字节))<d(dychx023.gif (1004 字节))。进而可知系统实质体质量m也随即出现负值变量“-dychx070.gif (765 字节)m”。于是d(dychx022.gif (1009 字节))与d(dychx023.gif (1004 字节))间的互动性调度变化使得系统实质惯性称衡方程破衡为:

dychx071.gif (8739 字节) dychx072.gif (1099 字节) dychx073.gif (7827 字节)


    凡是系统对外做功或传输能量,均属于这种情形。

    就第二种情况而言,系统的实质体质量存在负值变量-dychx070.gif (765 字节)m‘溶解’。由于“-dychx070.gif (765 字节)m”溶解后,可对外做功或传输能量,也可不对外做功或传输能量,具体说来,也分两种情形。

(1)    系统不对外做功或传输能量。

    这种情形下,-dychx070.gif (765 字节)m的溶解完全输入自身质场,使得系统质场质量相应地出现dychx070.gif (765 字节)M增量,满足dychx070.gif (765 字节)M-dychx070.gif (765 字节)m=0,此时系统惯性称衡方程破衡为:

dychx074.gif (8126 字节) dychx075.gif (1069 字节) dychx076.gif (7852 字节)


    一般说来,这种情形下-dychx070.gif (765 字节)m的变化量是很少的,如果-dychx070.gif (765 字节)m量值相对较大,而系统又不对外做功或传输能量或做功或传输能量较少,那么由于系统的质场强度变化较大,实质体会因受激而以光或热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甚至可能导致实质体本身发生猛烈爆炸。例如手雷,原子弹的爆炸。

(2)系统对外做功或传输能量。

    也就是说,实质体的解体量-dychx070.gif (765 字节)m一方面使得系统质场出现增量dychx070.gif (765 字节)M,另一方面又将部分场质传输给外界。这里不妨记传输给外界的质场质量为“-dychx070.gif (765 字节)W”,dychx070.gif (765 字节)M, -dychx070.gif (765 字节)W, -dychx070.gif (765 字节)m满足关系式:dychx077.gif (1537 字节),此时系统实质惯性称衡方程破衡为:

dychx078.gif (8436 字节) dychx079.gif (1078 字节) dychx080.gif (8034 字节)

燃料质燃烧发光,内燃机对外做功,核能发电等均属于这种破衡情形。

    以上四种系统破衡情形,除了(III)可以独立进行外,其余一般都成对出现,例如(I)与(II)并存出现,则系统(II)对系统(I)做功,也就是说,系统(II)是施力系统或驱动系统,系统(I)是受力系统或被驱动系统。系统(I)与(IV)并存出现,则系统(IV)解体释能并对系统(I)做功。

    从以上四种系统破衡情形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系统一旦破衡,不论是哪种破衡情形,系统质场质量与实质体质量都随时间变化。为方便和统一起见,我们不妨将系统中随时间变化的M与m量值均表示成关于时间 t 的函数形式M(t), m(t),这样一来,不管是哪种破衡情形,系统惯性破衡方程均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dychx081.gif (6916 字节) dychx082.gif (1105 字节) dychx083.gif (8098 字节)

    我们知道,加速度是一个反映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而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是在系统惯性破衡的情况下出现的,一般说来,系统破衡越明显,则系统速度变化越显著,则系统运动加速度越大。而在实质惯性称衡方程中,最能体现系统破衡程度大小的是虚实质商函数K(t)的变化率K(t), K(t)值越大,则系统破衡越显著,则物体运动变化越快,反之越慢。

    单元纯系宇宙初步确定:物体的运动加速度a 跟系统破衡虚实质商函数K(t)的变化率K’(t)成正比,其正比例“常数”为系统质场的时间变相速Y, 即:

                  a=Y*K(t)

    但事实上,在系统惯性破衡过程中,时间变相速并非“常数”而是一个随质场强度变化的变函数Y(t)=B*a(t)。同时a 也是一个关于时间的可变值,为了准确起见,我们不妨也将其表示成函数a(t)形式. 于是上式变形为:


                a(t)=Y(t)*K’(t)             … …… (II-iv-1) (※)

    这就是单元纯系宇宙关于加速度的定义式。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它的实质是质体与维持和支配它的质场间的相对破衡时效应。就质量一定的物体而言,力的大小就是质体系统破衡程度的数据化量度。不同的力作用在相同质量的物体上,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效果与力的大小也成正比例关系;相同的力作用在不同质量的物体上,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效果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成反比。在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中,经典力学中关于力的定义式F=m*a照样保留其原始含义,不同的只是m(t)=R(t)/(1+K(t))。再结合单元纯系宇宙关于加速度的定义式a(t)=Y(t)*K(t),便可得单元纯系宇宙关于力的定义式:

                       F=m(t)*a(t)
                       =R(t)*Y(t)*K’(t)/(1+K(t))               … … … (II-iv-2)

    速度变化是加速度对时间的积累,由加速度定义式:a(t)=Y(t)*K(t),进而可得单元纯系宇宙速度公式:

                       dychx084.gif (3233 字节)                     … … …(II-iv-3)

    (其中V0代表物体运动的初始速度,dychx070.gif (765 字节)V表示一定时间间隔内系统速度变化量.)

    位移是速度对时间的积累,由V=V0+∫a(t)dt,进而可得单元纯系宇宙位移公式:

                      dychx085.gif (3312 字节)                        … … …(II-iv-4)

    由动量变化的原始定义式,dychx070.gif (765 字节)P=mV-mV0, 结合单元纯系宇宙质量变化函数式:m(t)=R(t)/(1+K(t))与速度公式:V =V0+∫a(t)dt,可得单元纯系宇宙动量变化定义式。

                       dychx086.gif (4459 字节)        … … …(II-iv-5)

    也可以简写成:

                        dychx087.gif (6080 字节)

    (中dychx070.gif (765 字节)m与dychx070.gif (765 字节)V分别表示物体运动前后的质量变化量与速度变化量。)

    由动能定理的原始定义式:动能变化dychx088.gif (1848 字节) 结合单元纯系宇宙质量公式:m(t)=R(t)/(1+K(t));及速度公式:V =V0+∫a(t)dt;可得单元纯系宇宙动能变化定义式:

               dychx089.gif (5626 字节)              … … …(II-iv-6)

    和经典力学,相对论动力学,量子力学相对照,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的思维起点及其对物质存在与运动变化的研究方法是明显不同的。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的思维起点是“宇宙单元”,时空与物质作为货真价实的同等物质对象,纯然寓于宇宙一脉相承的单元纯系体系之中。基于这个起点,单元纯系宇宙着重抓住物质与时空的先天性脉络关联及其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关系 ---- “虚实换形”(PNT),以质体系统内部“虚实换形”为基点,通过分析和研究系统质场与质体间的相对状况来把握物质于时空中的存在和运动变化规律。基于思维起点与研究方法的差异,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与经典力学,相对论动力学,量子力学等的差异与分歧乃至抵触亦完全是不言而喻的。尽管目前单元纯系宇宙尚且不如它们老练,尽管自然真实只可能唯一。
同时,由于单元纯系宇宙在研究物质存在与运动变化规律时,仅抓住物质的时空本质 ---- 时空变相静化凝聚或饱和结晶,视物质为单一罗辑概念,忽略物质的一切非本质特征因素,在具体研究物体的运动变化时,根本不存在这个物体与那个物体,这种物质与那种物质,这种物态与那种物态的区分,因而它对一切实质体的存在与运动变化普遍适用。单元纯系宇宙根本没有任何理由要承认所谓“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的区分,也无论质量大小与运动快慢,只要我们的研究对象不超出实质范畴,只要我们的研究对象不脱离时空存在,实质的时空本质就客观地决定了其运动变化必然遵循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规律。也竟因为物质世界的一切运动变化都遵循统一的规律,才使得物质世界集结为一个融洽和谐的整体。

    当然,当我们具体研究宏观物体低速运动时,由于系统破衡过程中m(t)的变化非常之小,以致我们完全可以近似地用m0来取代m(t),忽略物体质量的细微变化。

    这样,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关于力的定义式: F=m(t)*a(t)

便可简化为: F=m*a(t)

    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关于动量变化的定义式:dychx090.gif (2575 字节)

    便可简化为:

           dychx091.gif (2971 字节)

    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关于动能变化的定义式:dychx092.gif (2162 字节)

    便可简化为:dychx093.gif (1934 字节)

    这就是说,在承认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的前提下,具体研究宏观物体低速运动时,为了简便起见,我们仍可以选用经典力学公式作为良好近似。

(五)关于“空间距离”与“空间辐角”

(索引)

dychx094.gif (12393 字节)

    所谓“时空”,就是时间与空间的简称。在第一部分空间场假说一节中,对时间问题我们己经有了较详细的阐述。所谓“时间”,就是空间场内极子跃迁与变异的集体动态。从某个角度上看,时间也是一种特殊的速度----时间变相速。所谓“时间变相速”,就是标准单位时间内,一定空间场内极子假性位移的线性累积。由于假性位移没有方向性,是名不符实的位移,因而时间变相速亦只是个标量,它是对空间场内极子跃迁与变异剧烈或迅疾程度的数据化。它能切实代表一定空间场内时间的快慢。现在我们在空间场基本假设基础上接下来分析“空间”。

    我们分析“空间”主要是要阐述两个问题,其一是“空间距离”;其二是“空间辐角”。

(1)空间距离

    从空间场假说基本假设我们可以看出,就任意空间场而言,其最实在的内涵无外乎‘一定种类的系列极子及各类极子间的分比’与‘极子间的跃迁与变异’。时间就是极子跃迁与变异的集体动态,那么,什么又是‘空间距离’呢?

① 关于空间距离的定义

    其实空间距离与时间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的关系就如同一枚分币的两个面。这里所谓的‘分币’就是极子间的“跃迁和变异”。 所谓‘空间距离’,简单地说,就是极子间跃迁与变异所构成的极子变通性流通‘通道’。亦即时间存在的“实物表现”,也就是极子的动态‘连续’之实物表现。

    如果不是因为极子间的跃迁与变异达成空间场内两点间极子的变通性流通联系,那么空间场内就没有空间距离可言,而只可能存在一系列彼此毫不相干的点。源自宇宙空间任意点的运动变化都不可能从一个点延续到另一个点。(当然,如果没有空间距离这个前提条件,也就根本不可能存在‘运动变化’。)

    例如:在宇宙内一点与宇宙外‘一点’之间,由于源自单元纯系宇宙的极子间的跃迁与变异根本延续不到宇宙之外去,在这两点间根本就不能达成所谓的‘极子变通性流通联系’,因而这两点之间根本就没有‘距离’可言,也就是说,这两点间根本不存在具有宇宙意义的物质性可行通道。任何源自宇宙的运动变化根本就无以延续到宇宙之外去,因而从宇宙内任意一点至宇宙外任意一点间的所谓‘远近’都无以用仅具有宇宙涵义的所谓“空间距离”概念来描述。我们不能够单纯的说:“从宇宙内到宇宙外究竟有多‘远’?”;① 这也正如我们不能说“从地球到太阳究竟相距几‘公斤’”一样。②


注释①:因为我们定义宇宙首先是宇宙质的集合,同时我们确认整个宇宙质的集合体是一个一脉相承的单元纯系体系。也就是说,在这个体系中,凡是客观存在的,要么就是单元质,要么就是单元质的某种物质结构形态的复合体。宇宙单元体系于根本起源上的“同一”是其普遍联系的根源,结构形式上的差异才是世界千姿百态的原因。寓于这个单元体系之中的广义的运动变化除非是基于‘单元’的物质结构形态(或物质结构形式)上的变迁与变通。凡是宇宙界的“变化”永远变不了‘单元质’这个‘质之根本’,而只可能改变以‘单元质’为终极‘原材料’的物质结构形态(或物质结构形式)。言下之意,“宇宙外一点”作为宇宙单元体系之外的“非单元性存在”,极子间的跃迁与变异当然不可能与其达成变通联系。因而“空间距离”永远只可能具有宇宙涵义,空间距离永远延续不到宇宙之外去。

注释②:当然“公斤”与距离“米”作为宇宙单元体系中的两个‘构件’------ 亦即“质量”与“距离”。两者间的差别终究也只是也只可能是物质结构形式上的,凡是寓于宇宙单元体系之内的任意物质结构形式,只要它在这个单元体系中能够产生和存在,那么它在宇宙单元体系范围内就必定具有绝对任意变通性。“质量”与“距离” 作为宇宙单元体系中的两个‘构件’当然也毫不例外。如果谁能在宇宙界找定两样客观存在,它们之间无论通过怎样的结构形式上的变化都不可能达成彼此转化或变通,那么这样的事实要么就从根本上否认了‘宇宙单元’事实,要么我们就发现了“宇宙第二”。


② 空间距离的‘捷径’优化

    由于极子的跃迁是随欲的,在时间流中,极子从一点发生跃进迁与变异的延及另一点的流通通道是众多的,这样的‘流通通道’就是所谓的‘空间距离’。我们通常所指的定量性的空间距离 ---- 即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就是指极子从一点发生跃迁与变异延及另一点历时最短的路径,也就是两点间极子达成变通性流通联系的最简捷的路径。就变强空间场而言,空间场内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并不是唯一确定的,在空间场强度逐渐变强的过程中,

极子间的跃迁与变异渐趋迅疾剧烈,空间场内任意两点间达成变通性流通的几率越来越大,达成变通性流通的通道也越来越多。在与场强俱增的联通几率与流通通道中,两点间达成变通性流通的捷径显得越来越方便快捷,也就是说,空间场强度逐渐增大的过程也就是空间场内任意两点间极子变通性流通捷径不断优化的过程。捷径优化的结果就是使得空间场内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变得越来越捷越来越‘短’。(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空间辐角值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快,寓于该空间场内的普遍的物质运动速率相对越大。)

    同样,在我们看来,空间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总是‘直’的,但就变强时空看来,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并非总是直的,因为它本身并非‘直’的所在,而是极子间变通性流通‘捷径’之所在。随着空间场强度的依次增强,联通捷径不断优化更新,在某种空间场状况下看来是‘直’的东西,一旦空间场强度增强,某种更捷径的捷径一旦出现,那么原来看来是‘直’的东西就会随即相形见绌,---- 变得‘弯’了。因而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只是曲线,直线总是相对的。‘长’线变‘短’,‘直’线变‘弯’都是空间场机理结构或属性发生变化的具体表现。

     ③ 空间距离与时间

    空间距离和时间是天然并存的,任意空间场内,只要有时间就必定有空间距离,有空间距离存在就必定有时间。不仅如此,两者的存在还相辅相承,例如:我们说空间场内两定点间相距为S,其实这个“相距S”是相对于时间量t,满足“t>S/Y”而言的。(一旦“t=S/Y”则观察者仅只能在唯一的一条线上发现空间距离的存在)如果限定在时间量t , t与‘S/Y’的大小关系满足: “t<S/Y”,我们在时间间隔t内来观察这个距离S,那么这个距离S是不具有宇宙涵义的,是名存实亡的。也就是说,由于空间本身就是极子跃迁与变异之流通“通道”之所在,因而在任意的时间间隔t, 满足“t<S/Y”的时间间隔内,其实自然根本还无以造就相距为S两点间的极子跃迁与变异之流通“通道”。有且仅有在时间间隔t, 满足“t3S/Y”的前提下,空间距离S才具有宇宙涵义。

    比如我们说,一条铁路长L, 严格地说,这个铁路 “长L” 是相对于时间前提t,t满足dychx096.gif (1097 字节)而言的,若在时间间隔t, t<L/Y的时间间隔内来考究铁路“长L”,那么谁也无法想见这个铁路 “长L”将意蕴如何。再者,假设你的办公桌长为L’, 如果你的视线在一个时间量t,t满足dychx095.gif (1059 字节)的时间间隔内扫过你的办公桌,那么你会认为你的办公桌其实根本不存在。

(2)空间辐角

    在具体定义“空间辐角”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个专用名词;“随欲散度”

① 随欲散度

    任意极子间的跃迁与变异都不是沿着一定方向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可能范围内随欲地进行。这种随欲性总是为着使得极子的跃迁与变异在诸可能方向上闪现的几率呈现机会均等,使得空间场于任意方位的物理几何特性尽可能地表现相对同一和相对均一。这种于诸可能方向上机会均等的随欲性跃迁与变异,我们就称之为 “随欲发散”,这种随欲发散的程度我们就称之为“随欲发散度”,简称 “随欲散度”。

② 空间辐角的定义

    所谓“空间辐角”,就是一定空间场内极子跃迁与变异的‘随欲散度’相对于观察者的时空动态视效应。随欲散度越大,空间辐角值越大。同时,这里的“动态同化视效应”是就观察者的运动速度相对于被观察空间场的时间变相速而言的,观察者的运动速度相对时间变相速越大,则观察者的运动对时空的动态同化效果越明显,则在观察者看来空间辐角值越小,反之越大。

③ 关于“兀”的自然蕴涵

    我们所在宇宙时空的空间辐角值为“兀”,在单元纯系宇宙看来,兀并不完全象传统数学所说的那样是个‘无理数’。从物理的角度看,‘兀’是个‘不定数’。但同时也是个最有“道理”的数。因为“兀”毕竟是个天造地设的数字。它牵涉空间的容纳本领,包括时间快慢,物体质量,体形体积,任意空间矢量的非零角分量范围等。它的自然蕴涵是不言而喻的,人类对它的破释必将获得自然真谛的发现。它很可能就是数学与物理学的一个最好的衔接点。或者说是数学与物理学最贴切、最天然的纽带与契机。

    至起码,单元纯系宇宙可以毫不犹豫地断言,兀值必定与时间变相速直接相关,(是不是兀×108米/秒’尚且不能定论),我们不妨将其表示成Y(兀)形式,进而直接纳入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公式。例如单元纯系宇宙加速度定义式因此变形为:a(t)=Y(兀)*K’(t);速度变化定义式变形为:dychx097.gif (2185 字节) 位移定义式变形为:dychx098.gif (2257 字节)同时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反过来又牵涉运动物体的几何形状与运动定向。以此直入,这里面的玄妙是可想而知的。这个思路的深入与澄清必将导致数学与物理学的一体化。

    ‘兀’值至所以‘不定’,原因就在于我们所处的宇宙时空始终处于微扰状态(或微变状态)。所以寓于该时空内的任意圆周与其直径的比值为不定值。‘兀’值的‘不定性’正是自然永恒地处于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的自然见证。

(六)“时空”与“运动”

(索引)

dychx099.gif (29639 字节)

    所谓时空就是时间与空间的简称。前面我们对时间与空间己有了简要的概述,现在我们依循单元演变与宇宙发展的大致线索来分析时空与物质的单元性脉联关系,这种脉联关系又如何制约物质于时空中的存在与运动变化,乃至物质的运动对时空的逆向同化,及其因同化差异而影起的物体间的相对状况变化 ----- 相对运动。

(1)关于“运动”的单元性宇宙涵义

    “运动”的宇宙涵义直接源自宇宙质的单元性特征。我们确认宇宙是“单元的”,时空与物质均寓于宇宙单元纯系体系之中,在宇宙单元演变与发展线索中,单元质首先演变成时空,然后再在时空的基础上衍生物质。亦即:物质是时空发展到一定阶断的必然产物,---- 时空的变相静化凝聚或饱和结晶。物质与时空的这种天然的单元性脉络关联决定了时空与物质的先天关系 ---- 虚实换形(PNT),这种先天关系正是物质作为宇宙单元纯系体系内涵之一的最本质的特征属性,正是这种特征属性先天性决定和制约着物质的存在与运动变化。实质惯性称衡方程与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己经很明确地体现了这一点。竟因为物质这一本质特征,物质的存在与运动变化相应地具有如下特性:

第一; 物质运动源自物质时空,

    物质是时空的变相静化凝聚或饱和结晶,由于宇宙发展过程的连续性与可逆性,物质作为时空的过饱和结晶体并不完全与时空杜绝关系,而是与量空始终保持着“虚实换形”关系,这就使得物质继承性地保留了虚质的部分“动”的属性,这一点主要体现于dychx100.gif (2961 字节) 无论物质于何种运动状态存在,也无论物质体于时空中的运动变化过程如何,只要它是货真价实的物质,只要它不脱离时空存在,那么物质在时空中所具有的时空动量终究都表现为mV=d(dychx023.gif (1004 字节))Y形式。(当然这里必须明确说明的是,绝对时空动量是个标量而不是矢量,而且就任意非单体极子质体而言,质体系统的绝对时空动量不是单层次的而是多层次的,比如就任意的单个原子体而言,原子体的绝对时空动量一方面体现为原子体的热运动,而另一方面又体现为原子体内部的诸如电子与核子的运动。)这也就意味着,凡是宇宙界的实质体,都按同一律在时间流中自然运动。这就是真真的“自然”!也正因为物质世界的这种‘自然性’,如此浩瀚的宇宙物质才这般统一谐调,井然有序。

同时,由于V=d(dychx023.gif (1004 字节))Y/m,且d(dychx023.gif (1004 字节))>0,Y>0,m>0,所以恒有V>0。这就意味着,运动是物质的先天属性。宇宙界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质。再者,宇宙界的存在,是虚质必于跃迁与变异中存在,是实质必与时空保持虚实换形,无论是极子跃迁变异还是系统虚实换形都意味着“变化”,因而严格说来,由于时间的存在,宇宙纯然是一个过程的集合,在时间流中,宇宙界绝对找不到“同一事物”.

第二:运动速度以时间变相速为极限

    因为物质的运动继承性地源自时空,即:dychx101.gif (2955 字节)由于实质体的阴变率d(dychx023.gif (1004 字节))绝对不可能大于实质体的原本总质量m. 且d(dychx023.gif (1004 字节))>0,m >0,故必有dychx102.gif (1690 字节)亦即:dychx103.gif (928 字节)。----- 物质的运动极限速度为时间变相速。

    同时,由于宇宙内涵仅限于既定的单元体系,这个单元体系的运动速度极限是时间变相速Y,而且寓于这个单元体系的一切运动变化都无外乎是基于单元质的物质客体于物质结构形式上的变化或变通。言下之意,宇宙界不存在超时间变相速的运动客体,运动变化当然也不可能超越单元体系内部物质结构形式上的变化或变通,非这样的运动客体绝不可能存在于宇宙之内,一旦某个客体的运动速度超越了时间变相速,那么它决不可能与宇宙内涵发生或存在任何作用或关系。

    例如; 公路上行驶的两辆汽车,一前一后,在同一直线上行驶,按我们的惯常经验,如果后面的汽车比前面的汽车跑得快,那么后面的汽车必然撞上前面的汽车,但如果后面的汽车在撞上前面的汽车之前,能够提速至时间变相速,乃至更大,那么后面的汽车将永远撞不上前面的汽车。

 

 

(插图II-6-1)

因为事实上它己完全超越了宇宙。既便后面的汽车是一颗子弹,一旦子弹的运动速度大于或等于时间变相速,那么,子弹在宇宙范围内将不再具备任何杀伤力。

    又如,假设有一座100%全封蔽的圆形铁屋子,屋子正中央有一架飞机,按照我们的惯常经验,飞机一起飞,必会撞上铁壁而炸毁,但如果飞机在撞壁之前,能够提速至时间变相速乃至更大,那么飞机再也撞不上铁壁,那么自飞机起飞提速至时间变相速后,飞机就既不在铁屋子内,也不在铁屋子外。而全然超越了宇宙。

 

 

(插图II-6-2)

再如:假如你伸出你的右手去推你的办公桌,如果你的出手速度大于或等于时间变相速,那么你的右手将永远‘碰不着’办公桌。

 

 

(插图II-6-3)

    事实上,一旦你身手如此敏捷,你只需一伸手,便可捅穿宇宙,将你的右手伸到宇宙之外去。 由此亦可想见,从宇宙内到宇宙外究竟相距几许。

    第三:物质运动变化终究取决于质体系统的“虚实换形”。

    这一点主要体现系统内部虚实换形的两个相逆过程‘阴性跃变’与‘阳性跃变’的快慢 ----- 阴变率d(dychx023.gif (1004 字节))与阳变率d(dychx022.gif (1009 字节))的相对量值上。如果d(dychx022.gif (1009 字节))=d(dychx023.gif (1004 字节)),则质体系统处于惯性运动状态,其惯性运动速度为dychx104.gif (3024 字节)则质体系统变速运动,其变速运动过程实质上就是d(dychx022.gif (1009 字节))与d(dychx023.gif (1004 字节))的趋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恒有满足dychx105.gif (2324 字节)代表系统实质体质量的变化率,2,dychx106.gif (2813 字节)代表时间,d(p)代表系统动量变化率。当然,质体系统的时间变相速,动量,能量等系统参变量也会顺应发生变化。尽管出自某种不便,单元纯系宇宙没有直接从阴变率与阳变率的趋衡变化过程来着手研究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规律,但单元纯系宇宙得在此申明,质体系统的非惯性运动变化过程实质上就是系统阴变率d(dychx023.gif (1004 字节))与阳变率d(dychx022.gif (1009 字节))的本能性协变趋衡过程。

    在系统阴变率与阳变率间的协变趋衡过程中,不仅物体的质量大小改变,运动速度改变,质场强度也随即相应变化,因而空间辐角值亦随即变化,物体的几何形态随即变化。

    例如,我们定义停在铁路上的火车车箱角落轮廓为一标准直角坐标系模型,那么火车一旦开动,则这个直角坐标系模型必定不再标准。

 

 

(插图II-6-4)

又如,我们定义抱在公路旁等车的男孩手中的篮球为“球”,那么,一旦男孩登上汽车,汽车一开动。则抱在男孩手中的篮球必定不再是“球”。

 

 

(插图II-6-5)

(2)时空动态同化

    我们分析“运动”的单元性宇宙涵义是就任意相对独立的质体系统相对于特定的默认惯性参照系而言的。意在着重明析运动的单元性源本与系统内部的协变机制。这当然是我们了解自然物质运动变化的主线索,但这并不代表‘运动’全部的宇宙内涵,运动还有其相对性内涵。我们看同一座山,由于所站位置不同,会导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么假如同样是一个地球,我们座在2倍超音速飞机上看,与座在以0.8倍光速飞行的飞蝶上看,那么地球的运动状况及其外观形态会不会一样呢?如果不一样,那么又会是怎么个不一样呢?

    为此我们先了解一下“时空动态同化”。

    众所周知,氢原子H11由一个质子与一个核外电子组成。在通常状况下,由于核外电子绕核高速旋转,我们发觉氢原子呈现颇为真实的“椭球体”。但现在假如我们跟核外电子一起“跑步”,并同时观察氢原子的外观形态。不难想见,如果我们的跑步速度与核外电子的绕转速度越相悬殊,则在我们看来,氢原子的“椭球状体态”越现饱满逼真。如果我们的跑步速度与核外电子的绕转速度越相接近,则在我们看来,氢原子的“椭球状体态”越现疏松空洞,一旦我们的跑步速度等于核外电子的绕转速度,则在我们看来,氢原子的“椭球状体态”将彻底消失,而俨然只剩一个质子与一个电子忽远忽近,各居一方。

    空间场内极子的跃迁与变异与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形大体相似,所以它的具体形态不仅与空间场自身的随欲发散度相关,还与观察者的运动速度直接相关。由于空间场内极子的跃迁与变异没有方向性,因而观察者的相对观察效果亦没有方向限制。若不考虑运动物体本身对空间场的影响的话,观察者的运动速度越小,则在它看来,空间场内的极子跃迁与变异越现迅疾剧烈,空间场越现‘充实饱满’。反之,观察者的运动速度越大,则在它看来,空间场内的极子跃迁与变异越现窒缓,空间场越现‘疏松空洞’。一旦观察者的运动速度等于时间变相速,则在观察者的看来,空间场则彻底消失。我们就称这种因观察者的运动速度增大,而使得时空呈相对弱化趋势的现象为“时空动态同化”。

    时空动态同化使得时空表现相对弱化趋势,这个“相对弱化趋势”具体表现为:

1,    空间场强度相对变弱,时间相对变慢。
2,     空间辐角值相对变小,物体间相对有效作用范围变小。
3,     物体几何形态发生变化,物体在相对运动方向上变长,而体积缩小。
4,    物体质量相对变小。

    而且这个“相对弱化趋势”一直延续到观察者的运动速度等于时间变相速,空间辐角值为零,物体在运动方向上为无限长,体积为零,质量为零,相对运动速度为零,时间快慢为零,与外界无任何相对作用为止。

(3) 关于“相对运动”

    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是以默认的惯性参照系为参照系,任意指定的运动客体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默认惯性参照系一旦确定,相对这一默认惯性系运动的任意客体的运动变化就严格遵守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我们不妨称以这种方法观察到的物体的运动为“基准运动”。例如我们研究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火箭从地面升空等。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得研究相对运动。我们研究相对运动就是研究以默认惯性参照系O为时空参变量基准,运动客体A相对另一运动客体B如何运动变化。也就是说物体A, B都相对于默认惯性参照系运动,现在以B为观察者,看A如何相对于B运动。为此我们首先设定运动客体A, B各自相对于默认惯性参照系O的运动速度为 VA,VB (当然,这里dychx107.gif (1473 字节)则观察效果跟默认惯性参照系O等效) 现在我们来考察以VA速度运动的客体A相对于以速度VB运动的观察者B的相对运动变化状况。例如,在研究高能物理时,我们要分析一种高速运动粒子与另一种高速运动粒子间能否有效对撞;在高速运行状态下,拦截导弹如何运行才能及时有效地击中攻击导弹,… … 。这都牵涉相对运动。

    从前面“时空动态同化”的介绍,我们知道,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则其对时空的同化效果越显著,我们研究相对运动就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相对于“另一物体的运动”,由于“另一物体”的运动差异,与其对应的时空同化效果并不一致,因而其所观测到的别的物体的运动状况也相应的有所出入。单元纯系宇宙研究相对运动就是研究不同运动客体因自身对时空同化效果的差异而如何导致“观测效果”差异。当然这里所谓的“观测效果”并不单纯的只是一种观测现象,它如实客观地代表做相对运动物体间的相对存在与相对作用效果。

    为此,单元纯系宇宙首先初步确认:系统的任意相对状态量为基准运动状态量与相应的时空动态同化参变函数的乘积。即:

相对状态量=基准运动状态量×时空动态同化参变函数

    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系统的相对状态量。

    第一:B所观测到的A的相对质量

    如果我们记质量的时空动态同化参变函数为H1(V),质量之基准运动状态量仍记为m(t)=R(t)/(1+K(t)),并记B所观测到A的质量之相对状态量为m对 则由相对状态量的定义可知:

dychx108.gif (2799 字节)                  ……… (II-vi-1)

其中V代表以惯性参照系O为参照系,B相对于A的运动速度。当然,如果物体A相对于惯性参照系O处于静止不动或惯性运动状态,则A的质量之基准运动状态量可以用m0取代m(t)=R(t)/(1+K(t)),m0为某个常量。
若我们初步设定质量的时空动态参变函数H1(V)=(1-V2/Y2)1/2,(Y为惯性参照系O的时间变相速)则质量的相对状态量的定义式变形为;

dychx109.gif (3182 字节)             ……… (II-vi-2)

    由此可见,任意指定的物质体,由不同运动状态的观察者来观测,所观测到的质量值并不一样,观察者的相对运动速度越大,则它所观测到的物体质量越小,一旦观察者的运动速度等于时间变相速,则无论物体的原始质量为多大,在观测者看来,其质量值均为零。因而无以觉察物质体的存在。

    第二:B所观测到的A的相对运动速度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记速度的时空动态同化参变函数为H2(V),速度之基准运动状态量仍记为

dychx110.gif (1469 字节)并记B所观测到的A的速度之相对状态量为V对 则由相对状态量的定义可知:

        dychx111.gif (2118 字节)                    ……… (II-vi-3)

注意,这里的V对 代表由观察系B所观测到的A相对于惯性参照系O的运动速度。 其中V代表以惯性参照系O为参照系,B相对于A的运动速度。当然,如果物体A相对于惯性参照系O处于惯性运动状态时,dychx112.gif (1197 字节)如果物体A相对于惯性参照系O处于静止不动状态,即:dychx113.gif (1479 字节),此时,若B相对于A做变速运动,则在B看来,A做“变基准运动”,也就是说B的状态量作为A的相对量的基准是变化的,A的相对量随着B基准状态量变化而变化,若B基准状态量呈增大趋势,那么与之相应的A的相对量必呈减小趋势。例如,B的质量基准状态量呈增大趋势,那么相应的A的质量相对量必呈减小趋势;B的空间辐角基准状态量呈增大趋势,那么相应的A的空间辐角相对量必呈减小趋势;… … 。

若我们记速度之基准运动状态量为dychx114.gif (1941 字节)形式,并记B所观测到的A的速度之相对状态量为V对 则速度相对状态量亦可表示为:

          dychx115.gif (2523 字节)              ……… (II-vi-4)

若我们初步设定时空动态同化参变函数dychx116.gif (1962 字节)(Y为惯性参照系O的时间变相速)则速度相对状态量定义式变形为:

          或者   dychx117.gif (4548 字节)          dychx118.gif (2221 字节)

    由此可见,同一运动物体,由不同的观察者来观测,其相对于同参照系的运动速度亦不一致。观测者的相对运动速度越大,则在其看来,被观测物体的相对运动速度越小,一旦观测者的运动速度等于时间变相速,则无论被观测物体的原始运动速度值有多大,其相对运动速度均为零。因而无以察觉被观测物体的存在。同时,既使被观测的对象是一颗时钟,情况自然也会一样,也就是说,观察者相对于时钟跑得越快,则在他看来,时钟走得越慢,一旦观察者的运动速度等于时间变相速,它就只可能发现时钟绝对静止,也就是说,他再也无以发觉宇宙界的运动存在或过程存在。

    第三:B所观测到的A的相对几何形态。

    物体的几何形态牵涉被观测物体的长度和相对空间辐角值。

    这里我们首先考究物体的长度。

    如果我们记物体长度相对参变函数为H3(V),物体长度之基准运动状态量仍记为L3(t)=A*m(t)/ a(t)。并记A对B的长度之相对状态量为L对 ,(当然这里的L对 是指物A体在B相对于A的运动方向上的长度。)则物体长度之相对状态量定义式可表示为:

             dychx119.gif (2063 字节)                 ……… (II-vi-7)

    若我们初步设定时空动态同化参变函数dychx120.gif (2016 字节)(Y为惯性参照系O的时间变相速)则物体长度之相对状态量定义式变形为:

             dychx122.gif (2384 字节)                      ……… (II-vi-8)

    由此可见,观察者的相对速度越大,则其观测到的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上的长度值越大,一旦观察者的运动速度等于时间变相速,则观测者看到的物全长度为无限长,无论物体的原始长度是多么得短。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空间辐角的相对状态量”。

    在具体分析空间辐角的相对状态量之前,我们初步拟定基准运动状态下,空间辐角值U的立方与时间变相速Y(t)成正比,即:

              dychx121.gif (1409 字节)                                 ……… (II-vi-9)(※)

                (其中N为正比例常数。)

又因为:Y(t)=B*a(t)

所以;       dychx123.gif (3137 字节)                 ……… (II-vi-10)

如果我们记空间辐角相对参变函数为H4(V),并记空间辐角的相对状态量为U对,,于是可知空产辐角的相对状态量的定义式为:

                dychx124.gif (2145 字节)                        ……… (II-vi-11)

若我们初步设定时空动态同化参变函数dychx125.gif (1892 字节) 则:

                 dychx126.gif (2396 字节)                    ……… (II-vi-12)

    由于空间辐角直接影响处于该空间的物体的几何形态,因而除了宇宙时空的自然微变外,观察者的运动变化也会影响被观测物体的物理参数与几何形态。

    假若站在铁路旁,我们定义停在铁路上的火车车箱角落轮廓为一“标准直角坐标系”模型,那么由行驶的汽车上的司机来观察,这个直角坐标系模型必定不标准。

 

 

(插图II-6-6)

假设与男孩并肩而立,我们定义抱在公路旁等车的男孩手中的篮球为“球”。那么座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的司机所看到的抱在男孩手中的篮球必定不是“球”。

 

 

(插图II-6-7)

    观察者的运动速度越大,他所能发觉的空间辐角值越小,与之相应的,他所能发觉的宇宙存在量越来越少,一旦观察者的运动速度等于时间变相速,那么在他看来,空间辐角值为零,宇宙存在仅限于一条线。一旦他的运动速度超越时间变相速,他再也无法发觉宇宙界的任何物质存在。

    当然,如果我们的观测对象是地球,或地表与地球相对静止的任意物质对象,那么式(II-6-12)
中的dychx127.gif (1501 字节)可直接用“兀”来取代,即:

             dychx128.gif (1771 字节)                         ……… (II-vi-13)

    当然,既便是地球,由一个相对于地球运动的观察者来观测,随着观测者的相对运动速度的增大,其质量将逐渐变小,外观上逐渐变椭,变长,一旦观察者的运动速度等于时间变相速,则在观察者看来,地球质量为零,因空间辐角值为零而使其全部的体积仅寓于一条线上而变得无所谓有,无所谓无。

第四:A B间的相对有效作用范围。

    物体的相对有效作用范围取决于观察者与被观测系间的相对空间辐角值。也就是说,在量度上,质体系统间的相对有效作用范围与空间辐角相对状态量是一致的,亦即;系统间的相对有效作用范围也满足数学关系式:

      dychx129.gif (2504 字节)

    不同的只是这里的dychx130.gif (870 字节)代表A B间的相对有效作用范围。也就是说A B物体间只限于U对 空间辐角区域内才有运动趋向与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比如说,于通常状况下,地球表面的任意矢量在辐角值为(0,兀)的空间场域内,其矢量的角分量均大于零,它可以在辐角值为(0,兀)的空间场域内通过‘碰撞’对外做功和传递能量。如果物体A上也存在一个矢量,那么在B看来,这个矢量仅在辐角值为(0,U对 )的空间场域内存在大于零的角分量。也只有在辐角值为(0,U对 )的空间场域内,A B物体间才有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既便是物体B发现物体A做标准的“圆周运动”,那么在B看来这个圆周的周长亦应是2U r(r代表圆周半径,不是2兀r),而且B物体的相对于A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则U对 值相对越小,A B间的相对有效作用范围或相互作用域越小。一旦观察者的运动速度等于时间变相速,那么在B看来,A(整个的宇宙内涵)仅存在于一条线上,他就只能在一条线上与A(或任意宇宙内涵物)发生作用。一旦它的运动速度超越时间变相速,它就彻底地与宇宙杜绝了一切关系,它与宇宙毫不相干。

    例如喷气式发动火箭,箭体的运动速度相对于尾端喷气的速度越大,则箭体与尾端喷气间的相对有效作用范围或相互作用域越小。相互作用效果越弱,箭体越是难于继续加速,一旦两者间的相对运动速度等于时间变相速,则喷气与箭体间再也不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箭体再也无以加速。

 

 

(插图II-6-8)

(当然,依照基准运动动力学规律,一旦箭体的运动速度无限趋向时间变相速,则箭体的质量会趋向无穷大,说不定整个宇宙的实质质量全部集中到箭体一身还不够,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同时也映证着宇宙界时间变相速的极限性。)

    我们研究相对运动意在明释因运动系间的个性状况差异而引起时空动态同化效果差异,时空动态同化效果差异又进而导致运动系间的相对状况差异。其实从广义的基准运动看,这种差异只不过是质体系统严格按照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规律变化之过程中不同片段间的差异而己,因为无论基准运动还是相对运动,它们所遵循的动力学规律是完全一致的,不同的只是参照系的不同,参照系的‘不同’或‘变化’则意味着作为“基准状态量”的时空动态同化效果不一致,因而导致以变化的“基准状态量”为标准的观测结果也不一致。例如,我们以地球为参照系,站在地球上观察远离地球而去的火箭,在火箭逐渐加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火箭箭体质量越来大,火箭表面的质场强度越来越大,时间变得越来越快,一旦火箭的运动速度等于时间变相速,则箭体质量为无穷大,箭体表面质场强度为无穷大,时间快到极限。反过来,如果我们站在火箭上来观察地球,则在火箭逐渐加速过程中,我们发现,地球质量越来越小,地球表面的质场强度越来越小,时间越来越慢,一旦火箭的运动速度等于时间变相速,则由站在火箭上的观察者看来,地球质量为零,地球所处时空的空间辐角值为零,地球(宇宙)仅存在于一条线上,时间快慢为零。

    严格地说,我们研究相对运动时,所有的相对状态量的时空动态同化参变函数Hn(V)应该都由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公式推套出来,只是为了明显反映相对运动效果,这个时空动态同化参变函数得表示成关于运动速度V的函数形式。只是由于目前本人数学语言水平有限,加至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尚且初步定型,所以暂且没有这么做。

第三部分,单元纯系宇宙外延

(一)    关于“力场” 与“力”

(索引)

dychx131.gif (17924 字节)

单元纯系宇宙认为,所谓力,简单地说,就是质体系统的破衡时效应。力总是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场为媒介来实现的。我们不妨将直接导致力效应的场取名为“力场”。力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物质体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由于物质体结构形态的某些结构差异,力场的结构形态也不一样,所产生力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这里就着重介绍几种最典型的“力场”与“力”。

(1)有引力与万有引力场

① 关于“万有引力场”

    单元纯系宇宙确认,万有引力场实际上就是维持和支配物质体于时空中存在的质场。根据经典力学关于万有引力分布的结构特征,现初步拟定距物体质心为R远处的空间球面上任意点的空间场强度a满足关系式:

                  a=e*m/R2                               … … … (III-i -1) (※)

(其中e为某个特定常数,m为系统实质体质量)

    上式表明:质场中的任意点的空间场强度a跟系统的实质体质量m成正比,跟该点到实质体质心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

    作为物体质场的万有引力场是伴随着实质的产生与形成而产生和形成的,那么,不难想见,时空中实质体从无到有的交变界面上,质场强度必有一个起始值(或临界值)a0。这个临界值在空间场强度上象征着实质于时空中产生和出现。随着实质体质量的逐渐增大,质场域不断扩大,质场强度逐渐增大。因而,我们不难想见,就任意的质场而言,都存在一个临界强度a0代表质场的边界强度,意味着质场在其场强趋弱方向上不再延续。与这个最小质场强度a0相对应的物体质心到质场临界面的距离就是所谓的质场半径Rmarx 。依照质场强度分布公式a=e*m/R2,可知质场临界强度a0与Rmarx满足如下关系:

    dychx132.gif (2518 字节)                   … … … (III-i -2)

由上式可知,任意质场的半径值的平方R2marx与系统实质体的质量m成正比。质量不同的实质体,其质场半径也不相同,物体质量越大,其质场半径也越大。

② 关于“万有引力”

    宇宙天体与天体系统的形成,分布及其运动的规范化都是万有引力起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其实并不是什么独在门户的力。就其自然本质而言,也毫不例外是质体系统内部虚实换形破衡时效应。只是其造就系统破衡的方式有点特殊。人拉车,发动机负荷是人体储能有机物或发动机燃料质部分解体,(即:释能质体系统的阴变率dychx133.gif (5335 字节)并将部分解体质转移给拖车或发动机负荷体。从而导致拖车或发动机负荷体的质体系统随即破衡,使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而万有引力却是由于质体系统间质场的相互叠加而引起的与对质场输入质体等效的破衡时效应。

    当然,万有引力赖以产生的一个最起码的先决条件是,----- 质体系统质场间必需有所“交叠干涉”。从前面万有引力场的介绍,我们知道,质场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随着实质体于时空中的产生而出现并伴随着物质体质量的累积与成型而形成的,因而,不庸置疑,在实质体从无到有的进展界面上,质场强度必定有一个初始值a0,这个初始值a0当然也就是质场的下限临界值。满足:dychx134.gif (3170 字节)代表实质体质心到质场临界面的距离,也就是质场半径。

    由此可见,在单元纯系宇宙看来,万有引力场场域并不是无限的,它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场域,场域内任意点的空间场强度a满足dychx135.gif (3543 字节)(式中e与a0均为定值)进而可知,万有引力也不是无限延续的,若假设存在两个质体系统,其质场半径分别为R1marx,R2marx。并记两质体系统相距为S,如果S与dychx136.gif (2813 字节) ,则两质体系统间根本不可能存在质场“交叠”。因而彼此无以存在万有引力作用。当且仅当S与dychx137.gif (3366 字节)时,两质体系统才具备万有引力赖以存在的最起码的先决条件 -----“质场交叠性干涉”。但是“质场交叠性干涉”的存在并不单纯地只意味着所谓的“万有引力”。其中还有一部分却是地地道道的“万有斥力”。

    前面己经说过,于宇宙时空中存在的任意质体系统均具有维持和保护系统惯性平衡的本能。其实这种本能不仅仅只局限于确保系统阳变率与阴变率相等,(即:dychx138.gif (1863 字节)其实,更准确一点说,系统要确保其惯性平衡,从根本上就是要确保系统阴变率与阳变率相等。但是这种本能并不限于这个根本,上升到质体系统的天然构造上,其实于宇宙时空中存在的任意质体系统均具备维持和保护其天然美的造型的本能。因为质体系统的任意一个天然美的造型因素遭到破坏都必将导致系统破衡,如果系统不具备维持和保护其天然美的造型的本能,那么这一特性就明显与系统的惯性趋衡本能相抵触。于宇宙时空中存在的任意质体系统,其质场的分布均以质体质心为中心,场强以a0为下限边界,整体分布上严格按a=e*m/R2递变规律全方位分布。这就是质体系统之质场的天然美的造型。对外来质场的交叠干涉,一方面,系统总要以阴变率与阳变率趋衡的方式,来有效地维护系统的惯性平衡,另一方面又要主动积极地回避或消解外来的破坏性干涉。这就明显地关系到系统的动态趋向问题。也就是说系统如何动态趋向才能更有效地维护系统惯性平衡,才能更有效地回避和消解外来的破坏性交叠干涉 。

    就两个相距为S,质场半径分别为dychx139.gif (3760 字节)时,则两系统间出现质场交叠,质场交叠区域其实就是所谓的“质场隆起”或“质场疙瘩”。质场疙瘩的存在显然破坏了质场本来的天然形态。任意质体系统都有维持和保护其天然美的造型的本能,对于外来的破坏性干涉,一方面,系统总要以阴变率与阳变率协变趋衡的方式,来有效地维护系统的惯性平衡,另一方面又要主动积极地回避或消解外来的破坏性干涉。

    如果两质体系统质场半径R1marx>R2marx

    当R1marx<S<R1marx+R2marx时,由于质场的交叠还不够充分,两系统内部除各自以阴变率与阳变率协变趋衡积极适应以外,相比之下,系统间以相互排斥或回避对方质场继续叠进的方式更易于消解“质场疙瘩”的增生。从而尽可能地求得各自系统形态的完美,因而质体系统总是要拒绝和排斥对方质场的继续叠进,这样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力就表现为“斥力”,而不是“引力”。

    当0< S<R1marx时,由于质体系统己相距较近,质场交叠己经比较充分,要想使自身持场免遭持续性干扰破坏,将对方叠进质场排挤出去己非捷径。于是双都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方式,都竟相将质场隆起部分的盈余场质“抢”到自身质场失叠或交叠尚不够充分的区域去,以消解同化质场疙瘩,以积极的方式来维护和造就各自质场的完美形态。这样,盈余场质抢夺的结果就是使得质体系统彼此靠拢,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表现为“引力”。

    当然,质场疙瘩的消解同化并不一定使得彼此吸引的质体系统最终完全合二为一。系统间的引力作用会导致质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运动状态改变本身就是质体系统内部通过阴变率与阳变率协变趋衡对质场疙瘩的适应性自我调度的结果。因而,在某种情况下,质体系统间也可以凭某种特殊的相对运动状态来适应某种形态的质场疙瘩的存在,而不完全合二为一。例如,天体系统中,行星在恒星万有引力作用下绕恒星公转,两者以某种相对运动定态各自独立存在。

    现在我们从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角度一起来分析所谓“万有引力”。

    假设存在甲, 乙两个天体,两者相距为S,质场半径分别为R1marx,R2marx,当0<S<R1marx+R2marx时,则两系统间出现质场交叠。现以甲天体为研究对象,并设天体乙对天体甲的质场叠进量dychx070.gif (765 字节)M关于间距S与时间t的变函数为dychx070.gif (765 字节)M(S,t)。系统破衡状态下,天体甲的质量应变量dychx070.gif (765 字节)m关于间距S与时间t的变函数为dychx070.gif (765 字节)m(S,t),于是天体甲的系统破衡方程可初步表示为:

dychx140.gif (21881 字节)

    于是依照惯性破衡状态下系统运动状态改变所遵循的一般性动力学规律,可知天体甲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加速度为:

      dychx141.gif (4426 字节)              … … … (III-i -3)

    进而由F=m*a,可知天体甲所受“万有引力”为:

      dychx142.gif (6672 字节)      … … … (III-i -4)

    当然,这里所谓的“万有引力”并不一定就是名符其实的“引力”。若R1marx>R2marx,当S满足:R1marx<S<R1marx+R2marx时,这所谓的“万有引力”则纯然是地地道道的“万有斥力”。从万有斥力分布的相对区域R1marx<S<R1marx+R2marx,及其天体质量m与天体质场半径Rmarx的关系----“R2marx正比于m”,我们不难发现,质量越相接近的天体间,其万有斥力圈层相对越大。系统间冲越斥力圈层所必须克服斥力做功量相对越多。这就是宇宙单元前提下万有引力作用的所谓“等大易相斥”原理。等大易相斥原理有益于质量相近的天体间或规模相当的星系间在万有斥力作用下并存,而不相互吞并与牵制。

    单元纯系宇宙确认,当前人类所发现的所谓“星系红移”事实正是星系间万有斥力起作用的具体表现。由于宇宙时空中质量分布的相对均衡性,相距我们越远的星系,其中间相隔并起作用的斥力圈层近乎成比例地越多,以致无论站在宇宙时空的哪个点上观察,我们都会发现相同的事实:------ 那就是,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而去的速度越大。有人就单单据此事实,建立起所谓的“宇宙大爆炸学说”。而这里,由于单元纯系宇宙对传统的所谓“万有引力”的重新定义,现在看来,“宇宙大爆炸学说”有必要重新拉上审判台与“单元纯系宇宙”对质一下。

    当S= R1marx时,于理论上,质体系统间既然不表现引力,也不表现斥力。

    当0<S<R1marx时,系统间的万有引力才是名符其实的“万有引力”。根据“引力”分布的相对区域0<S<R1marx,及其系统质量m与系统质场半径Rmarx的关系,-----“R2marx正比于m”, 我们不难发现,质量越相悬殊的系统间其引力圈层相对越厚,而其斥力圈层dychx143.gif (1850 字节)相对越薄,它们之间越是易于相互吸引。例如任意“光子”与发光恒星间,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圈层几乎尽是“引力”圈层,“斥力”圈层几乎可以忽略。这就是宇宙单元前提下,万有引力作用的所谓“大小易相吸”原理。

    宇宙天体与星系的形成及其分布与相对运动状况就是以上两个原理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在这两个原理的共同作用下,宇宙时空中的天体与星系的大小规模及其分布既不过于分散,又不过于集中。该聚就聚,该散就散,可谓“恰到自然”。如果宇宙界单有万有引力,则必将导致宇宙实质质量极度集中而招致毁灭,如果宇宙界单有万有斥力,宇宙可真的将是“一盘散沙”。

    当dychx144.gif (1404 字节)时,因系统间全无质场交叠性干涉而毫不相干。系统间所谓的万有引力其实全然是地地道道的“渺无引力”。

③ 关于“黑洞”

    另外,当前人类在宇宙时空中发现所谓“黑洞”。这种可怕的“黑洞”能够将所有趋向于它的物质体乃至其周围的光线毫不留情地“吸收吞噬”。单元纯系宇宙对诸如此类说法颇感纳闷。其实,在单元纯系宇宙看来,在宇宙单元纯系体系中,诸如“黑洞”这样神奇恐怖的“物质客体”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它的特性与宇宙单元纯系体系明显不‘兼容’。在单元纯系宇宙看来,宇宙界的物质存在是绝对纯系且仅限于唯一起源的,在罗辑上与之相应的,凡宇宙界的运动变化都除非是事物与事物间因物质结构形态上的变迁或变异而导致研究对象发生量变或质变。也就是说,宇宙界的运动变化仅限于宇宙单元纯系体系内部物质结构形态上的变迁与变异,在这个变迁与变异过程中,宇宙质总是守恒的。在单元体系任意事物间根本不存在彼此灭绝性“吞食”关系。

    当然,目前人类所观察到的诸如上文所述“黑洞”现象,既便是站在宇宙单元的立场上,亦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在单元纯系宇宙看来,这种所谓的“吸收吞噬”其实也只不过是单元性宇宙质于物质结构形态上跟宇宙的顺向发展相逆的变迁与变异。

    单元纯系宇宙认为,这种所谓的“黑洞”就是空间场强度值小于a0的空间场场域。由于其空间场强度小于a0,因而它根本无以支持任何实质体的存在。实质体一旦接近或沦入这个场域,物质于时空中产生的‘逆过程’便会在这里上演,由于系统质场有入无出地填入这个弱势场域,于是系统质场场势变弱,进而系统实质体因缺乏与其匹配的质场的维持而被迫“溶解”,继而又以场质的形态渐次填入“黑洞”这个弱势场域,最终湮灭于“黑洞”。

    至于目前所发觉的“黑洞”异乎寻常近乎恐怖的所谓“吸收力”。单元纯系宇宙认为,其实这并非什么“吸收力”。明确一点说,“黑洞”作为场强小于a0的弱势场域,它对物质体不可能具有任何“吸收力”,问题是:

    假如是光原体或类光原体物质,一方面,由其质量特小,周边天体对它的万有引力作用可谓“甚微”,另一方面,这些物质微粒子于时空中存在,自身的自然能态相当高,(亦即:dychx145.gif (1560 字节)的比值较大,Y值相对稳定,则V值较大,系统动能dychx146.gif (1305 字节)值相对较大)一旦其有了朝向“黑洞”的动态趋势,便会大势去矣,无以挽转,便会乖乖地自撞灭亡。

    就“黑洞”周围质量较大的宏观天体而言,相对于这些天体的万有引力场,“黑洞”周围的空间场域多半是它们的“万有斥力圈层”。一旦天体沦入这些“斥力圈层”,它们便会在离“黑洞”更远一些的星系的‘万有斥力’的作用下渐渐趋向“黑洞”而惨遭湮灭。

    如果是“黑洞”本身具有“吸收力”,那么按照宇宙时空通常的力学动态惯例,质量越小相距越近的宏观天体应更易于被“黑洞”猎捕吞食。如果说“黑洞”本身根本没有任何“吸收力”,宏观天体沦陷“黑洞”的动因完全来自于“黑洞”周围星系间的‘万有斥力’属实,那么按照万有引力“等大易相斥”的动态原则,可以预见,在距“黑洞”相等或相当的空间场域内,大质量的天体较小质量的天体有更大的几率遭“黑洞”猎捕吞食。也就是说,在距离“黑洞”相等或相当的位置上,有一大质量天体与一小质量天体,(这里不考虑大小天体间相距较近情形的万有引力牵连)那么可能发生的与“黑洞”相关的事件是,大质量天体可能被“黑洞”猎捕吞食,而小质量天体则安然无恙。

    总而言之,“黑洞”其实并非什么神奇恐怖的“物质”,它只不过是一个空间场强度小于a0的空间场域;它的“神秘与恐怖”只不过是盗用了光子的冤屈,假借了万有斥力的‘顺风’,狐假虎威了一下而己。
星系间的过度散离会导致“时空裂缝”----- 出现“黑洞”。

(2)关于电磁场与电磁力


① 关于电磁场

    在宇宙单元体系中,质场作为一种货真价实的物质客体,它必然由一定的单元性物质因素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集结而成。在空间场假说下,质场首先是由一定种类的极子按一定的分比以彼此跃迁与变的方式集结而成的极子幻影场。再次是以系统实质体质心为中心,场强以a0值为下限边界,整体布局严格按a=e*m/R2规律全方位分布的实质体的天然配偶场。寓于质场的“一定种类的极子按一定的分比以彼此跃迁与变异的方式集结,场强以a0为下限边界,以实质体质心为中心,整体布局严格按a=e*m/R2规律全方位分布”便构成了质场天然美的内涵。世界总是按照美的造型发展的。在宇宙单元体系中,任何一种物质客体,只要自然赋予它某种天然美的造型,它就无条地具备保持和维护其天然美的造型的本能。一旦其天然美的造型遭受破坏,它就无条件地具备维护和完善其天然美的造型的本能趋势,这种本能趋势正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因。质场亦毫不例外是这样,由于质场交叠破坏了质场的宏观结构,结果导致了系统间的“万有引力”;出自类似的原因,电磁力下是由于质场的微观结构遭受破坏而引起的另一种力现象。

    质场与质体间的天然脉络关联决定了质场与质体间必然要通过虚实换形“dychx021.gif (1026 字节)”来保持默契谐调。由于实质体某种特殊的极子集成结构或内部某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以致实质体的极子集成表现明显的不饱和性或极性,以致实质体的极子集成明显地体现某种极子缺陷或个性极子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虚实换形’的缘故,实质体要么从其质场内夺取相应极子以弥补自身的极子缺陷,要么就向质场过量地释放自身的优势极子,以消解自身结构上的“病态”极子优势,结果使得质场亦出现相应的极子缺陷或极子优势。这样实质体的极子缺陷或极子优势通过虚实换形便转嫁为整个质体系统的极子缺陷或极子优势。电磁场就是存在极子缺陷或极子优势的质场,是具有某种特殊极子集成结构的实质体的感化质场。由于实质体极子集成结构上的差异,电磁场又分为正电场,负电场,磁场。

    电磁场作为具有某种特殊极子集成结构的实质体的感化质场。跟质场 一样,也同样具有“有界性”,源自任意相对游的质体系统的“静态”电磁场的场域都不可能超越实质体本身的质场场域。(也就是说电磁场不可能存在于空间场强度小于a0的空间场域)但不一定与质场边界重合。也就是说,电磁场的场域半径也可以比质场半径小。

    就点电荷周围的电磁场而言,电磁场的强度分布与质场强度分布大体相似。如果我们记点电荷的带电量为Q,以点电荷为中心,与点电荷相距为R的电磁场内的任意点的电磁场强度为b,则b,Q,R三者满足关系:

            dychx147.gif (1445 字节)                          … … … (III-i -5)(※)

(其中w为正比例常数)

② 关于电磁力

    跟万有引力赖以产生的先决条件一样,电磁力产生的先决条件是质体系统的电磁场间必须有所干涉或交叠。但是由于不同电磁场间所蕴涵的缺陷极子或优势极子不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尽相同,如果它们所含的缺陷极子或优势极子为达成质场天然美的造型而呈相对互补状,则质场维护和完善自身天然美的造型的本能趋势会自发地引诱两质场尽可能地凑合,这就使得两质体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电磁引力”。如果两系统间,它们所蕴涵的缺陷极子或优势极子是相同的,则两者的凑合会更多地增加质场缺陷极子或优势极子的浓度,会更大程度地破坏质场本来美的造型,这就与质场维护和完善其天然美的造型之本能相抵触。一旦这样的质场相干涉或相交叠,质场维护和完善其天然美的造型的本能趋势会自发地驱遣其尽可能地散离。这就使得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同种电荷间的排斥”。

    现在我们依循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来进一步分析电磁力的数表达式。

    现假设存在甲,乙两个点电荷,它们的实质体质量分别为m1,m2, 质场质量分别为M1,M2. 两电荷彼此处于对方的电场中,可知,这两个点电荷间必定存在电磁力的作用。这里不妨以甲为研究对象,并假定两点电荷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点电荷乙对点电荷甲的电场叠进量dychx070.gif (765 字节)M关于两点电荷间的距离S和时间t的变函数为dychx070.gif (765 字节)M(S,t),与此同时,点电荷甲的实质体质量随其电场变化的应变量dychx070.gif (765 字节)m关于两点电荷间的距离S和时间t的变函数为dychx070.gif (765 字节)m(S,t),于是两点电荷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点电荷甲的系统破衡方程可初步记为:

dychx148.gif (22009 字节)

于是可知点电荷甲在电场中的运动加速度为:

          dychx149.gif (4672 字节)            … … … (III-i -6)

进而由F=m*a,可知点电荷甲所受电磁力为:

         dychx150.gif (6814 字节)   … … … (III-i -7)

点电荷于电场中的运动速度为:

          dychx151.gif (5044 字节)           … … … (III-i -8)

    如果假设点电荷甲不在电场中运劝,而在导体中运动。并设点电荷甲的带电量为q,长度为L的的导体中含N个这样的点电荷,于是可知导体中的电流强度I(t)为:

           dychx152.gif (5713 字节)  … … … (III-i -9)

    导体有电阻仅只意味着点电荷在运动过程中将一部分动能以热能形式转移给导体原子。电阻的存在并不影响点电荷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动力学规律。

    由此可见,电磁力也并非什么独成门户的力,就其本质而言,也无非是系统的破衡时效应。其特殊之处仅在于系统的破衡由场中的缺陷极子或优势极子于系统间的转移和转化引起。

(3) 关于“强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

① 关于强相互作用

    就质量甚小的微粒而言,系统的虚实换形往往不象宏观物质那么整齐规范,系统的阴性跃变与阳性跃变往往会出现步调参2差错落现象。例如就任意的单个实质极子而言,当它参与时空跃迁与变异时,决不可能同时既发生阴性跃变又发生阳性跃变,而只可能一次做阳性跃变,再一次做阴性跃变,阴阳跃变只可能错开来周而复始地进行。就质量稍大一点的质体系统而言,虽然阴阳跃变不完全错开,但总难免参差不齐。

    就任意两个阴阳跃变有步调参2差错落现象的质体系统而言,若正当其中一个发生阴性跃变(或阴性跃变占优势时),另外一个正欲发生阳性跃变(或正欲进行阳性优势跃变),由于这两个过程能够互承互利,再加至如果这两个质体系统相当地接近,结果两系统的虚实换形便‘一相情愿’地相互衔接起来,承接为一个“实虚实”内向单摆式虚实换形流程(或内循环式虚实换形流程)。这样的内向单摆式虚实换形流程将两个粒子质体系统牢牢地“联系”在一起,这种介于粒子间的内向单摆式虚实换形流程联系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强相互作用”。

    由于单摆式虚实换形流程的存在,作用于任意两粒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力通常都不是恒力,而是一个变力,一个呈周期性变化的力,无论其大小与方向,均与单摆的自然受力情况相似。具有“波”的动力学特征,只不过是周期极短而己。诚然,一旦我们解除存在强相互作用的粒子间的“内向单摆式虚实换形流程‘联系’”,并让其自然态于时空中存在或运动,那么,其运动变化也会相应地体现一定的“波”状形态。当然,粒子之间的内向单摆式虚实换形联系并不局限于两个粒子间,也可以是多个粒子间。

    现在我们用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方程来初步分析强相互作用的数学表达形式

    假设两粒子A B 间存在强相互作用,这里不妨以A为研究对象,设粒子A的质体系统的质场质量为M,实质体质量为m。在A B粒子间强相互作用过程中,粒子B质体系统对粒子A质体系统的质场输入量或吸出量dychx070.gif (765 字节)M关于时间t的变函关系为dychx070.gif (765 字节)M(t), 同时计A粒子对B粒子做相应的耦合状阴性跃变或阳性跃变所引起的A粒子质量变化量dychx070.gif (765 字节)m关于时间t的变函关系为dychx070.gif (765 字节)m (t)。于是可知:两粒子在强相互作用过程中,实质惯性破衡方程可初步表示为:

dychx153.gif (19061 字节)

于是可知粒子A于任意时刻的运动加速度为:

    dychx154.gif (3856 字节)                       … … … (III-i -10)

粒子A于任意时刻的受力为:

    dychx155.gif (5026 字节)              … … … (III-i -11)

强相互作用的方向性取决于dychx070.gif (765 字节)M(t)与dychx070.gif (765 字节)m(t)的取值正负,强相互作用力的周期性变化于根本上取决于dychx070.gif (765 字节)M(t)与Dm(t)值的节律性波动。

② 关于弱相互作用

    由于本见识面有限,关于弱相互作用,本人还不太了解。所以这里暂且不作分析。但在单元纯宙看来,宇宙界的作用力无外乎由可直接相互转化的物质因素于质体系统间的转移和转化而引起的系统破衡时效应。如果我没有错觉的话,弱相互作用也理当毫不例外是这样。

    总而言之,既然我们承认宇宙是单元的,那么我们研究宇宙物质运动变化时,就不存在这种物质与那种物质的区分,当然也不存在这种力与那种力的区分。在单元纯系宇宙看来,是力就必定是系统破衡时效应,至于系统间以什么样的方式来造就或导致系统破衡从不影响这个根本。

(二)物质自然运动形态

(索引)

dychx156.gif (12082 字节)

(1)物质运动形态取决于“虚实换形”状况

    任何有质量的物质体,只要它不脱离时空中存在,那么它必与时空保持“虚实换形”(PNT)关系。那么它在时空中存在必然具有绝对时空动量dychx157.gif (1628 字节)物质的单元内涵决定了运动是物质的先天属性,同时也先天注定了物质的运动形态于根本上取决于质体系统内部的“虚实换形”阴阳跃变的相对协变状况。若系统的“虚实换形”的阳变率dychx158.gif (3734 字节)则质体系统处于惯性运动状态;若系统的“虚实换形”的阳变率dychx159.gif (3885 字节)则系统处于变速运动状态。

    关于物质于时空中的惯性运动与变速运动前面己经有了初步的分析,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系统的变速运动状态dychx160.gif (1908 字节)的系列情形中,有一种比较典型而又普遍存在的变速运动,那就是“波动”。

    系统的波动过程就是系统的 “虚实换形”轮番出现阳变率dychx161.gif (2372 字节)间的相对强势与弱势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系统虚实换形过程中,一会儿dychx162.gif (3499 字节)而且两种情形周面复始地构成在系统虚实换形的全过程,结果使得物质于运动形态上表现明显的周期性节律变化。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波状运动”。

    由于质体系统的惯性运动与一般性变速运动在前面的章节里己有了初步的分析。这一节我们专讲物质的自然运动形态,关于物质的惯性运动形态和一般性变速运动形态在此就点到为止,不做赘述。这里主要加补性地介绍物质体的“波状运动形态”。因为这种运动形态于自然界存在普遍,而且极为贴近自然。

(2)自然界的波态运动

① 波态运动源自阴阳跃变参差错落

    宇宙界实质的产生和出现是从单个的成元素极子开始的,起初只是些散乱的成元素极子,然后是极子耦,极子团,…..原子,分子,…… 宏观物质,……. 天体,星系,星系群。在这个从成元素极子单体到物质微粒,到天体乃至星系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及物质的自然存在和运动形态都在逐渐地发生变化。

    比如,就单个的成元素极子单体而言,很显然,这个成元素极子单体于时空中存在并参与时空虚实换形------与空间场虚质极子发生跃迁与变异时,它绝对不可能一次性既发生阴性跃变又发生阳性跃变。而只可能一次发生阳性跃变,接着再发生一次阴性跃变,而且这样的阴阳跃变轮番周而复始地构成极子虚实换形的全过程。也就是说,该单体极子的虚实换形dychx163.gif (3061 字节)两个相对游离的环节各自独立地进行。而另一方面,系统无论于dychx164.gif (3706 字节)跃变环节的进程中,系统均处于两个不同的破衡状态,亦即系统处于两种不同的加速运动状态,这样两种不同的加速运动状态在同一系统上连续且周而复始地进行,就构成了系统运动的典型波状特征。系统完成一个dychx165.gif (1573 字节)动态回环所历经的位移就是一个波长λ,系统完成一个dychx166.gif (1670 字节)动态回环所历经的时间就是一个周期T。

    就含两个,三个,… …乃至多个成元素极子的质体系统而言,尽管系统的虚实换形dychx021.gif (1026 字节)并不象只含一个成元素极子的质体系统那样彻底地分成 dychx167.gif (1718 字节)两个游离的环节各自独立地进行,但由于质体系统十分有限的成元素极子及其各极子跃迁与变异的步调差异,系统在虚实换形过程中,阳性跃变dychx022.gif (1009 字节)与阴性跃变dychx023.gif (1004 字节)很难保持dychx168.gif (3863 字节),系统实质体质量呈增大趋势;一会儿dychx169.gif (1837 字节),系统实质体质量呈减小趋势。而且这样的两个变化过程以“一瞬间”的dychx170.gif (1795 字节)平衡状态为中间衔接点,连续且周而复始地构成质体系统虚实换形的全过程。从而可知,质体系统同样处于两个连续且周而复始的加速运动状态。这样的运状态同样构成典型的波状特征。与只含一个成元素极子的质体系统相比较,其运动形态在动态节律上亦大致相同。

    一般说来,质体系统所含成元素极子越少,则极子参与时空跃迁与变异时越容易暴露彼此间的步调差异,系统越是易于出现dychx171.gif (1931 字节)量值上的参差错落。同时,质体质量越小,惯性越小,运动变化越是机动,质体系统越易于敏感和明显地将dychx172.gif (1834 字节)量值上的参差错落体现于自身的运动形态上。因而其运动的波状特征越明显,而粒子性相对越不明显。反之,质体系统所含成元素极子越多,则极子参与时空跃迁与变异时越是易于掩饰和消解彼此步调上参差错落,诚然系统的虚实换形越是不易于明显出现d(dychx022.gif (1009 字节))与d(dychx023.gif (1004 字节))量值上的参差错落。同时,系统质体质量大,惯性大,系统运动变化对dychx173.gif (1927 字节)量值上的参差错落反应越不敏感和明显。因而其波状运动特征越不明显,而粒子性越明显。随着质体系统质量的增大,系统的波状特征渐趋消失。由此可见,物体运动的自然态波状特征是在物质从宏观趋向微观的过程中逐渐显赫出来的。反过来,物体运动的波状特征也随着物体从微观趋向宏观而渐趋削弱。

    一般说来,电磁波仅限于含成元素极子较少的质体系统的运动形态,含成元素极子相对较多的质体系统的波状运动,我们通常称之为“物质波”。

② 关于波态运动的数学分析

    下面我们接着来用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规律来初步分析“波”的动力学方程。

    由于系统虚实换形的周期性节律特征,----- 虚实换形的阳变率dychx174.gif (3469 字节)dychx175.gif (1793 字节) 两个加速运动环节中间以一瞬间的dychx176.gif (1754 字节) 相衔接呈周期性节律进行。也就是说系统周而复始地处于两个不同的加速运动状态。为方便起见,我们不妨将这两个不同的加速运动过程分开来分别加以分析。

一,    系统dychx176.gif (1754 字节)加速运动过程。

    设系统dychx176.gif (1754 字节)加速运动环节的过程历时为t1,在时间间隔t1内的任意时刻τ,记系统质场质量M的变化量dychx070.gif (765 字节)M关于时间τ的变化关系为dychx070.gif (765 字节)M(τ),与此同步的,系统实质体质量m的变化量dychx070.gif (765 字节)m关于时间τ的变化关系为dychx070.gif (765 字节)m(τ)。则系统惯性破衡方程可初步地表示为:

dychx177.gif (18079 字节)

根据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规律,可知质体系统于任意时刻τ的运动加速度为:

    dychx178.gif (3890 字节)                   … … … (III-ii -1)

质体系统于任意时刻τ的受力为:

     dychx179.gif (4637 字节)        … … … (III-ii -2)

质体系统于时间间隔t1的终点时刻的运动速度为:

     dychx180.gif (4165 字节)        … … … (III-ii -3)

质体系统于时间间隔t1内的位移为:

      dychx181.gif (4844 字节)  … … … (III-ii -4)

二,    系统dychx182.gif (1808 字节)加速运动过程。

    设系统dychx182.gif (1808 字节)加速运动环节的过程历时为t2,在时间间隔t2内的任意时刻τ,记系统质场质量M的变化量dychx070.gif (765 字节)M关于时间τ的变化关系为dychx070.gif (765 字节)M(τ),与此同步的,系统实质体质量m的变化量dychx070.gif (765 字节)m关于时间τ的变化关系为dychx070.gif (765 字节)m(t)。则系统惯性破衡方程可初步地表示为:

dychx183.gif (18047 字节)

根据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规律,可知质体系统于任意时刻τ的运动加速度为:

         dychx184.gif (4088 字节)          … … … (III-ii -5)

质体系统于任意时刻τ的受力为:

          dychx185.gif (5353 字节)  … … … (III-ii -6)

质体系统于时间间隔t2的终点时刻的运动速度为:

            dychx186.gif (4179 字节)    … … … (III-ii -7)

质体系统于时间间隔t2内的位移为:

        dychx187.gif (5400 字节)    … … … (III-ii -8)

综合以上一,二两加速运动环节,可知波的波动周期为;

T= t1+t2 (如果是较为规则的波动,则有t1=t2

运动波的波长为:

          dychx188.gif (1535 字节)                         … … … (III-ii -9)

(其中q为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上的夹角。如果是较为规则的波动,则有S1=S2

波的传播速度为:

        dychx189.gif (2403 字节)                 … … … (III-ii -10)

从以上关于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波最典型的特征就在于系统的虚实换形过程呈dychx190.gif (1816 字节)dychx191.gif (1808 字节)两个加速运动过程的周期性循环节律。不仅光波,电磁波,物质波是这样,甚至某些机械波也是这样。也就是说,从电磁波到物质波,乃至机械波,由于它们的自然动态根源是类同的,因而它们的自然运动形态亦大致相同,它们的动力学方程也有大致相同的表达形式。

(三) 关于“元素原子于时空中存在的状态方程”索引

(索 引)

dychx192.gif (19096 字节)

    自然界的实质体主要以原子结构态存在,(中子星是一个例外)由于元素原子的典型性天然结构,因而元素原子于时空中的存在状态方程可以作为我们研究自然物质存在与运动变化的中心课题。

    因为首先,宇宙界的实质体绝大部分以原子结构态存在,其二,元素原子于时空中的产生与形成可大致不差地代表整个的宇宙演变与发展过程,其三,元素原子于时空中存在的状态方程不仅蕴涵任意比元素原子体结构简单(或更初级)的物质结构体的运动变化规律,而且任意基于元素原子体之物质结构的任意运动变化都可以从元素原子于时空中的状态方程演算而来。这一点类似于生物学界的所谓DNA, 一个元素原子就相当于一个宇宙实质体DNA,元素原子于时空中存在的状态方程就是对实质体DNA的数学描述。它本身不仅浓缩了宇宙全部的历史,而且蕴涵了宇宙时空近乎全部的‘动力学机制’。

    从某个意义上说,真真的宇宙演变并没有直接造化了世界千紫万红,而只是造化了元素原子,世界的万紫千红只不过是由于元素原子在时空中自然存在和运动变化的缘故。

    我们分析“元素原子于时空中存在的状态方程”就是在宇宙单元的前提下,依循单元演变发展的自然线索来追索元素原子于时空中的动力学谱。

    那么,究竟什么是“宇宙单元”?

    什么是“元素原子于时空中存在的状态方程”?

    ① 关于“宇宙单元”

    所谓“宇宙单元”,简单地说就是指宇宙起源于唯一的物质因素,于根本上也仅限于一种唯一的因素。整个宇宙物质存在要么就是这种唯一的物质因素,要么就由这种唯一的物质因素演变发展而来,是该物质因素某种结构层次的复合体。

    从发展的角度看,宇宙演变发展的全过程起始于‘单元质’,它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繁杂的发展全过程并不造就任何新的根本性物质因素,而仅只是在‘单元质’基础上不断地造就更高级的物质结构形式或物质构造;或者说,宇宙的演变发展过程就是以‘单元质’为根本性初始‘原材料’的物质结构形式按照某种次序线索层进式优化性衍化的过程。

    签于这个过程诸环节的绝对可逆性(如果不可逆,则宇宙的发展必将趋向极端或趋势向明显孤立或分离),宇宙界任何两个物质客体都可以通过结构形式上的变通而相互转化,以致达成直接或间接的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诚然,宇宙界的所谓运动变化就是宇宙物质于结构形式上的相互变通与相互转化,凡宇宙界的运动变化都不可能超越物质结构形式上的变异或变通以及因结构形式上的变异或变通而引起的事物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从数学的角度讲,由于任意两个同类项均可以直接相加减,同时宇宙是单元的,宇宙界任何两个物质客体都可以通过结构形式上的变通而相互转化,因而从数学的角度讲,宇宙界任意一两种客体的量度值均可以简单地相加减而等于某个确定值,例如:

1公斤±1公里=某个确定值

    为了计算这个等式,我们可以先把单位“公斤”化为“公里”或把“公里”化为“公斤”。然后作同单位值相加减。

    又如:


‘兀’弧度±1秒=确定值    或    1千克±1焦耳=确定值

… … …       …     … … …


    为了计算诸如此类的等式,我们可以先把单位“弧度”化为“秒”或把“秒”化为“弧度”;或者,先把“千克”化成“焦耳”或把“焦耳”化成“千克”,然后作同单位值相加减。

    同样的道理,宇宙界任意两个客观存在量之间都可以简单地相乘或相除,例如:

    1秒′1光年=确定值 或 1秒?1光年=确定值

    ‘兀’弧度′1焦耳=确定值 或 ‘兀’弧度?1焦耳=确定值

    为计算这样的等式,我们可以先把单位“秒”化为“光年”或把“光年”化为“秒”;或者,先把单位“弧度”化为“焦耳”或把“焦耳”化为“弧度”,然后作同单位值相乘或相除。

    也就是说,单纯地从数学的角度讲,由于宇宙的单元性,宇宙界任意两个客观存在量都存在换算当量值、都可以纳入同一等式进行数学运算或数学换算,反过来,宇宙界任意两个客观存在量都可以纳入同一等式进行数学运算或数学换算这一特性同时也映证着宇宙的单元性。如果谁能在宇宙界找定两个客观存在量,两者之间根本不存在所换算当量值或根本无以纳入同一等式进行数学运算或数学换算,那么他就从数学的角度否定了‘宇宙单元’事实。

    同时,由于宇宙界的运动变化仅限于宇宙这个单元体系,则寓于宇宙内的任何一个客观存在量能且仅能与寓于宇宙内的另一客观存在量纳入同一等式进行数学运算或数学换算。例如宇宙内任意某种客体的存在量 “X” 与宇宙外任意某种客体的存在量 “#” 之间相加减或相乘除才真叫人莫名其妙:亦即:

X ±# =???

或: X ′# ‘=??? 及 X ?# =???

    由于存在量X 与 # 间根本无以相互变通或相互转化,纯然全无瓜葛,毫不相干,两者并入一个等式才真的叫人摸不着关脑。

    总而言之,宇宙万物于根本起源上的‘同一’是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源,结构形式上的差异才是世界千姿百态的原因。如果谁能在宇宙界找定两个物质客体,它们之间无论通过怎样的结构形式变异都不可能达成彼此变通或相互转化,那么要么他就从事实上否定了‘宇宙单元’;要么他就发现了‘宇宙第二’。

② 关于“元素原子于时空中存在的状态方程”

    既然宇宙是单元的,寓于宇宙单元体系之中的运动变化无非是物体间基于单元质的结构形式上的变通或变异,在宇宙单元体系中绝对不存在两个物质体,它们之间绝无途径可以相互变通或相互转化。这就意味着宇宙演变与发展的全过程是连续且可逆的。如果我们沿着宇宙从单元到元素原子的发展演变的顺向线索,将这个过程彻底地数理化,那么我们就可得出元素原子于时空中的状态方程。所谓“元素原子于时空中存在的状态方程”就是对元素原子的单元性物质构造及其在单元性宇宙时空背景下存在与运动变化的综合性状态数学描述。所谓“状态方程”主要是指元素原子的力学结构或力学状态,也就是元素原子蕴函的天然“动力学谱”。

    由于宇宙的单元性,在数理上,这个方程终究有且仅有一个自变量,那就是宇宙‘单元’。
由于自然造物的同一律原则,并不是每一种元素原子都有一个存在状态方程,而是所有的元素原子都遵循同一个状态方程或方程组,各元素原子于个性上的差异在方程的表述上只是代入的参数不同而己,通过这个方程的参数代入和数学运算,我们不仅可以知道一定的空间场内能够相对稳定地存在多少种元素原子,而且可以定量地估算一定时空条件下特定元素原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原子间或原子与其它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效果。

    元素原子于时空中存在的状态方程赖以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明晰宇宙演变与发展的全过程,并将其如实的数理化。它存在的意义是:让所有寓于元素原子体内和基于元素原子这个物质结构基础的一切运动变化统统地沦为纯粹的运算科学。无论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 …。

    元素原子于时空存在的状态方程的成型有赖于如下三个问题的解决。

(1)    宇宙单元性演变线索问题。

    既然我们确认宇宙是单元的,宇宙最初起源于所谓的“单元质”。那么理所当然,宇宙演变的线索起点就是这所谓的“单元”。终点就是宇宙现状。诚然,单元纯系宇宙动力学的初步成型己大致地提供了一个宇宙演变发展的暂拟线索,那就是宇宙首先由单元质演变发展成宇宙时空,这一过程的关键是时间与空间距离的产生与形成,量变过程是空间场强度逐渐增大,从而导致空间距离捷径断优化、时间变相速逐渐增大、时间逐渐加快、空间辐角值逐渐增大,最后导致时空过饱和结晶 ---- 物质的产生和形成。物质于时空中的存在与运动变化标志着时空的发展步入强弩未势。

    从力学的角度讲,宇宙的初期演变首先是单元质演变形成虚质极子系列,然后是虚质极子系列进一步演变生成成元素极子系列,接着是成元素极子间通过强相互作用形成核子,然后通过电磁力作用形成完整的原子体。分子,分子系,… … 宏观物质,最后通过万有引力作用形成天体,天体系统。

(2)    宇宙质“相对成型体”的量化问题。

    这个问题首先牵涉所谓“相对成型体”的基本级别与种类的确定,其次就是相对成型质体质量的单元量子化与相互跃变过程的单元量子化和数理化,乃至时间与空间距离的单元量子化和数理化。所谓“单元量子化”,就是以一个‘单元质’单体为一个基本计量单位,对某个宇宙存在量或某个过程变化量的数学计量或数学描述。

    这里不妨就以单元纯系宇宙目前拟定的宇宙演变线索为例,将这个问题具体化。

    我们设一个宇宙单元质单体为一个“宇宙质量子”,那么根据空间场假说和实质形成假说,空间场内存在n种虚质极子dychx193.gif (5237 字节)这些虚质极子与成元素极子都是基于单元质演变而来的“相对成型体”。我们不妨将这些相对成型体质量按照它们在宇宙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与形成的先后次序列成“质量单元量化数列”:

dychx194.gif (4270 字节)

    那么元素原子由一定的“相对成型体”构成,我们便可以将其表示为:

dychx195.gif (5996 字节)  … … … (III-3-1)

    (其中G代表元素原子的极子结构集成,dychx196.gif (2046 字节)分别表示各集成‘成型体’的数量,当然其中X1,X2,X3 … …Xn值很可能为零。)

    当然,寓于元素原子体的任何一个相对成型体都不是孤立或一成不变的,成型体与成型体之间或成型体与空间场之间总保持一定的跃迁变异。这里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对任意成型间的跃迁变异及其任意成型体与空间场间的跃迁变异一一罗列。而是用两个跃迁变异‘过程单元量化函数’来统一表示。

    我们记任意较高级的相对成型体(或极子)X向较其低级的相对成型体(或极子)Y的跃迁变异(或转移)为dychx197.gif (1027 字节), 记较低极的相对成型体(或极子)Y向较其高级的相对成型体(或极子)X的跃迁变异(或转移)为dychx198.gif (991 字节)。那么关于这两类跃迁变异过程的数学量化便可以初步地表示为函数形式:

dychx199.gif (1807 字节)

    (其中X代表除i0以外较Y高级的任意相对成型体(或极子),Y代表除in+p以外较X低级的任意相对成型体(或极子))

    这就是成型体与成型体间或成型体与空间场间跃迁变异的‘过程单元量化函数’。

    有了相对成型体间和相对成型体与空间场间的跃迁变异过程单元量化函数,那么元素原子体于时空中的动态相对成型体构成便可初步地表示为:

dychx200.gif (7193 字节) 
                                                                      … … … (III-3-2)

    既然元素原子产生于一定的时空,并于一定的时空中存在和运动变化,那么时空与实质体间的天然脉络关联与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关系对元素原子于时空中的存在和运动变化当然至关重要。为了明析元素原子于时空中的存在状态,对这个过程关系理所当然得有个定性和定量的数学描述。为此我们引进“单元时间量化函数”与“单元距离量化函数”。

① 单元时间量化函数

    对于时间的单元量子化问题,我们总是针对一定质量的物质体而言的。我们定义,在特定空间场内,质量为一千克的某个物体于一个标准单位时间间隔内所发生的虚实换形量为质体系统的时效应率,那么我们把一定空间场内质体系统的时效应率单元量子化,便可得质体系统于一定空间场的单元时间量子化函数。

    如果我们记某物体于一定空间场内的时效应率为:

       dychx201.gif (1247 字节)                                  … … … (III-3-3)

    (其中η代表质体系统的时效应率,m代表质体系统的质量,t代表时间)
则该质体系统于该空间场内自然存在的单元时间量化函数可初步地表示为:

        dychx202.gif (1536 字节)                              … … … (III-3-4)

(其中“dychx203.gif (844 字节)”在此作为单元量子化的符号标志。)

②单元距离量化函数

    类似地,就空间距离的单元量子化问题而言,我们也是针对一定质量的物体来说的。我们定义,在特定空间场内,质量为一千克的某个物体于时空内运动一米的路径所发生的虚实换形量为质体系统的位移效应率。那么我们把一定空间场内质体系统的位移效应率单元量子化,便可得质体系统于一定空间场的单元距离量子化函数。

    如果我们记某物体于一定空间场内的位移效应率为:

        dychx204.gif (1347 字节)                                 … … … (III-3-5)

(其中dychx205.gif (760 字节)代表质体系统的位移效应率,m代表质体系统的质量,s代表质体系统于特定空间场内的运动路径长。)
则该质体系统于该空间场内自然存在的单元距离量化函数可初步地表示为:

         dychx206.gif (1507 字节)                             … … … (III-3-6)

当然,其实“单元时间量化函数”与“单元距离量化函数”可以合并为一个函数,即:时空单元量化函数:

         dychx207.gif (2284 字节)                          … … … (III-3-7)

于是关于元素原子于时空中存在的状态方程我们可以进一步地珠示为如下形式:

dychx208.gif (8485 字节)
                                              … … … (III-3-8)

(3)     宙质于系统间的转移与转化所遵循的动力学问题。

    动力学问题既是元素原子产生与形成动向与构造原则问题,也是元素原子体作为行为主体的行为准则和相互作用效果问题。这个问题首先有赖于时间、空间、物质的单元定性。一旦有了时间、空间、物质的单元定性,则物质于时空中存在与运动变化所遵循的动力学规律便成定势。单元纯系宇宙己初步提供了有关时间、空间、物质的单元定性和与之相对应的动力学方程。

    有了单元纯系于宇宙动力学,关于元素原子于时空中的存在状态方程我们便可以初步地表示为:

dychx209.gif (13649 字节)

                                                              … … … (III-3-9)

    当然,当前单元纯系宇宙的暂拟动力学方程还有待于进一步核实和完善。同时,由于上述方程组的第二项与第三项在数理罗辑上极其相近,而且第二项第三项都可以纳入第一项,可以预见,当这个方程逐步澄清和完善时,想必会变得越来越出人意外的简洁。

    有了上述三个问题的圆满解决,“元素原子于时空中存在的状态方程”便会水到渠成。

    总而言之,物质最本质的特征属性不是研究出来的,而是在宇宙演变发展过程中自然生成的,竟因为自然原本就这样子造化,所以物质才具有这样的属性,所以物质才这样子存在和运动变化。竟因为自然的造化原本就有条不紊、一气哈成,我们的科学才相应地在这条线索上明明朗朗、顺理成章。

    有了元素原子于时空中存在的状态方程的问世,不仅一切寓于元素原子内部的运动变化或比元素原子小的物质结构单元的存在与运动变化都将为之淋漓尽致,而且凡是基于元素原子这个物质结构的一切运动变化都将为之自然明了、顺理成章。都可以直接从元素原子于时空中的存在状态方程的数理演绎而知,整个有关于自然物质存在与运动变化的科学都将为之纳入一门统一的纯粹的运算科学。自然就这样,在我们未认识和掌握它之前,它总是给我们最神秘的朦胧,一旦我们认识和掌握了它,它就给我们最精彩的单调!

(四)当前单元纯系宇宙潜在失误分析

    和传统物理学相比,单元纯系宇宙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它视物质为单一罗辑概念,在宇宙演变与发展的背景下来研究和分析物质于时空中的存在与运动变化。而且它的分析与研究罗辑是严格依循宇宙演变与发展的线索进行的,也就是说,单元纯系宇宙的罗辑完全寓于宇宙演变发展的线索与过程,----- 竟因为自然如此造化,所以物质才具有这样的本质属性,所以物质才这样子存在和运动变化。

    它的思想准则是:事物最本质的特征属性往往是在事物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并在一定条件下作为特定事物存在而保持下来的。因而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事物是在哪个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就必须在哪个基础上对该事物加以考核和研究。

    它的一个突破性进展就是首先从整体上确认宇宙的单元性。宇宙单元的确定从宏观上勾勒了整个单元纯系宇宙的思路框架。

    宇宙从哪里来?

    我的答案是: 宇宙从唯一的一种原始物质因素演变发展而来,

    宇宙界存在什么?

    我的答案是; “时空”与“物质”。

    宇宙单元演变过程中,是先有‘时空’还是先有‘物质’?

    我的答案是:在宇宙单元演变发展历程中,单元质首先演变生成‘时空’,然后再在时空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物质。

   … … …

    在方法上,它不象传统物理学那样研究这个物质或那个物质,这种物质或那种物质,这种粒子或那种粒子。它视物质为单一罗辑概念,在物质产生与形成的时空背景下来判定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分析研究物质于时空中的存在与运动变化,并视物质与其天然相关的配偶场(质场)为“质体系统”。单元纯系宇宙从不孤立地研究物质,而是“质体系统”----- 一种蕴涵物质来龙去脉和赖以存在与运动变化之天然罗辑关系的自然原创。

    但是由于种种历史与个人的原因,单元纯系宇宙作为一次破传统的开拓性探索和研究,其潜在的失误当然在所难免,现在,鉴于诸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针对单元纯系宇宙的现状做潜在失误分析如下:

dychx210.gif (75155 字节)
dychx211.gif (87170 字节)
dychx212.gif (44384 字节)
dychx213.gif (95575 字节)
dychx214.gif (24428 字节)

    总而言之,单元纯系宇宙独成罗辑体系,任何一个环节的失真或失误,都会造成其系统内部的矛盾或罗辑瘫痪。虽然到目前为止,单元纯系宇宙还只有大约六成的定型,但是我对单元纯系宇宙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研究方法是颇有信心的。

    然而,面对如此强势的权威,我是脆弱的。我现在至所以还执著于要把这份只有六成定型的稿本送予读者朋友们,只是因为我期望有更多的人来思考和澄清这个主题。因为我明白,不管怎么说,若大一个理论体系,单凭我个人的能力和所有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签于我当前的实际情况,我恐怕己经黔驴技穷,无能为力了。因为我得首先媒求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为了生机,我己经很累,只是为了不至让单元纯系宇宙就此不明不白地在世人不假思索的冷落中消亡,我不得不腾出点时间把它写下来,并想找个偶有人路过的地方树个牌子,标个“此地无银叁佰两”,然后轻松离去。

    我当然明白,象我这等身份卑微,资格贫贱的角色要想一本正经地申请出版权是够奢侈的,但我又实在不想放弃这个奢望。我别无选择,因为一方面我对单元纯系宇宙的历史进步确信无疑,我不甘心它的无端灭亡!另一方面它也确实需要更多的人来进一步探索和澄清。不管此地有银也罢,无银也罢,岁月蹉跎也罢,只要单元纯系宇宙能够从这个无形的“囚笼”里解脱出来,我也心满意足了。

    -----“天下本来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便自然成了路”。我由衷地希望在科学这座城市,因为有了这个‘牌子’的存在能够多出一条路。

附录一:

关于单元纯系宇宙中的专用名词和定义

dychx215.gif (82801 字节)
dychx216.gif (37125 字节)
dychx217.gif (18640 字节)

附录二:

关于单元纯系宇宙的进一步完善和验证

作者:杨国胜(Marktin),湖南省武冈市荆竹镇平原居委会十组,
(邮编: 422402)(电话:0739-4362726或013532805456)
(E-mail: 781213@ avl.com.cn)

(另外文中于“时空”与“运动”一节中还有8个插图没有加上,我做不来。)

wyty-1.gif (268 字节)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力,未经授权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说明  © Copyright  Authors
物理科学探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