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一种新模型——旋涡模型
袁玉刚
摘要:提出宇宙的一种新模型——旋涡模型。认为:宇宙是一种旋涡。旋涡具有旋涡力。旋涡力可以使旋涡面上所有星系和星云物质沿旋涡运动的方向公转、自转和进动,并向旋涡中心回流。一方面,回流的物质被加速后喷发出去,又落向旋涡面;另一方面,边缘的物质有的离开旋涡面,有的又进入旋涡面。旋涡面是宇宙的主体,旋涡的中心是宇宙的心脏,旋涡的边缘是宇宙的边界。籍此模型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演化和未来。
主题词:宇宙 旋涡模型 旋涡力 旋涡面
1、有关定义
1.1空间
空间即太空和真空。空间无边无际,均匀地、连续地分布,不存在量子性,没有最小最大单元。不管有没有物质,空间都客观存在。空间从无穷小到无穷大。(牛顿的定义:“绝对空间:其自身特性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处处均匀,永不移动。”)没有物质,空间大小无法度量。有了物质,空间才有意义。太空里有非物质和少许物质,具有可观测性、可认识性和可改造性。真空里没有物质,只有非物质,所以,真空没有可观测性和可认识性,但却有可改造性。力可以在空间激发出物质粒子。一旦物质离开了宇宙旋涡,进入真空,就会迅速减速衰变为非物质。
相对空间采用牛顿的定义:“相对空间:对绝对空间的量度;一些可以在绝对空间中运动的结构。”最小相对空间单元就是与物质的最小量子单元相对应的空间单元。
1.2时间
时间即变化。时间无始无终,无头无尾,均匀地、连续地流失,不存在量子性。不管有没有物质,时间都在流失。时间从无限短到无限长,没有最小最大单元。(牛顿的定义:“绝对的、真实的和数学的时间:其自身特性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自身均匀地流失。”)没有物质,时间长短无法度量。有了物质,时间才有意义。
相对时间采用牛顿的定义:“相对的、表象的和普通的时间:可感知的和外在的对运动之延续的量度。”最小相对时间单元就是与物质的最小量子单元相对应的时间单元。
1.3非物质
非物质是一种物质无法感知的绝对静止的自然属性或存在形式。
1.4物质
物质是一种具有一定运动形态的自然属性或存在形式。物质可以创生(凝聚),也可以消亡(衰变)。物质没有引力,不能自成体系。物质的形状、大小、质量、密度、温度、速度、能量及其变化完全取决于外力。
1.5质量
质量是物质所具有的物质的量。(牛顿的定义:质量是物质的度量,由其密度和体积相乘求出。)物质的质量是恒定的,是与生俱来的。质量的最小单元是物质的最小量子在速度不为零但也不大于光速时所具有的物质的量。最小量子的质量不为零,为零就不再是物质。
1.6宇
宇也叫场,是包含物质的空间。四方上下谓之宇。宇有边有际。宇一定充满物质,不会呈真空状态。但物质疏密不一,密的地方会形成星球,疏的地方则成为太空。
1.7宙
宙是物质存在的时间段。往古来今谓之宙。宙有头有尾。物质创生宙创生,物质消亡宙消亡。
1.8力
力能够创造物质、改变或保持物体的运动状态。(牛顿: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旋涡力是形成旋涡、同时也形成物体的力。
2、宇宙的旋涡模型
假设宇宙就是一个极大的旋涡。外围物质速度和规模偏小,看起来运行轨道好象不变。边缘部分的物质受旋涡力的影响较小,公转和自转速度较小。
2.1旋涡面是宇宙的主体和赤道
宇宙具有一个星系密度极大的旋涡面。它是宇宙的主体和赤道。主要由一个物质密度极大的旋涡中心和多条巨大的旋臂环绕而成。从中心向边缘厚度越来越小。边缘部分是一个运动速度相当缓慢的薄薄的物质环。
2.1.1旋涡中心是宇宙的心脏
旋涡中心的旋涡力最大。旋进来的星系和物质被转化为高速粒子喷发出去,就象一台粉碎机,吸进大物体,喷出微粒子。
2.1.2旋涡边缘是宇宙的可见边界
旋涡的边缘物质稀薄,运动速度极慢,这是宇宙的可见边界。
2.2宇宙的两极及周边还有个看不见的边界。
3、宇宙的诞生
3.1流行的理论
关于宇宙的诞生有许多假设,最著名的是大爆炸理论和稳恒态理论。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时,宇宙的体积为零,温度无限高,密度无限大。大爆炸后宇宙开始膨胀,温度开始降低。大爆炸后0.01秒钟,温度约为1000亿度,宇宙中充满光子、电子和中微子以及它们的反粒子。大爆炸后0.1秒钟,温度降低到300亿度。大爆炸后1秒钟,温度降低到100亿度,宇宙中充满光子、电子和中微子以及它们的反粒子,还有质子和中子。大爆炸后100秒钟,温度降低到10亿度,宇宙中的质子和中子结合成氘核和氦核。大爆炸后几个钟头,元素合成停止。大爆炸后100万年后,温度降低到几千度,核子和电子结合成原子。宇宙区域性的膨胀停止,区域性的收缩开始。出现了星系、恒星和行星。150亿年之后,宇宙成了今天的样子。
稳恒态理论认为:宇宙在大范围内稳定不变,不仅物质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均匀的和各向同性的,而且宇宙状态在时间上也是稳定不变的。宇宙是膨胀的,物质密度在变小。但同时,新物质从虚无中不断地创生,又使物质密度增大。
平心而论,大爆炸理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较大的感召力和较强的生命力。其中的一部分理论也是正确的,如:温度逐渐降低、宇宙膨胀等。但是,也有一些是错误的,如:温度无限高密度无限大的一个点、温度降低逐次产生物质粒子、物质具有万有引力等。大爆炸理论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第一、体积为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东西是什么?它分布在整个宇宙还是个别区域?它为什么发生大爆炸?为什么在150亿年前发生大爆炸?第二、大爆炸应该各向同性,为什么会产生旋转?第三、大爆炸宇宙的物质分布为什么呈块状?
3.2旋涡论
旋涡论认为:
在莽莽真空中原来并没有物质,没有运动,没有温度即绝对零度,没有光明,没有形状,没有压力,当然也不知道时间几何。有的只是无数的非物质。真空中风平浪静,偶尔出现一些旋涡,来去匆匆。
在几百亿也许是上千亿年前,出现了一个旋涡,破坏了真空的非物质平衡。在旋涡的边缘,旋涡力旋起片片非物质。这些非物质片就是物质的基子——物质最小旋涡。从此,有了运动,有了温度,有了压力,有了物质。(十九世纪,有人曾认为:粒子是以太汪洋中的一个个小旋涡。以太是物质还是非物质?未见说明。)基子在旋涡力的作用下,向旋涡中心运动,速度越来越大,达到光速后就变成了光子,在旋涡中心形成了猛烈的两极喷发(喷发很象焰火的燃放,但增加了旋转)。物质宇宙就这样诞生了。
这时的宇宙只是个胎儿,是非物质海洋中的一个小旋涡,还被紧紧地裹在非物质海洋中。此时的宇宙不是一个点,而是一片。看起来可能是一个点,而实际上这个点是旋涡中心的一个发光点,周围还有许多绕这个点旋转的物质。宇宙胎儿的形态类似于早期的银河系。“银盘”就是被旋聚成的物质基子群;“银心”就是真空——“黑洞”; “银冕”就是物质相对密集的场所; “银晕”就是物质已经占据的空间。从旋涡中心喷发的基子粥又叫宇宙汤,一边以光速前进,一边发散,一边旋转。这是宇宙的第一批物质。非物质源源不断地供应,基子持续不断地喷发,物质宇宙越来越大了。
宇宙的诞生标志着物质和可度量时空的出现。
大爆炸理论的观察依据有三个。一是宇宙膨胀;二是宇宙中氦的丰度占30%;三是微波背景辐射。这三个观察依据也是旋涡论的支柱,但解释不一样。
首先,宇宙的膨胀不是各向同性的大爆炸,而是两极定向大喷发。象焰火的喷发一样,先向两极喷发,而后落回赤道。
其次,氦的质量丰度占30%并不是因为宇宙早期的高温降低后形成的,而是恒星出现后氢聚变成氦的自然结果。氢与氦的质量比3:1是从星系表面的光线中检测出来的。它只代表发光部分。之所以是3:1,是因为达到发光强度的氢的原料不足。氢的原料不足,恒星才会慢慢聚变。如果是4:1,则聚合反应就会很快完成。那些大质量恒星之所以寿命很短,其原因之一就是氢的原料充足。好在大部分恒星的聚合反应速度为常量,不允许氦的质量丰度过低。如果过低,则说明聚变能力降低了。当然氦的质量丰度也不可能过高。
再次,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内星系辐射的结果。不管星系有多大,有多老,其辐射的能量都会随距离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直至为零。星系之间距离较近的,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就高一些;星系之间距离较远的,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就低一些。太阳系周围也有微波背景辐射。测出了背景光子的温度为2.7K,只能证明伽莫夫预言的正确,并不能证明大爆炸理论就是正确的。宇宙内的大爆炸比比皆是,哪一个大爆炸都会留下微波背景辐射。坚信稳态宇宙理论的人也可以解释微波背景辐射,因为他们也承认星系大爆炸。只是由于地球所处的位置不是太偏,地球附近的微波背景辐射才保持了2.7K的温度。
3.2.1粒子的产生
宇宙汤一喷出,粒子就自然产生了。最初,宇宙汤被喷力撕成旋转着的里厚外薄的圈层,每个圈层按八卦的规律被撕成2的层次方个小圈层。每个小圈层都断开并且旋聚成旋转着的一个碎片。例如,在第零层有一个碎片;在第1层有二个碎片;在第2层有四个碎片;等等。最外层的碎片很多,但可以计算出来。每个小圈层只能产生一个碎片,不可能有第二个。这就是泡利不相容原理。这些旋转着的碎片又被撕裂成更小的圈层。每个更小的圈层又按八卦的规律被撕成2的层次方个更小的小圈层。每个更小的小圈层又都断开并且旋聚成旋转着的一个小碎片。同样道理,这些旋转着的小碎片会继续分裂成旋转着的更小的碎片。直至出现旋转着的物质最小粒子——光子。
如果把第零层的这个旋转着的碎片看作质子,则外围的旋转着的碎片就是电子,边缘处的旋转着的碎片就是光子和中微子。质子和电子继续被撕裂。直至全部被撕成光子和中微子。那样的话,我们的宇宙就不会出现了。幸运的是,由于旋涡力已处于一个就要发生变化的临界点上,质子和电子只是刚刚被撕破,还没有完全被撕裂开。所以,夸克就被永远地幽禁在质子和电子里,再无出头之日。如果用强力把质子强行撕开,就可以发现其仍然具有旋涡的性质。中间的为质量大的夸克,外围的为质量小的夸克,边缘处为胶子。如果继续撕裂,就会发现光子和中微子。
3.2.2电的产生
人们规定:在正物质中,中心的粒子为正,带一个正电荷;外围的粒子为负,带一个负电荷;边缘的粒子为中性,不带电荷。但是,电到底是什么?电是从哪里来的?
旋涡论认为:电是旋涡力的反映。旋力把物质向旋涡中心集中。喷力把物质向四周分散。宇宙汤本来是凝聚在一起的。由于两个力的作用,宇宙汤被撕开。旋力相对较大、喷力相对较小的中心形成带正电的核,旋力相对较小、喷力相对较大的外围形成带负电的核外粒子,旋力相对更小、喷力相对更大的边缘形成中性粒子。也就是说:中心核与外围粒子之间的力——旋涡力之差就是电力。因为电力形成了电子,所以,电子的运动就形成了电。当用力撕出了电子时,电就产生了。由于人们规定电子带有一个负电荷,所以,中心粒子只好带有一个正电荷。如果质子或电子能被撕成更小的粒子,这些粒子只好带有分数电荷。这就是夸克带有分数电荷的原因。
3.2.3物质及质量的产生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不运动的物质和无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这就明确地指明了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由此,可以认定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那么,为什么不能认为物质可以创生也可以消亡呢?就象运动可以产生也可以停止一样。为什么非要墨守“物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成规呢?
宇宙的诞生源于一次大旋喷,不是大爆炸,不需要暴胀,不需要物质的万有引力。宇宙至今仍然在喷发,只是人类还没有能力看到那壮观的场面。
时空里原没有物质,但到处充满非物质。非物质好象水,物质好象水流。水一旦有了运动就成为水流。溪流、河流、江流、海流都是水流的一种。非物质好象气,物质好象气流。气一旦有了运动就成为气流,就能形成风波、风暴(台风)。水流和气流都具有质量、能量、动量、冲量、温度。当宇宙旋涡形成时,非物质有了运动,物质就诞生了,质量、能量、动量、冲量、温度也就显现了。因为旋涡边缘的小旋涡就是旋转的一片一片的基子,所以,粒子都具有自转、公转和进动,物质和能量都具有量子性。基子被旋进旋涡中心,形成宇宙汤喷出。在边缘,宇宙汤膨胀成光子。在旋涡中心,旋涡力较大,宇宙汤形成质子、电子及氢原子。然后,又旋聚成恒星系。在恒星系里,又旋聚成各种元素的物质。
正粒子质量大,形成的正物质多,当然,只会形成正物质宇宙。在正物质宇宙里寻找反物质无异于大海里捞针。这是因为反粒子也是物质。同时,反粒子旋向相反,组成的反物质很容易解体。就象拧绳一样,正搓的股反过来合,绳子肯定松松垮垮。
宇宙不是一次形成的,更不是瞬间形成的,而是经过了一次比一次猛烈地喷发和漫长的时间。首先中心喷出的是低速粒子,随着喷发速度的增加,中心喷发出高速粒子;外围也开始喷发低速粒子。喷发的物质微粒象焰火一样落向涡面。在涡面上,一方面非物质旋聚成速度不一的物质粒子;另一方面这些物质粒子又继续旋聚成更大的粒子。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原子旋涡,喷发出中微子、中子、电子和质子。时至今日,喷发现象仍然存在。在宇宙边缘处,非物质依然在不断地被旋聚成物质粒子,当然,也有一些物质粒子又衰变成非物质。
3.3宇宙的形状
宇宙是什么样子?古今中外有很多理论。牛顿说宇宙有第一推动力,爱因斯坦说宇宙的时空是弯曲的,霍金说宇宙可能是一个蒸汽泡,还有人说象足球、象喇叭。
旋涡论认为:宇宙就是物质存在的时空,是一个大旋涡。
旋涡的旋力和喷力的大小基本上是相同的。有多大的旋力就能提供多大的喷力,就象给一个皮球提供多大的拍力就能产生多大的弹力一样。所以,旋涡的势力范围呈球形,总体轮廓也呈球形。
宇宙的形状是由旋涡力决定的。不是由物质的多少决定的。宇宙的形状象旋转着的银河系,是一个直径与旋涡面直径相同的球形区域。物质主要分布在旋涡面上,少部分分布在旋涡面之外。这是因为第一推动力的作用范围就是这个样子。用公式表达为:
z2/A2+(x2+y2)/B2=1
式中:x、y——宇宙的旋转半径,
z——宇宙的旋转轴长度,
A、B——系数。
在一般情况下,A=B,y=x=z。
第一、宇宙为轴对称球形。宇宙并不是各向同性、完全对称,沿轴的南北向就不对称。正如几年前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诺德兰德和肯萨斯大学的物理学家拉尔斯顿所指出的那样,宇宙有一个中轴,存在极性。
第二、宇宙为旋转着的轴对称球形。宇宙时时刻刻绕轴旋转,各种物体都被牢牢地吸引在周围。物质一旦离开宇宙,就会衰变成非物质。
第三、宇宙为循环且旋转着的轴对称球形。宇宙物质从两极喷出,落向赤道,又从赤道旋向轴部,喷向两极。如此往复不停。
第四、宇宙物质主要分布在旋涡面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旋涡面就是宇宙的赤道。而赤道则是两半球共同的边界。
4、宇宙的演化
对于宇宙,科学家们开始只是认识到了引力,因为太阳和地球确实带有引力。最近,科学家们又认识到了暗能量,正是暗能量使宇宙不断膨胀。但是宇宙为什么膨胀?如何膨胀?科学家们仍然没有搞清楚。以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旋涡论认为,宇宙一诞生,旋力和喷力就开始分化。旋力使粒子向旋涡中心大规模聚集。在旋涡中心,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旋聚成氢原子。喷力使宇宙发散膨胀,拉大了物体间的距离。宇宙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主要是因为旋力聚集物质,喷力分散物体。
4.1宇宙整体膨胀
在喷力的作用下,宇宙发散膨胀。已经生成的大物体又变成小物体;物质又衰变成非物质。喷力包含磁力,强烈的排斥力迫使物体相互分离。在旋涡面上,旋力很大,可以抵消喷力。
4.2宇宙局部收缩
宇宙的旋涡力使宇宙加速膨胀的同时,也使局部收缩。
首先,宇宙的中心区域迅速收缩,形成巨大的中心天体。
其次,宇宙的外围区域被分割成巨大的物质圈层。物质圈层再断裂旋聚成大型旋涡,组成巨型旋臂。当一个大型旋涡形成后,其周围就会迅速形成次一级的2n个旋涡、再次一级的2n ×2n-1个旋涡,等等,以致数不胜数。这些旋涡都是一个个天体。其中,就有我们的银河系、太阳系和地球。在这些天体中,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粒子向天体旋涡中心大规模聚集,旋聚成重元素。天体里物质密度越来越大,但天体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
4.3宇宙物质的循环
宇宙是有空间范围的,任何物质都无法越过边线。正是由于力的作用,物体才有运动;正是由于力的作用范围的约束,物体才有曲线运动,光线才会弯曲,宇宙才有边界。
物质循环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大循环是指物质从诞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小循环是指物质从粒子旋聚成星球或者旋聚成重元素然后又逐渐衰变成粒子的整个过程。目前所看到的宇宙膨胀只是物质小循环,并不是真正的宇宙大膨胀。人类待在太阳系恐怕永远无法看到真正的宇宙大膨胀。这就是我们的认识很难达到绝对正确的原因。
物质大循环意味着物质一边变换形态,一边移动绝对位置。基子的寿命并不长,但是,形成的元素寿命长了,特别是处于喷发中心的元素寿命更长。也就是说,同样的基子,所处的喷发位置不同,功能不同,形成的元素的寿命就不同。处于边缘的基子会很快衰变成非物质或参加又一次大循环。处于中心的基子会参加一次又一次的小循环,抑或以重元素的身份在宇宙演变的主道上出现,直到衰变成非物质。一个基子诞生后,首先被宇宙旋涡力加速到光速喷发出去,然后在宇宙汤中与其它基子旋聚结合成粒子再喷发出去。如此多次小循环,这个基子变成了重元素或者星球,再衰变成基子或者衰变成非物质。期间,这个基子在喷力作用下,沿自己的轨道螺旋前进,穿过了膨胀着的宇宙,完成一次物质大循环。
物质小循环意味着物质一边变换形态,一边移动相对位置。太阳系乃至银河系的物质变化就是一次物质小循环。一个粒子诞生后,首先被太阳系(银河系)旋力旋聚,与其它粒子结合成重元素喷发出去,穿越太阳系(银河系)到达边缘,然后再衰变成粒子。期间,这个粒子在太阳系(银河系)喷力作用下,沿自己的轨道螺旋前进,完成了一次次物质小循环。但,最终这个粒子很有可能会离开太阳系。也就是说,太阳系也会吐故纳新。
宇宙有旋转、膨胀、循环,有物理定律,虽然宇绝对对称,但宙和粒子旋向不对称。反粒子只是个例。由反粒子组成的反物质、反宇宙不存在,在物质宇宙里没有它们的存在空间。理论预言它们存在,说明理论本身错误。就算我们的宇宙附近有一个反向旋转的宇宙,也不一定是反宇宙,因为在那个宇宙里,也是物质的天下。金星反向自转,可以认为是一个反地球。能说金星是反物质吗?
4.4宇宙日趋复杂
宇宙的旋涡力是公平的。它把物质尽量均匀地撒向四方的疆域,然后又组成对称的旋臂。这是普遍的规律。但是,自然界是变化的。各自的边界条件是不同的。离旋涡中心越远,物体质量越小,速度越慢。这就是说,宇宙日趋复杂。从普遍规律来讲,宇宙逐步发展,早晚要出现生命。但从特殊规律来讲,一个恒星系能不能出现生命,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条件。人类的出现纯粹是一种偶然,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出现则更是偶然中的偶然。
在宇宙诞生之初,旋涡力处于上升期,因而生机勃勃。旋涡力既有旋力又有喷力,既旋聚非物质又排斥非物质。当宇宙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旋涡力就再也无力开拓疆域了,就会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
这种相对平衡状态的特征是:一、宇宙的形状和体积变化不大,膨胀基本停止;二、宇宙中的物质总量变化不大,物质的形态仍然变化,即物质大循环。
5、宇宙的未来
热寂是说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将达到各处温度差都消失的热动平衡状态,一切宏观变化都停止,宇宙将趋于死灭状态。和热寂相对的理论是大坍缩理论。大坍缩理论认为,宇宙将坍缩成一个点,一个和宇宙诞生时一样的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点。
宇宙的未来是热寂吗?
旋涡论认为:宇宙就是充满物质的时空,是从中心向周围扩展,从过去向未来延伸。宇宙的终结指得是整个宇宙的消失,即宇宙旋涡的消失,不是指某个物质系统的消失。用恒星系的一生去推断宇宙的一生可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旋涡论就是把整个宇宙想象成一个特大旋涡,恒星系只是其中一个小旋涡,旋涡无论大小,其运动机理都是一样的。恒星系是一个小宇宙。恒星系所反映的现象应该代表宇宙的状态。比如说,银河系可能会伴随宇宙度过整个一生,但也许会早早夭亡。银河系的年龄等于或小于宇宙的年龄。银河系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宇宙的消失。即使银河系将来消失了,也不能说宇宙就此消失了。就象一代人死了,并不能说其家族也没有了一样。他的家族还会继续繁衍下去,直到最后一代人全部死亡。按照上述定义,宇宙的终结显然是静寂。当宇宙旋涡消失后,宇宙中的任何物质都将逐步衰变,直至全部成为非物质。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至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常也。”也许,老子的观点是对的。
诞生就意味着开始死亡,演化会促进死亡。膨胀就意味着收缩,膨胀会加快收缩。这就是对立统一。随着宇宙的膨胀,主旋涡中心的物质密度越来越大,这些物质消耗了过多的旋涡力。宇宙主旋涡就会在相对平衡之后逐渐歇息直至消亡。宇宙就开始收缩了。收缩并不是物质向宇宙中心运动,而是旋涡力减小。宇宙收缩的趋势一旦形成,就难以遏止。大量的星系就会由于缺失旋涡力而停止了运动,静止在莽莽真空中,自行衰变为非物质。就象一个个正在水旋涡中运动的物体当旋涡消失后无助地漂浮在水面上,静静地腐朽变质一样。当宇宙旋涡彻底消失时,宇宙也就不存在了。一切都归于静寂。可见,宇宙中的一切都不可能是永恒的,包括宇宙在内。从宇宙观点来看,没有什么东西是守恒的。那些所谓的守恒定律都是短时间内有效。
最近,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从而证明爱因斯坦的宇宙常数即暗能量——旋涡论中的宇宙喷力确实存在,大坍缩的理论是错误的。英国的科学家们甚至认为新恒星诞生的节奏已经赶不上旧恒星死亡的速度,宇宙变得越来越暗。但是,问题并没有全部解决,人们的思维依然被限制在大爆炸——大坍缩的理论框架之内。科学家们仍然相信,宇宙会永远膨胀下去。最后的终结是物质完全消失,到处充满黑洞,宇宙中只有无处不在的暗能量。美国新汉普郡达特茅斯大学的罗伯特.考德维尔说,在暗能量的影响下,宇宙膨胀得越来越大,各种星系的光无法到达地球。暗能量的排斥力强大的足以撕裂所有的星系。包括银河系、恒星、行星和原子。还说220亿年后发生大撕裂。银河系先于6000万年,原子先于10~19秒钟消失。
旋涡论认为:宇宙既不是大爆炸——大坍缩,也不是永远地膨胀。它有自己的诞生——消亡周期即大旋涡的诞生——消亡周期。宇宙的膨胀就象磁极外的磁力线,越向外膨胀速率越大。但是,膨胀不是永远的。早晚有一天,宇宙旋涡彻底消失,旋涡力不复存在,宇宙膨胀会自动停止。宇宙里到处是还未来得及完全衰变的物体,静止着,慢慢地变为非物质。根本不会再存在什么暗能量、什么黑洞。这是宇宙旋涡力所决定了的。
通讯地址:甘肃玉门油田分公司机关
电话: 09373921257
E-mail: yuanyg420@sohu.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