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探疑-网友天空-宇宙观念-是“嵗差”?还是“較差”?
wytk-11.gif (489 字节)

是“嵗差”?还是“較差”?

作者:王金甲 王鎭 刘春义等

摘要:“较差自转”是指一个天体在自转时不同部位的角速度互不相同的现象。较差自转在大多数非固体的天体中存在,是宇宙非凝固自转天体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星系、恒星、巨型气体行星等等;太阳系内则在太阳、木星和土星的表面出现。地球是非凝固自转天体也不会违反宇宙间的规律,地壳很薄,软流层地幔、液体层不但存在潮汐,也必然存在“较差自转”。

    “岁差”的观点发现于“大陆漂移”、“地球差异旋转”理论之前,缺乏来自南半球的证据。在“漂移”和“差异旋转”的地壳上观测恒星,喜帕恰斯和虞喜他们不可能想到排除“大陆漂移”、“地球差异旋转”对“岁差”定义的干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地质学教授宋晓东等科学家发现地球的铁质内核自转速度比地壳稍快,存在差异旋转,如果以角度衡量,地壳每年要“滞后”地核0.3至0.5度。差异旋转使使春分点、冬至点西移(滞后)。这样一来,岁差的理论存在判断失误问题。根据当代发现的“地球差异旋转”的理论,对于春分点、冬至点西移的现象起码有两种解释方法。一种是按“岁差”解释,另一种就是“地球较差自转”。

关键词:理论也要与时俱进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岁差一词的来历:“岁差”并不是直接测量地球得来的,而是靠观测恒星间接判断出来的。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编制恒星表时把他测出的星位与150多年前阿里斯提留斯和提莫恰里斯测定的星位进行比较,发现恒星的黄经有较显著的改变,而黄纬的变化则不明显。在这150年间所有恒星的黄经都增加约1.5°。喜帕恰斯认为这是春分点沿黄道后退所造成的,并推算出春分点每100年西移1°。这是岁差现象的最早发现。

    公元330年,东晋的虞喜把他观测得黄昏时某恒星过南中天的时刻,与古代记载进行比较时发现,春、秋分点、冬、夏至点都已经向西移动了,因此他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认识:太阳在恒星背景中的某一位置运行一圈再回到原来的位置所用的时间,并不等于一个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间隔。于是,他提出了「天自为天,岁自为岁」的观点,这就是岁差的概念,同时他还给出了冬至点每50年西移1°。成为中国古代对测定岁差值日趋准确的开始,岁差这个名词即由此而来。

image000.jpg (45700 字节)

    十七世纪末牛顿第一个解释了产生岁差的原因是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在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绕着黄道面的垂直轴旋转,在空间绘出一个圆锥面,绕行一周约需26000年。
存在的矛盾:为什么喜帕恰斯推算出春分点每100年西移1°?而虞喜定出冬至点每50年西移1°?相差为何如此之大?大家知道,月亮对地球运动影响最大!赤纬角在赤道正负28°之间,公转周期是27.32166日,而岁差周期为什么需要漫长的2.6万年?笔者认为所谓的“岁差”是天文学家在不了解“地球较差自转”和大陆漂移的情况下,出现的判断上的失误。

    每次试验陀螺的进动方向都与自转方向相一致!竟没有一次反方向。可地球的进动(岁差)方向却与自转方向截然相反!是偶然?是必然?是判断失误,把“地球较差自转”错误的判断爲“岁差”。其实春、秋分点、冬、夏至点的西移现象是“地球较差自转”造成的,而不存在什么岁差。

    地球科学的新发现:现代科学发现地球是层圈结构,即由;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等层圈组成,内核是固体、外核是液体、地幔是软流层,地壳是固体但很薄。液体外核把地球分成能相对运动的两大部分,造成层圈差异旋转的条件。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地质学教授宋晓东和同事保尔·理查兹博士利用从五十多次地震现场和1967年到1995年期间重大核试验现场发出的地震波测到的数据,观察发现地球的铁质内核自转速度比地壳稍快,存在差异旋转,如果以角度衡量,地壳每年要“滞后”地核0.3至0.5度。经多年的潜心研究,地震学家跟踪地震波,终于有了这一惊人的突破,标志着一个全新领域的开端。现在,科学家们认为地球的固态内核是一个巨大的晶体球,是由紧密排列的铁原子构成,外核比内核压力低呈液体状态。

image001.jpg (14105 字节)

    由于液体外核的潮汐作用,地壳的自转速度慢于地核,这样造成春、秋分点、冬、夏至点向西移动。由于地球不是凝固自转天体,必然也存在“较差自转”故而形成高纬度与低纬度的西移角度不同,事实是;喜帕恰斯和虞喜就处在不同纬度,所以出现100年1°,50年1°的结论亦不同。

    较差自转的证据:有地壳的障碍,我们无法看到地壳下面的较差自转运动,但它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到地壳板块上。根据“较差自转”运动原理分析,地球上的岛屿,在北半球的岛屿应在大陆的东南方,在南半球岛屿应在大陆的东北方,事实也正是如此。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和地球倾斜自转导致“壳、幔弦动”。就是“壳、幔弦动”加之“地球较差自转”不仅給大陆漂移提供动力,而且导致地震频繁发生。

    建议岁差应重新观测定义“岁差”是靠春分点或冬至点西移现象而结论的观念。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没人去证明。在发现“大陆漂移”、“地球差异旋转”的今天,对于这种现象有必要重新认识。如果证明岁差不存在,那么这种现象就是“地球较差自转”。 地球较差自转不仅給大陆漂移提供动力,还可以解释许多不解之谜。

    检验方法:岁差是否真是存在?在今天的科技看来,证实其实很简单。我国每年都有南极科考,只要在南半球按喜帕恰斯和虞喜观测恒星,看春、秋分点、冬、夏至点是否是东移?还是“西移”?即可!在南半球观测的数据应与北半球的数据相同而符号相反。否则岁差不存在!而是“地球较差自转”。


作者:王金甲 王鎭 刘春义等
单位:阜新嘉隆电子有限公司
地址:辽宁省阜新市民族街10-10-109
邮编:123000
信箱:wang.jinjia@163.com

 

wyty-1.gif (268 字节)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力,未经授权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说明  © Copyright  Authors
物理科学探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