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探疑-网友天空-系统观点-赵庄愚--宇宙复变函数结构论The Theory of Cosmic Structure of the Complex Variable Functions(B)
wytk-11.gif (489 字节)

宇宙复变函数结构论
The Theory of Cosmic Structure of the Complex Variable Functions

Zhao Zhuangyu赵庄愚 (Jan.28,1911~ Jan.8,1991)

June 17,1987 Chongqing,China

 

简介:时空关系历来被认为是实函数关系,这是一个误解,因而造成了物理学中一系列不能解答的迷思。本论由能量分析的启发和虚实律理的获得,而确认证明了时间与空间二者之相互关系有如复数,即有互虚的性质.我们可以论证: 凡宇宙时空组合的结构皆具有复数性质. 两者本身相对(时对时, 空对空) 而言, 也是复数的性质.

    一切物理观测, 都是根据空间与时间的测定来进行的. 空间时间的组合就是宇宙的结构. 它们的相对关系有空间对时间, 空间对空间, 以及时间对时间三种. 本论在此初始阶段, 只略举三种之中的两三件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其通性, 而更深入的论证将留在<时间论> 和<空间论> 中进行阐述.


三,空间对空间的结构有虚与实的关系

    科学所研究的空间,是指可以观测量度,可加逻辑思维,非空冥无所有的空间。它和物体和场和辐射相关相对,具有物理的性质,其性质就是因有物,有场,有辐射等之运动所结合而产生。所以不单是仅存在上述的对时间有互虚的关系。且各种观测系统各种不同宇宙场的空间对空间,都具有彼此可互为虚实之异状。不能只认为有绝对空间的说法是错误,且认为空间对空间相对为全实的说法亦有大错误。现只举两类相对空间的例子,来略示其复变函数的关系。

    (1)无振动的空间对振动的空间,即物体的空间对分子的空间,在一个振动体上观测一个在惯性系统中,被认为作等速直线运动的动点轨迹。现取振动的方向为Y轴方向,
其轨迹方程式为:

001                                              002 003 常数 , t 时间参数,   004 角速度,a 振幅

    上式即表明轨迹是一个振动曲线,此线上的线段都比由惯性系统测得的更长,且在此曲线上各个点皆无等速度而各附有加速度,即在直线上加有振动的位移,所测的空间完全不是惯性系统中所认识的空间。以Y轴作为虚数轴,此轨迹的各个点便都是 005,全是些复数。

    至于两个振动体互相观测空间轨迹,它们有:

                                                  006

之关系式。这些的振动频率,振幅,振向,与相位,只要有一点不相同,则其彼此之空间关系都成为更复杂的复变函数关系。

    上述就是物理中所认识的空间对分子所测空间的复函数关系。它们各化为不同的时间函数,(其 Ca , 007各不一样) 它们的重要特点就是,彼此间没有其可以公认的直线和最短距离。所以其空间是互以为虚的。是不可以进行相比较,相加减,相等同的,是不同的宇宙层的空间。

    (2)作环绕运动的相对空间,太阳空间和行星卫星空间之相对。

    在绕定点O作圆周运动点 m上的观测者,他以其所在地及其所立之方向为固定未动,则他观测得的凡与O相对为静止之点都在对m作环绕运动,Om是作环绕运动的。

    如 P点之轨迹方程是           008

    此式在空间画为似椭圆的轨迹。( R是地日距,d OP的距离,θ 是地日线与O P线的夹角,而 r是地与 P的距离,即轨迹的动径。) 这里只有Rdr距离之量有实,而轨迹之线却是虚值,随观测者运动所描绘,定轨迹的空间就对定距离的空间有互虚关系。

clip_image017_0001.gif (2934 字节)

 

    另外,假定如太阳 S和恒星 P的 S P线的方向也固定不变的。这样的观测结果才使 P的视动轨迹和 S的视动轨迹有同步,像火车头用连杆接在一起的车轮那样,

    S的轨迹如是:                010,

 

    这 P之轨迹就成为:  011

 

    ( d = S P 线长 ) ,然后,两者能有共认的曲线形而两者有互为实。

clip_image023_0001.gif (3824 字节)

       故对空间而言,只有加里略空间之相对,才有公认的距离与公认的曲线形,此外,都带 有互为虚的关系。

 

四. 时间对时间的结构也有虚与实的关系

    科学上所论的时间,同样是必需论及可进行量度,可进行比较的时间,然而须知,时间的本质与空间的本质有极大的差异。空间是容纳一切实有的,而时间则是记载一切 变化的。容纳实有者有外在的可比性,可相加性,可取可予性,容量可满性;而记载变 化者,则只具备物的自记性,生物的内感性,而并没有可取可予性,没有容量互碍性, (凡空间之一处不可并容多物,而同一的时间似有可容宇宙一切)。时间是否真有其外在 的可比性呢?已往的认识是颇为糊涂的,今日我们应当从其根本作深入的探讨。

    前面论证了时间与空间有互为虚之性质,援引了相对论否定两地有同时性之说, 这实际上已是对时间并非真的属于外在共有,以及时间对时间有互为虚关系的一个佐证。现代科学界似乎对此重要一点有所恍惚不明,然而,这正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弄清时间本 质的关键问题。兹在此仅举其要者加以略证。(详细论证请见作者1987年的<时间论>)。

    (1)科学上建立的外在公用的时间及其标准,总是设法用不发生能量损耗,或能补偿其能耗的运动体和振动性的仪器,或振荡性的电子仪表等来计时的。而这类运动体与仪器等的本身,各并没有通过真的时间。若论它具有物理实在性,必需首先应当按其所具有的实在物理效应。若论各物体的容积空间有实在性,是因为它有一定容量的物理效应之缘故。对实在的空间是如此,而对实存的真时间,经我们严格分析,凡无能耗的运动体,如转动的天体,振动的分子,原子,电子等,它们被认为是具有高精度计时性的,乃仅仅是依据于它们在转动振动中的高度无能耗的结果。计时器中各振体的本身,在它们转十百次或转亿万次或不转时,全都没有物理效应大小的差别,即它们本身实际上没有此项物理效应,真的时间并没有通过这些计时器体的本身。而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认为,计时器体转振的次数在表示真的时间,但是这种所谓“真的时间”对于作转动振动的计时本体而言,却是一个不能表示物理效应的空虚数。那么,物理真时间的存在究竟应当在何处?现代科学界对此本质的认识,岂非还未弄清楚吗?而据这样计时器转振的次数来建立的物理时间标准,难道就能表示物理学上的真时间吗?

    (2)凡发生有物理实在效应的时间,必须都是有能量出入,而其本体会有能耗之项,要考察物理真时间,这就是其普遍之所在。物理射线的放射,原子的蜕变,分子的化合分解,物体的成与坏,生物的生长与死亡,天体的聚散和演化种种,各都发生时间的实际效应。此类都由于有能量出入和其本身发生有能耗而取得有真时间,且各之变化函数皆在时间上,各带有不同的惟独表示各自特徵的系数,(如不同放射物质之有不同放射衰变系数,不同生物之有不同的成长与衰亡系数等等)没有其普适的常系数。这些宇宙运行的实例所显示出者,却是谁都不可以建立一个专为供普遍性应用的时间标准。因为它们各有不同的特性系数,不可能有统一的时间标准。由于它们各自之能耗大小不稳定,误差甚大,不能精确,于是此前的科学界,为了设立一个供使用的时间标准,乃抛弃掉以上有能耗物理效应各条之种种,反而取前条所举的没有能耗的各种作转动振动之周期以设定出一个统一的时间标准。这样,取得真时间者不足以自建标准,对于非真取有时间者,反而恰能化成供测量时间的标准。这样的一种变换,是自有人类体察认识到有时间以来,直至现代科学界皆习以为当然,而还未察觉到的问题。这长期以来使用的时间标准,竞未考究其缘由而一直以为得到真理的一项历史性误解。这是由于将虚与实的错位所反构出来的误导,下面将略再继续讨论一下。

    (3) 时间特别有体现在人的内感中。人皆具有刹那相续生命不断的常觉存在。此为人对时间所以比空间更感亲切。是真时间源于能耗,真时间并非外在常有的主要证据。 空间不被人的意念常保有,时间却被人的意念随时存有,这是时间赖一种信息而显为存在。此信息是人脑中有耗正能,留下负能的刻记,乃显示为可记忆的事物,而有时间流逝之感。这在人无思维无意念居熟睡之时,时间之流有中断非真相续。而人有“欢来苦夕短,愁多知夜长” (就正如爱因斯坦对“什么是相对论”所作的浅显而又幽默的有趣比方一样),又表为时间流逝之速度很不一。这就显示出由内感检验时间的存在。生物的寿命长短各不一,而植物种子有在被岩石包存中历数千年可以复生者,它是由于无能量出入,并无能耗而得续生。由此现象表明,外在检验时间之流逝,并非每种事物都相同。有能耗者的时间长短就都不一,无能耗者的转振周期就都可互构成定比关系。无能耗者转动万周与不转动并没有构成时间的不同,因它不存在任何时间效应,实际上,还有甚么“时间”可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时间只产生于能耗,并非属于宇宙中自然外在的原有或公有,这已大体上被揭示出来,今后可以进行深入探讨。

    (4) 时间发生于能量有耗失的物理证明式,是由物理作用之量纲关系为:

作用 = 能量 × 时间 = 动量 × 距离 = 力 × 时空积

    而证明时间和能量正为相关的存在,此在然后彼在的。物理学的作用 = m v s,是表示一个物理事件之全信息的。相对论即由物理事件的量纲以论时空的组合存在,而作用量纲示出:动量和距离是相关的存在;能量和时间也是相关的存在,即世间没有动量发生就无距离产生,没有能量发生就无时间产生,自然外在之关系只有如此。因此,时间不是在没有能量耗失的情况下而存在的,换言之,时间非无能量损耗而可本然自有的东西。即时间的真正本质并非外在天然固有。宇宙世界实际上从来就没有穿透一切的公有时间,时间只属于有能耗者之自有而非公有。此点是古今未明的大谜。当今我们来深入探讨这个科学的基础问题,正是欲求揭开这项迷思。较详的论证当在作者1987年的<时间论>中阐述之。

    因此,我们发现内感的时间相对于外在的时间,就是一种互为虚的关系;有能耗者的时间相对于无能耗者的时间,也是一种互虚的关系。只有无能耗者的周期相比,才是一种互为实的关系。而它们只不过是人为的一种假设时间而已,并不具有时间的真正本质。物理的及历史的时间对于时间的结构就极多是复函数的关系。如果不认识理解到有虚与实的时间关系,即会产生虚与实的反错:即会把本质为虚的可能看成实的,而本质为实的却被反视为虚。因此,我们必需把虚与实关系的道理弄清楚明白。虚者乘虚即可成实,实者开方即能生虚。例如:先由假说,而后有组织的形成,再后有社会实践的运作与实用;就像人类社会中的宗教,社团,党派等所产生,形成的运作过程一样,皆是由虚而形成 实体的事例。又如:对于整体的解散分离(宇宙大爆炸说,黑洞,等等),物体的物理分层(分子,原子,电子,中子,超子等等),是实中含有虚的事例。再如:一个人的生命有实,但身体中各个细胞的生命则可以分别死亡而显为虚;一物之体有实的本质,但其内层各个原子之体并不充满而显大虚等等,都是由实中包含有虚的例证。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注意到:例如照镜者常说镜中即是我,而不讲镜中人并不是我,这就是一种虚实反错的情形。而这样下去则在事物的根本上,常会发生误解和误导,结果最容易走向其反面。

五. 简要的结论

    (1)凡由空间时间组成的物理量,这当中 St的相对性质具有同实性的少,而具有互虚本质的多。故如速度,加速度,振动,等各量中的时间和空间就应当理解到它 们常有此实彼虚的复函数关系,宇宙的本质应当被理解为是一个复变函数结构。

    (2)单独的空间相对,不同宇宙层的空间亦是互以为虚的。相互有振动转动的空间是有互虚性的。

    (3)单独的时间相对,只有不发生能耗的转动振动周期之相比才是互为实的,而人的内感的时间与外在的时间有互为虚的关系,一切有能耗的对无能耗的所发生的时间 两者有互为虚的关系。

    (4)须辨别时间的本质有真实与假设两种:由无能耗的振动次数所示者是假设的时间,由内能损耗而内感的时间流乃是真发生的时间。事之刻痕,人之记忆,乃是真时 间,真时间保存有过去,假时间不存在有过去。这个论断的物理证明,是物理的作用式 为能量与时间的乘积,时间须经发生能量变化才有其实在性。因此,故必需改正古今对 宇宙结构的这一极大误解。首先须知:并没有一个真贯穿一切的外在真时间存在。那个 只是一个假设。

    (5)宇宙普遍是具有复函数关系,其变化应依于复变函数之数学理律。当代至今犹未建立起这个认识,是本论于1973年初稿中所以欲提出的。而论证不欲其繁。作者续 有 <<时间论>> 详论时间之本质与其若干根本问题之解。但知当代人之所重视非在于此,故于十四年后,只拟稍作些许修改而存留,待下一代的科学家们去研讨了。

 

1973年初稿
1987年6月17日改稿  赵庄愚  于重庆市老双碑

 

wyty-1.gif (268 字节)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力,未经授权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说明  © Copyright  Authors
物理科学探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