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探疑-网友天空-系统观点--吴家荣--二十世纪物理学批判-洛仑兹变换新公式的应用(B)(用洛仑兹变换新公式考察动力学几个问题)
《二十世纪物理学批判》第一篇
论文十
洛仑兹变换新公式的应用(B)
(用洛仑兹变换新公式考察动力学几个问题)
吴家荣
内容提要:把洛仑兹变换新公式应用到运动学和动力学中,我们将能建立一个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相对论。在动力学中,相离运动质、能增加;相向运动质、能减小。根据洛仑兹变换新公式阐明了多普勒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并由不同的途径推导出质能关系式 E=mc2。
关键词 质量、能量相对论效应 多普勒效应 康普顿效应 质能关系
洛仑兹变换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一种适用于相离运动;另一种适用于相向运动。对于物理规律这两种形式的洛仑兹变换结论相同;对于现象它会导致不同的结论,但却符合经验和理性,我们必须重新考察和评价以往的实验。
以下,我们仅以相离运动为基础来考察,之于相向运动除现象不同外,对于规律两者结论完全相同,这在论文一《共轭洛仑兹变换》中我们已经举了几个例子。为了行文简单起见,我们这里就不再考察相向运动的情况了。
适用于相离运动的洛仑兹变换新公式为
![]() |
(1) |
其中
一、电磁场张量的变换
设电埸强度E和磁感强度B在三个坐标上的分量分别为(E1、E2、 E3)和(B1、B2、B3)。电磁场E和B用势表示为
其分量为
![]() |
(2) |
引入一个反对称四维张量
由(1)式可得,电磁场构成一个四维张量
![]() |
(3) |
用电磁场张量我们可以把麦克斯韦方程写为明显的协变形式。这方程组中的一对方程
可合写为
另一对方程
可合写为
由张量变换关系
根据洛仑兹变换新公式(1)我们有变换矩阵
![]() |
(4) |
利用式(3)、(4)可得电磁场变换关系
上式可以写成更为紧致的形式
式中和⊥分别表示与相对速度v平行和垂直的分量。
电场和磁场统一为四维张量,反映出电磁场的统一性和相对性。电场和磁场是一种物质的两个方面。在给定参照系中,电场和磁场表现出不同性质,但是当参照系变换时,它们可以互相转化。例如,在某参考系上观察一个“静止”电荷,它只激发静电场和自旋电荷的静磁场,只要用标势φ描述,但是变换到另一参考系时,电荷是运动的,除了静电场和静磁场的运动之外,还有运流电荷的动磁场,必须同时用A和φ描述。
二、加速度的变换
设带电粒子在静电场中由速度v开始,它相对于动系统∑′是静止的。在以后的过程中,它将获得电场的加速。设在动系∑′中的加速度为
我们把加速度由动系统变换到“静”系统。根据适用于相离运动的洛仑兹变换新公式
分别求一阶导数,二阶导数,再运用参数方程的求导公式我们得到
三、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的绝对质量和相对质量
首先我们考虑有质动力F作用下的情况。由洛仑兹变换新公式及论文一《共轭洛仑兹变换》公式(11)我们有
根据牛顿定律,由式(6)、(7)可得
和
于是我们得到
(9)
这个结果和质量是标量,在两个匀速平移运动的惯性系中应该恒等是并不矛盾的。
其次我们来看在电磁场力的作用下情况怎样。电场和磁场虽说可以统一,但它们毕竟不是完全对称的。
设带电粒子的电荷为Q,以速度v在静电场E中运动。从动系∑′看来,电荷相对静止,仅有静电场,其质量为
现在我们用(5)、(6)把式(10)由∑′变回到∑。并注意到,运动电荷由∑系统看来是受电场力和磁场力共同作用的。我们得到
即由静系的观察者看来运动电荷的
(12)
由式(11)我们看到,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在沿运动速度方向上,相对质量等于绝对质量。而在与运动速度垂直的方向上,相对质量等于绝对质量的。该相对质量仅仅是观察的后果,所谓带电粒子在其运动方向上的电磁质量是不存在的。
既然物质的质量不随运动速度而改变,那么物质运动的速度就可能超光速,只要有足够大的力和足够充分的力的作用时间。当运动物质的速度超过光速时,论文九中的速度合成公式(8)、(9)、(10)仍然有效。说明光信号传递的速度,由静系的观察者看来仍不会变化,正如高速航行的快艇,水波的速度不变一样。当然,和物质一同运动的光子本身是超光速的,恰如高速快艇船体上粘附的水珠一样是超波速的。
以2倍光速相离而去的钟,其时间看起来是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质量小于“光子”的物质,因而也难于发现超光速的物质运动。
若我们把式(10),根据:力=质量×加速度,作如下变形
则当我们依靠光测量加速度和力时,如果忽略了β2或β的影响,就会出现
(14)
把式(12)、(13)、(14)结合起来考虑,我们会得出下述结果:
在有质动力作用下,可以看到
纵质量=横质量=m
在电磁力作用下,可能看到
纵质量=m
也可能看到
总之,我们通过视觉或用与光有关的手段来认识世界,只能认识物质运动的形状、位置、速度以及它们与光传播方向之间的关系。光是不能传递质量大小的信息的。要获得质量大小的认识必须借助其它手段。凡是利用视觉和与光有关的手段来认识质量,总是要通过速度、距离、时间的平均值来折算,这就会造成我们认识质量的相对性(错觉)。
四、带电粒子运动的动能增量
带电粒子的动能增量与电场对它所做的功有关。设带电粒子为单位电荷q,电场的功为W,带电粒子沿X轴方向以速度v运动,处于动系∑′原点上。
从动系∑′看,因为带电粒子相对于∑′速度为零,所以电场力的功为
(15)
从静系∑用绝对观点看问题,电场力做功,所以电场的功为
(16)
从静系∑用相对观点看问题,功是多少呢?观察者看到是相对电场力在对粒子做功
于是
(17)
公式(17)忽略四阶以上的量就是
这和式(16)是一致的。式(17)对有质物体也有效。
与上述三种电场力的功相联系的动能增量分别为
(18)
(为什么动能具有mv2的形式,作者将在本论文集第二篇中详细论述。实际上这就是惠更斯,莱布尼兹所称的活力)[1][2]。
在论文八《洛仑兹变换的物理意义》中我们曾多次提到“虚幻”、“幻影”。但物理学是以观察和测量为基础的,我们有句俗话,叫做“眼见为实”,因此,我们往往把看到的情景当作真的是这样。例如距我们100光年的某星球上,假如有生物存在,我们现在“看”到他们正在打仗,大家都会仰起头来观看这场战争,虽然我们可以想到那是100年前发生在那颗星球上的事件,似是而非根据“眼见为实”的立场,有人就会认为他们现在还在打。
如果我们要进行动能的绝对计算的话,我们都用(18)式的第二式。如果我们真的能“看见”运动物体的动能,那应该是(18)式的第三式所表示的。
五、从运动物体的总能量推导出质能关系式
(一)、动系与静系时间的流逝是同步的
由洛仑兹变换新公式(1),我们来推导动系绝对时间差和静系绝对时间差的关系。
因为
取微分
于是得到
(19)
这就是说时间的流逝是绝对的,静钟和动钟实际上是同步的,虽然他们可以不同时。
(二)、四维速度矢量
现在我们来研究四维速度矢量。因物体的位移dxμ为四维,dt′为标量,由式(19),dt′=dt,所以
(20)
是一个四维矢量。这个四维矢量称为四维速度矢量,其分量为
(21)
参考系变化时,四维速度有变换关系
(22)
式中 aμν按本文给出的(4)式取值,即
(23)
现在我们必须回答,我们在论文九《洛仑兹变换在运动学中的应用(A)》中导出的速度变换公式(18)、(19)、(20)它们在形式上不同于洛仑兹变换,这不矛盾吗?
不矛盾。因为式(23)中的U(∑′)和那里的U′是有区别的。那里的U′是按照
定义在∑′系中的。实际上v代表坐标原点的速度,它有自己的“虚幻”位置,u代表(x-vt)点的,它也有自己的“虚幻”位置。即使u=v我们看到的u′也不v′。因为这两个速度之间有空间距离(x-vt),应符合“速度相同,位置不同”的惯性系选择的惟一性定理。当我们按照“动系∑′的惟一性原理”考虑时,它们都符合
而当我们硬要把u放到v点的“虚幻”坐标系中考虑时,则得到论文九中式(18)、(19)、(20)不符合洛仑兹变换的一组关系式。这再次证明了从相对的观点看,惯性系绝非都是等价的。
(三)、四维动量矢量
经典力学的基本规律是牛顿定律:
式中 F是作用于物体上的力
P是物体的动量。
在经典力学中,设物体的质量为m,运动速度为v,则它的动量为m v。设四维动量矢量为pμ,则
因为uμ是洛仑兹协变量,m是标量,所以pμ也是洛仑兹协变量。
(24)
式中 aμν按本文给出的式(4)取值。这个四维动量矢量的空间分量和时间分量为
(25)
(26)
由式(26)我们看到,p4与物体的能量有关。我们可以把式(25)、(26)合写为
由pμ可构成四维不变量
(27)
(四)、运动物体的总能量
物体的能量可以由对物体所做的功率计算得出。在经典力学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率为
把式(25)代入上式得
由于对物体所做的功率等于单位时间内对物体所做的功,所以功的表示为
(28)
式中
当V远小于C时,略去四阶以上的量,我们得到
(29)
在作者论文集《二十世纪物理学批判》第二篇《原子辐射的新观点》中,我们论证了与的功相联系的动能具有
的形式,因而由(29)式我们得到运动物体的总能量为
(30)
式(30)是在V远小于C的条件下得出的。当V远小于C时,运动物体的“虚幻”位置非常接近真实位置,因而式(30)所描述的运动物体的总能量,就代表了运动物体能量的本来面目。
式(28)中的第一项是与动能相联系的功,动能应具有下述形式
(31)
此动能表达式为相对观察的动能表达式,与式(18)相同。将(31)代入(28)于是运动物体的总能量为
(32)
当V远小于C时,略去四阶以上的量,我们得到
(33)
式(33)说明,运动物体的总能量,等于静能与动能之和。
当V=0时,由(32)或(33)我们得到
(34)
这就是爱因斯坦导出的质能关系式,这是V=0时的质能关系式,即物体“静止”时,所具有的全部能量。世间万物都在运动,相对的质能关系式应为式(32),绝对的质能关系式应为(30)或(33)。
运动物体的总能量等于静能之和,也可由下面看出:
由式(27)在物体静止系统内,因而不变量为
。因此运动物体的总能量由物体的能量、动量和质量关系式
可得
(35)
由式(35)我们可以看出,运动物体的总能量确实等于静能与动能之和。
由式(35),当V=0时,同样可得到关系式
下面两节我们从另一条途径推导质能关系式。
六、多普勒效应与光行差公式
设有一角频率为ω,波矢量为K的平面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在另一个参照系∑′上观察,该电磁波的频率和传播方向都会发生变化(多普勒效应和光行差效应)。以ω′和K′表示∑′上观察到的角频率和波矢量,现在我们研究K和ω如何变换。
设参考系∑和∑′的原点在时刻t=t′=0重合。设在该时刻,原点处的电磁波处于波峰,相位为0。在∑上周期t0之后,原点X=0处于第二个波峰,相位为2π。在∑′上观察到第二个波峰出现的时空坐标为(x′,t′)它可由(x=0,t=t0)作洛仑兹变换求得,即在∑′上有由此可见,电磁波的相位是一个不变量。一般说来,设在∑上观察,在空间某点X于时刻t,电磁场振荡有相位
这是一个物理事件。在另一个参考系∑′上观察这事件,设其空间坐标为(x′,t′),即在x′点于时刻t′,电磁场振荡有相位
由相位不变性有
但我们知道x与i ct合为四维矢量Xμ.因此,若K与合为另一个四维矢量Kμ它们按四维矢量方式变换,有
由此我们得到一个四维矢量
Kμ的变换式为
其中 a μν按本文给出的公式(4)取值。
对沿X轴方向运动的洛仑兹变换(1)式有
![]() |
(36) |
设波矢量K与X轴方向的夹角为θ,K′与X轴夹角为θ′有
代入式(36)可解得
![]() |
(37) |
这就是多普勒效应和光行差公式。
从ω′的方程推出,如果一个频率为ν的光源以速度v作相离运动,则观察者接收到的光频率ν′由下列方程确定
(38)
当θ=0时
(39)
可见,相离运动时频率红移。
若把电力或磁力的振幅按照在静系统或动系统测量,分别记作A或A′,则得到
(40)
当θ=0时,这方程简化为
(41)
七、从物体的辐射推导出质能关系式
设有一列平面波以坐标系(x,y,z)为参照系时具有能量E。令光线的方向(波面法线)与系统的X轴间的夹角为θ。如果我们引入一个相对于系统(x,y,z)作匀速平移运动的新坐标系(x′,y′,z′),并令其坐标原点以速度v沿X轴运动,那么从系统(x′,y′,z′),测量时,这些光具有的能量是多少呢?
我们知道,光子的能量是
(42)
其中 h为普朗克常数;ν为光子的频率。
根据式(38)、(42)我们得到
(43)
当θ=0时
假定静系统(x,y,z)有一个运动物体,以速度v沿静系X轴增加方向运动。设物体对静系统∑的能量为L0,对动系统∑′的能量为L0′,令这物体向与X轴成角θ的方向发射的能量为的平面波,同时向相反方向发出等量的光。这样做的时候,物体对系统(x,y,z)保持v不变。因为是同一事件,它一定也适合于动系统(x′,y′,z′)。差别在于观察测量的值不同。考虑到向相反方向发射的光相对于观察者来说是相向运动了,发射出去的光质量其绝对速度已不是v,而是(c-v)。而相离发射的绝对速度是(c+v)。
对于相向发射,因(c-v)﹤c,洛仑兹变换仍适用,考虑到第二类镜像对称系数i,我们有
对于相离发射,因(c+v)﹥c,正如我们在论文八《洛仑兹变换的物理意义》中所说,“即使有原因,也看不到结果”,洛仑兹变换公式已不适用。但我们知道,其绝对能量是大小相等的,我们可以按照相向发射来处理。又因为发射方向相反,所以,对于相向发射取(c-v),对于相离发射取-(c-v)。
设在物体发射光之后的能量,在∑系统测量为L1,在∑′系统测量为L1′。则得到
两式相减,得到
令(c-v)=v,公式形式不变:
(44)
物体辐射,质量将减少。辐射的能量应等于辐射出去的物质所具有的动能。由式(31)相对动能为
(正号为相向运动,负号为相离运动)于是有
(45)
从这方程可以推出,如果一个物体以辐射的形式放出能量E,则其质量减少
(46)
式(45)、(46)略去四阶以上的量为
(47)
(48)
当V=0时,
(49)
(50)
式(49)是物体静止能量表达式,也就是质能关系式。
虽然运动不改变物体的质量,但辐射却改变物体的质量。由式(48)和(50)我们看出,辐射相等的能量,在静系∑的观察者看来,静止的物体辐射,辐射的质量多,运动的物体辐射需要的质量少。
所谓静能,是相对参照系静止的物体(V=0)以辐射的方式将本身能量全部转化出去所具有的能量。
所谓运动物体的总能量,是指相对于参照系运动的物体(V≠0)以辐射的方式将本身能量全部转化出去,外加运动能量也随之转化出去,所具有的总能量。
在不考虑辐射的情况下,或者说物质没有发生核反应,没有以辐射的方式把自己全部转移掉,物体的能量就是其动能其功的当量为
。
八、关于康普顿效应
这里公式推导与经典康普顿推导不同,不需要经典
设电子轨道运动速度为V0,与入射光子的夹角为φ, |
![]() |
为电子碰撞后的动量。从图中可以看出,散射波长与V0的大小和方向有关。V0越小,Φ越大,散射后的波长越长。
由动量守恒得
因为光作用于电子,将对电子做功,电子获得的功为[参见本文式(29)]:
由功的守恒得(见作者本论文集第二篇《原子辐射的新观点》§3.2)
(54)
解(51)、(52)、(53)、(54)方程组:
将(51)、(52)变为
将(55)、(56)平方后相加得
由式(54)可得
解(57)、(58)可得
![]() |
(59) |
由(53)式得
两边平方则得
![]() |
(60) |
将式(60)代入式(59)得
由式(61)可知,散射波长与V0,Φ和λ都有关。
当电子轨道运动速度V0远小于C时,于是V0≈0,并且
我们得到
(62)
这就是经典康普顿公式。
实际上原子中内层轨道电子运动的速度很大,不能视为零。当观察角Φ一定时,因为电子轨道运动的线速度V0不同,所以实际观察到的散射波长不是单值,而有一宽度分布。
因为波长的改变还与入射波长有关,因此伦琴射线愈硬,即波长愈短,则波长增大的百分比愈大,因而能量损失的百分比就愈大。
[1]、思格斯,《自然辩证法》,第70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
[2]、《高中物理》第一册,第11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力,未经授权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说明
© Copyright Authors
物理科学探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