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探疑-网友天空-系统观点-黄沅-《运动力学理论与实践》
wytk-1.gif (489 字节)


《运动力学理论与实践》


国际杰出专家   黄沅


    F=MV是我统一场论百条定律之一,它表达:力的大小等价于物体的动量,即给物以多大力,该物移动多少距离。什么是力?“第一推动是力,物体撞到墙上也是力”。第一推动本是原始力,物体加速撞到墙上则是动能产生的力;原始力是源于能量的释放,动能产生的力则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牛顿力学”根本就不是力,它表达的是:“物体在空间加速运动中的惯性运动量”。然而,物体运动为动量,即MV;物体加速运动为冲量,即MA。物体的动量是力所发生的速度V,物体的冲量是在引力场或动能加速中产生的加速度A。故力的大小与速度有关,冲量多少与加速度有关,作功多少与距离有关。为此,得到基本定律:F=MVP=MA;W=FS。由此可知:力和速度成正比;冲量和加速度成正比;功和距离成正比。

    牛顿认为:力是“上帝”创造的。物体在“上帝创造”的第一推动下,发生的是慣性运动,并能永远地运动下去(牛一律)。但是,物体并非是惯性永远运动。没有力,物体不运动;没有力,物体也不可能会永动。比如:地球之所以绕太阳发生惯性运动(转动惯量),其原由在于:(1)太阳不停地释能产生的力作用于地球,故才发生地球的公转运动。(2)地球释能又产生斥力,故又发生地球的自转运动。如果丧失了这两种力,那么地球就不可能存在转动惯量,太阳和地球也只能是太空中的质点,不可能永动。所以,原始力决非上帝创造,迷信的结果只是唯心的空想。

    传统理论认为:“若把铁球放在非常光滑的地面上,在没受到任何磨擦和阻力的情况下,如果对铁球施以第一推动,那么铁球就可以绕着地球永远运动下去”。为验证此理论成立,后人开始在实验室研制磁悬浮列车。但事实并非如此,磁悬浮列车并未在第一推动下就能永远惯性运动到终点,而必需要在动能加速下才能前进。同理,宇航员在太空行走,也并非受力后就能惯性永远运动下去。当宇航员脱离太空仓时,并没有消失在茫茫的太空中,而是给多大力,宇航员才能运动多少距离。这些都说明了一点,传统的理论和定律未必都是对的,迷信古人的结果就意味着是倒退。

    F=MV说的是:“物体受力才运动,有力才会有速度”。当速度不存在,速度为零时,力也就没发生过(压力也发生质变,属微观或内部变化,本文不阐述)。故V0=1,F=M;据此,地球上1公斤重的物体其质量就等于1千克,而9.8牛顿重量单位又是从何而来?这岂不成了笑谈吗!
为什么V0=1?这在于运动坐标与时间坐标本不是一码事。比如:人生下不满一岁,你不能说他是一岁,但也不能说他是零岁呀,因为物质已经运动了。故V0=1,而T0(或S0)可以等于零。为此,物理学与数学相互存在着矛盾。

    (注:也如同21世纪与2000年之交--2000年本是公元零年,也是始年,时间坐标仅为这一年而定;而运动坐标却过去了整整两千个年头,即20个百年或20个世纪,故2000年后的第1天,本是21世纪的第一天,也是2千年零1天。所以,从年份上计时,时间坐标为零年,而运动坐标实为进入了21世纪。)

    上述若设V0=0,则F=MV0F=O;那么质量M到哪去了,物质都没了,又从哪来的时空,这岂不是成了幻觉?又怎能用于实际去解题呢?物理与数学表达上的不统一,是造成教学混乱的主要原由之一,其根源在于"时空相对论"——混淆时空、颠倒物质运动的所谓"相对论",它搞乱了人类思想,造成知识份子学物理,越学越糊涂,越学越觉的难,越学越觉的深不可测,越学越觉的有上帝存在。(注:真正的相对论是毛泽东提出的“一分为二”,即:运动物体看没运动物体在运动;没运动物体看运动物体在运动。“一分为二”的相对看待事物和对待问题。)

    力本是质与能转换中的介质,没有质量就没有能量,没有能量(或动能)就没有力与速度(或加速度)的发生。所以,运动物体与非运动物体,其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是不等价的。比如:当你把1公斤重的铁球放在台称上,其重量等价于重力;当你把铁球拿起再砸到台称上,其重力就大于重量,而决非是9.8牛顿。对此,我们不仅要问:究竟什么是质量?什么是重量?什么是力?而什么又是冲量?传统运动力学是否把这些问题搞混淆了?

    据此,统一场理论认为:

    一、质量本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小到基本“粒子”大到“天体”均是物质也是物体。由于各种天体运动系及其引力场的不同,故把质量在相对引力下定义为重量;依从不同运动系及其引力的不同,故使质量随引力大小变化而发生重量的相对改变。

    二、地球上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其重量就是1公斤。但在月球上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其重量就不是1公斤。所以,在地球上的某地的重量等于质量(G=M)。但在其它天体系重量就不等于质量(G≠M)。

    三、什么是力?力本是能量释放的结果,即E=F2。故力的大小则取决于物体的运动速度V,等价于物体的动量D(D=MV),即F=MV。当速度等于零时,力就等于物体的本身,即F=M

    四、什么是冲量?冲量本是物体在不同时间段中的加速运动;即P=MA,是质量M和加速度A的乘积。也是物体在运动中动量与时间上的变化率;即P=MV/T,也是动量D与时间T的比值。

    上述是统一场论对这4种物理量的解答,为便于理解,以下给予论证。

    “牛顿力学”本不是力,而是惯性(加速)运动量。这在于:牛顿本人都不承认他的“惯性运动量”是力,他认为:“力是上帝创造的”。而后人为何非要篡改历史呢?

    冲量P=MA既能逆导又能反推。(1)、可逆导为:M=P/A质量等于冲量除以加速度;若加速度为零时(运动坐标A0=1 )则M=P,即质量等价冲量,物体没运动,量纲也成立。(2)、可反推为:A=P/M加速度等于冲量比质量的变化率(比值),而冲量比质量,量纲也成立。

    但是“F=MA”既不能逆导也不能反推,逆导为:M=F/A,力比上加速度为何要定义为质量?也可定义为:时间、速度、距离、能量…等任意量吗?干吗非要定意为质量?反推为:A=F/M,力比上质量,这算是什么东西?力是介质,质量是实量,量纲根本不成立,二者的比值又怎能得到加速度呢?

    冲量P=MA说的是苹果怎样落地的,是物体运动中受引力作用所发生的加速运动,也是两物体相互引力作用的结果(两物体相互引力会有三种结果:①爆炸;②静止;③反弹。其释能公式为:①E=F2,即(MV)2②E=M2V20;③E=MPS。苹果落地属第三种情况。)。然而,物体质量大则引力大,引力大其重量大,重量大则冲量大,冲量大则加速度大,而力的大小却具体表现为砸在地上坑的大小与深浅或弹起高度有多少,故重物体先落地天经地义(详见作者研究成果及史料)。

    如果你不相信,也可爬到高层建筑上,亲手扔下两个重量不同、体积相同(空气阻力相同)的物体,那么你就会看到重的比轻的落地要早的多。而且你还会看到:物体越接近地面速度越快,随着地球引力的增大是瞬间砸在了地上,其冲量(动能)和加速度是成正比递增的,而冲量大小则决定于物体的重量大小。况且,无论在地球上什么地方,物体近地面重量大,远地面则重量小,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F=PT是我百条定律之一,说的是:“力的大小是冲量和时间的乘积”。即:力和冲量成正比,冲量和时间成反比。它表明:“撞到墙上的是力;第一推动也是力”。其一,冲量大,撞到墙上产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其二,冲量小,物体撞不到墙上,只存在第一推动的原始力。据此也可导出:F=MAT,F=MVT/T,F=MV。可简化为:动量MV=D,冲量MA=P;故有:F=PT,F=DT/T,F=D

    原有定律    “P=FT”不能成立,也无法推理。原由有:(1)在给定力不变下,冲量和时间不能成正比,冲量和时间是成反比。(2)给物体施力大则冲量大,冲量大则时间小;即冲量和力成正比。(3)力和时间既是介质也是虚量,俩者乘积不可能产生实量——冲量。

    也许有人会问:“牛顿力学既然有错,为什么还用了上百年”?然而,牛顿力学虽说用了四百多年,但在具体运算时并不是用MA,而用的是MV。比如:W=FS,其中的F用的就是速度V并非是加速度A,如果用MA去算题,那么将会笑话百出。也就是说:在计算物体运动的力的大小时,用的是米/秒,并非是米/秒2,即用F=MS/T,并非用牛顿的F=MS/T2F=MV/T去算题。其中直的注意的是:“米/秒”是速度,难道“公里/小时”就不是速度吗?所以,不要把问题搞错并搞混淆了。

    物体放在地面没运动,其质量、重量、重力、冲量四者等价,而物体运动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其重量、重力、冲量就不等价。也就是说:物体放在地面上,可视为与地球是一体,如果问地球质量和引力有多大,那么地球引力也就等价于地球的本身质量,即F=M。如果把物体与地球相分离,那么物体的重量大小是随着与地球距离的远近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物体远地球重量小,近地球重量大,而物体的质量却是不变的,即M=GS

    所以,物体的重力是重量乘速度再乘所运动的距离,即F=GVS;就是说:把1公斤重的铁球放在你脚上没关系,但拿起后再砸到你脚上(重量×速度×距离),随着距离增加与速度的增大就会把你的脚砸扁。而冲量大小则是质量乘以加速度,即P=MA。而重量大小却等于质量比上距离,即G=M/S。而质量则等于重量和距离成反比,即M=GS(重量是相对质量而言的,式中M若为地球质量,则G相对为地球重量,此侓代入“万有引力”即胡克平方反比定律,或统一场论其它定律均可具体运算)。这才是真正的运动力学吗,为何非要把运动物体与不运动物体分不清呢?这也是传统物理教学中有关运动力学上的错误所在。

2000年中国科协年会交流论文

wytk-2.gif (489 字节)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力,未经授权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说明  © Copyright  Authors
物理科学探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