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探疑-网友天空-系统观点-韩炳国论文-《时空物质论》--第六章
时间与空间--第一节 时空的概念和实质
《时空物质论》
作者:韩炳国
工作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人民政府
第六章 时间与空间
第一节 时空的概念和实质
一、时空的概念及其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我们都很熟悉时空这个名词,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无数科学志士探索过时空的奥秘,提出过许多思想和观点,建立了很多理论,但是,由于基础科学的落后,尤其是一些人并不是从物质的角度去看待和剖析时空,所以,时空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直至今日还是一个令人最感陌生和迷惑的问题。
跨越时空实现星际探险,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而时空却象一道看不见的屏障那样,成为了人类实现这个美好愿望的障碍,今天,跨越时空,实现星际探险的重任已经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加倍努力,去勇敢的探索和揭示时空的奥秘,并最终实现跨越时空的这一伟大梦想。
要想跨越时空,首先就必须了解时空、认识时空,在掌握了时空的实质后,才能够利用时空,来实现我们的梦想。
时间是对物质存在过程以某个或某几个阶段为标准进行等量划分后形成的概念;空间是用某种尺度对物质分布状况和场所的长、宽、高、体积、距离和方位等进行度量后所形成的概念。
用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将物质的静止或运动的过程和区域分割开来,有利于划分和研究物质各个发展阶段和各个区域内的情况和规律。研究物质世界,就需要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抛弃了物质静止与运动、发展与变化等过程的存在顺序,即时间,就难以解释物质的发展起因、过程和结果的顺序性;抛弃了物质的存在区域或运动区域、物质之间的距离和物质相对于某一点的方向等,就无法研究物质的存在状况和运动状况及其运动趋势。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物质的存在,世界上只有物质以及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物质所表现出来的现象,物质是世界的唯一实体,它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实在,这就是唯物主义。
因为时间是用于说明物质存在过程的概念,如果没有物质的存在及其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也就没有时间这个概念的存身之地,所以,时间是根源于物质的存在而存在的概念,它与物质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从属关系,时间这个概念包括在物质这个概念之中。
同时,因为空间是用某种尺度来说明物质分布状况的一个概念,如果没有物质的存在,空间则将从本质上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空架子,所以,空间是以物质为其依附主体并与物质这个主体相对应的客体。物质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实在,空间则是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物质及其实在相对应的唯一的一种虚在,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这种观点所具有的真理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已经被大量的事实所证明。
随着天文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视野不断扩大,掌握的天文知识也越来越多。同时,我们有优于先人的基础科学,据此,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对时空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全面的探索与研究,我们还有异常先进的天文观测设备和技术,使我们对时空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这都为人类不断解开时空的各种奥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因为世界上只有具体和实在的物质及其性质和规律所表现出来的状况和现象,所以说,当我们掌握了物质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物质之间关系在现实世界的表现等知识、尤其是当我们掌握了磁力线这种物质形态的有关知识后,我们就可以彻底的揭开时空的奥秘,并利用磁力线这一网络体系,使之成为我们跨越空间屏障、实现星际旅行、开拓更加宽广的空间领域的桥梁,这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的星际发展,使人类这一智慧物种在更多、更远的星球上繁衍生息,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爱因斯坦的相对时间观
人类对于时间的认识,最初是从日月星辰的运行开始的,时间的流逝性是人们所熟知而且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来以后,时间问题就成为了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时间的相对性是爱因斯坦时间观的中心思想。因为,他所认识的时间,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尺度,在另一个环境中却是另一种尺度。在不同的情况下,即使是对于同一个人,时间所表现出来的尺度也会有所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时却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这虽然只是人们在心情不同的情况下,对时间的感受有所不同,但是,这种现实的时间感受再加上所谓“世界的相对性”以后,却足以让人们对于时间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深感迷惑了。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说,如果一个人以光速的一半向前运动,那么,他所耗用的时间仅仅是平常的一半;假如他以光速向前运动,那么,他的时间就会停止;假如他以超过光速的速度向前运动,那么,他的时间就会倒流,这时,他就可以回到过去。对于这种观点来说,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更多的人则感到迷惑,下面,让我们用事例来分析一下,然后,这种观点的对错就一目了然了。
一些科学家用哈勃望远镜观测星空的时候发现,太空中的星系多数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有些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甚至达到了光速,而这个速度是假定地球不动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实际上,速度是相对于某一个假设固定不动的点而言的,对于那些以光速远离地球的星系来说,我们既可以说它们在以光速远离地球,又可以说地球在以光速远离它们。因此,根据爱因斯坦的时间观,既然地球在以光速远离着那些星系,那么,我们地球人类的时间就应当停止,而在事实上,我们地球人类不仍然在经历着生老病死吗?
另外,如果有一艘飞船相对于地球以光速向远离地球的方向飞行着,而在同时,如果还有一颗星球也在以光速向远离地球的方向运动着,而且,这艘飞船还与这颗星球并列着向远离地球的同一个方向运动,那么,按照相对于地球来说,飞船是以光速飞行着,其内部的宇航员的时间应该是停止的;但是,相对于同行的这颗同样以光速远离地球的星球来说,这艘飞船却是静止的,按照爱因斯坦的时间观,这艘飞船中的宇航员的时间就应该恢复正常。
这样,飞船中的宇航员的时间,到底是应该继续停止还是应该重新启动呢?这些事例都使爱因斯坦的相对时间观陷入了两难境地,即使爱因斯坦在世,他又怎能用他的相对时间观来解释这些事情呢?
以上事例很好的说明了爱因斯坦的相对时间自相矛盾之处。太阳系相对于某些星系来说,是在以光速运行着,但我们的时间没有停止;我们已经发现了以超过光速300倍的速度向前运动的粒子,难道这种粒子在走向它的过去吗?从这些方面的情况看,爱因斯坦的这种相对时间观也许并不正确。
三、运动物质与静止物质的时间
物质的存在过程,就是时间的流逝过程和延续过程,时间是代表物质存在过程的延续性的概念,它是物质从上个阶段向下个阶段或从上种状态向下种状态发展或延续的事实反映。
人类的时间观念,是人类对物质运动、发展和变化等过程以某个或某几个物体的某个或某几个运动阶段为标准,并把这个标准进行等量划分得到了某种具体化和数量化的标准尺度后,用这一标准尺度去衡量其它物质或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的过程或阶段的长短时所形成的具体观念。它是籍某种事物的运动来描述其它事物的运动或静止过程的一种参照系。
因为,物质世界的存在过程就是物质世界经历过的时间,物质世界有其存在的过程,所以,物质世界的时间是存在的,但它是依附于物质并从属和根源于物质的一种存在,没有物质就没有时间。
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普遍联系观与辩证统一观已经明确的阐释出,每一事物的内部或外部都存在着相互对应的正、反两方面,而且在相互对应的正、反两方面之间,还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有正就有反,有反就有正,缺少其中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会不复存在。也就是说,没有正就没有反,没有反也就没有正。因为正与反相对,才由正、反两方面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普遍联系观和辩证统一观有着极为深刻的内涵与极为广泛的外延,因此,辨证唯物主义者认为:正与反、善与恶、真与假、上与下、相对与绝对、不变与变化、运动与静止、本质与现实等正、反两方面之间,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且,当我们真正的理解和认识了普遍联系观和辩证统一观的深刻内涵与广泛外延以后,它将促进我们的科学发展和理论发展,并最终使我们掌握所有的真理。
因为,在我们这个现实的物质世界中,针对于空间中假设的某一永恒不动的点而永远不动的现实物质是不存在的,一切现实物质都处于运动状态之中,我们还没有也根本就不可能发现任何一种绝对不运动的现实事物,所以,我们就可以认为,我们这个现实世界处于一种绝对的运动状态之中,而处于这种绝对运动状态中的物质的运动过程,就是运动物质的时间。
根据辩证统一观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有绝对运动就有绝对静止;绝对运动是物质世界的现实表现,而绝对静止则应当是物质世界的本质表现。同时,既然物质的存在过程就是时间,那么,在绝对运动的物质有它的时间的情况下,绝对静止的物质也有它的时间。
从物质世界的发展角度上看,绝对静止的世界是绝对运动的世界的基础和根源,而且,绝对运动的世界归根结底还要向绝对静止的方向发展和回归,而物质这种能量的性质所决定的物质在各种形式之间的转化以及物质在各种状态之间的转变,则成为了世界从绝对静止状态向绝对运动状态方向发展以及从绝对运动状态向绝对静止状态方向回归的根本动力。
所以,物质世界的存在过程并不是物质开始了运动、发展和变化后才独有的,而是物质自始至终存在的本身就已经存在了的。也就是说,当我们把物质存在过程用时间这个概念来表示时,物质世界循环往复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就是依附于物质的存在而存在的时间的存在过程与流逝和延续的过程。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既可以用某种物质或物体的运动过程去衡量其它物质或物体运动过程的长短,又可以用这种运动过程去衡量其它物质相对静止时期的长短,那么,我们能否用运动物质的过程、即现实的时间去衡量静止时期的时间吗?
应当说,在物质世界处于绝对静止状态的时期中,物质世界也存在着时间,但物质世界处于绝对静止时期中的时间并非等于零。因为,即使是绝对静止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本质性质依然决定着物质世界何时仍然保持和延续这种状态、何时终止这种状态的趋势和规律,而绝对静止的物质世界所经历的过程,即、绝对的静止过程,就是静止物质的时间。
这就是说,时间作为衡量某些过程或阶段的标准,它既能够衡量物质世界处于绝对运动状态时期的长短,也能够衡量物质世界处于绝对静止状态时期的长短。
所以说,无论物质处于静止状态之中还是处于运动状态之中,无非都是物质的存在过程或存在经历。既然是一个过程和经历,就已经表明了这种存在过程和经历的可衡量性,绝对静止的物质和绝对运动的物质所经历的过程,都能够用同一时间标准去衡量,即衡量过程或阶段的时间尺度,可以是一致的。
但是,如果将物质世界的存在过程向前和向后追溯,力求穷极物质世界最初的端源起点与最终的消亡终点,并用某一具体时间标准去衡量,以求得到具体的时间数量,那将是一种毫无意义的作为。因为,它将得到一个向前的无限和向后的无限。物质原本就存在着,它没有一个纯粹的从无到有的起点,也没有一个从有到无的终点,它只是存在着,并在各种形式之间转化和发展着。
物质世界整体的时间是持续不断而又均匀流逝的不可逆的过程,它代表的是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的均匀流逝、永远前进与不可逆转,即物质世界在本质上具有的均衡发展性与有序前进性在物质世界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人都不可能变回到过去,即使将来我们能够运用一些技术方法回到过去的影像世界中去参观或游览,但是,在参观者和游览者的眼中,过去的世界是影像;而对于过去的世界来说,参观者和游览者也是影像,就象录像一样,参观者和游览者不能参与其中发挥影像以外的任何作用。因为,录像可以留下来,而以前的事实状况却无法改变。
四、变化之中的时间恒量
地球人类的时间观念,起源于人类对地球自转周期、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以及地球绕日公转周期这三个固定阶段的认识。为了方便、也是为了确定事件的过程的长短与顺序的先后,人类把地球自转一周定为一天;把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定为一月;把地球绕日公转一周定为一年;进而又将每一天分割为时辰或小时等阶段,并用这些阶段去衡量其它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过程或阶段时,人们思想中的时间观念以及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体制就形成了。由此看来,人类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对某些事物的某个或某几个运动、发展和变化过程进行人为划分后,用于衡量其它阶段而形成的观念和体制。
很早以前,中国古人就把地球自转一周、也就是一天的时间定为12个时辰,而现代人则把12个时辰折算为24个小时,无论地球自转周期是否变化,都是12个时辰,也应该是24个小时。
然而,当时辰和小时以某一具体阶段,比如某种元素的衰变周期的N倍为标准被界定并成为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后,随着地球自转速度的降低和地球自转周期的延长,当人们运用已被固定了的小时来衡量现在每一天的时间时,就出现了每天24.24小时的结果。面对这种情况,是现在每天的时间增加了呢?还是小时数值的界定应当修改了呢?
应当说,小时作为针对地球自转周期这一过程进行等量划分后形成或得到的一种基本计量单位,它的界定也应当随其所赖以存在的运动主体的运动状况而定。当这一主体的运动相对平衡与稳定时,小时这个时间基本计量单位基本保持一个固定的常数;当这一主体的运动状况发生了变化以后,小时这个时间基本计量单位的长度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或进行调整。
因此,既然人类的时间是根据地球自转周期和地球的公转周期与月球公转周期确定下来的观念和体制,那么,随着地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以及月球公转周期的变化,这个时间观念和体制就应该进行调整了。
对于地球来说,当地球自转周期基本保持恒定的时候,过去界定好了的每天正好12个时辰或24个小时这种时间计量单位的量值,就适于这个时候的地球运动状况;当地球自转周期延长,以过去的小时这个时间段来衡量现在的一天,使现在的每一天超过了24小时,以至于与24小时之间出现很大差距的时候,虽然现在每天的时间比过去的每天的时间增加了,但是,为了不使每天12个时辰或24个小时这种时间体制失效,也为了避免每个时辰或每小时这些概念对自古以来已经固定了的每天这个概念所造成的损害,就应该对现在的每天重新进行等量划分,将其分割为12个时辰或正好24小时后,调整小时这个概念所代表的时间段的长度的具体数值,从而使每天、每个时辰和每个小时成为适用于所有星球的三个绝对不变的概念,这样,虽然每个星球也许在其每天、每个时辰或每个小时的具体数值上可能有所差异,但是,每天、每个时辰或每个小时的概念却是适用于所有星球的。
事物运动尽管千差万别却又相互联系,各种时间计量单位体制也因此而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达到互通互解。只有在这种意义和条件下,时间才能够以不同的面目永恒地成为描述物质世界整体的参照系。即、造就一个在整个总星系中都通用的时间体制,即使是在将来与外星文明进行交往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我们把一天分解为24个小时,每小时相当于地球上的某元素衰变周期的N倍,”这就能够使我们地球人类的时间概念和时间体制变得极为清晰和正确。
但是,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时间也许是随着不同物质的不同存在状况而存在着某些差异的体制,这将使总星系中的不同区域,出现各种不同的时间体系或机制。
由于物质世界存在多层空间层次,每一个空间层次中也许就有一种独特的时间体制,这将很有可能出现在完全相同的一个阶段中,正、反物质世界与其它空间层次中的时间体制,在时间的感觉和速度等方面都出现截然不同的状况。但是,无论物质世界中存在多少个空间层次或存在着多少种时间体制和时间的运行机制,它们都从属于物质世界总体的统一时间体制,虽然时间的运行机制有快有慢,但快慢毕竟是对同一过程或阶段以不同的速率的度过,而且,就象各种化学元素各具特色,却都是由同一种本质物质构成的一样,各种不同的时间体制和时间运行机制都有一个终极的统一体,并全部从属于这个统一体。
同时,即便所有星球上的人类都把其所在星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定为一天,因为,各种物质、即使是同一种元素,也会在不同星球周围的不同环境影响下,而出现不同的衰变周期,这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质子在地球上的衰变周期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在那些与地球环境迥然不同甚至差异极大的星球上,质子的衰变周期也许是另外一个固定的数值,这将使地球或其它任何一颗星球上的质子或其它任何一种元素的衰变周期,都不能充当总星系所有星球上的时间阶段的一个通用的标量,在任何一颗星球上形成和衍生出来的任何一种时间单位数值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但都无法充当和代表总星系内部所有星球的统一标准,因此,如果预求适用于整个总星系内部所有星球的一个统一的时间单位数值,就必须建立各种时间单位数值之间的换算机制。
总之,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无时无刻的不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即使是相对平衡状态下的事物也是这样。因此,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础的时间基本单位数值,也必然会随着地球自转周期的变化而不断的出现细微的变化。
对于地球人类来说,地球自转周期的延长,并不是时间本身发生了什么变化,而地球人类将每一天的时间改变为24.24小时以后,却使地球人类的时间机制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人类观念中的时间本来就是人为确定的概念和等量段,所以,地球人类的时间机制应该是一个为寻求整体上的长期稳定,而处于不断调整或变化状态之中的恒量。
五、人类的时间
大量的实验事实已经证明,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或细胞,都是由氢、氧、氮、碳等30余种化学元素组成的,而且,构成人体的所有元素都能够在自然界中找到,没有任何一种化学元素为人类所独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只是自然界中的普通一员,人体与其它动物的身体,都是由各种化学元素构成的物质整体,是各种化学元素之间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向更加合理与有序的组合状态方向的发展、自身机能向更加完善的方向的发展、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向更加协调的方向的发展的过程中,由无生命的化学元素构成的有生命的化合物之间的有机组合,最终才进化和形成了生物体,而人体和其它动物体在生长过程中所吸收的营养物质,实际上就是各种元素或由各种元素化合而成的化合物。
就象砖石、水泥、钢材和木料等建筑材料能够不断的搭建起楼房那样,人体在积聚或吸收了营养物质后所实现的生长,实际上就是各种各样的元素或化合物在搭建一个不断增大的物体,而人体所吸收的营养,实际上就是用于搭建人体这个各种组织器官或细胞的各种基本构件。
对于人类来说,人体作为一种物体,磁力线在穿过人体并与人体各种组织器官中的各种细胞的磨擦以及人体内部的各种细胞之间的磨擦,都将使构成各种细胞的各种元素或原子内部的部分物质被激发成为辐射物质,并从人体内部释放出去,而且,某些原子也会在磨擦的过程中从人体内部向体外运动,这将造成人体内部物质的损耗,这也是人体所受到的磨损。
而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人体内部的化学反应将产生较多的光、热等辐射物质,这使人体细胞内部各种原子的光、热等物质的辐射量保持着一种较高的水平,较多的辐射物质将在人体内部各种原子之间产生较大的排斥力,各种原子之间的引力下降,距离较大,由各种原子构成的各种化合物的内部组合也变得较为松散,这使各种原子和各种化合物都具有较强的活力,各种化学反应就会较为容易的发生。
这时,如果人体能够得到大量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就会很容易的从消化系统中进入人体内部各个组织器官的细胞内部,并与体内处于较为活跃状态中的各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进而在人体内部形成新的细胞或加入到旧有细胞内部使旧有细胞实现分裂和生长,这将使整个人体因此而实现生长,人体内部的各种组织器官的功能也能够较为正常的发挥出来。
在人体的衰老或老化过程中,人体内部各种原子之间的化学反应只能产生较少的辐射物质,人体内部的光、热等辐射物质的辐射量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状态之中,各种原子或化合物之间的排斥力不断下降,引力逐渐增强,构成人体细胞的各种原子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由各种原子构成的各种化合物的内部组合也变得较为紧密,这使各种原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活力不断减弱,发生化学反应的难度随之增大。
这时,即使人体能够得到大量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从消化系统进入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的细胞内部的难度也已增大,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量开始降低,新细胞在细胞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不断降低,细胞整体的老化和机体的僵化,已经开始障碍各个组织器官功能的发挥,使各种组织器官变得越来越迟钝。
这样,由于磁力线分布密度的大小决定着人体细胞受到磨损程度的大小,人体运动强度的大小决定着细胞之间的磨损程度的强弱,人体体温的高低,决定着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大小,也决定着人体的生长或衰老,所以,周围空间中的磁力线的分布密度较小、人体的运动强度较低,人体各种细胞的磨损程度就较小,人就越趋向于健康和长寿,同时,人体体温稍高,人体细胞的活力就能够较强,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就能够较为正常的发挥出来,人体也很容易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这就是说,磁力线分布密度的大小、人体运动强度的高低和体温的高低,是决定人体寿命长短的三大因素。如果我们能够人为的降低周围空间中的磁力线分布密度,并只做适当的运动,从而降低运动强度,尔后锻练身体产热能力,人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时间、也就是人类的寿命就会延长。
在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中,每当长时间停留于太空中的宇航员返回地面以后人们就会发现,这些人变得比他们出发前还年轻了,好似他们的时间过得比地面上的人慢或者他们回到了从前一样。
但是,这并不他们的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是他们在长期处在太空中的弱磁力空间时,比地面稀疏的磁力线与弱磨擦所造成的身体磨损强度降低了。同时,太空中较小的空间压力降低了它们体内细胞之间的压力,使人体处于失重的膨胀状态之中,细胞之间距离较大,相互之间的磨擦强度降低,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细胞的生长与更新速度加快,使其皮肤以至于体内各种组织器官中的新鲜细胞比例增大了的缘故,而宇航员的每秒钟、每分钟、每小时、每天和每月的时间经历,却是与地面上完全相同的。
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宇航员长期处于磁力线密度大于地球表面的空间区域中,当他们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返回到地面以后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变老了,但这仍然是他们的皮肤以及其体内各种组织器官中的细胞,在不同于地球表面的环境中,由于磁力线的磨损程度增大、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降低、他们的细胞更新速度下降后,发生了不同于地球表面环境中的变化后的结果,其所经历的每秒、每分、每个小时等的时间经历,却都是与地面上的人完全相同的。
六、人的一生
人类的存在过程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人体的形成时期、发展壮大时期、平衡时期、衰老时期、直至死亡的总过程。
从精子与卵子结合的一瞬间开始,人体就开始了它的生长发育过程,在其出生以前的这个时期中,人体细胞会在吸收各种营养物质的过程中实现生长、分裂和再生长、再分裂的过程,在这个时期中,几乎所有细胞都具有极强的生机与活力。
但是,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内部的细胞的更新速度是不同的,不容易造成损耗的,更新的速度就慢,容易造成损耗的,更新的速度就快,心脏和脑组织的更新速度极为缓慢,在其形成以后几乎就接近于不更新了,而胃的更新速度,几乎在几天之内就完成一次。所以,某些器官以其形成以后的老化作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而另外一些组织器官则以多次更新为其存在与发展的全过程,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更新速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在人出生以后的幼年和少年时期中,那些更新速度极为缓慢的组织器官,以内部的少量细胞实现分裂生长作为其主要存在形式,其它组织器官中的细胞则以大量而且快速的生长作为其存在形式。在这个时期中即使存在一些细胞的老化现象,也是少数的。从整体上看,这个时期中的人体内部细胞的生长与细胞的更新速度快于细胞的衰老速度,而且,这时的绝大多数细胞都是新细胞,人体也因此而具有较强的活力。
当人进入青年期以后,体内细胞的整体生长速度和更新速度就会与细胞的衰老速度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状态,那些更新速度极为缓慢的组织器官,正处于生长成熟以后的旺盛时期。这时,在总体上,人体的新老细胞并存,交替平衡,人体具有旺盛的精力,是人的一生中身体最健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机体,也就成为了以后衰弱时期的体质基础。
在人的中年时期中,细胞生长速度与更新速度不断下降,最终将慢于细胞的老化速度,体内衰老细胞的数量也开始超过了新鲜细胞。虽然体内各个组织器官的细胞仍然在不断的生长和更新,但是,因为细胞的生长速度下降,已经没有足够的新细胞可以更新所有老化的细胞,老细胞的存在也阻碍着新细胞的形成,而且,那些几乎不再更新的组织器官的整体老化趋势,已经逐渐的显现出来,所以,这个时期表现为人体开始了衰老的过程。
而在人的晚年时期中,体内大部分组织器官的细胞都已经处于纯老化的状态之中,当那些老化到不能发挥其功能的器官停止了工作以后,这些器官就会陷于瘫痪,并影响其它组织器官功能的发挥,尤其是当人体内的心、脑这些更新速度极为缓慢的关键器官停止了工作以后,就会造成人体其它很多组织器官的瘫痪,这时就会出现人体的死亡现象。
这就是说,生长、更新与老化构成了人类生命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成为了人类的时间。如果排除遗传衰竭的因素,将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行改造,使人体细胞的更新速度与老化速度相持平,并且长期的保持这种状态,那么,人类的寿命就会极度的延长。
但是,人类是无法实现永生的,因为,细胞毕竟是一种物质,人体细胞存在着自然衰竭的本性。自然衰竭是物质在自然状态中表现出来的物质的变化的本性,就连世界上结合得几乎最为紧密的质子,在经历许多亿年以后都要衰变成为能量物质,何况人体这种由不同元素结合而成的组合体呢?而使人类的寿命在现有基础上增长几倍,则是一种现实,这实际上已经在某些科学活动中得到了验证。
然而,由于当今世界的人口过多,大量的人口还处于极度的贫困之中,现有资源和产品不能使所有人都享有温饱和幸福,所以,如果大范围的推广延寿科技,使现有人口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却得不到控制,尤其是一些腐朽的神学思想阻碍着人口的控制工作的情况下,人口的极度增长将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
因此,对于当前的世界来说,延寿措施和延寿科技,是极其危险和有害的,只有当世人对于生育的观念发生了改变以后,将延寿科技与人口的控制结合起来,使世界人口的数量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数量范围之内,有计划的生育、资源的均享和延寿科技,才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生活。
七、空间的实质
人类在测定距离、描述区域、位置和方向,以及在研究物质的存在状况和运动状况及其运动趋势的过程中,把一种或几种固定的长度作为衡量标准,用以说明物质之间的距离、物质的存在区域、体积、位置和方向时,人类观念中的空间观念就形成了。纯粹意义上的长、宽、高的延伸而形成的立体区域,就是空间,它既不能对其它事物产生或施加任何形式与任何方面的影响,也不会受到其它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的影响。
比如:当一个小星系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大星系之后,它的长、宽、高或它的体积都比以前增大了。但是,由于实现了发展和壮大的是星系,是星系这种物体在长、宽、高或体积上的增大,而不是它所在的空间发展和壮大了,所以,星系的发展和壮大不是空间的发展和壮大,而且,空间也根本就不会发展和壮大。
但是,人们观念中的空间则与这种代表着长、宽、高的立体区域不同,它所代表的不是某个区域的长、宽、高所具有的状况、特征、特性和规律,而是代表着看似空无一物的区域内所存在的不可见物质的存在状况、特征特性和运动状况,对进入或存在于这一区域内的可见物质的运动状况或存在状况施加了影响后,使这一区域所具有和表现出来的特征、特性和规律。因此,人们观念中的空间是借助于物质的性质及其运动状况、存在状态、规律和物质之间关系来体现的具体化的具有实物性质的区域。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物质及其性质以外的能够影响物质存在状况的因素,即使物质在运动、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存在状况,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层次,那也仅仅是各种物质的存在状况、相互作用以及相互关系的不同表现。这就是说,世界的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物质的存在,世界上只有物质以及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物质所表现出来的现象。
1924年,美国天文学家埃得温.哈勃证明,太空中有无数个类似于银河系的星系,这些星系之间是巨大而空虚的太空。
在进行着实际观测的人们看来,星球之间的太空是空旷而又虚无的,太空中除了各种各样的星球以及运动在各个星球之间的尘埃和各种辐射等可见物质以外,几乎是什么也没有的真空。基于这种观点,当代科学界认为,空间的弯曲是在几乎空无一物的空间内发生的。但是,空无一物的空间又怎能弯曲呢?这个问题连论说者都无法回答,这就难免使人们对这种空间观感到怀疑和困惑了。
宇宙是物质发展与演变的大舞台,物质在各种形式之间的转化、原子、分子、尘埃、各种辐射物质的形成以及各种星球和星系的形成、发展和运动等,都在宇宙中进行着。实际上,太空根本就不是虚无的真空,我们所能看到的物质的质量仅仅是存在于这一空间范围内的物质的质量的一部分,太空中不仅蕴含着使正、反物质世界形成、发展与壮大的巨大物质量,而且还存在着从属于正物质世界,但很难被我们发现的磁力线和背景辐射物质,磁力线和背景辐射物质在各种星球或星系之间极其空旷的空间区域中的分布状况、运动状况、性质和规律,就是人们常说的空间的状况、性质和规律。
因此,研究空间中的磁力线和背景辐射物质的特征、特性和规律,就是在研究空间的特征、特性和规律,解决了关于磁力线以及背景辐射物质等方面的问题,就等于解决了空间的问题,而所谓的空间弯曲并不是空间发生了什么弯曲,空间也不会发生什么弯曲,而是光子在运动途径中的磁力线的引力以及各种辐射物质的推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其运动轨道向某一方向偏移所形成的弯曲路线而已。
第二节 空间背景辐射
一、空间背景辐射与总星系温度
在总星系的空间范围中,由于恒星、行星、卫星和彗星以及其它各种物体和粒子,都能够辐射出磁波类物质和热粒子,这些辐射物质弥漫于星际空间之中,所以,这些辐射物质就象本质物质和太极粒子的正极粒子所形成的空间背景物质一样,也成为了一种背景物质,三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本质物质这种背景物质是连续而且毫无缝隙的,太极粒子的正极粒子这种背景物质和背景辐射物质都是不连续的、存在缝隙的。
但是,由于热粒子是不可见的,当代科技仍然无法观测热粒子的运动状况,所以,现代天文学只把弥漫于空间中的可见或可测的磁波类辐射物质,叫做空间背景辐射,也叫做宇宙噪音或宇宙体温。实际上,热粒子辐射也是空间背景辐射中的一员,热粒子和磁波类辐射物质的辐射量,是代表总星系内部空间温度的一个指标。
由于恒星和其它星球所释放出来的磁波在质量、密度和波长等方面都存在着差距,所以,恒星以及其它星球所释放出来的磁波多种多样,但在其总和中却不外乎伽马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声波和无线电波这几类。
伽马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实际上就是五种光子,是恒星内部核反应的产物及其产物激发出来的衍生物;声波是在原子磁场之间发生碰撞时,原子的磁力线断裂而成的磁力线片段以及中子释放出来的部分低速磁波合并后的产物,这两种磁波几乎与光子的物质构成完全相同,只是由于其辐射速度较低,波长大于光子,磁波中的正、负次粒子处于膨胀状态之中,体积大于光子中的正、负次粒子,所以,磁力线片段和低速光子合并而成的长磁波,能够在轰击人的耳膜及其附近的磁场时,使人的耳膜及其磁场发生震动,被人感知从而成为了声波;反之,声波在断裂变成多条短磁波并被磁力线加速从而达到光速后,一条声波也能够转化成为几条光波。
在背景辐射中,有些磁波实际上就是某些遥远恒星发出的巨大爆炸声。恒星内部核反应的巨大爆炸震动力以及恒星表面的喷发变动等,产生了巨大的爆炸震动力,这些都能使恒星磁场中的部分磁力线断裂成为磁粒子链,有些区域的大质量物质的强烈喷发,也能产生磁波辐射的大爆发,其中的部分磁波将成为声波,它在传播过程中的分散运动,使其频率逐渐下降。
恒星的磁力线虽然由正、负电子对构成,但是,这些由电子对构成的电子链在远离恒星的过程中将被磁力线加速,从而使其波长增大,最终转化成为由正、负次粒子构成的微弱的磁波或声波辐射,即:一种宇宙噪音。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光子也是一种声波或叫做微声波。
同时,恒星或行星就象原子一样,它的正极点内侧也存在空洞,这个空洞中存在着大量的正、负电性电子并相互混合在一起,尤其是存在着大量的正、负电子。正、负电子在这个空间中结合以后,就会形成光子、声波和无线电波。在这些物质的辐射过程中,我们最容易发现的是声播和无线电波,而行星则由于其正极点内侧的空洞较小,空洞中的正、负电子不能形成大量的无线电波,所以,行星正极点内侧空洞中的正、负电子将形成一个光源和声源,并照亮空洞内部的所有空间,但无线电波却极为少见。
由于光速是一个变量,当光子、尤其是可见光的速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仍将加入到不可见辐射粒子的行列中,成为了空间背景辐射中的一员。
因为,磁波是一种由正、负粒子构成的中性粒子链,热粒子是由正电性粒子构成的带电粒子,所以,磁波本身不是热粒子。虽然如此,磁波辐射却是一种能够激发原子内部的部分物质转化成为热粒子并辐射出来的物质,这样,在磁波具有激发原子产生热粒子的这种作用,同时,星际空间中又存在着大量的原子的情况下,空间背景辐射中的磁波辐射的辐射量,也就成为了可以直接用于表示某一空间范围的空间温度的一个指标。无论是在太空中还是在星球的大气层中,这些磁波类物质的辐射量大小与热辐射的大小一起,都是决定空间温度高低或构成了空间温度高低的主要因素。对于总星系来说,总星系内部的磁波类物质辐射和热辐射的总和,就表现为总星系的空间温度或总星系的体温。
在正、反物质世界分别形成后的初期阶段中,正、反物质空间的空间温度都是非常低的,尔后,随着恒星的形成以及恒星的增多,光、热等辐射物质也越来越多。在这些辐射物质的激发作用下,总星系中的各种物质几乎都经常的处于被激发的释放与释放以后的吸收过程中,所以,总星系内部的空间温度才处于一种基本固定的状态之中。
总星系虽然广大,但它是在漫长的时期中从一点一滴中发展起来的。随着总星系的不断扩大,更大的空间范围都具有了这一基本空间温度,这个基本空间温度就是星球之间和星系之间,在强大的引力作用下却能够保持距离上的平衡状态的主要原因。
同时,就象在十个火炉中间比在一个火炉旁边温暖一样,地球在运行过程中,往往是在接近一些大星系或大恒星时,背景辐射就显得强烈一些,就是地球接近了辐射源的缘故。而空间背景辐射或宇宙噪音的震荡作用,还能够使各种物体中的原子磁场之间,达到最为良好的结合状态或分布状态,各种原子之间的结合也就因此而变得更加稳固了,所以,宇宙噪音还是星球的形成以及生物的形成、发展与进化的主要作用力之一。
二、磁波的种类、性质与构成
在已知的磁波中,原子核内部状态变化产生的电磁辐射,称为伽马射线,它的波长最短,能量却最大,穿透其它物体的本领最强;当带电粒子在高速运动状态下急剧的撞到金属物体时,会产生伦琴射线,也叫X射线,它的波长在0.4埃--50埃范围内,X射线的能量很大,仅次于伽马射线,穿透物质的本领也很强,具有透视其它物体的作用。由于伽马射线和 X射线的波长极短,而且还浮动于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所以,两者的波长越短,其所形成的电磁波性质就越不明显,也就越接近粒子,即、暗光子。
波长在50--4000埃的电磁波是紫外线,它的能量大,速度小,波长短,不能引起视觉,但容易使被照物体产生化学反应;波长在0.4--0.76微米范围内的叫做可见光,人的视觉只能感知这一波长范围内的磁波,只要这种磁波的频率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并进入了人的视网膜,人的视觉就能够看到它和感知它;如果可见光不进入人的视网膜,那么,即使可见光的频率再大,我们也看不到它,太空中运行着极其密集的可见光,但我们并不是能够看到所有的可见光,就是这个原因;波长在0.76--750微米之间的为红外线,它引不起视觉,但热效应特别显著。
伽马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都是较短的磁波,它们都是光子,都能够激发其它物体内部原子中的部分物质转化成为热粒子,从而使物体温度升高。因此,我们之所以能够感觉到太阳的温暖,并不是因为我们得到了太阳辐射出来的热量,而是太阳辐射出来的部分光子在与构成人体的原子发生碰撞时,构成人体的原子中的部分物质被激发成为了热粒子并从原子内部辐射出来以后,我们才感到了温暖,太阳光激发了大气中的原子使原子辐射出来的热量,也是人体的一个热源。
同时,光子从恒星内部辐射出来以后,当它在突破恒星周围各层次第一类磁力线密集区和各个第二类磁力线层次时,密集的磁力线就会使大量的光子发生折射,从而使恒星的各层次第一类磁力线密集区和各个第二类磁力线层次所在区域出现发光现象,形成多层光圈,而且,由于距离恒星越近,光子越密集,被折射的光子越多,在被折射的深颜色光子就越多,所以,光圈距离恒星越近,它的颜色就越深,反之,就越浅。
波长在0.4厘米--17米范围内的是声波,它的速度较低,穿透其它物体的能力较强,运动距离较远,不能产生视觉,但在这种磁波轰击人的耳膜以及耳膜的磁场,使耳膜及其磁场发生一定强度的震动时,人就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当其震动力低于耳膜的可感觉范围时,人就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比如、次声波的频率过低,不能引起较大震动,人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超声波则由于频率过高,速度极快的在瞬间穿过人的耳膜及其磁场时无法引起震动,所以,人的耳膜及其磁场无法感觉它的存在。
同时,因为空气中的原子的分布密度小于固体物质,空气中的原子磁场所构建的磁力线网络中的磁力线之间的间隔大于固体物质。在空气中,声波的运动会不断的受到各条磁力线以及各个磁力线密集区的阻碍,声波在穿越各条磁力线以及各个磁力线层次时,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幅度较大,动力损耗较大;而在固体物质中,密集的磁力线相互混杂,使磁力线的分布以及磁力线的层次分布极不明显,穿越这样的磁力线网络就接近于在一种较为均匀的介质中运动一样,这种介质的统一性和一致性较强,声波运动状态的变化幅度较小,其动力的损耗较小,所以,声波在固体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快,而且,在固体物质中的运动距离也比在空气中要远得多。
声波的波长与电磁波相同,声震荡的特性完全可以用电磁震荡的形式来描绘,而且,声波的物质构成形式也符合电磁场定律,所以说,声波也是一种磁波或磁粒子链。从电磁振荡电路中能够产生波长在几厘米至几千米之间的电磁波,这种电磁波是无线电波,它的电磁波特性显著,而且以光速在大气层中传播。
在磁波家族中,最关键而且最基本的磁波就是封闭的磁波,即、磁力线,以上所有磁波的构成类型及其波长都在磁力线的构成类型和长度范围之内,衡量极中子磁力线的长度只能用千分之一埃,衡量从属于总星系整体磁力线的长度,就只能用万亿光年了。
另外,由于电流由正、负电子对构成,它既能够产生光子又能够产生声波、无线电波和磁力线,所以,一切磁波都是由正、负粒子对构成的正、负粒子链;任何一种磁波,只要它的质量能够达到两个电子的质量,它就能够转化成为正、负电子对;对于那些极其微小的磁波来说,只要大量的同种磁波的质量加在一起能够达到两个电子的质量,它就如同其它磁波一样,能够转化成为正、负电子对。
伽马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都是由正、负电子对中的正、负次粒子构成的粒子链,只是它们在波长、质量、密度和速度方面存在着差异;在声波和无线电波中,既存在着由正、负电子对构成的声波和无线电波,又存在着由正、负次粒子对构成的声波和无线电波;而在磁力线中,则分别存在着由超级微光子、普通光子、正负次粒子对、正负电子对构成的磁力线。
但是,无论是光子、声波、无线电波还是磁力线,其物质构成类型都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由正、负粒子对构成的粒子链或粒子圈。而且,在相同质量的不同磁波之间,还都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在我们能够用电能产生各种磁波,尤其是在今 天我们已经掌握了用电能产生光子并把光子转化成为电能的时候,可以预见,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我们将掌握把任何一种磁波转化成为电能的技术。
(注:因为很多磁波的波长都有很大的浮动性,而且,在不同的书籍和资料中,同一种磁波的波长还出现了多种数据,有些数据之间的差距还很大,所以,以上所使用的数据并不一定准确,仅在此作为说明和介绍各种磁波时的参考。)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力,未经授权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说明
© Copyright Authors
物理科学探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