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探疑-网友天空-系统观点-韩炳国论文-《时空物质论》--第五章 现实世界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总星系的形成与发展
wytk-1.gif (489 字节)

《时空物质论》

作者:韩炳国

工作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人民政府

第五章 现实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总星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总星系的形成

    始星系形成以后,尘埃云中的大量物质仍以较快的速度从轴空间向始星系内部运动着,其中一部分物质被始恒星吸收,剩余部分物质以及始恒星的部分辐射物质则向赤道空间运动,其中的部分物质又被始恒星的行星和彗星吸收,这就促进了始恒星及其行星和彗星的发展与壮大。

    在漫长的发展时期中,随着始恒星及其行星和彗星质量的不断生长,始恒星辐射出来的光、热等物质不断增多,始星系的磁场变得越来越强大,行星和彗星也受到了始恒星施加的越来越大的引力和斥力,行星和彗星的公转轨道半径不断增大,行星和彗星在不断的远离着始恒星。

    在行星集团中,轨道位于内层行星和外层行星之间区域中的行星由于其磁场的覆盖范围及其作用力远远大于内层行星,而且,其所能吸收到的物质还多于内层行星和外层行星,所以,这些轨道位于类似土星和木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的行星,首先发展成为了恒星,其辐射物质也使这些恒星的磁场变得更加强大,对周围其它星球也产生了强大的排斥力,而且,其磁波类辐射物质还使其所在区域的始恒星第一类磁力线的长度不断增大。

    随后,当始恒星的所有行星都壮大成为了恒星以后,始星系内部的辐射物质极度增多,大量的附着于始恒星以及其它恒星第一、二类磁力线上的热粒子产生了这些恒星之间强大的排斥力,密集的磁波类辐射物质则使始星系中的磁力线长度不断增大,而且,越来越密集,始恒星周围的恒星以及内外层彗星围绕始恒星的公转运动轨道半径已经极度增大,由始恒星的行星发展而成的恒星与始恒星之间,都达到了数以光年来计算的遥远距离,而内外层彗星与始恒星之间都达到了数以十万光年来计算的遥远距离,始星系的磁场也已经向外部空间极度的扩展了,内外层彗星所在的始星系第一类磁力线的长度,则已经达到了数以百万光年来计算的程度,而且,内外层彗星带中的部分彗星也已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近一步的发展与壮大。

    这时,由于始恒星原来的行星都已经发展成为了恒星,这些恒星辐射出来的大量光、热等物质对始星系轴空间施加了强大的推动力,始星系轴空间物质在大量向赤道空间运动时,其主流已经从原来经过始恒星的行星所在区域,改变成为了跨越这些恒星所在的区域,从这些恒星所在的始星系盘的上下两侧高空向其外侧的始星系盘方向运动,并主要聚集在这些恒星的外侧至内层彗星之间的区域中,这虽然减缓了始恒星及其周围恒星的生长速度,但是,却使这些恒星与内层彗星之间的区域中聚集了更多的物质,从而在这个环状区域中形成着更多的星球,并使这个随着始星系不断生长而不断扩大的环形区域,成为了始星系的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而其外围的内外层彗星带中的慧星,则在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中的部分物质向始星系盘边缘区域的运动过程中,得到了比以前更多的物质,并由此得以发展和壮大。

    在始星系内部恒星集团至内层彗星带之间形成新星球的过程中,由始恒星的行星发展而成的恒星也在漫长的发展时期中拥有了自己的行星,并形成了各自的星系;而且,内外两层彗星带中的很多彗星也都发展成为了巨大的恒星,进而形成了各自的星系。

    这时,始恒星、始恒星的行星发展而成的恒星及其星系、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中的星球或星系、内外层彗星带中的恒星及其星系和古老的彗星等,共同组成了一个类似于银河系但比银河系大得多的星系整体,它具有极强的整体性和完整性,而且,它还是整个正物质世界中最早形成的一个多恒星与多星系共同组成的超级星系,它是现在所有星系组成的总星系的母体和雏形,因此可以肯定的是,这时的始星系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了总星系。

二、总星系的发展与壮大

    总星系初具规模以后,尘埃云中的物质仍然在以较快的速度从轴空间向总星系盘内部大规模的运动着,其中的少量物质将首先进入总星系中心区域内的恒星集团及其行星所在区域,并被其中的星球吸收,剩余的大部分物质则向其外围的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中运动,中心区域的恒星辐射出来的部分辐射物质以及部分星际物质,也向这个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中运动,这使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中,迅速的形成了数量极大的星球,进而组成了越来越多的星系。

    随着总星系的发展与壮大,总星系中的恒星数量不断增加,这些恒星所辐射出来的磁波和热粒子等物质大量增加,这不仅使总星系内部的磁力线越来越密集,总星系内部的空间压力不断增大,而且,还使总星系内部的空间温度持续上升,星球之间以及星系之间的排斥力不断增大,星球之间以及星系之间都在相互远离,总星系盘以及总星系磁场所占据的空间范围迅速的向外部区域扩展。这样,当总星系发展了较长的时期以后,它已经生长并分裂成为了一个内部结构较为松散而且层次分明的多层星系集团的整体。

    由始恒星及其行星发展起来的总星系中心区域的恒星及其星系集团,辐射出了大量的光、热等物质,这些物质对总星系轴空间的物质流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轴空间物质流向这一区域的恒星及其星系集团内部运动的规模不断缩小,这些恒星及其行星所能吸收到的物质不断减少。当这些恒星及其星系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其所能吸收到的物质的质量,就会与其中的恒星消耗的物质的质量之间实现一种平衡,这些恒星及其星系的总质量将不再增大,其整体也就停止了生长,这些恒星及其星系之间的引力与斥力及其相互之间的距离也不再增大,并将在漫长的发展时期中保持这种状态。

    当总星系中心区域的恒星及其星系集团的整体已经停止了生长以后,位于其外围的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中,却形成着越来越多的恒星、行星和慧星并组成了很多星系,其中的恒星大量辐射出来的光、热等物质,对总星系中心区域的恒星及其星系产生了不断增大的排斥力,排斥力使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中的恒星和星系不断的远离总星系中心区域的恒星及其星系,并不断的向外部空间扩展,在总星系中心区域的恒星及其星系与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之间,就出现了一个不存在星球和星系的不断增大的环状立体空隙空间区域。

    这时,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中的星球和星系,就与总星系中心区域的恒星及其星系所构成的星系整体相脱离了开来,位于总星系中心区域的恒星及其星系所构成的这个整体,就成为了一个独立于外围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以及其它星系的星系整体。

    而在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不断远离这个星系整体的过程中,这个星系的星系盘边缘区域中又形成了慧星带,这个慧星带象一堵环状的墙那样,将总星系中心区域的恒星及其星系整体,与外围的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中的星球和星系的整体相互隔离了开来,我们可以把这个慧星带叫做星系隔,并把这个位于总星系中心区域的、由始恒星及其行星发展而成的极其庞大的星球和星系集团整体,叫做中心星系。

    由于总星系越大,总星系内部的磁力线就越密集,总星系内部的空间压力也就越大,所以,随着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中各种恒星、行星和慧星数量的不断增多,当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中形成了数量极其巨大的恒星,并形成了很多庞大的星系以后,这些星系中的恒星所辐射出来的频率极高的光、热等物质,就对其内侧的中心星系和外围的其它星系产生了强大的排斥力。

    最终,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中的各个庞大星系,突破了外围星系之间引力对其产生的巨大空间压力的束缚,硬性的推动其外围的星系向更大的空间范围扩张,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中的庞大星系也就因此而开始了向外部空间的扩张历程。

    所以,在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中形成了几个庞大的星系以后,中心星系在这时已经停止了生长,中心星系对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的引力和斥力都不再增大;但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中的恒星的不断增多,辐射量的不断增大,却对中心星系施加了不断增大的排斥力,这使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与中心星系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在中心星系和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之间,就出现了一道不断增大着的环状立体空隙空间区域,而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中的恒星极其星系对其外围其它星系的巨大排斥力,就使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与外围其它星系之间也形成了一道不断增大的环状立体空隙空间区域,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中的这几个庞大星系,也就成为了独立于中心星系和外围其它星系的庞大星系整体,我们可以把中心星系外侧的这几个与中心星系的质量和体积相似的庞大星系,都叫做旁星系。

    旁星系形成以后,其内部恒星的辐射物质不仅使其自身所在的总星系第一类磁力线得以迅速的生长,而且,还使内层彗星所在的总星系第一类磁力线也得到了大量的磁波类辐射物质,这些物质与内层彗星带中的恒星的辐射物质一起,使内层彗星带所在的总星系第一类磁力线也得以迅速生长。但是,外层彗星带的轨道半径极大,旁星系中的恒星辐射出来的物质很少达到外层彗星带所在的区域,而内外层彗星带中的恒星却很少,其较少的辐射物质只能使外层彗星所在的总星系第一类磁力线以较为缓慢的速度实现生长。

    这样,内层彗星带围绕总星系磁轴公转轨道半径的增大速度就快于外层彗星带,内层彗星带的轨道也将不断的接近外层彗星带,甚至于最终,内层彗星带与外层彗星带相互合并成为了一层彗星带,而且,这时的彗星带中也已经形成了很多巨大的恒星,并组成了很多庞大的星系,我们把这一圈分布在总星系盘边缘区域中的多个庞大星系,统一都叫做边星系。

    这时,旁星系内部的数量巨大的恒星集体辐射出来的物质,也对总星系轴空间物质流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这使从总星系轴空间向赤道空间运动的星际物质流的主体,开始向旁星系与边星系之间的区域中运动,这个位于旁星系与边星系之间的环形区域,也就成为了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并在这个环状区域中不断的聚集着越来越多的物质,从而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星球和星系。

    当中心星系、旁星系、边星系以及旁星系和边星系之间的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都初步形成了以后,旁星系内部的恒星所辐射出来的物质也对那些从总星系轴空间运动而来的星际物质流产生了较大的推动力,这使旁星系所能吸收到的物质不断减少,最终,旁星系在总体上也停止了生长,其各种物质的辐射量也不再增大。这时,旁星系对中心星系的引力和斥力都不再增大,相互之间的距离也不再增大,并且,在中心星系和旁星系都保持了恒定的辐射量以后,旁星系所在的总星系第一类磁力线在大量旋转物体的影响下出现的磁粒子的损耗,开始大于中心星系、旁星系自身以及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的辐射物质的补给量,旁星系所在区域的总星系第一类磁力线的长度开始缩短,这就使旁星系开始接近中心星系。

    最终,当旁星系与中心星系之间的距离接近到一定程度时,旁星系所在区域中的总星系第一类磁力线的损耗与其所得到的补给实现了平衡,这些第一类磁力线的长度也不再缩短,旁星系也不再接近中心星系,相互之间的距离也将保持基本上的恒定,但旁星系中的几个庞大星系却仍然在围绕着总星系的磁轴做着公转运动,这时,分布在总星系中心及其周围极其广阔的空间范围内的中心星系与旁星系,形成了极为稳固的星系集团整体,而中心星系和旁星系内部的星球,则在以后的发展时期中,开始了形成与壮大、衰弱与消亡的循环过程。

    而在这时,始恒星也许早已消亡了,即使其仍然存在,也已经不再是中心星系的中心星球了,而是与其它恒星一起,位于中心星系的中心及其附近区域内,始恒星也就成为了中心星系中的普通一员,它的位置也已经无法再分布于中心星系的正中心点位置上了。因为,中心星系的中心点已经被中心星系的磁轴占据,成为了中心星系最密集的磁力线的通道和部分星际物质流的通道,始恒星和中心星系的中心区域中的其它恒星,已经被推到了磁轴外侧各自的平衡位置上,并围绕着中心星系的磁轴做公转运动。

    当中心星系和旁星系形成了稳固的整体以后,从总星系轴空间运动而来的星际物质流,开始大量的向旁星系和边星系之间区域中运动和聚集,并在这个区域中逐渐的形成了很多星球和星系。

    多层星系的形成,标志着总星系总体规模的极度扩大,其内部的恒星数量无比巨大,在那些已经发出光和热的炽热恒星集团的外侧以及很多恒星的周围,存在着数量更大的还没有发出光和热来的星球和星系,恒星与其它未发光星球相比,就象明星与观众相比一样,存在着悬殊的差距。这些暗星球和暗星系和高速运动的物质流,连同总星系磁场外侧的正原子一起,组成了正物质空间中的暗物质集群整体,而这些由中心星系、旁星系、第二层星系、第三层星系、新星球或新星系孕育和发展区与边星系等所有亮星系和暗星系组成的多层星系整体,就是今天的总星系。

    在距离银河系甚至于我们所能观测到的星系以外无比遥远的空间区域中,还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庞大星系,它们也都从属于总星系,它们的磁力线组成了庞大无比的总星系磁力立体网,这使总星系的磁场变得异常强大,也使总星系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质量无比巨大的各种物质,总星系也由此便实现着自身的发展与壮大。而总星系的第一类磁力线不仅贯穿着中心星系,而且贯穿着旁星系、第二层星系、第三层星系、新星球或新星系孕育和发展区与边星系,它是中心星系自转,旁星系、第二层星系、第三层星系、新星球或新星系孕育和发展区与边星系围绕总星系磁轴公转运动的动力来源,而在这些第一类磁力线中,最长磁力线的长度几乎只能用万亿光年来记量了。

    通过以上各方面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肯定,最初的总星系是在尘埃云首先收缩尔后扩张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中的中心星系是由始恒星及其行星发展而成的庞大星系,边星系是由始恒星的内外两层彗星带中的彗星发展起来的庞大星系集团整体,旁星系及其与边星系之间的第二层星系、第三层星系与新星球或新星系孕育和发展区,则是在中心星系和边星系形成以后所形成的新星系。

三、总星系的物质循环体系

    总星系是一个无比巨大的星系集团整体,其规模之大简直令人无法想象,而在总星系的各大星系之间以及各大星系的内部,星际物质流则大规模有秩序的运动着。

    星际物质流的形成,第一是星球或星系磁场的引力作用于星际物质后的结果,第二是某些区域中的物质在周围其它物质的推动力作用后的结果。

    总星系以及其它星系和星球的轴空间物质流,就是总星系磁轴区域以及其它星系和星球磁轴区域密集的第二类磁力线产生的强引力作用后的结果;总星系或其它星系和星球的轴空间物质流向其赤道空间的运动,就是光、热等辐射物质对这些物质流中的物质的推动力作用后的结果;在总星系盘和其它星系盘中,物质流从星系的中心向边缘方向的运动,是辐射物质的推动力和各种辐射物质的推动力共同作用后的结果;而在总星系盘外侧的总星系磁场范围内,星际物质从总星系赤道空间向总星系轴空间的运动,则是这一区域中的总星系第二类磁力线的牵引力作用后的结果。

    在总星系的磁场范围内,总星系轴空间物质流向总星系中心区域的运动、总星系轴空间物质流向赤道空间的运动、赤道空间中的物质流向总星系赤道空间磁场边缘区域的运动、总星系盘外侧磁场边缘区域中的物质从总星系赤道空间向总星系轴空间的运动,就形成了总星系星际物质的循环运动体系;在其它各种星系中,星系外的星际物质流从轴空间向星系内部的运动,又有些物质流从赤道空间向星系外部的运动,就构成了星际物质在各种星系内外部空间的运动体系;在一个星球的周围,星际物质从轴空间向星球大气内或向星球表面区域的运动,星球内部的部分辐射物质及其大气层中的部分辐射物质向星球及其大气层以外的辐射运动,则构成了星球对各种物质的吸收与排泄的运动体系。

    因此,总星系内部物质的循环运动体系,首先是在从属于总星系整体的磁力线网络体系的引力作用以及各种辐射物质的推动力作用的结果,尔后,星际物质流在总星系内部各大星系内部及其相互之间区域中的运动,则是各大星系对总星系星际物质流的引力及其辐射物质的推动力作用的结果。

    当总星系星际物质流从轴空间进入总星系盘区域时,其中的部分物质将在不改变运动方向的情况下,直接进入中心星系甚至于旁星系磁场范围之内,并覆盖中心星系甚至于旁星系的所在范围,但总星系磁轴区域中的密集的第二类磁力线,则从总星系盘的上下两侧,对中心星系甚至于包括旁星系在内范围都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并把中心星系甚至于旁星系的星系盘都牢牢的压在了总星系盘的平面区域中,从而使中心星系甚至于旁星系的星系盘都与总星系盘相重合。

    这样,当总星系轴空间物质流中的部分物质分别进入中心星系和旁星系磁场范围以后,其中的绝大多数物质都将首先分别向中心星系和旁星系的中心方向运动,并在中心星系或旁星系磁轴区域的超强引力作用下,呈现出加速的运动状态。尔后,在中心星系和旁星系的辐射物质分别对各自轴空间物质流的推动力作用下,星际物质流的主体运动速度将开始出现减速的运动状态,各自轴空间物质流中只有少数物质能够进入中心星系和旁星系的中心区域,并被这一区域内的恒星或其它星球吸收。

    因为中心星系和旁星系的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中的恒星最少,其辐射物质也最少,对星际物质流的推动力也最小,所以,携带着热粒子的中心星系和旁星系的第二类磁力线,将分别从中心星系盘和旁星系盘上下两侧对各自内部星际物质流中的物质产生压力,将这些星际物质流的主流压向对这些物质流推动力最小的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中,中心星系和旁星系各自的轴空间物质流中的大部分物质也就是星际物质流的主流,将越过中心星系和旁星系的中心区域,从星系盘中心区域的上下两侧上空,直接向各自的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中运动。当质量极其巨大的尘埃物质运动到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中以后,这些物质不仅将聚集和分布在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中,而且,还将向其外侧的星系盘边缘区域中扩展运动,这将使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与其外围的部分星球和星系被大量的尘埃物质包裹了起来。

    同时,在中心星系、旁星系、第二层星系、第三层星系、新星球或新星系孕育和发展区与边星系,都被从属于总星系整体的第二类磁力线贯穿了起来,而且相邻各大星系的磁场也都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各大星系的星系盘外侧空间区域中的星际物质,都将同时受到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庞大星系的共同引力作用,这将使这类区域中的物质不能在引力的作用下向某一个星系内部运动,只能在星际物质的推动力作用下,从中心星系向边星系的方向运动,或从某一庞大星系的中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方向运动。

    这就是说,在总星系磁场范围内,各大星系的磁场之间都是相互开放的,中心星系的磁场、旁星系的磁场、第二层星系的磁场、第三层星系的磁场、新星球或新星系孕育和发展区的磁场、边星系的磁场之间都相互的联通着。

    而在总星系磁场的边缘区域中,由于这些区域中的星际物质的分布密集较低,其内侧物质不会对其产生推动力或排斥力,这些物质只受到从属于总星系磁场的边缘第二类磁力线的牵引力和推动力,总星系磁场边缘区域中的物质,将沿着总星系磁场的弧形边缘区域,从赤道空间向轴空间运动或从轴空间磁场边缘区域向总星系盘方向运动,总星系磁场边缘区域的第二类磁力线,将总星系内部的物质封闭了起来,使总星系内部的物质不能向总星系外部运动。因此,对于今天的总星系来说,总星系磁场对于总星系内部的物质是封闭的。但是,总星系磁场对于总星系磁场边缘外侧的部分物质却不是封闭的,这些物质的磁场在与总星系边缘区域的第二类磁力线相接触并受到牵引力作用后,从总星系的轴空间进入总星系磁场范围之内。

    但是,由于总星系磁场边缘区域及其外侧一定区域中的物质的温度极低,这些物质很可能被总星系边缘区域的第二类正磁力线牵引力着,从总星系的正极轴空间进入总星系磁场范围之内,因此可以推测,从总星系正极轴空间进入总星系盘的物质流的规模,肯定要大于负极轴空间物质流的规模。

    因为边星系内侧的新星球或新星系孕育和发展区中的恒星及其辐射物质最少,其辐射物质对星际物质流的推动力也最小,所以,当总星系的轴空间物质流大规模的向总星系赤道空间运动以后,中心星系、旁星系、第二层星系和第三层星系的强烈辐射,对总星系盘上下两侧上空的星际物质流的巨大推动力,使总星系赤道空间的星际物质流的主流在越过这些星系的上空以后,直接向新星球或新星系孕育和发展区中运动,而其外围的边星系则只能得到相对来说较少的物质,从而使边星系始终扮演着总星系最外围的城墙一般的角色。

    同时,中心星系、旁星系、第二层星系、第三层星系或边星系中的恒星辐射出来的质子、电子、热粒子、光粒子以及其它磁波类辐射物质等,则分别向其各自的四面八方辐射运动,并在速度降低后,随同其所接触到的磁力线一起向前运动,其中的光子等磁波类物质则成为了当代天文学所说的背景辐射。

    总星系虽然是一个庞大无比的星系,但是,总星系整体以及各大星系甚至于各大星系中的小星系和星球,却都遵循着一个统一的力学原理和一个统一的运行、发展与变化的规则。因此,总星系磁场范围内的星际物质在各大星系之间以及各大星系内部的多次加速和减速运动,就形成了许多弯延曲折的运动路线,虽然在很多星系内部及其周围也不乏物质流形成的巨大旋涡,但是,总星系内部的星际物质流,在总体上是一个完整有序的物质循环体系。总星系中的每一个星系和每一颗星球,都是这个物质循环体系中的一员、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而总星系物质循环体系则是所有星系和星球的物质源泉。

四、恒星的生长与衰老

    在一颗恒星形成以后,这颗恒星的光、热等物质的辐射,就开始消耗这颗恒星内部的物质。但是,对于任何一颗恒星来说,它是继续生长还是走向衰亡,其质量是增大还是下降,还主要取决于它吸收到的物质的质量与其消耗掉的物质的质量之间的量比关系。如果它的吸收量大于消耗量,它就继续生长;如果它的吸收量与消耗量相等或基本相等,它就保持现有状态;如果它的吸收量小于消耗量,它就走向衰亡。

    在恒星形成以后的初期阶段中,光、热等辐射物质不断增多,这些辐射物质对轴空间物质流的推动力不断增大,恒星轴空间物质流的规模不断缩小,这虽然使恒星的吸收量不断下降,但是,恒星仍然能够吸收到多于其消耗量的物质,恒星的质量不断增大,其磁场也得到了不断的增强,这时的恒星将继续实现其生长的过程,并在同时,开始不断的远离周围其它星球。

    这样,当恒星的辐射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其辐射物质对轴空间物质流的推动力,就会使恒星对轴空间物质的吸收量与其内部物质的消耗量相持平,这时,恒星的质量将不再增大,恒星也就停止了生长。这就是说,任何一种恒星都要首先经历这样一个发展历程,而且,任何一颗恒星,无论其所在区域中的物质多么丰富,其轴空间物质流有多大的规模,作为一颗恒星,它在质量上就存在着一个不可突破的最大极限。

    因为,恒星所在区域的星际物质越多,恒星轴空间物质流的规模就越大,恒星的生长速度就越快,其辐射量增大的速度也就越快,所以,在星际物质较为丰富的区域中,最容易迅速的形成一些特大质量的年青恒星,这种恒星发展到质量平衡时期的时间,也就较短;反之,恒星所在区域的星际物质越稀少,恒星轴空间物质流的规模就越小,恒星的生长速度就越慢,其辐射量增大的速度就越慢,在星际物质较为稀少的区域中就只能形成质量较小的恒星。

    同时,由于恒星的质量越大,其内部核反应的规模就越大,核反应区中的物质的质量占恒星总质量的比例就越大,其消耗量就越大,消耗恒星内部物质的速度也就越快;反之,恒星的质量越小,其内部核反应的规模就越小,核反应区中的物质的质量占恒星总质量的比例就越小,其消耗量就越小,消耗恒星内部物质的速度也就越慢。

    所以,虽然处于星际物质较为丰富的区域中的恒星的生长速度较快,但是,当其发展成为特大型恒星以后,其内部核反应区中的物质的质量却占据着恒星总质量的很大比例,占恒星总质量较大比例的物质都在较快的转变成为光、热等物质,而且,这种光、热等辐射物质还将更为快速的从这种恒星内部辐射出来,使这种恒星变得极为明亮。但异常密集的光、热等辐射却对恒星轴空间物质流产生极大的排斥力,这使其轴空间的物质流在距离这种恒星极为遥远的太空中就转向了周围的其它区域。这样,在这类恒星经历了较短的发展时期后,就会因为其吸收量的急剧下降和消耗量却仍然保持在极高的水平之上,使自身的质量迅速下降,最终,在其迅速消耗自身物质,而轴空间物质流却不能迅速并且大量的补充其消耗的过程中,这种恒星就会迅速的走向衰亡。

    而对于那些处于星际物质较为稀疏区域中的恒星来说,虽然其生长速度较慢,但是,其内部的核反应规模较小,只有占据恒星总质量较小的一部分物质在转化成为光、热等辐射物质,并且以较为缓慢的速度从恒星内部辐射出来,这种恒星也并不十分明亮,其光、热等辐射物质的辐射量增幅也不大,对恒星轴空间物质流的推动力的增幅也不大,其轴空间物质流的规模能够在较长的时期中保持基本上的恒定,这种恒星就能够保持较长时期的生长状态,其发展到质量平衡时期的时间就会极为漫长,而且,这种恒星还将在更为漫长的时期中处于质量平衡期之中,走向最终衰亡的时间就更加漫长了。

    对于所有恒星来说,无论其生长速度快与慢,也无论其质量大与小,只要其吸收量大于其消耗量,它就能够实现生长,即使是那些已经衰老到即将消亡的恒星,如果它进入了一个星际物质较为丰富的区域,并且吸收到了超过其消耗量的物质,充足的物质也能够使它开始又一次的生长过程,甚至于使其重新变成一颗与年青恒星相同的明亮恒星,从而出现恒星的返老还童现象。但是,所有恒星的发展都存在一个不可突破的质量上的最大极限;同时,只要恒星的吸收量与消耗量相等,它就能够保持现状;只要其吸收量小于其消耗量,恒星就会开始衰老,即使是一颗正在生长的恒星,如果它进入了一个星际物质极为稀少的区域中,它也会很快地衰老下去,直至死亡。

    在经历漫长的质量平衡时期以后,任何恒星的吸收量最终都将小于其消耗量,这时,恒星的质量及其辐射量都会下降,恒星开始衰老,与周围其它星球的引力以及对周围其它星球的斥力都会随之下降,但斥力的降幅要稍大于引力的降幅,衰老恒星对周围其它星球之间引力的表现强度增大。

    所以,在一个庞大的星系中,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这个环状区域与该星系中心恒星集团之间区域中的衰老恒星,甚至于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内部的衰老恒星,都会在围绕这个庞大星系的磁轴公转的过程中,由于这些恒星的辐射量的不断降低,其所在的这个庞大星系的第一类磁力线的缩短,围绕该星系磁轴公转轨道半径的收缩,而使衰老恒星不断的向该星系中心区域方向靠近。尤其是在这种恒星对周围其它星球的排斥力降低,引力表现强度增大后,引力使衰老的恒星跨越其内侧的从属于这个庞大星系的第一类磁力线,逐渐的向该星系中心靠近,直至与周围其它星球之间的引斥力实现平衡,并位于与周围其它星球之间的引、斥力相平衡的区域中为止。同时,越靠近星系的中心区域,恒星所能吸收到的物质就越少,因此,衰老恒星在开始了向它所在的这个庞大星系的中心区域靠近时,它将首先出现一次加速运动状态,尔后,将出现减速运动状态,并最终停止向星系中心的靠近,因此,在庞大星系的中心区域中,基本上都聚集着大量的古老恒星,并形成了庞大星系中心区域的古老恒星集团。

    而在庞大星系的边缘区域中,那些由慧星发展而成的可以说是古老的恒星也大量的存在着,但是,在内侧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中的星球和星系及其排斥力的隔离作用下,庞大星系边缘区域中的衰老恒星,都无法跨越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向庞大星系的中心区域运动,这些古老恒星就在边缘区域相互聚集,形成了较为分散的恒星以及星系集团。

    对于那些由一颗恒星与其行星和慧星共同组成的小星系来说,当恒星的质量及其光、热等物质的辐射量增大时,恒星对行星和彗星的排斥力增大,不断增多的辐射物质也使这颗恒星的第一类磁力线不断的实现生长,行星与彗星围绕恒星公转的轨道长度不断增大,行星和彗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都会不断增大,这个恒星系在这个时期中,就表现为行星和彗星都在不断的远离着恒星。

    在这颗恒星进入其质量的平衡期时,行星和彗星的公转运动轨道将保持基本上的稳定状态;在这颗恒星的质量和辐射量都开始下降时,恒星对行星和彗星的排斥力不断下降,恒星的第一类磁力线开始缩短,行星和彗星的轨道半径不断缩小,行星和彗星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接近恒星。

    我们太阳系中的太阳,现在就处于不断衰老的过程中,由于太阳的质量及其光、热等物质的辐射量都在不断的下降,太阳对周围其它星球的斥力不断降低,与周围其它星球、主要是与银河系中心区域中的恒星之间的引力表现强度不断增大,所以,不仅太阳系围绕银河系磁轴的公转轨道在缩小,太阳系围绕银河系磁轴公转的周期在缩短,太阳系的整体在接近银河系的中心,而且,太阳的各大行星及其卫星与内外两层彗星带中的彗星,围绕太阳的公转轨道都在收缩,而且,与太阳最近的水星围绕太阳公转轨道的收缩现象,已经在天文观测中被发现,其收缩的量度也已经被准确的测量了出来。

    而在衰老恒星向其所在的庞大星系的中心区域的漫长运动时期中,其部分行星将发展成为恒星,新恒星对周围其它星球的排斥力将不断增大,新恒星就会开始其不断的远离这颗衰老恒星的发展历程,与庞大星系中心之间的距离也将增大,而且,衰老恒星的剩余行星和彗星,将成为这些新恒星的行星或伴星,或者成为运动途径中的其它恒星或星球的行星或伴星。最终,只有这颗衰老恒星才能够到达这个庞大星系的中心区域或其附近区域中,并融入庞大星系中心区域的古老恒星集团之中。

五、恒星的死亡与中子星和黑洞的形成

    有生的起点,就有死的结局,星球也是一样,所有星球都是一种有形成的起点、发展的历程和死亡的结局的物体。

    当一颗恒星由于物质来源的不断衰竭,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后而濒临死亡时,其死亡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那些即将消亡但内部仍然发生着大规模核反应的恒星,这种恒星将发生超新星大爆发;第二种情况是那些质量仍很巨大,但内部核反应日趋熄灭的恒星,这种恒星最终将冷却成为一个巨大的恒星残骸。

    对于内部仍然发生着大规模核反应的恒星来说,当其外壳在不断的收缩过程中无法束缚内部物质核反应所产生的爆破力时,巨大的爆破力将使这种恒星发生爆炸,其空前的巨响将使周围空间都为之战栗,这就是超新星大爆发。

    由于爆破力来源于恒星内部的核反应区,巨大的爆破力在瞬间内释放出来时,恒星将在瞬间内解体,处于高温状态下的恒星外层物质喷射着烈焰向四面八方飞去,这些物质的推动力将使周围的空间压力陡然上升,其中的多数物质将主要向这颗死亡恒星的赤道空间飞去,并在爆炸区的赤道空间形成一个不断增大的高温物质圈;而恒星核心区域中的物质,则受到了外围核反应区物质爆破力施加给它的强大压力,使核心物质不仅无法释放自身核反应产生的爆破力,反而被外部的强大爆破力所压缩,核心物质的磁场对核心物质各个方向所产生的相近压力,使核心物质由不规则形状变成了规则的球形,这在死亡恒星的中心区域就形成了一个直径只有十几公里或几十公里、密度却极大的超级星核。

    超新星爆发是恒星死亡的一种形式,爆发时辐射出来的高能射线,就象土枪中喷射出来的密集散弹那样冲向前方,对其它星球上的生物具有强大的杀伤作用。史料中就记载着一些超新星的爆发事件,这些超新星的爆发会使地球生物的生长,在其爆发以后的20年里受到抑制,而当人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与地球之间距离进行测定时却发现,这些超新星距离地球都达到了数百光年以上的遥远距离,可想,超新星爆发的影响力是多么的巨大。

    同时,由于超级星核是在无比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形成的,巨大的压力使超级星核中的原子的质子几乎全部转化成为了热粒子,热粒子又在相互之间的巨大斥力作用下,极为迅速的从超新星内部辐射出来,所以,超级星核内部的热粒子几乎荡然无存;但光子却不然,由于超级星核内部的光子在与周围的中子发生碰撞时,其动能的损耗较大,而且,很容易被中子吸收, 光子之间以及光子在中子之间产生的排斥力较小,巨大的压力首先使中子之间紧紧的靠在一起,尔后使大量的中子转化成为了光子,并从超级星核中辐射出来,但是,巨大的压力绝对无法使超级星核中的中子象质子那样几乎瞬间就全部转化成为光子,所以,发生超新星大爆发以后,在死亡恒星的中心位置上就形成了由中子组成的一颗明亮的星球,这种星球就是中子星。

    构成中子星的物质基本上都是中子,磁力线在中子的内部及中子之间的缝隙中节约极强的贯穿力,磁力线能够极为顺畅的在中子星内部运动或在中子星内部变换位置。这样,中子星的第一类磁力线对中子星内部物质的牵引力虽然较小,中子星的最外层第二类磁力线还在周围其它星球的磁力线或星际物质的阻力作用下,其横向运动速度慢于内侧的其它第二类磁力线,但是,这些第二类磁力线在中子星内部能够较为顺畅的移动位置,对中子星自转运动速度的阻力较小,所以,体积极小、密度极大、相对质量极大、其磁场变得极强并且处于压缩状态之中的中子星,能够极为顺畅和自由的被其第一类磁力线牵引着, 以极快的速度自转运动,有些中子星的自转周期甚至不足一秒钟的三分之一。

    同时,对于中子星的温度来说,由于中子星几乎完全由中子构成,中子只能释放出极为少量的热粒子,而中子星所释放出来的绝大多数热粒子,都应该来自于其从轴空间吸收而来的物质辐射出来的。基于这种理由可以认为,中子星的内部及其表面绝对达不到恒星那样的高温,但由于中子星的磁场处于极度的压缩状态之中,其磁力极强,所以,只要是拥有质子的物质进入中子星的磁场范围,中子星密集的磁力线与之发生剧烈的磨擦之后,这些物质中的质子的部分物质就会被激发转化成为热粒子,从而使进入中子星磁场范围内的物质,就象微波炉中的物质那样,处于自身产生的高温所创造的环境或状态之中。

    另外,由于中子星大部分都形成于庞大星系中心区域的古老恒星集团和边缘球状星团中,周围的星际物质较少,而且,虽然中子星磁场产生的引力极大,但是,因为它的体积极小,处于压缩状态下的磁场的覆盖范围小,其密集的辐射物质还对轴空间物质流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力,中子星所能够吸收到的物质的质量极小,其消耗量却极大,所以,中子星一经形成,它就会以较快的速度走向消亡,这就是第一种恒星的死亡方式。

    对于那些质量仍很巨大,但内部核反应却日趋熄灭的恒星来说,在其冷却成为一个巨大的恒星残骸之前,由于其中心物质核反应生成的光子向任何方向辐射都是朝着恒星的外部空间,不存在朝向恒星中心方向辐射时出现的恒星亮度和温度的减损,所以,这种即将死亡的恒星就象火焰即将熄灭时的一瞬间还要闪烁出比以前更为明亮的火花那样,其内部的光、热等辐射物质会在短时间内大量的释放出来,从而出现其亮度和温度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尔后又迅速下降的现象,在恒星第二类磁力线与附着其上的热粒子的作用下,这种恒星辐射出来的物质与恒星周围的星际物质一起,都远离这个逐渐冷却下来的恒星,从而在太空中留下了一个仍然在自转和公转着的巨大躯壳。

    但是,冷却以后的恒星残骸的质量仍然是极其巨大的,而且,相对于恒星来说,低温状态下的恒星残骸已经不再向周围大量的辐射光、热等物质了,对周围其它星球或星际物质的强大斥力已经消失,其巨大质量所拥有的巨大磁场,将对其磁场范围内的其它星球或星际物质产生超强引力,周围空间中的星际物质以极快的速度沿着一条螺旋形轨道向恒星残骸方向运动。尤其是恒星残骸的磁轴区域,将对星际物质产生最为强大的引力,恒星残骸的磁轴,就象恒星残骸张开的大口那样,极度贪婪的吞噬着大量的星际物质。

    同时,恒星残骸在自身的强大引力转变而成的压力作用下,不断收缩,其磁场范围内的其它星球,则会在恒星残骸的超强引力作用下逐渐的向恒星残骸方向靠近,并在恒星残骸吸收大量物质从而再次形成新恒星之前,就将恒星残骸的全部物质一起吞并,从而使恒星残骸所在区域的超强引力消失;如果恒星残骸周围的其它星球无法跨越它与恒星残骸之间的第一类磁力线所形成的空间障碍,那么,恒星残骸将在吸收大量星际物质后,随着自身的不断收缩和温度的不断上升,最终再次发展成为新的恒星。

    由于巨大的恒星残骸与庞大星系的磁轴区域所产生的超强引力,使其周围的星际物质甚至于光子,都以极快的速度向恒星残骸方向和庞大星系的磁轴区域运动,所以,巨大恒星残骸与庞大星系的磁轴区域,就是人们常说的黑洞。

    但是,在此必须明确的一种观点是,恒星残骸的质量也许不及一颗普通恒星的质量,但是,即使质量比恒星残骸大几十倍的恒星,也无法产生恒星残骸那样的强大引力,这是恒星产生的强大斥力减弱了其所产生的强大引力的表现强度;同时,任何超强引力都是密集磁力线的作用效果,密集的磁力线既有可能分布在超级星球的磁轴区域,也有可能分布在庞大星系的 磁轴区域。这就是说,存在超强引力的区域既有可能存在着与这种超强引力相对应的超大星球,也有可能并不存在与这种超强引力相对应的超大星球,庞大星系的磁轴区域就不存在超大星球,却存在着超强引力,但这种超强引力也仍然是超大质量的物体,即庞大星系的整体产生的。

六、总星系的年龄结构

    在天文观测中已经发现,银河系的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都分布着许多古老的巨大恒星,中心区域的恒星较为密集的构成了银河系的中心古老恒星集团,边缘区域的许多古老恒星则较为分散并分别以集团的形式组成了银河系的边缘球状星团。在对于中心恒星集团与边缘球状星团中的古老恒星的光谱进行比较后发现,中心区域中的古老恒星与边缘区域中的恒星的年龄,几乎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从中心古老恒星集团的外侧开始,到边缘球状星团内侧为止,银河系中的恒星与行星的年龄却呈现出越来越年青的态势。

    在对于总星系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后,我们已经了解到,在总星系中最早形成的星球是始星球,在始星球发展成为始恒星以后,在始恒星的周围首先形成了内外两层恒星带,然后才形成了行星集团。从星球的年龄角度上看,始星系中的彗星的年龄都大于行星。

    但是,在随后的发展时期中,由于在始恒星的行星集团中首先形成了几颗恒星,而内外两层彗星带中的彗星却没有形成恒星,所以,从恒星的年龄角度上看,行星集团中形成的恒星的年龄又大于彗星集团中形成的恒星的年龄,这就出现了始恒星的彗星年龄都大于行星,行星集团中的恒星的年龄却大于彗星集团中的恒星的年龄的现象。

    同时,在随后的几乎同一个发展时期中,始恒星与其行星逐渐的形成了中心星系,始恒星的彗星则逐渐的形成了边星系,从星系的形成时期这个角度上看,中心星系和边星系的形成时间几乎完全相同。

    这就是说,虽然在中心星系中存在着一颗早于其它所有星球之前就形成了的星球,但是,由于任何一个星系中的彗星的形成时期都早于行星,所以,如果自从星球一经形成就一直存在的话,边星系中的多数古老星球的年龄,就都会大于中心星系中的古老星球,但中心星系中的古老恒星的年龄,却都会大于边星系中的古老恒星的年龄,而中心星系的年龄却与边星系几乎完全相同。

    因此,中心星系的形成时期几乎和边星系完全相同,而位于中心星系和边星系之间的旁星系、第二层星系、第三层星系和新星球或新星系孕育和发展区,则是在中心星系和边星系形成以后,由里至外依次形成的。在总星系内部的各大星系中,中心星系和边星系的年龄最大,而且两者的年龄几乎完全相同,在中心星系至边星系之间的区域中,自里向外,旁星系的年龄大于第二层星系、第二层星系的年龄大于第三层星系、第三层星系的年龄大于新星球或新星系孕育和发展区,自旁星系开始至新星球或新星系孕育和发展区为止,由里至外,各大星系的年龄变得越来越年轻。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银河系内部星球的年龄分布结构与总星系内部各大星系的年龄分布结构完全一致,依次,总星系的发展模式也适用于其它星系的发展模式,总星系的发展模式是所有星系的一般发展规律。

    但是,从物质组成上看,虽然总星系的发展和壮大,中心星系与边星系之间越来越远,星际物质流在总星系内部的运动周期也越来越大,后来形成的大量新原子从总星系的轴空间首先进入中心星系和旁星系,补充了中心星系和旁星系的物质消耗,随后才依次到达第二层星系、第三层星系、新星球或新星系孕育和发展区和边星系中,中心星系和旁星系的古老恒星不断的吸收年龄较轻的新原子,原有的古老原子的质量在中心星系中的星球的总质量中,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小,组成中心星系和旁星系内部各种星球的物质的总体年龄因此变得越来越年轻,而在边星系内部各种星球的物质构成中,也许还保存着较多的最为古老的物质,这就出现了从中心星系开始至边星系为止,其物质构成的年龄出现了越来越古老的分布状态。

七、总星系的年龄

    现代天文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宇宙诞生于150亿年前”。但是,宇宙是无限空间与无限时间的代名词,空间既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缘,时间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这样,说宇宙诞生于150亿年前,就显得既荒谬又无知了。那么,天文学界的这种观点所说的这个150亿年前,到底诞生了什么呢?

    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星球和星系,从研究对象上看,这种观点所认为的应该是总星系诞生于150亿年前。那么,150亿年又是根据什么推算出来的呢?

    推算总星系的年龄,主要是根据对恒星的光谱情况分析后,在其中最古老恒星的年龄上加上一个数值后得来的。

    但是,由于恒星是一个存在生的起点和死的终点的物体,在总星系中最早形成的那些恒星也许早已经消亡,而且,即使在30亿年以前甚至于100亿年以前存在于总星系内部的恒星,也许都不是总星系中最早形成的那些恒星,所以,即使我们掌握了最准确的用恒星光谱测定恒星年龄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对已知最古老恒星的年龄进行测定后得出了120亿年这个数据,那么,再加上30亿年,我们所得到的这个数值又能与总星系的年龄存在什么关系呢?

    难道在我们发现了年龄最大为120岁的老人后,我们就能够或有根据说年龄最大的人就是150岁吗?即使在传说中曾有过800岁的人,难道我们就能够说人类的年龄极限就是1000岁吗?如果我们将来发现了年龄为2000岁的人,我们该如何面对我们对于年龄极限的认识呢?因此,当我们发现了年龄为300亿年甚至于越来越多的越来越古老的恒星和星系,难道我们要无限的对总星系年龄进行修改吗?
所以说,即使我们掌握了最准确的方法,当我们对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恒星、甚至于总星系中最古老的恒星的年龄进行测定以后,我们所得到的恒星或星系的年龄,也都存在着这个年龄数值与总星系的年龄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的问题。

    同时,据有关部门称,人类现在已经探测到了距离地球120多亿光年的天体,那么,在科学界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光速在真空环境中都是以30万公里每秒这个恒定数值的情况下,存在很多物质的太空中的光速应当比30万公里每秒这个数值要小,这些天体所发出的光线到达地球就需要远大于120多亿年这个时间,但在120亿年以前,这些天体早就已经发出了光,这证明早在120亿年以前,总星系就形成了,总星系的形成也是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的,不仅如此,在以地球为中心的这个半径为120多亿光年的范围内,我们还没有发现总星系的中心或边缘,证明我们现在探测到的所有星系仅仅是总星系的一部分,总星系也许比我们现在所能探测到的范围还要大得多,这样,总星系的年龄当然就不止120亿年了,因此说总星系诞生于150亿年前就显得不太严密了。

    实际上,对于总星系的年龄来说,它应当包括始星系形成以后的所有时间,我们只有在准确的掌握了总星系的质量大小、体积大小以后,根据总星系的发展速度,反推总星系的年龄,这样推算出来的年龄才是最准确的。但是,现在我们还不具备这个能力,我们现在只能说,根据现有技术测定的最古老的恒星,其年龄为120亿岁,至于总星系的年龄还无法确定,这将是实事求是的说法,它比那种胡乱的猜测要妥当得多。

八、《河图》、《洛书》与总星系

    相传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则出现了背上有图形的神龟;龙马背上的图形被称作《河图》,神龟背上的图形则被称作《洛书》。

    虽然《河图》与《洛书》的来源被人们赋予了神秘的色彩,但是,对于龙马和神龟来说,也许两者仅仅是古代的两种被赋予了神话色彩的动物,而对于龙马和神龟到底是什么,我们也许无法知道,但在我们这个世界中至今还有马和龟,而龙马和神龟背上的图形也并不奇怪。

    因为,每当哈雷慧星运行到太阳附近区域能够被我们看到的时候,在欧洲就会有那么一只鸡或鸭生出那么一枚表面上绘有星象图的蛋,科学家们把这枚鸡蛋或鸭蛋叫做天文蛋,仅凭这个星象图,我们就可以把这只鸡或鸭叫做神鸡或神鸭,而把这枚天文蛋叫做神蛋,当然,在几千年以后,那时的人们也许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神鸡神鸭和神蛋了,即使他们仍然在大量的食用着鸡、鸭和蛋,他们也不会知道他们所食用的这些鸡、鸭、蛋就是前人所说的神鸡、神鸭和神蛋了,所以,这个天文神蛋与龙马与神龟一样,其身上的图形都只不过是某一物体在受到某些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刺激后,在外表生出了表征某些事物及其形象图形的一种自然现象。

    但是,《河图》与《洛书》所表述的到底是什么呢?其中的黑点与白圈又蕴藏或代表着什么含义呢?下面,让我们首先从光子在星系中的运动开始,研究一下《河图》与《洛书》与总星系的关系。

    光子在太空中的贯穿力极强,它能够很容易的穿过太阳系甚至银河系这样的星系。但是,在由数以亿计的类似于银河系这样的星系构成的总星系的各大星系中,由于各大星系的赤道空间中都聚集着无法计数的星球和质量无比巨大的尘埃物质,这些星球和尘埃物质以及遥远得只能以亿光年为单位来衡量的星系盘长度,都将使这些庞大星系中的光子穿过星系盘向星系盘外侧的赤道空间的辐射频率变得极低,尤其是赤道空间中各种星球的磁场,还将不断的改变光子的运动方向,使光子偏离各大星系的赤道空间,所以,总星系各大星系中的光子都很难穿过这些庞大星系的星系盘区域向星系外侧的赤道空间运动,在各大星系的星系盘外侧的赤道空间中,都很难看到或根本就无法看到某一个庞大星系的存在。

    而在总星系各大星系的轴空间,由于其星系盘上下两侧的轴空间中只有高速运动着的星际物质流,而且近似于均匀分布,没有星球存在,各大星系整体的磁力线的运动方向也较为一致,光子能够较为顺畅地穿过这些物质,从而能够运行到距离各大星系的星系盘极其遥远的区域中,在各大星系的轴空间内极为遥远的距离上仍然能够很清楚的看到这类庞大的星系。所以,在各大星系的星系盘以外的赤道空间中,都很难看到某个庞大星系的存在,而在其轴空间则非常容易的就能够看到它,光子在这类庞大星系的轴空间的运动距离,比赤道空间远得多,而且强烈和密集。

    所以,当我们有能力对总星系内部各大星系的分布状况进行普查,并根据其分布状况描绘成为一幅各大星系在总星系内部的平面分布图时,我们将采用在总星系盘上方或下方的高空看总星系的姿态来描绘它,这样,在总星系盘上方或下方极为遥远的距离上看各大星系,星系盘与总星系盘重合的各大星系的可见度较高,这些星系就属于亮星系;星系盘与总星系盘垂直的各大星系的可见度极低或根本就无法看见,这些星系就属于暗星系。

    即便如此,暗星系仍然是存在的,我们必须将其所在位置在总星系内部各大星系平面图中描绘出来,为了区别亮星系和暗星系,用白圈表示那些星系盘与总星系盘重合的各大星系,用黑点来表示那些星系盘与总星系盘垂直的各大星系,就显得很准确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认为,《河图》与《洛书》中的白圈和黑点就是代表总星系盘中的各大星系位置及其星系盘状况的总星系内部各大星系的平面分布图。

    但是,《河图》与《洛书》早已失传,后人是根据古籍中的记载等资料描绘出来的宇宙结构简图,在古人的观念中,《河图》与《洛书》就是宇宙的结构简图。同时,因为在古代还没有总星系这个词,这里的宇宙,实际上指的就是总星系,所以,将其翻译过来,《河图》与《洛书》就是总星系的结构示意图。

    另外,古人认为,《河图》与《洛书》中的白圈表示的是奇数的阳数,黑点表示的是偶数的阴数,从奇数和偶数的结构配置极其巧妙这方面情况看,在《河图》与《洛书》中所标示出来的总星系中,各大星系都是受到了一个统一的力学的严格控制,使总星系中的各大星系的所在位置与其星系盘的方向都受到了严格的制约,而且,也正是在这个统一力学的严格控制下,太阳系、银河系、其它星系以及总星系,才在任何时候都变得极为合理和有序。

九、《河图》与《洛书》的先后顺序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河图》与《洛书》就是总星系内部各大星系的分布图,但是,由于两图中的黑点与白圈的数量不同,结构也不相同,所以,《河图》与《洛书》应该是总星系不同时期中的各大星系分布图,现在,我们就根据《河图》与《洛书》中表示的星系分布状况,首先来分析一下两者的先后顺序,然后,以这种观点来初步的分析一下当前总星系的发展状况。

    从总的发展趋势方面分析,《河图》与《洛书》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河图》中的星系数量为55个,《洛书》中的星系数量为45个,《河图》中的星系比《洛书》多10个;

    第二:在《河图》中,各大星系之间的间隙较小,而且星系位置的分布和排列极为紧密,总星系呈现出整体处于压缩的状态之中;而《洛书》则与之不同,从整体上看,中心星系与旁星系联合起来的整体,与外侧联合成为群体的其它星系集团之间的间隙很大,中心星系与旁星系联合而成的整体与其它星系集团之间,存在较大的空旷区域,各大星系的位置分布和排列极为松散,旁星系外侧的其它星系集团呈现出处于极度远离总星系中心区域的膨胀状态之中。

    应该说,在总星系发展与壮大的过程中,其内部各大星系的数量应该是越来越多的,后期各大星系的数量应当多于先期,因为《河图》中的星系数量比《洛书》多10个,所以,从这方面情况看,《河图》所标示的总星系,晚于《洛书》所标示的总星系。

    另外,在总星系发展与壮大的初期阶段中,其中的各大星系多数都处于生长与壮大的过程中,各大星系之间的斥力增幅大于引力增幅,各大星系之间相互远离,总星系处于膨胀状态之中;当总星系中的新星球或新星系孕育和发展区内侧的星系,都在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停止了生长的时候,新星系孕育和发展区内侧的各大星系之间的斥力将不断降低,而引力降低的幅度却小于斥力的降幅,新星系孕育和发展区内侧的各大星系开始向中心星系的方向靠近和收缩,各大星系之间的距离缩小,由于总星系越大,其内部各大星系所受到的空间压力也就越大,所以,总星系将随着自身不断的发展与壮大,而使其内部的各大星系之间变得越来越紧密。

    从这方面情况看,《河图》表示的是大部分星系相互接近后的情景,《洛书》表示的是中心区域的五大星系以外的所有星系都处于生长与壮大并且远离总星系中心时的情景,它是总星系向外部空间扩张时的情景,《洛书》时期的总星系早于《河图》时的总星系。

    根据《河图》和《洛书》中各大星系的分布状况及其数量可知,在总星系处于《洛书》所标示的发展阶段时,总星系中的最大一级星系有45个;在总星系处于《河图》所标示的发展阶段时,总星系中的最大一级星系有55个,其中,中心星系为1个,旁星系为4个,第二层星系为17个,第三层星系为3个,边星系为30个。

    《河图》和《洛书》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为我们掌握总星系的结构状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对于《河图》与《洛书》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掌握总星系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星系运动规律和星系之间关系等情况,并将为我们预测总星系以及其它星系的发展趋势打下坚实的基础。

    至于如何判定我们这个银河系的具体位置,就要走出去,到周围更大的范围中去考察,并根据各大星系的运行规律分析出各大星系位置的变化情况,这样,我们就可以按照《河图》与《洛书》给我们的提示,掌握我们的银河系在总星系中的具体位置,虽然宇宙探索极其艰巨而又危险,但是,在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地球人类一定能够实现宇宙探险的梦想,而《河图》与《洛书》将是我们进行宇宙探险的关键参考,它就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一种宇航图。

十、总星系盘的形象

    通过天文观测已经知道,太阳系中的行星和慧星及其轨道都与太阳位于同一个平面区域中,现代天文学中把这个平面叫做行星盘,实际上,太阳作为一颗恒星,也在这个平面区域中,应该把这个包含着太阳与其行星和慧星以及行星和慧星轨道的平面,叫做太阳系的星系盘。不仅太阳系有自身的一个星系盘,银河系也是一样,银河系的中心恒星集团与其外层星系、新星球孕育和发展区也即尘埃区和边缘球状星团,也都分布在一个平面似的立体区域内,这就是银河系的星系盘,而且,总星系中的各大星系也分布在总星系盘这个平面区域中。

    对于总星系来说,从总星系磁心发出的第二类磁力线携带着的热粒子,首先从两侧对总星系的赤道空间产生了较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推动着总星系赤道空间中的各种物质,都聚集在总星系的赤道延长平面区域中,这个区域就是总星系的星系盘,它原本起源于一个尘埃盘;当总星系的轴空间物质流大规模的向总星系的赤道空间运动时,在总星系赤道空间中位于总星系盘上下两侧的高空就形成了两股大规模的星际物质流,这两股星际物质流首先在总星系中心区域的恒星辐射出来的物质的推动力作用下转向总星系的赤道空间,尔后在总星系磁心发出的第二类磁力线携带着的热粒子的推动力作用下,从总星系盘上下两侧的高空中,向总星系盘中向总星系盘所在的区域密集的散射,并对总星系盘施加了又一次强大的压力,这样,在总星系第一类磁力线对总星系盘中的各种物质施加的巨大牵引力作用下,总星系中的各种物质都大量的聚集在总星系的赤道平面区域中,并在总星系的赤道平面区域中形成了星球和星系,中心星系、旁星系、第二层星系、第三层星系、新星球或新星系孕育和发展区与边星系,都形成和分布于总星系赤道平面这个极为扁平的区域内。
现在,我们虽然还没有发现总星系的中心和边缘,但是,我们可以用理论推导的方法,得知总星系盘的具体情况。而且,对于总星系盘的形状,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已经在《道德经》中进行了论述。

    他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地在一个缝隙般的区域中扎根,并在这个缝隙般的区域中生长。我们在赤道空间中看太阳系或银河系的星系盘,它们的形状就酷似于一条缝隙,总星系的星系盘也是这样,如果在地球这样大的一个区域内制造一个总星系盘的模型,那么,从它的上下两侧的高空中看,总星系盘就是一个平面;从总星系盘的延长平面区域中看,总星系盘几乎就象是一条没有厚度的缝隙。而且,总星系盘还在这个缝隙中生长着。

    这样,在太阳系的星系盘上下两侧高空中我们的看太阳系,太阳系中的各种星球都位于太阳系星系盘这个圆盘状的平面中,如果我们把太阳系星系盘这个平面看作是一个棋盘的话,那么,太阳与其行星、行星的卫星以及内外两层慧星带中的慧星,就好似这个棋盘上的棋子,尤其象围棋的棋盘和棋子,因为太阳系中各种星球的数量很多,围棋的棋子也很多,两者的行形象极为相似;银河系中的星球或星系,也都象是银河系星系盘这个棋盘上的棋子,而且,各大星系在总星系盘中的分布状况也是这样,因此,如果我们把总星系盘看作是一个棋盘的话,各大星系就象是这个棋盘上的棋子。但是,总星系盘各个区域的厚度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在总星系中,由于中心星系和旁星系基本上都位于总星系磁轴及其附近区域内的第二类磁力线密集区中,第二类磁力线对两者的巨大压力和总星系轴空间物质流从总星系盘上下两侧对中心星系和旁星系的巨大压力一起,使中心星系和旁星系的星系盘都被压在了总星系赤道平面中,中心星系和旁星系所在区域的总星系盘厚度较小。而在旁星系的外侧,由于各大星系距离总星系中心越远,受到总星系磁场的压力就越小,同时,由于各大星系的磁轴对星际物质流的吸引作用以及受到了周围其它各大星系和总星系磁场的引斥力等各种作用力的共同影响后,在第二层星系、第三层星系和边星系中,就出现了一些星系的星系盘与总星系盘垂直的星系,这些星系所在区域的总星系盘的厚度,就大于星系盘与总星系盘重合的各大星系所在区域的总星系盘厚度。

    而分布在某一层星系中的一定区域内的各大星系,在受到了总星系整体的磁场的同一种固定影响力后,还出现了某一层星系中的某一固定区域的各大星系的星系盘都与总星系盘重合,而同一层星系中的另一固定区域的各大星系的星系盘则与总星系盘垂直的区域性特征。

    这就是说,各大星系的星系盘在总星系盘这个棋盘上的形象,有的象是平放着的棋子,有的就象是竖立着的棋子,在《河图》所标示的总星系中,中心星系和旁星系的星系盘都与总星系盘重合,它们就象是平放在总星系盘这个棋盘上的棋子,在第二层星系、第三层星系和边星系的各大星系中,星系盘既有与总星系盘重合的,又有与总星系盘垂直的,它们就象是平放着的和竖立着的棋子。

    从《洛书》中可以看出,在当时的45个最大一级星系中,有25个星系的星系盘与总星系盘重合;从《河图》中可以看出,在当时的55个最大一级星系中,有25个星系的星系盘与总星系盘重合,有30个星系的星系盘与总星系盘垂直。

    实际上,总星系盘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地,它就象棋盘,总星系中的各大星系,就象是这个棋盘上的棋子。

十一、总星系的物质组成与整体形状

    总星系是正物质世界中的所有星球构成的所有星系的总和,正物质世界中只有一个总星系,它不仅包括正物质世界中的所有星球,而且还包括总星系的磁场以及磁场范围内的尘埃颗粒、气体分子、独立的原子以及质子、中子和电子、光子、热粒子、声波以及其它辐射物质等所有星际物质。

    在对于《河图》的分析后我们已经知道,《河图》时期的总星系中,有55个最大一级的星系,这55个最大一级星系构成了总星系的星系盘,正物质世界中的所有星球就分布在这55个最大一级星系的里边,因此,我们还可以认为,总星系就是由总星系盘、总星系磁场和总星系磁场范围内的星际物质这三部分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

    稍懂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物体的周围都分布着从属于物体的磁场,而且,物体的磁场的分布范围还远远大于物体的体积,物体所占据的空间范围仅仅是其磁场所占据的空间范围的一小部分,总星系也是这样。总星系的磁场,实际上就是总星系盘的磁场,我们可以把总星系盘看作是一张光盘,而总星系的磁场就是这张光盘的磁场,光盘所占据的立体空间范围,仅仅是其磁场所占据的立体空间范围中的一小部分。

    总星系包括其磁场范围内的所有正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磁场,总星系整体的外部形象或外表形状,实际上就是总星系磁场的外部整体形象或形状。这样,因为总星系的轴空间磁场外表向总星系盘方向凹陷,赤道空间向外侧凸起,所以,总星系磁场的外部形象或外表形状,实际上就类似于一只苹果。

    这样,如果把总星系磁场的外部形象或外表形状看作是一只苹果,那么,总星系最外层的边缘第二类磁力线构成的球面,就象是这只苹果的皮;位于总星系磁场中心区域的55个最大一级星系,就象是这只苹果的55颗子粒;运动在各大星系之外、总星系磁场范围之内的各种星际物质,就象是这只苹果的果肉了。
但是,由于各个大星系的磁轴方向有所不同,尤其是旁星系外侧的各大星系,那些星系盘与总星系盘重合的各大星系,其磁轴朝向总星系盘的上下两个方向;那些星系盘与总星系盘垂直的各大星系,其磁轴将朝向中心星系方向和总星系盘延长线方向,在这些最大一级星系的磁轴产生的强引力作用下,总星系边缘第二类磁力线构成的这个球面,与各大星系的磁轴相对的区域,将发生微弱的向总星系内部凹陷的现象。这样,在总星系磁场的球面外表上,有些区域就会向内凹陷,有些区域就向外凸出,所以,总星系磁场的外表是凹凸不平的。实际上,一枚鸡卵,就是始星球形成时的尘埃云内外部结构缩影,一只苹果,则是总星系内外部结构的缩影,两者的内部都蕴藏着极为复杂而且奇妙的宇宙造化。

    因此,当我们把这个类似于苹果的总星系磁场外形,与那个类似于棋盘上的棋子的总星系盘放在一起,并将总星系的磁场看成是天,把总星系盘看作为地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以总星系盘这个平面为地,而以总星系磁场这个圆球为天的整体模型,就是中国古人的“天圆地方说”所论述的那个天和地。所以,在对于古人的天地观念和论述进行翻译时,不应该狭隘的把古人的天翻译成为我们头上的这个天,更不能把地翻译成为我们脚下的地球,尤其是不能对古人的观点和理论存在偏见,那将低估古人的智慧水准。

十二、总星系的大小

    据有关部门称,我们地球人类已经探测到了距离地球120多亿光年的一些天体,而且,在这个以地球为中心直径为240多亿光年的范围内,还没有发现总星系的中心或边缘。但是,当天文科学工作者们在对这个范围内的天体的光谱进行分析后却发现,在所能探测到的所有天体中,绝大多数天体的光谱都出现了红移现象。

    就象正在远离我们的火车发出的声音显得低沉一些,而接近我们的火车发出的声音就显得有些尖利一些,是由于远离我们的火车发出的声波的波长被远离我们的火车拉长了,而接近我们的火车所发出的声波的波长则被接近我们的火车缩短了一样,如果天体发出的光谱不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那么,只有天体正在远离我们时,天体发出的光线的波长才会出现被拉长的现象,这时,我们测得的这些天体的光谱就会向红端移动,即天体光谱的红移;反之,只有天体正在接近我们时,天体发出的光线的波长才会出现被缩短了的现象,这时,我们测得的这些天体的光谱就会向蓝端移动,即、天体光谱的蓝移。

    我们所能探测到的天体的光谱绝大多数都出现了红移现象表明,绝大多数天体都在远离地球而去,而且,1992年,哈勃发现,天体红移的大小与天体与地球的距离成正比。也就是说,天体距离地球越远,它离开我们的速度就越快,有的天体远离地球的速度甚至于超过了光速。

    在对于《河图》与《洛书》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最接近于今天的总星系图是《河图》。而在《河图》中,总星系内部的各大星系之间的组合已经变得极为紧密,边星系内侧的几乎所有星系都好象呈现出已经停止了生长的态势,虽然在理论上推测,在边星系内侧存在着新星球或新星系的孕育和发展区,但是,在《河图》中却无法表现出它的存在,因此,我们只能依靠推论认为,在总星系中只有新星球或新星系孕育和发展区中的星系在实现生长,它使总星系盘不断的向外部空间扩张,也使边星系中的各大星系之间相互远离。
因为在我们所能探测到的天体中,绝大多数天体都在远离地球,而在这些天体中又没有发现总星系的中心或边缘,证明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天体与地球一起,都从属于新星球或新星系孕育和发展区或从属于边星系。而我们所能探测到的所有天体的总和,也许仅仅是《河图》中的一个白圈或黑点,更有可能连一个白圈或黑点也算不上。

    这样,由于地球从属于新星球或新星系孕育和发展区或从属于边星系中的某个庞大星系,距离地球越远的天体或星系,它和地球之间的天体或星系就越多,所以,在这个区域中的大多数天体或星系都实现着生长的过程中,这些天体或星系之间相互远离的速度迭加后,距离地球越远的天体或星系远离地球的速度就会越快。

    同时,由于我们所能探测到的以地球为中心,直径为240多亿光年的范围内还没有发现总星系的中心或边缘,而且,在地球周围的四面八方的这个范围内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天体或星系的情况下,证明直径为240多亿光年的这个范围内的所有天体或星系都位于总星系盘的内部,因此,240亿光年这个直径就小于我们所在的这个区域的总星系盘厚度,同时也小于新星系孕育和发展区或是边星系的直径,这就是说,总星系盘厚度或新星系孕育和发展区的直径与边星系的直径,都至少应该在240多亿光年以上。

    根据《河图》中标出的总星系规模,估计总星系盘的直径至少应该是总星系盘厚度的20倍,因为新星球或新星系孕育和发展区的直径或者边星系的直径,基本上可以代表总星系盘的厚度,所以,总星系盘的直径也应该是新星球或新星系孕育和发展区直径的20倍,或是边星系直径的20倍,这样,在《河图》时代,总星系盘的直径至少应该为5000亿光年。

    同时,因为,太阳系内部围绕太阳公转轨道直径最大的是最外层的大周期慧星,通过天文观测初步确认,公转轨道直径最大的慧星的轨道直径是地球公转轨道直径的大约5万倍,公转轨道直径最大的慧星及其内侧的行星和太阳,就共同构成了太阳系的星系盘,所以,公转轨道直径最大的慧星的轨道直径,就是太阳系的星系盘的直径,估计太阳系的星系盘的直径为150万亿公里,约合1.5光年;另外,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4.2光年,这是两颗恒星之间产生的巨大引力和巨大斥力相平衡时的距离,这个距离同时又是太阳与这颗距离太阳4.2光年的恒星之间的平衡力矩的长度。

    根据物体的长度与其磁场的直径之比数据可以估计,太阳系的磁场边缘,肯定能够到达这颗相邻恒星所在的区域,甚至能够到达更远的区域,估计太阳系的磁场直径大致可能达到10-11光年,也就是跨越相邻恒星,伸展到相邻恒星所在范围以外,这个数值大约是太阳系星系盘直径1.5光年的7倍。

    根据太阳磁场与太阳行星盘的比例推测,在总星系盘的直径至少应该在5000亿光年以上的情况下,总星系赤道方向的磁场直径至少应该在3.5万亿光年以上。因为总星系的磁场并非正圆,总星系轴空间磁场的直径,要小于总星系赤道空间磁场的直径,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还会随着总星系盘直径的不断增大而增大。

    也就是说,随着总星系盘的不断增大,总星系的磁场外形将从一个正圆球形向一个椭圆球形方向转变,而且将越来越扁,所以,现在的总星系磁场的形状应该类似于一个稍微有些扁的苹果,总星系轴空间磁场的直径应该在3万亿光年以上。

    在这里,虽然太阳系的星系盘之间有据可查,但是,太阳系磁场的直径却是估计的,说起来好象有些根据,实质上简直就是个人揣测,接近于毫无根据;而对于总星系盘的直径与厚度之比,更是无据可查,因为《河图》可大可小,其中的白圈和黑点也可大可小,《河图》中所标示出来的总星系盘直径与其中的白圈和黑点的直径之间,不存在图形内部的比例尺关系,所以,以上数据中的多数数字都是个人揣测,并无翔实和准确的数字可供参考,基本上都不具有严谨的科学意义。

    但是,由于光子的运动速度会受到太空中的磁力线的影响,光子的波长还随着速度的增大而加长,随着速度的降低而缩短,这将使我们测得的天体或星系的光谱红移与蓝移,很可能是受到磁力线的影响后,出现的波长增大或缩短的结果,因此,天体或星系的红移或蓝移能否代表这些天体或星系是在接近地球还是在远离地球,就值得怀疑了。


十三、总星系的衰竭

    随着总星系的发展与壮大,总星系内部不断增多的星系将产生越来越大的总星系内部压力。这样,当总星系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无比巨大的压力将使中心星系被极度压缩,就象恒星中心区域的物质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会转化成为光、热等能量物质并向外部空间辐射一样,中心星系将在无比巨大的压力作用下,首先发生星球之间的合并现象,尔后,甚至于中心星系都合并成为一体,中心星系中的物质也将转化成为光、热等辐射物质并向周围各个方向辐射运动,从而最终使中心星系中的所有物质,在产生极度高温和极其密集的光子等磁波类辐射物质以后,在总星系中消失。

    这样,在中心星系消失以后,旁星系中的几大星系将向总星系的中心区域运动和靠拢,并合并成为比原有的中心星系更大的中心星系,它们将在合并的过程中产生高温和密集的光子等磁波类物质辐射,使外围星系也就是原来的第二层星系在转变成为旁星系以后,受到极大的排斥力,并减缓其向中心星系方向的靠近,这种更大的中心星系将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这将使总星系实现它的第二次生长和壮大的过程。

    这就是说,总星系初期阶段中形成的中心星系、旁星系、第二层星系、第三层星系和边星系,在总体质量上存在着一个最大极限值,在旁星系合并成为中心星系以前,总星系将无法突破这个质量极限值,而当旁星系合并成为中心星系以后,总星系的最大质量极限将增大,从而使总星系进入第二个质量最大极限值的发展范围之中,而总星系最终还要突破这个最大极限值,向第三个质量极大极限值阶段发展,但是,总星系的最大质量极限值并非是一个可以无限增大的值,它也有一个最终不可突破的极限。

    当总星系对其中心区域的压力达到连恒星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的转化成为能量物质,使恒星无法存在于总星系中心区域的时候,总星系的中心区域就会成为星球或其它物质转化成为能量物质的焚烧炉,此后,新星球或新星系孕育和发展区中的星球增多多少质量,在总星系中心区域就会有多少质量的星球或其它物质转化成为光、热等能量物质并从中心区域辐射出去。这时,总星系就会停止生长,它的总质量将在一个漫长的时期内保持不变,直至正物质世界与反物质世界之间的结合力彻底衰竭,其中的正、反原子瓦解并中和成为光、热等能量物质为止。

    随后,总星系将不复存在,正、反物质世界将开始逐渐的在宇宙中消失,进而在经过一段极为漫长的发展时期以后,正、反物质中和而成的光子、正、反物质世界中的冷、热粒子中和而成的光子以及磁粒子转化而成的光子内部的正、负粒子,将分别成为独立的中性粒子,并恢复到太极粒子的物质形式之中,进而在太极粒子的正、负极粒子之间结合力衰竭后,向无极粒子压缩体形式发展;在外部压力消失,无极粒子压缩体内部的物质膨胀成为低密度粒子以后,宇宙中将再现无极粒子形式,无极粒子还将最终复归于本质物质之中,物质世界的发展就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大循环,在这个大循环过程的前期阶段和后期 阶段中,则出现了各种物质形式和各个发展时期之间的前后对称性。

    但是,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现在的总星系还是一个年青的星系集团整体,最大一级星系的数量还没有达到极限的程度,在我们的外围正在形成更多的星球和星系,也许只有当总星系中最大一级星系的数量达到几百个的时候,总星系才有可能停止发展和壮大。而且,即使是拥有55个最大一级星系的总星系,都经历了数以百亿年计的时间才得以形成,要形成数以百计的最大一级星系,还需要数以千亿年计的时间才能完成,这种对于总星系何时瓦解的事情,当然就不需要我们关心了。

十四、世界的物质形式与分布状况

    在我们分析了物质世界的发展历程以后,就应该对整个物质世界中到底都存在着什么物质形式及其分布状况进行一个总结了,这将有利于我们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状况有个较为清晰的印象。

    从物质形式的发展顺序上看,物质世界首先处于本质物质的静态存在阶段之中,随后在本质物质以外依次经历了无极粒子阶段、无极粒子网的形成、无极粒子网的崩溃阶段、无极粒子压缩体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太极粒子的形成阶段、太极粒子的分裂阶段、正负极粒子的生成阶段、极中子的形成阶段、合原子的形成阶段、合原子的分裂阶段、正反物质世界的分化形成阶段、分子的形成阶段、星球的形成阶段、星系的形成阶段,共计十五个阶段

    同时,根据物质的发展历程可知,物质世界中的物质形式大体存在和存在过以下十种类型。一是本质物质;二是无极粒子;三是无极粒子压缩体;四是太极粒子;五是正极粒子;六是负极粒子;七是极中子;八是合原子;九是正原子;十是反原子。因为热粒子、冷粒子、磁粒子对和磁波都是原子内部的物质和原子的辐射物质及其组合体,所以,这些物质都从属于原子范畴之内。

    对于空间层次来说,宇宙中的主要空间类型有四个,正物质世界所形成的空间为第一空间;反物质世界所形成的空间为第二空间;太极粒子之间缝隙所形成的空间是第三空间;本质物质所形成的空间是第四空间。第一、第二空间都是在太极粒子世界内部形成的空间,第一、二、三空间则都是在本质物质内部形成的空间。

    与以上不同,根据现存各种物质类型在宇宙中的分布状况,可以认为存在以下九大物质类型分布区。
第一是正、反总星系分布区。由正物质构成的星球、星系及其磁场和磁场范围内的物质流,以及由反物质构成的反星球、反星系及其磁场和磁场范围内的物质流,都重合的分布在同一立体区域中,如果宇宙中只存在一个正总星系和一个反总星系的话,就可以把正、反总星系看作是整个宇宙的中心。

    第二是正、反物质世界分布区。它由中心区域的正、反总星系分布区及其外围的正、反原子弥散分布区共同组成。

    第三是合原子分裂区。它分布在正、反物质世界所在区域的外侧,在合原子分裂波越过这个区域以后,合原子就处于分裂的过程之中,并与周围的太极粒子相互搀杂着分布在这个区域内。

    第四是合原子分布区。它分布在合原子分裂波所在区域的外侧,已经形成的合原子在这一区域中运动。
第五是合原子形成区。它分布在合原子分布区的外侧,极中子相互聚集成为极中子集团,这些极中子集团正在向形成质量大小不等的合原子方向发展。

    第六是极中子的合成区与正、负极粒子的分布区。它分布于合原子形成区的外侧,太极粒子的分裂波经过这一区域以后,这一区域中的部分太极粒子就发生分裂,生成了正、负极粒子,正、负极粒子又在相互搀杂的过程中结合生成了部分极中子,太极粒子分裂波的内侧边界,同时也就是这个分布区的外部边界。
第七是太极粒子的分裂区。它分布在极中子合成区与正、负极粒子分布区的外侧,是太极粒子分裂波的所在区域,它是太极粒子分裂波以极快的速度向更大范围扩展时,瞬间形成的一个不存在极中子的层面区域。
第八是太极粒子的分布区。正、反物质世界所在区域的太极粒子和其它区域中的所有太极粒子,共同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太极粒子世界,它的总体数量或质量可能是无限的。

    第九是本质物质的分布区。它分布在整个宇宙之中,而且毫无缝隙,它的分布范围及其质量都是无限的,其它所有物质类型都存在于本质物质之中。

    虽然现在的宇宙中存在着以上九大物质类型的分布区,但是,在我们这个正物质世界所在的立体区域中,由于正反物质世界之间、正反物质世界与太极粒子世界之间、正反物质世界和太极粒子世界与本质物质世界之间几乎互不干扰,这使我们对于正物质形式以外的其它物质形式的实地研究变得极为困难,所以,我们现在只能利用理论上的推理和某些特异现象,去了解它们的一些情况。

wytk-2.gif (489 字节)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力,未经授权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说明  © Copyright  Authors
物理科学探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