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探疑-网友天空-系统观点-韩炳国论文-《时空物质论》--第五章 现实世界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从微观走向宏观的历程
wytk-1.gif (489 字节)

《时空物质论》

作者:韩炳国

工作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人民政府

第五章 现实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从微观走向宏观的历程



一、分子的形成

    当正原子大量生成并进入正物质空间以后,正物质就在太极粒子世界的正极粒子海洋中开始了它的运动、发展和变化,正极粒子的海洋也就成为了正物质世界的空间背景。

    太极粒子是自成体系的一种物质形态,它充斥在正、反物质世界及其以外更为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太极粒子之间相互聚集而且拥挤,因此,正物质空间存在着由太极粒子的正极粒子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的空间压力,它是正物质空间的空间基础压力,在此压力之上,正物质的磁场产生的引力以及原子之间的斥力,则增大着正物质空间的空间压力,并与正物质空间的空间基础压力一起,构成了正物质空间的空间压力。而且,正物质空间的空间压力还随着正物质世界的物质质量的增大而不断的增大着。

    在原子进入正物质空间以后的初期阶段中,磁场相互接触的原子之间首先在引力的作用下相互接近,这些原子的原子核之间距离不断缩短,相互之间的引力又随着原子核之间距离的缩短而增大。同时,随着原子的原子核之间距离不断缩短,原子辐射出来的正电性辐射粒子、中性辐射粒子和负电性辐射粒子的频率不断增大,这些辐射粒子在原子之间产生的推动力转变而成的原子之间斥力也不断增大。

    但是,刚刚进入正物质空间的原子之间仅仅是磁场相互重叠,相互之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相互之间的引力,这些原子所受到的空间压力较小,这使当时空间中的原子的原子核与电子都处于并不十分剧烈的运动状态之中,原子核与电子辐射出来的辐射粒子很少,这样,原子之间的引力将使相邻原子的原子核之间距离接近到极短的程度时,才能与原子的辐射粒子产生的原子之间斥力相平衡,这就使当时空间中的原子之间距离极为接近,原子之间表现出来的引力很大,在当时的空间中,只要是磁场相互接触的原子之间,就能够很容易的形成分子,但这种状态下的分子与现在的分子不同,它仅仅是在强引力作用下出现的原子组合,而非今天的化学反应,但在当时的空间中,原子之间的强引力,则在当时的正物质世界中形成了很多种类的原子组合。

    在很多相邻原子形成了某些原子组合以后,这些原子组合中的各个原子的磁场就会发生合并现象,各个原子的部分磁力线相互合并成为更长的磁力线,并在这些原子的原子核之间联线及其部分延长线区域内聚集了较多的磁力线,形成了这些原子组合整体的磁轴,而原子组合中的各个原子的磁场则分离出部分磁力线,组成了这种原子组合整体的磁场,当时空间中的原子之间强引力,则使这些原子组合变得极为稳固。

    这些在当时的空间中形成的由多个原子构成的原子组合,与当今的分子完全相同,但是,在当今的常温环境中,某些不能发生化学反应的原子之间就不能形成这些原子之间的化合物,而在当时的空间中,无论是当今常温环境中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原子之间,还是不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原子之间,只要原子的磁场能够相互接触,就能够形成这些原子共同组成的原子组合。即便如此,因为从某种角度上看,分子就是一种原子组合,所以,我们仍然可以把当时空间中形成的这些原子组合的整体叫做分子,这些原子组合实际上也就是分子,而分子的磁场也就是这些原子组合中的各个原子的磁场总和。

二、热与冷

    温度是热量多少的表现,人们常常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但是,直至今天,“热”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仍然还没有一个较为确切的答案,而对于与“热”相对应的“冷”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也是一样。

    对于“热”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冷”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人类已经探索了很久,但是,由于人们无法用视觉或其它设备直接观察热,当然也就不知道与之相对应的“冷”是什么。所以,在前人普遍认为“热”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即、认为物质内部含有一种叫做“热素”或“热质”的物质,物体内部的“热素”或“热质”随着物体吸收或释放热量的过程而增加或减少,这是获得与失去“热素”或“热质”的缘故,或者认为“热”是物质的某种运动形式的情况下,“热”到底是什么物质或者到底是什么物质的一种运动形式的问题,前人根本就无法回答,而与“热”相对应的“冷”,则更是难以捉摸,几乎根本就不曾有人谈论过“冷”到底是什么物质或者是什么物质的一种运动形式的问题。而在今天,当我们了解了正物质世界的空间背景情况以后,对于“热”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以及“冷”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却到了已经可以进行讨论一下的时候。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任何现象都必须以物质为基础,热也不应该例外。这样,在正物质世界是由正原子构成的世界的情况下,正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基本上都根源于原子,我们所能看到的和感觉到的事物,不过就是原本构成原子的一些物质、原子或原子的组合体以及这些物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具体表现。物体温度的升高,只是物体内部原子或原子内部的部分物质的存在状况发生了变化。

    所以,在任何原子都能够释放热量,任何热现象都具有运动性和变动性的事实情况下,热就应该是某种或某几种物质在运动状态中的表现,同时,当人的皮肤受到强热辐射时,在皮肤的表面就会出现斑点状伤痕,证明热辐射应该是某撒或某几种辐射粒子的运动表现。当然,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热粒子也是一样,它可以在粒和波之间变化。由此看来,我们可以把这种或这几种运动状态下的粒子叫做热粒子,那么,热粒子到底是哪种或哪几种粒子运动时的表现呢?

    在物体之间的磨擦也即原子之间的磨擦或碰撞过程、核裂变与核聚变的过程中都能够产生热量或热粒子,而原子之间在磨擦与碰撞、核聚变与核裂变的剧烈变动过程中,必然要向外界辐射部分粒子,热粒子就应该是其中的一种辐射粒子。同时,在多数情况下,随着物体温度的升降,物体的体积就会增大或缩小,这表明,物体温度的上升或热粒子的增加,增大了物体内部各种原子之间的排斥力;热粒子的减少,增大了各种原子之间的引力,使物体内部原子之间的距离或原子之间的引斥力平衡力矩增大与缩短了。这样,我们就必须在辐射粒子中寻找和确认哪一种或几种粒子是热粒子。

    在原子的辐射物质中,质子的辐射物质占将近一半,中子的辐射物质占一半多一些,电子的辐射物质极少。

    质子的辐射物质多数都是带正电的质子一级次粒子和少量的小质量二级次粒子,这些粒子之间存在排斥力,当某一物体内部的原子中的质子一、二级次粒子被大量的激发出来成为辐射粒子时,这些正电性一、二级次粒子之间就会产生强大的斥力,并表现为原子之间存在着强大的斥力。当物体内部原子的质子的辐射量增大时,正电性一、二级次粒子之间的斥力就会使物体内部的原子之间或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增大,尤其是当这些粒子附着在磁力线上以后,将使原子的磁力线直至原子的整个磁场都带上正电,这些带正电的质子一、二级次粒子之间的碰撞,将阻碍原子的发出的磁力线向远离原子的方向运动,从而产生相邻原子之间的斥力,这将进一步增大原子之间的斥力,从而使物体的体积发生膨胀现象。

    中子和电子的辐射物质绝大多数都是光子等磁波类中性物质,这些物质贯穿其它物质的能力极强,相互之间施加的以及这些物质对其它物质施加的斥力极其微弱。当物体内部原子的中子和电子的辐射量增大时,中子和电子辐射出来的中性辐射物质基本上都会以极快的速度贯穿其它粒子向远方辐射运动,这些中性物质在原子之间产生的斥力极其微弱,即使是大量的中性物质辐射,也不能在原子之间产生巨大的斥力,尤其是当温度达到摄氏几百万度时,能够冲破巨大的核力束缚,使放射性原子的原子核发生裂变现象的巨大斥力,更不是来自于这些中性物质的辐射,因此,物体温度升高所产生的物体内部原子之间的强大斥力,不是来自于中性物质的辐射。

    物体温度的高低,是物体内部存在热量多少的标志。由于在物体温度升高或热量增多时,物体的体积就会膨胀增大,而且,膨胀力是一种很大的力,热还是广泛而且大量存在的,所以,这种现象表明了物体在温度升高或热量增多时,物体内部原子之间产生了强大的斥力,使原子之间距离增大了。

    但是,这种强大的斥力不可能来自于中性粒子的辐射,它只能来自于质子辐射出来的正电性一、二级次粒子。由此可见,物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部原子之间的强大斥力及其热效应就是正电性一、二级次粒子辐射所产生的效果,因此,具有极大动能并处于剧烈运动状态之中的正电性一、二级次粒子。

    同时,热粒子与光子不同,热粒子是一种正电性粒子,光子则是一种中性粒子,光子不是热粒子,光子的运动也不是热运动,即使光子的照射能够使物体温度升高,也仅仅是光子激发了物体内部原子中的部分正电性物质,使这部分正电性物质转化成为了热粒子,物体的温度才升高了。同时,电子即使在原子内外部空间毫不间断的在高速运动着,在没有其它辐射粒子的时候,其所在原子的温度仍然是很低的,这就证明,负电性粒子也不是热粒子。这样,就象震动和压力能够产生热量一样,热现象是剧烈运动状态下的正电性一、二级次粒子所产生的效果和作用。

    因此,如果正电性一、二级次粒子具有极大的动能,运动极为剧烈,那么,正电性粒子就是热粒子;反之,如果正电性一、二级次粒子不具有较大动能,运动也不剧烈,那么,它在质子、中子或电子的内部,就是质子、中子或电子的次粒子,在这些粒子的外部,就是一种带正电的次粒子。物体内部热粒子的数量越多、运动越剧烈,物体的温度就应该越高;反之,物体内部的热粒子越少、运动强度越弱,物体的温度就应该越低,热粒子数量的增减及其热运动的强弱,是决定热量增减和温度升降的一个主要因素。

    这样,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内部原子之间的热粒子以及原子第一、二类磁力线上附着的热粒子都会增多,这些热粒子将增大物体内部原子之间以及原子磁场之间的排斥力,它不仅将使相邻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增大,而且还使原子各层次磁力线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内部原子的磁场因此都将发生膨胀现象,使物体的体积增大;甚至,当原子之间的排斥力增大到一定程度以后,物体就会出现熔化或汽化现象;反之,当物体的温度下降,物体内部原子之间的热粒子减少,热斥力降低,原子磁场收缩,物体内部的原子之间距离缩小、引力增大,物体的体积也就缩小了。

    既然热粒子是运动状态中的正电性一、二级次粒子,那么,与热粒子相对应的冷,就应当是一些负电性粒子,这样,根据两者电性相反,性质和作用也应该相反的推理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各方面的推测。

    热粒子能够产生原子之间以及原子内部粒子之间的斥力,冷粒子就应当能够增强原子之间以及原子内部粒子之间的引力,因此,当物体内部的热粒子增多时,物体内部原子之间的斥力就会增大,引力就会下降,原子之间距离增大,使物体的体积发生膨胀增大的现象;反之,当物体内部的冷粒子增多时,冷粒子就应该能够与等量热粒子结合成为中性粒子后,中和或抵消等量热粒子的热斥力,从而降低物体内部原子之间的斥力,增大原子之间的引力,原子之间距离缩短,使物体的体积不断收缩。

    同时,热粒子越多,原子就显得越加活跃,原子之间的化学反应就越容易发生;反之,冷粒子越多,原子就显得越不活跃,原子之间的化学反应就越是难以发生。

    另外,相等数量的热粒子在物体内部的运动越剧烈,物体的温度就越高;反之,相等数量的冷粒子的运动越剧烈,其运动范围就越大,中和或抵消热效应的能力就越强,物体的温度也就越低。

    通过以上三方面情况的推理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推理与事实之间极为紧密的吻合着。因此,冷应该是负电性粒子的一种表现,当我们用大量负电子辐射高温物体时,高温物体就应该出现降温现象(还需要具体实验的验证);这样,物体温度的降低就不仅仅是热粒子减少、热粒子运动强度降低时的表现了,冷粒子的增减也是决定物体温度降低和升高的一个主要因素。

    热与冷是相对的,由于正物质世界是由正原子构成的,正原子中单独存在的正电性物质的质量与负电性物质的质量相比,大约为1836比1,这就是说,在正物质世界中,单独存在着的正电性物质比负电性物质多得多,能够算得上是单独存在的负电性物质基本上只有电子,这样,在原子热辐射量较大的时候,大量热粒子的表现将覆盖原子内部其它粒子的表现,使原子的外部整体表现出热粒子的特征和特性,这就是高温以及高温的特征和特性;反之,在原子热辐射量较小的时候,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表现将覆盖极少量的热粒子辐射以及电子轨道内侧的其它粒子的表现,使原子的外部整体表现出电子的特征和特性,这就是低温以及低温的特征和特性。

    所以,在正物质世界中,单独存在的正电性物质的质量占据绝对多数,处于剧烈运动状态中的正电性一、二级次粒子,就是热粒子,它产生正物质世界中的热斥力以及其它热表象;处于剧烈运动状态中的负电性粒子,就是冷粒子,它产生正物质世界中的冷引力以及其它冷表象。与正物质世界相对,在反物质世界中,单独存在的负电性物质的拆占据绝对多数,处于剧烈运动状态中的负电性一、二级次粒子,就是热粒子,它产生反物质世界中的热斥力以及其它热表象;处于剧烈运动状态中的正电性粒子,就是冷粒子,它产生反物质世界中的冷引力以及其它冷表象,这就是将热和冷进行物质化和具体化处理后所形成的物理学新观念。

    但是,无论是在正物质世界,还是在反物质世界,其空间背景物质的温度都是其空间的基础温度,也是最低温度;正电性物质和负电性物质的运动在正、反物质世界中所产生的高、低温或低、高温,都在空间基础温度以上,在正、反物质世界中只要存在着正、负电性一、二级次粒子的运动,它的空间温度都高于其空间基础温度。

    同时,由于正物质世界的空间背景物质带正电,在热粒子这种质量极小、密度极低、体积极小的粒子也带正电的情况下,利用现有技术设备,是无法看到热粒子的,所以,对于现在的任何一种设备来说,热粒子都是不可见的,这虽然增加了我们研究热粒子运动状况的难度,但是,不得不肯定的是,在我们对观察热粒子的设备进行完善并能够事实的看到热粒子以后,这种设备将引起一场科技的革命,这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首先是我们对于热粒子的特征、特性和运动规律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以事实而非理论推导的方式证明星系平衡的热斥力原理,而后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将利用观察热粒子的设备,彻底的研究和剖析热粒子这种能量物质在人体内部的循环运动体系及其在人体内部的作用,其成果将使我们人类对于自身的了解和认识实现一次革命性的巨大突破,并随之解开比如人体动力学等领域所存在的一系列关于人体科学的重大谜题。

三、尘埃云的形成

    在常温环境中,由于辐射粒子在各种原子或分子之间产生了排斥力,这种排斥力减弱了各种原子之间的引力,使大多数原子或分子都具有较强的活性,所以,常温环境中的各种原子和分子都较为活跃的处于不断的化合与变化的过程中。

    但是,在正原子刚刚进入正物质世界的初期阶段中,正物质空间中只有原子和分子及其分布密度很低的磁力线,分布密度很低的磁力线与各种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磨擦,只能产生少量的辐射粒子,而原子辐射量的大小,却直接决定着原子以及原子占据着的空间的温度高低,所以,正物质世界刚刚形成的时候,正物质空间的空间温度是极低的。

    在极度低温的空间环境中,较少的辐射粒子在各种原子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之间的推动力以及各种原子之间的推动力都很小,这就使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轨道直径以及相邻原子的原子核之间距离都小于今天的常温状态。同时,原子之间较强的引力,必定使当时的原子之间结合变得极为紧密而且坚固。但是,当原子结合成为分子以后,分子的磁场将强于单个原子的磁场,这将使分子辐射出多于组成它的各个原子在单独存在时的总辐射量,所以,分子的形成增大了构成分子的各个原子的辐射量,分子的辐射物质在分子之间产生的斥力,将使分子能够作为一种整体而与周围其它分子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在当时的空间中形成了以原子组合体形式存在着的分子。

    在通过对现有原子种类及其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后我们应当肯定,正物质世界形成以后直至今天,空间中的绝大多数原子都是氢原子,这样,在大量的氢原子之间结合成为大量的氢分子,相对少量的其它原子之间或与氢原子之间结合成为其它许多种分子,这些原子或分子相互搀杂,其磁力线相互联接形成了较为稀疏的空间磁力线网络体系以后,空间中的各种原子或分子在引力与斥力的作用下,长期的保持着距离上的稳定,从而使这些数量极为巨大的原子或分子近似静止的分布在极其广阔的正物质空间之中,它就象是看似空无一物的空间背景中弥漫着的一片云团或尘埃团,所以,它实际上就是正物质空间中形成的第一片尘埃云,而在我国的民间传说中,却早已流传着关于尘埃云的传说:

    “太古之初,宇宙一片黑暗,没有江河、日月、星辰之分,万物混杂,一片空虚混沌......”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在极为久远和古老的时期以前,我们这个世界刚刚形成,星球还没有形成,也没有能够发出光亮的东西,宇宙一片漆黑,没有江河、日月、星辰的分别,各种物质相互搀杂,宇宙空虚寂静、昏昏浩浩、一片死寂......

    另外,根据其它方面的有关传说,我们可以肯定,从尘埃云形成之初开始直至星球形成为止,各种原子或分子相互混杂的世界发展时期,就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混沌时期。

四、始星球的形成

    作为一种有边界的物质团,当第一片尘埃云在正物质世界中形成以后,由于这片尘埃云中的原子较为稀疏,而且,很多相邻原子的磁场之间并不能相互接触,所以,在很多原子之间无法产生引力,尘埃云内部各种原子的磁场不能联成一体的情况下,整个尘埃云在其形成以后极为漫长的时期中,都处于基本静止的状态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各种原子的运动过程中,大多数原子的磁场都会拥有与周围其它原子的磁场相接触的机会,这样,在极为漫长的发展时期中,磁场能够相互接触的原子之间就会在相互之间的强引力作用下,结合成为分子,分子内部各个原子的磁场也就结合或合并成为了分子的磁场。

    这样,由于原子结合成为分子以后,分子的磁场所能覆盖的范围,比构成它的那些原子的磁场的覆盖范围总和还要大,所以,分子及其磁场的形成,就使尘埃云中的分子磁场之间都相互联接了起来,整个尘埃云内部所有分子的磁场也就联成了一体。在相邻分子磁场之间的引力作用下,相邻分子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磁场之间相互重叠的范围不断扩大,在分子之间也就产生了更大的引力。最终,分子磁场之间的引力作用,使整个尘埃云开始了缓慢的收缩过程。

    随着尘埃云的不断收缩,尘埃云中心及其附近广大区域内的物质质量不断增大,尘埃云内部的磁力线也由原来较为均匀的分布状态,发展成为了由外而内越来越密集的状态,而且,由很多磁力线合并而成的较长磁力线也不断增多,这些磁力线所产生的引力,使更大范围内的各种物质以更快的速度向尘埃云中心区域运动、聚集和压缩。

    同时,在越来越密集的磁力线的磨擦下,尘埃云中心及其周围极为广大区域内的各种原子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辐射粒子,尘埃云中心及其周围广大范围内的空间温度不断升高,各种原子或分子之间的排斥力不断增大,原子和分子的活力不断增强,并且在这些范围内发生了大规模的化学反应,而在这个范围以外,各种物质却仍然处于极度低温的状态中,各种原子在结合成为分子以后,其组合状态就几乎始终保持着原有的状态。

    随着尘埃云的进一步收缩,在尘埃云的中心区域就形成了一个以氢气分子为主的物质聚集区,在这个聚集区的外侧,尘埃云中的各种物质则较为稀薄,两者共同组成了层次分明的尘埃云整体,它就象一枚鸡卵,它的外形就象鸡卵的外壳,外围物质稀薄区就象是其中的蛋白,中心物质聚集区就象是蛋黄。

    由于尘埃云内部所有分子的磁场共同形成了尘埃云整体的磁力线网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尘埃云中心区域的磁力线分布密度最大,中心区域中的物质所受到的压力最大,所以,随着质量极其巨大的各种原子和分子向尘埃云中心区域的聚集,最终,在磁力线从四面八方施加的巨大压力的作用下,在这片尘埃云中心物质聚集区的中心点上,形成了一颗主要由致密气体分子构成的星球,它在这片尘埃云中的位置,就象是鸡卵中心位置上的那个白点。

    因此,从尘埃云的内部构造与鸡卵完全相同这方面情况看,即使是一枚极为普通的鸡卵,其中也蕴含着极深刻的宇宙造化,实际上,鸡卵也就是当时尘埃云的缩影,同时,由于在这片尘埃云中形成的星球是正物质世界中的第一颗星球,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始星球。

五、始星球的状况

    在始星球的形成过程中,形成始星球的各种原子或分子的部分磁力线相互合并,使部分磁力线从微观粒子的光子圈,发展成为了宏观物体也即始星球的正、负电子圈。同时,构成始星球磁力线的正、负电子,也有属于自己的由光子圈构成的磁场,这时,始星球的每一条磁力线,实际上都成为了拥有自身磁场的正、负电子圈,而在大量磁力线相互合并成为始星球整体的磁力线以后,空间中也就出现了许多长度极大而且极为密集的磁力线,这些磁力线就构成了始星球的强大磁场,这个磁场对其运动范围内的各种物质的强大引力,则使始星球磁场范围内的各种物质,都以较快的速度向始星球方向运动。

    始星球最初是尘埃云压缩过程中形成的一颗小星球,其内部各种分子的构成比例与尘埃云中的构成比例几乎完全相同,但是,随着始星球质量的不断增大,始星球磁场的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大,这个磁场对越来越大的范围内的各种物质产生了引力,引力使始星球磁场范围内各种物质的运动速度比尘埃云收缩的速度加快了。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氢气分子及其磁场的体积与其它分子相近,但氢气分子的质量却小于其它分子,这样,氢气分子与其它分子在受到了同一磁场也就是始星球磁场的引力作用以后,始星球磁场范围内的氢气分子就会以快于其它分子的速度向始星球方向运动,因此,虽然始星球磁场范围内的各种物质大多数都是氢气分子,但是,当氢气分子以快于其它分子的速度向始星球方向运动,并以快于其它分子的速度被始星球吸收后,在始星球磁场范围内的空间所剩下的分子中,大质量分子的比例就增大了,同时,在这个范围内,距离始星球越近,空间中的氢气分子的比例也就越大,大质量分子所占比例也就越小,这同时也使始星球的物质构成逐渐的趋向于由氢气分子占据绝对多数的星球了。而且,当始星球磁场范围内的很多物质先后被始星球吸收以后,始星球磁场范围内的各种物质变得越来越稀薄,这部分空间也变得越来越透明。

    在始星球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中,其各区域的质量分布都不会太均匀,这就使始星球出现了正、负两极的分化,其磁轴穿过始星球的内部及其两个磁极点,由于始星球周围还没有形成其它星球,始星球的磁场不会受到其它星球强引力影响,所以,始星球的磁轴与其自身的自转轴是完全重合的,始星球的两极极点也与其南北两极的磁极点相互重合。

    同时,在分布于始星球赤道平面及其延长平面上的始星球第一类磁力线的牵引力作用下,始星球及其第二类磁力线都发生了围绕始星球磁轴或地轴的自旋运动,始星球的第二类磁力线在庞大的空间范围内的自旋运动,又带动了其周围的其它物质也随之发生了旋转运动,最终甚至使整个尘埃云都自内而外的发生了自旋运动,这使球团状的尘埃云最终变成了一个旋涡式的尘埃云。

    始星球形成以后,由于它还未向外部空间辐射大量的光、热等物质,只是有少量的光、热等辐射粒子从始星球内部释放出来,而且,这些辐射粒子根本就无法使始星球变得明亮起来,它与当时的空间一样,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所以,这时的始星球还是一颗处于不可见状态中的暗星。

六、始恒星的形成

    恒星,是一种能够释放出大量光、热粒子的明亮而且炽热的星球,光、热粒子是原子辐射出来的一种磁波和正电性粒子,原子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以及原子核之间在聚变或裂变的过程中,都能够产生这些粒子,因为构成始星球的各种原子或分子之间能够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释放出光、热粒子,所以,在始星球发展壮大成为一颗庞大无比的星球时,其自身物质之间的大规模化学反应就有可能使其成为一颗明亮而且炽热的星球,这也是始星球发展成为恒星的一个途径。

    但是,由于构成始星球的绝大多数物质都是氢气分子,其它气体物质与非气体物质很少,化学反应只能在氢气与少量的其它原子或分子之间发生,其化学反应的规模较小,这就不能够使始星球以化学反应所释放出来的光、热粒子为主要途径,使其成为恒星,尤其是化学反应会生成水这样的分子,它将阻碍始星球的发光发热过程并减少始星球的光、热粒子的辐射量。

    在始星球自身物质的化学反应规模较小,水分子又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阻碍燃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始星球发展成为一颗能够辐射大量光、热粒子的恒星不可能通过化学反应来实现,而且,化学反应并非是恒星发光发热的主要来源已经被事实所证实,那么,始星球是如何发展成为恒星的呢?其光、热等辐射物质是如何生成,又以什么方式辐射出来的呢?

    随着大量物质向始星球方向的聚集,始星球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不断增大,其磁场也随之不断增强,始星球内部物质都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巨大压力,始星球越来越密集的磁力线与始星球内部原子之间的剧烈磨擦就首先生成了越来越多的光、热等辐射物质,这就使始星球的内部温度出现了一种不断上升的势头。
当始星球中心区域的温度达到了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时,极其密集的光、热等辐射物质在始星球内部各种原子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斥力,它使原子之间从相互吸引变成了相互排斥,而这个区域中的各种原子的核外电子,则在光、热等辐射物质的巨大推动力作用下,完全脱离了原子核,并离开始星球中心的高温区,向始星球的表层区域运动,在始星球中心高温区内也就只剩下了各种原子的原子核。

    实验表明,原子核内的质子之间、中子之间、质子和中子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斥力,但是,原子的巨大核力却将原子核内的各种粒子都紧紧地拉在了一起。核力在质子之间、中子之间、质子与中子之间都存在,并且在2.5倍质子半径的短距离内起作用,它使原子核中的各种粒子之间相互挤压与聚合,并在相互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原子核则由此变得特别紧密和稳定。

    所以,在始星球中心的高温区中,当相邻的四个氢原子核(氘、氚原子核)或两个其它原子核在巨大的压力下,相互接近到两者的核力范围以内时,这些相邻原子核的很多第一、二类磁力线就会分别的发生相互合并的现象,合并后的第一类磁力线对这些原子核将产生强大的束缚力,合并后的第二类磁力线将对这些原子核产生强大的引力,束缚力和引力将组合成为巨大的作用力,使这些原子核都向其共同的中心点方向高速运动,瞬间过后,这些原子核之间发生了剧烈的碰撞,四个氢原子核(氘、氚原子核)或两个其它原子核,都会分别合并成为一个新的原子核。

    在四个氘、氚或氘与氚的原子核合并成为一个氦原子核或其它两个原子核合并成为一个新原子核的瞬间,新核将处于极度的压缩状态之中,而且,新核内部的次粒子之间相互冲撞,并多次剧烈反弹,最终,巨大的核力使新核内部的次粒子稳定了下来,新核磁力线网络系统则使次粒子都分布在各自的平衡位置上,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也变得越来越有序,这就是在始星球内部发生的小质量原子核聚变成为大质量原子核的核聚变反应过程。

    在始星球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中,原子核之间及其内部次粒子之间的剧烈碰撞,使原子核的中子和质子的部分物质转化成为了辐射物质。在巨大的碰撞和震动力作用下,中子的中性次粒子的正、负粒子之间产生了排斥力,异性粒子相互分开,同性粒子相互聚集,并分别与周围的同性粒子聚合成为正次粒子和负次粒子,正、负次粒子又在向中子外部辐射的过程中结合成为正负次粒子链,并首先以高能伽马光子的形式从原子核内辐射出来。

    当核变区的高能伽马光子大量的向其外侧区域辐射时,大部分伽马光子将与运动途径中的原子核发生碰撞,并进入与其发生碰撞的原子核内部,其巨大的动能将转移给原子核或原子核内部的部分粒子。这时,原子核内部的部分粒子不仅具有了较大的动能,而且,被激发并从原子核内辐射出来,但是,由于伽马光子的动能并不是完全转移给原子核辐射出来的那些粒子,而是有一部分转移给了未辐射出来的一些粒子,这样,从原子核辐射出来的已经不再是伽马光子,而是X射线了。这就是说,原子核吸收了伽马光子后,又释放出了X射线。

    X射线也是一种光子,它的动能小于伽马光子,因为在光子的世界中,光子的动能减少,波长就要增大,所以,X射线的波长大于伽马光子;同样,当X射线向其外侧区域运动并与运动途径中的原子核发生碰撞并被吸收后,它将激发这些原子核释放出极紫外线和紫外线,而且,极紫外线和紫外线的动能也都小于X射线,波长也大于X射线;尔后,当极紫外线和紫外线向其外侧区域运动并被其它原子核吸收以后,吸收了极紫外线和紫外线的原子核将释放出可见光,其动能较之极紫外线和紫外线又进一步降低,波长则进一步增大,并从始星球内部辐射出来。

    始星球内部核反应区中的质子的部分物质,则在核反应过程中被激发成为了热粒子。同时,由于始星球是正物质世界中形成的第一个星球,它的大部分物质都是气体,尤其是氢元素中的氕原子最多,所以,始星球中心的核反应区中存在着大量的氕原子核。在巨大的压力和极高温度也即极其密集的热粒子的激发作用下,氕原子核中的部分物质也转化成为了热粒子。当始星球内部的大量氕原子辐射出大量的热粒子以后,这些热粒子之间的巨大斥力,将使大量的热粒子从始星球内部辐射出来,而且,在始星球内部的氕原子多于其它原子的情况下,始星球辐射出来的热粒子的质量,还远远的大于始星球辐射出来的光子的质量。

    同时,因为正、负电子构成的电流既能够转化成为光子,又能够转化成为声波,光子和声波又都是磁波,两者的构成几乎完全相同,声波与光波一样,也是一种由正、负次粒子构成的次粒子链,两者只在长度上有些差距,所以,从恒星内部辐射出来的物质主要是热粒子和可见光,其次,还伴随着少量的伽马光子、X射线、极紫外线、紫外线和声波这些磁波类物质。

    我们知道,某些化学反应能够产生大量的光、热等物质,但是,化学反应与核聚变或核裂变反应有很大区别。

    化学反应,只是参与化学反应的原子或分子在相互之间的引力以及在其它因素刺激下产生的强引力作用下相互接近,在相互接近的过程中,原子或分子的磁场首先发生了剧烈的震动,这种震动刺激了原子内部的原子核与电子,使其各自内部的部分物质转化成为了光、热等物质,并从原子内部辐射了出来。但是,参与化学反应的原子的原子核之间仍然保持着相当大的距离,原子核之间并不发生碰撞,但核聚变反应却是原子核之间的猛烈碰撞,并在碰撞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光、热等物质的过程;核裂变则是放射性原子的原子核在中子的猛烈撞击下,放射性原子的原子核内部的各种粒子都处于剧烈的运动状态之中,其中的很多物质在转化成为光、热等物质以后,产生了核内各种粒子之间的巨大斥力,使放射性原子的原子核发生分裂现象时辐射出大量的光、热等物质的一种过程。

    化学反应与核聚变或核裂变反应相比,相同质量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只能辐射出极为少量的光、热等物质,而核反应却能释放出大量的光、热等物质,核反应辐射出来的物质的质量和频率要极大的超过化学反应,而且,核反应辐射出来的物质所具有的动能也极大的超过了化学反应所辐射出来的那些物质所具有的动能,尤其是物质的核反应将释放出大量的伽马光子、X射线和极紫外线,而在化学反应中,却几乎没有这些物质的辐射,因此说,同质量物质的核反应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与化学反应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之间相差极为悬殊。

    但是,在此必须明确的是,物质内部蕴含着的能量与其速度无关,物质的质量越大,其内部蕴含着的能量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而物质的动能也就是动力所表现出来的能量,则与质量和速度同时存在着关系,相同质量的物质,其速度越快,动能就越大,速度越慢,动能就越小;相同速度的物质,其质量越大,动能也就越大,质量越小,动能也就越小。而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把物质内部蕴含着的能量、尤其是电子和光子等物质内部蕴含着的能量与其动能混合起来,将物质内部蕴含着的能量与其动能的总和看作是某一粒子或物体的能量,这对科学研究以及人们的学习是十分有害的,它混淆了物质内部蕴含着的能量与其外部动能之间的关系,同时,它还将妨碍人们对物质的能量与动能的全面理解与认识。

    这样,在始星球内部物质发生了大规模核反应的情况下,始星球开始向其外部空间辐射光、热等物质,随着始星球质量的不断增大,始星球内部的核反应规模不断扩大,始星球辐射出了越来越多的可见光以及其它磁波类辐射物质与热粒子,当始星球辐射出来的光、热等物质达到了一定规模以后,始星球就成为了一颗能够发出光、热、声的明亮而又炽热的星球,这时,始星球也就发展成为了一颗恒星。

    由于这颗由始星球发展而成的恒星,是正物质世界中最早形成的第一颗也是当时空间中的唯一的一颗恒星,所以,我们把这颗恒星叫做始恒星。

七、始恒星的发展与壮大

    始恒星的发光发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始恒星内部具备了发生核反应条件的初期阶段中,核反应只是在始恒星中心的一个很小区域内发生着。这时,由于核反应的规模较小,核反应区外围的物质阻挡了大量的光、热等辐射物质向始恒星外部空间的辐射运动,所以,始恒星辐射出来的光、热粒子的频率很低,这时的始恒星还只是一颗发出少量光、热等辐射物质的暗淡恒星。

    随着始恒星质量的不断增大,其内部核反应区与核反应规模不断扩大,核反应产生的以及从始恒星表面辐射出来的光、热等物质不断增多,这样,在始恒星向外部空间辐射出大量而且密集的光、热等物质以后,始恒星也就从最初阶段的暗淡恒星,发展成为了一颗明亮而又炽热的巨大恒星。

    这时,由于始恒星内部的大规模核反应生成了质量极为巨大的热粒子,这些热粒子之间又产生了极大的排斥力,所以,始恒星内部生成的热粒子不仅会从始恒星的正极辐射出来,而且,还会从其负极辐射出来,但正极的热辐射量大于负极,而在返回始恒星正极的极为密集的正磁力线的牵引力作用下,负电性辐射粒子只能从始恒星的负极而不能从始恒星的正极辐射出来。同时,在始恒星形成以后,它辐射出来的大量光、热等辐射物质与始恒星大气层中的各种原子的高速碰撞,使大气层中的各种原子的部分核外电子与原子核相分离,从而使始恒星大气层中的几乎所有原子都被电离成为了离子和自由电子。

    由于核反应能够产生巨大的爆破力,即使是太阳这样的小恒星,其内部核反应所产生的爆破力仍然是十分巨大的,就连太阳表面发生的每一次日珥喷发都几乎相当于几百以至于几千颗百万吨级的氢弹的爆破力,象始恒星这种在宇宙中都能够称得上是最大的恒星来说,其内部物质核反应的巨大规模及其产生的爆破力之大,就更是无法形容和难以想象了。所以,在过去曾经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恒星的发光发热是在星球内部核反应的巨大爆破力作用下,巨大的星球在发生了爆炸生成了质量和体积仍然十分巨大的星球碎块,星球碎块部分表面的核反应向周围表面蔓延,使星球碎块的所有表面最终都发生了核反应后才形成的恒星。而在实际观测中,我们所发现的星球爆炸都只是那些衰老到死亡阶段的恒星才能发生的事情,而且它的产物也只能形成中子星,通过爆炸形成恒星的事例根本就没有发现过,这虽然不能说没有发现过的事情就一定不会存在,但这至少说明了一种现实。

    星球内部核反应产生的爆破力是极其巨大的,这种极其巨大的爆破力是否能够将始恒星炸毁呢?

    恒星的质量基本上都是非常巨大的,无论它原来是一个星系的中心星球还是一个星系中的行星,当其质量达到一种巨大的程度而且其内部具备了发生大规模核反应的条件并发生了大规模的核反应以后,其内部物质之间的核反应就会产生巨大的爆破力,但是,这种爆破力是不足以冲破恒星内部巨大压力的封锁的,也就是说,巨大的爆破力不能使整个恒星发生大规模爆炸。这是因为,在恒星内部物质之间发生核反应的条件之中,最主要的是巨大的恒星质量及其无比巨大的内部压力,恒星对核反应区的压力远远大于核反应产生的爆破力,巨大压力遏制了核反应产生的巨大的爆破力的发挥。

    比如,当我们用铁器或石器击打一小堆放在硬物上面的干燥炸药时,这堆炸药就会发生爆炸。击打实际上就是施加给物体的一种瞬间压力,这种力使炸药中的原子发生了极为剧烈的震动,从而在瞬间之内激发了炸药中的各种原子或分子中的部分物质,使这些物质转化成为了光、热等辐射物质,并从这些原子或分子的内部以极高的频率和极大的数量释放了出来,这才产生了爆炸的表象,形成了较大的爆炸力,这是在炸药周围存在着空隙空间,它为炸药的爆炸并发挥其爆破力提供了空间条件后的结果。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这堆炸药的四面八方无一漏洞的施加10亿吨的压力,那么,这堆炸药还能够发生爆炸吗?这就是说,当这堆炸药爆炸所能产生的爆破力不足以冲破其外部压力的封锁时,它就无法发挥其爆破力,也就不能发生爆炸这种现象。同样,即使是再大规模的核反应,也有比其所能产生的爆破力还大的力存在着,这就使得处于发展与壮大过程中的恒星不会也根本就无法发生爆炸。所以,质量无比巨大的始恒星形成以后,尘埃云中的各种物质仍然在源源不断的向始恒星方向运动和聚集,从而补充着它的物质消耗,并且使其实现着不断的生长,其本身也变得越来越明亮,最终,始恒星发展成为了一颗在质量和体积上都达到了恒星发展史中最大极限的恒星,始恒星也就因此而成为了随之尔后形成的恒星世界的至尊。

八、始恒星的磁场体系及其影响

    为了方便于说明始恒星磁轴所在区域的超强引力与超强空间压力及其与始恒星赤道平面及其延长平面所在区域的弱引力与空间低压,我们把以始恒星磁心为中心点的空间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始恒星的磁心为顶点,以磁轴为中心线,从磁心开始并沿着磁轴以一定的角度向外延伸和扩展所形成的空间区域,即:始恒星的磁轴所在区域,我们把它叫做始恒星的轴空间区域或轴空间。它就象两个圆锥,顶点相交于始恒星的磁心,底面向两极方向以及两极外侧无限延伸所形成的两个圆锥区域;另一个也是以始恒星的磁心为顶点,以始恒星的赤道平面及其延长平面为中心平面,从磁心开始向赤道方向延伸,并以一定角度向周围扩展所形成的空间区域,即:始恒星的赤道平面及其延伸平面所在区域,我们把它叫做赤道空间区域或赤道空间,始恒星的轴空间和赤道空间合并在一起,就是以始恒星为中心的所有空间范围,其它星球和星系的轴空间和赤道空间也可以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分割或分类。

    这样,在相邻第一类正、负磁力线的运动方向相反,相邻第二类正、负磁力线的运动方向也相反的情况下,第一类磁力线或第二类磁力线分别从两侧共同对同一粒子的推动力和牵引力,将使这个粒子受到很大的压力,始恒星磁场范围内的各种原子、分子或其它粒子与物体,就会受到第一类正、负磁力线或第二类正、负磁力线施加的这种作用力,分布在始恒星赤道平面及其延长平面区域的物质则会同时受到第一、二类正、负磁力线共同施加的作用力,始恒星磁场范围内的各种物质因此都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在始恒星的磁场范围内,因为始恒星的第二类磁力线在轴空间中的平均分布密度大于赤道空间,在与始恒星磁心相等距离的各个距离段上,轴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受到第二类磁力线施加的作用力大于赤道空间,其中,始恒星轴空间的物质受到第二类磁力线施加的引力大于赤道空间,始恒星磁轴区域的物质受到的引力最大,赤道平面及其延长平面区域受到的引力最小,所以,始恒星轴空间物质和赤道空间物质所受到的平均引力,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这样,引力差距的存在,将使始恒星的轴空间物质比其赤道空间物质具有更大的运动动力,并以更快的速度向始恒星方向运动。在始恒星的大气层内,位于轴空间的大气以及其它各种物质就会以更大的动力和速度向始恒星两极表面方向运动,其中的一部分物质将首先覆盖在始恒星两极表面上,剩余的部分物质则将沿着两极表面向周围各个方向扩散运动,这就在始恒星的两极上空形成了高气压带;而在始恒星的轴空间、尤其是始恒星赤道平面及其延长面所在区域,就形成了低气压带,始恒星大气层内的各种物质在运动动力有所不同的情况下,在大气层内的运动,就形成了始恒星的大气运动与循环体系。

    而在始恒星磁场范围以内与始恒星大气层以外的这部分区域中,轴空间物质将主要受到始恒星的引力作用;赤道空间物质则将受到始恒星第二类磁力线的牵引力。因为大量辐射着热粒子的物体或原子都表现为带正电,而与之相反的冷物体或原子则表现为带负电,所以,赤道空间中的物质如果在向始恒星方向运动,那么,其中的热物体或热原子,就会在始恒星第二 类负磁力线的牵引力作用下,随同第二类负磁力线向始恒星的负极半球方向偏移运动,即使它最终能够落到始恒星的表面上,也只能落在始恒星的负极半球中;而冷物体或冷原子则将在始恒星第二类正磁力线的牵引力作用下,随同第二类正磁力线向始恒星的正极半球偏移运动。

    在始恒星的内部,热粒子从负极向正极方向的大规模运动,将使正极内部积聚起比其它所有区域都多的热粒子,这些热粒子将在正极内部物质之间产生巨大的斥力,正极内部的物质将不断的向正极点及其附近的表面涌动,从而形成正极及其附近区域的窿起,同时,在始恒星磁轴区域的巨大引力产生的巨大压力作用下,这些物质从正极涌出后就会开始沿着始恒星表面向赤道方向运动。

    在始恒星的负极及其附近区域内部,也积聚着大量的热粒子,但热粒子的平均分布密度小于正极内部,这就出现了始恒星正极内部温度高于负极内部温度的状况。同时,由于负极内部还存在着部分负电性辐射粒子,负极内部物质之间的排斥力就会小于正极内部物质之间的排斥力,在始恒星磁轴区域的巨大引力产生的巨大压力的作用下,始恒星负极表面的大部分物质都会向负极内部运动,并牵引负极半球的表面物质向始恒星的负极点方向运动,始恒星的负极点及其周围区域的表面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凹陷。这样,由于始恒星内部的物质都向正极方向运动,正极表面的物质向两侧直至在经过始恒星表面后向负极方向的运动,负极表面物质向始恒星内部的运动,就形成了始恒星的物质循环体系,这实际上与地球的大陆飘移、即地球表面的大陆从南极生成,并向北极方向运动,直至进入北极内部的运动方式是同一个原理。

    随着始恒星的发展与壮大,它磁场所能产生的引力越来越大,尘埃云中的更多的物质进入始恒星的轴空间,并从轴空间向始恒星方向运动。这些物质中的一部分将进入始恒星的大气层,甚至于最终覆盖在始恒星的表面上,成为了始恒星的物质来源和物质补充;剩余部分物质则在始恒星密集的辐射粒子的强大推动力作用下,无法再向始恒星的表面方向运动,最终从始恒星两极上空的轴空间转向始恒星的赤道空间,并向始恒星的赤道延长平面所在区域运动。

    当始恒星轴空间的物质向赤道空间的运动达到了一种较大的规模时,这些物质将对其途经区域中的物质产生较大的推动力,这将使赤道空间中的物质最终无法再向始恒星方向聚集,并与来自于轴空间的物质一起,充斥在以始恒星赤道平面区域为主的赤道空间中,而且,在始恒星第一类磁力线的牵引力作用下,这些物质将在始恒星的赤道平面区域中形成多层次的尘埃环。而在始恒星的赤道空间中,位于始恒星磁场边缘区域的很多物质,却在始恒星的第二类磁力线的牵引力作用下,从始恒星赤道延长平面的两侧向始恒星的轴空间运动着。

    这样,在始恒星磁场的引力作用下,始恒星磁场范围内的很多区域中就出现了大量高速运动状态下的物质,这些物质象水流一样高速运动,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星际物质流或物质流。

    在始恒星磁场的强大引力作用下,始恒星轴空间的各种物质不断的向始恒星方向运动,在始恒星的轴空间就出现了一股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朝向始恒星方向运动的物质流,而这些物质的磁场与始恒星轴空间磁场边缘外侧的尘埃物质之间的引力作用,又使始恒星轴空间磁场边缘以外的部分物质也开始向始恒星方向运动,这就使尘埃云位于始恒星轴空间的部分开始向其内部也就是始恒星方向凹陷,原来处于弥散分布状态下的球团似的尘埃云,最终也变成了一个盘状的尘埃云,即:尘埃盘。

    这时,始星球的磁场整体就象一个苹果那样,位于尘埃云的中心位置上,始恒星的第一类磁力线的牵引力作用,不仅使始恒星发生了自转运动,而且还使始恒星的整个磁场以及磁场范围内的所有物质都发生了围绕始恒星磁轴的公转运动。在这个运动过程之中,由于相邻的第一类正、负磁力线之间或相邻的第二类正、负磁力线之间都在引力的作用下紧紧的贴在一起,但在同时,第一类磁力线和第二类磁力线上还都携带着大量的热粒子,这些热粒子之间的斥力使相邻磁力线之间也出现了斥力。

    这样,当第一类磁力线或第二类磁力线上携带着的热粒子的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相邻的第一类磁力线或第二类磁力线层次之间,或由几个相邻第一类磁力线或第二类磁力线层次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层次与相邻的另一个整体层次之间,就会在热粒子或大量的热粒子之间的斥力作用下相互隔离开来。斥力不仅在两者之间出现了一个第一类磁力线或第二类磁力线的低磁力线分布区,而且,斥力还对每一个磁力线层次或整体层次中的磁力线产生了压力,使其中的磁力线处于压缩状态之中,这一层次或这一整体层次中的第一类磁力线或第二类磁力线的分布密度增大,从而在始恒星的磁场中分别形成了第一类磁力线和第二类磁力线的密集区。

    第一类磁力线在始恒星的赤道延长平面中形成多层次圆环状的密集区,而且,距离始恒星越近,各层次第一类磁力线密集区之间的距离就越近,反之,距离始恒星越远,各层次第一类磁力线密集区之间的距离就越远;第二类磁力线的密集区则在第一类磁力线密集区的影响下,穿过第一类磁力线密集区,并在围绕始恒星磁轴旋转的过程中形成了旋臂,旋臂就是第二类磁力线并不均匀的分布在始恒星周围,而是相互靠拢向两侧或四侧延伸所形成的两条或四条臂膀一样,围绕始恒星的磁轴做横向运动。最终,在始恒星第二类磁力线的横向运动带动了整个尘埃盘都发生了自转运动,尘埃盘也就变成了旋涡状的尘埃盘。

    始星球在尘埃云中的形成,使“天”与“地”从此区分了开来,当始星球发展壮大成为始恒星以后,始恒星的磁场又使这片尘埃云变成了尘埃盘,而在对于世界在这个阶段中所出现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人却早已有过论述,那就是“盘古开天地”的传说。“盘古开天地”,就是在远古时期的物质盘中,天与地开始区分了开来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世界发展历程的认识,已达到了一种较高的水平,因此,中国古人的智慧是不容鄙视的。

九、始恒星的电场

    始恒星内部大规模核反应生成了数量极其巨大的热粒子,这些粒子在始恒星内部大量的生成和积聚,同时还在向外部空间大量的辐射。由于热粒子的密度比正、负电子这类小密度物质的密度还要小得多,它还具有较为明显的电的表象、作用和属性,它实际上也是“电”家族中的一员,即、正电性次粒子,所以,始恒星内部生成与积聚的大量的热粒子,实际上就是始恒星内部的一个强大的正电场,始恒星向外部空间大量的辐射出来的热粒子,实际上就是始恒星在辐射着大量的正电,始恒星也就因此成为了一颗带有强大正电量的正电性星球。

    同时,在始恒星的正极,当数量极其巨大的热粒子从正极内部辐射出来以后,热粒子本身的辐射力、后方其它热粒子的推动力与始恒星正极发出的第二类负磁力线的牵引力,就成为了这些热粒子继续向前运动的动力;而带正电的空间背景物质的阻力与返回始恒星正极的第二类正磁力线的推动力,就共同构成了这些热粒子继续向前运动的阻力。在磁轴区域的超强引力作用下,热粒子从始恒星正极辐射出来以后就会急剧减速。当这些热粒子运动到始恒星正极上空一定距离的时候,热粒子的辐射力就会消耗怠尽。

    这时,虽然这些热粒子在后方其它热粒子的推动力以及从正极发出的负磁力线的牵引力作用下,仍然在向远离始恒星的方向运动,但是,其运动速度却极度的下降了,热粒子在这个区域内的运动速度不仅极大的低于其辐射出来时的初速度,而且,比其运动出这一区域以后被第二类负磁力线加速时的速度还低很多,因此,在热粒子从始恒星辐射出来以后的运动过程中,它首先要在始恒星正极上空的一个距离段中或一个区域中,出现运动速度很低的这样一种运动状态。

    随着后方热粒子不断的向这个区域内的运动,始恒星正极上空这个区域中的热粒子的数量,就会极大的多于始恒星其它所有上空区域,我们可以把这个区域看作是始恒星正极上空的一个热粒子聚集区。同时,因为始恒星磁轴区域的磁力线的所有区域中最为密集,热粒子从始恒星正极辐射出来以后,就会向磁轴外侧偏移运动,所以,热粒子聚集区实际上只是一个环状区域,它就象套在磁轴上的一个立体环,我们可以把始恒星正极上空的这个环状热粒子聚集区,叫做始恒星的正电场。

    始恒星的正电场实际上与原子核正极点附近的正电性粒子辐射区,是从属于不同主体的同一种事物,但是,始恒星的正电场相对的来说是聚集型的,原子的辐射区则是散射型的;在距离方面,始恒星的正电场位于始恒星正极上空大气层外侧的一个环形区域中,这是随着物质整体的质量的增大,其辐射量及其辐射力的增大而使辐射物最密集的区域向远离物体的方向位移后出现的结果,物体或星球的热辐射量和辐射力越大,其正电场与星球表面之间的距离也就越远,反之就越近。但是,因为这个正电场所带的是正电,它在带正电的空间背景物质的衬托下,是常规手段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

    而在始恒星的负极,较为分散而且数量较少的负电性粒子从始恒星的负极辐射出来以后,其本身所具有的运动动力与发出的第二类正磁力线的牵引力,将成为其继续运动的动力,返回负极的第二类负磁力线对它的推动力就成为了它继续向前运 动的阻力,这样,在空间背景物质以及周围热粒子这些正电性粒子的海洋中,始恒星负极辐射出来的这些负电性粒子将以一种比正极热粒子的辐射速度更快的速度,向远离始恒星的方向运动,而且其运动距离比正极热粒子辐射的距离更远,但数量较少的负电性粒子不足以在负极上空形成负电性辐射粒子的聚集区,负极上空也就不会出现或存在负电场。

    这样,始恒星这个巨大的正电体与其正电场一起,就构成了始恒星的一个电场体系,而这个电场体系则与始恒星磁场体系一起,构成了始恒星的一个庞大、完整而且有序的磁电场体系。


wytk-2.gif (489 字节)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力,未经授权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说明  © Copyright  Authors
物理科学探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