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探疑-网友天空-系统观点-韩炳国论文-《时空物质论》--第四章
原子的诞生历程--第二节 原子的形成与发展
《时空物质论》
作者:韩炳国
工作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人民政府
第四章 原子的诞生历程
第二节 原子的形成与发展
一、合原子核与合原子的形成
当正、负极粒子和极中子大量的生成并相互混杂以后,正、负极粒子之间,正、负极粒子与极中子之间,极中子与极中子之间就开始了进一步的结合过程。
当极中子磁场范围内的正极粒子受到极中子的负磁力线牵引力作用后,正极粒子就会向极中子的负极方向运动并与极中子的负极粒子结合在一起;当极中子磁场范围内的负极粒子受到极中子的正磁力线牵引力作用后,负极粒子就会向极中子的正极方向运动并与极中子的正极粒子结合在一起,正、负极粒子与极中子的结合都将使极中子的两极方向及其正、负磁力线分布位置发生变化,而当数量相等的正、负极粒子分别与极中子的负、正极粒子结合在一起后,其整体就变成了由极中子构成的极中子集团;而极中子之间的结合,就会形成极中子链这种并列状态中的粒子组合,极中子之间或极中子与正、负极粒子之间的不断结合,最终都将共同形成质量和体积不断增大的极中子集团,而这个集团整体的磁场也将随着这个整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增大而不断得到增强。
这样,随着极中子集团质量的不断增大,当极中子集团的质量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其正、负电性粒子的大规模循环,将分别对极中子内部的正、负极粒子产生强大的排斥力,极中子集团中的部分极中子的正、负极粒子分开,从而出现了极中子的分裂,在极中子集团的正极附近,就会聚集起大量的正极粒子,形成极中子集团正极区域的正极粒子集团;而在极中子集团的负极区域,则会聚集起大量的负极粒子,形成极中子集团负极区域的负极粒子集团,在两者之间则仍然保留并聚集着大量的极中子。
在同时,极中子的正极和负极辐射出去的正电性粒子和负电性粒子,也将达到足以对其它极中子集团产生排斥力的程度,这将使极中子集团的质量在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形成很多个极中子集团虽然聚集和组成了一个较大的整体,但其中的很多个极中子集团却相互隔离的旋浮在各自平衡位置上的极中子集团群体。
随着极中子集团群体的质量和体积不断增大,极中子集团群体中的极粒子集团都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将使极中子集团群体变得更加紧密。最终,这个极中子集团群体正极区域的正极粒子集团将形成一个或多个正质子,负极区域的负极粒子集团最终将形成一个或多个反质子,两者之间则既有可能形成一个或多个中子,也可能由于粒子集团群体的质量较小的缘故,使这个极中子集团群体中的正、负极粒子全部分开,并分别位于这个集团群体的正极区域和负极区域,从而使这个极中子集团群体变成了一个只是由一正一反两个质子构成的粒子,这个极中子集团群体的中心区域就会没有中子。
由于这些极中子集团群体的第二类正、负磁力线将只产生正、反质子之间的微弱压力,正、反质子之间联线所在的直径区域就成为了极中子集团群体的磁轴,同时,这种极中子集团群体就象是正、反质子与中子结合而成的一种粒子,就象是正、反原子核的混合体,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合原子核。
在合原子核的形成过程中,合原子核内部各种粒子之间的磨擦与碰撞以及磁力线与这些粒子的磨擦,都使合原子核内部的部分粒子不断的从核内被辐射出来。当这些粒子被合原子核的磁力线俘获,并随着磁力线一同向前运动时,其中的一部分中性粒子对、粒子链或团,就会被磁力线俘获并成为合原子核第一、二类磁力线的组成部分,这使合原子核的磁场不断增强;另一部分粒子则在磁力线上相互聚集或向合原子核磁场的外部空间运动。
正质子释放出来的部分正电性粒子以及合原子核磁场俘获的部分正电性粒子,在与反质子释放出来的部分负电性粒子以及合原子核磁场俘获的部分负电性粒子发生碰撞后,将结合成为中性粒子;合原子核辐射出来的部分中性粒子以及合原子核磁场吸收进来的部分中性粒子,这些粒子都将分布或运动在合原子核的第一、二类磁力线上。
由于第一、二类正、负磁力线将分别对负电性粒子和正电性粒子产生牵引力,所以,分布在磁力线上的中性粒子中的正、负电性粒子还将受到第一、二类负、正磁力线的牵引力,即使两者结合在一起并以中性粒子的形式存在着,第一、二类正磁力线对负电性粒子的牵引力,以及第一、二类负磁力线对正电性粒子的牵引力,仍将使这些中性粒子分裂成为独立的正电性粒子和负电性粒子,这将使磁力线上的这些正、负电性粒子不断的在碰撞结合成为中性粒子后,又发生分裂成为正、负电性粒子的现象,并以此种形式发生循环往复的变化。而且,其中的正、负电性粒子还将分别在第一、二类负、正磁力线的牵引力作用下,随同第一、二类负、正磁力线一起向前运动,这将使第一、二类磁力线各个层次中的正、负电性粒子,相互聚集成为一个中性粒子集团或分别聚集成为一个正电性粒子集团和一个负电性粒子集团,或在这两种状态之间变化。随着合原子核质量的不断增大,这些正、负电性粒子集团还将不断的增多和增大,并出现某些相邻第一、二类磁力线层次中的正、负电性粒子相互聚集与合并的现象。
由于合原子核磁力线上的正、负电性粒子集团,就象是一个个的正、反电子那样,在重复着结合成为中性电子集团,尔后又分裂成为正、负电子的过程,虽然这些粒子团并不象正原子中的核外电子那样快速的围绕原子核旋转,但是,这些粒子集团就向分布在合原子核周围的正、反电子或合电子一样,所以,我们可以把这种由合原子核与其外围的正、负电子或合电子组成的整体,叫做合原子。
二、合原子的分裂
合原子形成以后,由于正、负电性粒子在合原子核内部频繁而且大规模的循环运动,将分别对正质子和反质子产生使两者相互远离的推动力,所以,正、反质子之间的结合或正、反质子之间的中子的结合力都将被削弱。最终,就象原子核辐射出来的中子经过十几分钟就要解体或衰变那样,当合原子核内部的正、负电性粒子,对正、反质子的推动力与相互之间的结合力以及磁场对两者产生的压力之和相平衡时,合原子核将变成一个由正、反质子或正、反质子与中子组成的松散结合体,在外部其它粒子的猛烈碰撞以及其它较大震动力的影响下,或在正、反质子所受到的推动力大于相互之间的结合力与压力之和以后,合原子核就会发生分裂。
在合原子核的分裂过程中,合原子核将一分为二,分裂成为正质子和反质子或正、反质子集团与各自的中子或中子集团组成的正、反原子核,同时,正、反原子核还将分别获得与各自质量相匹配的磁力线,并构成各自的磁场。
但是,由于磁力线上分布着正、负电子或合电子,贯穿正、负电子或合电子内部的磁力线,在正、负电子或合电子各自磁场的束缚力作用下,即使正、反原子核已经分开,也会由于正、反原子核的磁力线共同对正、负电子或合电子的引力作用,而使正、反原子的磁场难以分开,这时,正、反原子核只能相互隔离的悬浮于对方的外侧,而两者的磁场却在正、负电子或合电子所在区域中相互纠缠在一起。
随着这种状态的继续,当正原子核辐射出大量的正电性粒子、反原子核辐射出大量的负电性粒子并随同各自的磁力线向核外运动以后,这些正、负电性粒子将分别对负电子和正电子或合电子中的负电子和正电子施加较大的牵引力,这些正、负电性辐射粒子还将分别对正、负电子施加排斥力,这些正、负电性辐射粒子还将分别对正电子和负电子施加排斥力,这些牵引力和排斥力首先将使那些合电子分裂成为正、负电子,尔后使正电子随同附着有负电性辐射粒子的反原子核的磁力线一起向前运动,负电子则随同附着有正电性辐射粒子的正原子核的磁力线一起向前运动。
这时,分别从正、反原子核中辐射出来的正、负电性粒子,在随同正、反原子的发出的第二类磁力线向正、反原子核外部空间运动时,正、负电性粒子对对方的牵引力,将推动正、反原子核向远离对方的方向运动,这种运动使正、反原子核及其磁场在分别携带着负电子和正电子的情况下分裂了开来,正、负电子也就分别在反原子的磁力线和正原子的磁力线的牵引力作用下,开始了其在第一、二类磁力线上的高速运动。这时,在宇宙中就出现了两种具有明显的正、反物质属性的正、反原子。
当合原子分裂成为正、反原子时,两个质量单位的合原子将分裂成为一个正氕原子和一个反氕原子;三个质量单位的合原子,将分裂成为一个正氕原子和一个反氘原子或一个正氘原子和一个反氕原子;四个质量单位的合原子,将分裂成为一个正氘原子和一个反氘原子。
以此类推,少量的大质量合原子则分裂成为由多个正质子、中子和负电子构成的大质量正原子与多个反质子、中子和正电子构成的大质量反原子。而且,在大质量合原子分裂以后,其第一类磁力线在主要携带着正电性辐射粒子的情况下,对质子的引力将大于对中子的引力,因此,质子集团将向中子集团的内侧区域运动,并最终位于整个原子核的中心区域,成为大质量原子核的核心粒子集团。
但是,在元素周期表中,象铀原子或其它一些极大质量类型的原子在合原子的分裂产物中是根本就不存在的,这些极大质量的原子都是在星球形成以后,在星球核心区域巨大的压力和极度高温的条件下通过快速核聚变反应或缓慢核聚变反应的方式生成的。
合原子分裂成为正、反原子以后,正、反原子都向远离对方的方向运动,并分别进入各自的正、反物质空间,正、反物质从此区分了开来,而正、反原子分裂时所产生的震荡效应及其引、斥力作用,则带动和激化了周围合原子的迅速分裂,使合原子的分裂现象首先从某一个区域开始,在一个不断扩大的球壳空间层面上剧烈的发生,并迅速地向周围扩展和蔓延,这使当时以至于现在和以后的正、反物质世界,分别在同一个球形立体空间范围内的不同空间层次中傲然独立的发展和演化着。
三、宇宙、正反物质世界和总星系的概念
在中国古人那里,“四方上下谓之宇,往来古今谓之宙”。“宇”代表前、后、左、右、上、下的延伸,是长度和范围上的无限延伸所包容的无限空间整体;“宙”代表以往、未来、远古、今天等时间上的延伸,是从现在向前无限追溯和向后无限延伸的无限时间,宇宙就是无限空间和无限时间的代名词。
宇宙代表的是物质所处的时空体系,它是绝对无限的总体,它的字面上并不包含物质,而在现代人的观念中,宇宙却是时间、空间和物质等几乎无所不包的一切的一切的含混统一体,这虽然不符合“宇宙”一词的字面含义,但宇宙这个时空体系的引伸意即时空体系所要说明的“物质”这一主体和概念也隐含在其中,否则,宇宙一词将失去意义。
正、反物质世界是宇宙的一部分,它是已经具有正、反属性的物质构成的整体,当正、反物质世界中的部分物质聚集成为星球、星球又聚集成为星系以后,正、反物质世界中的星系整体就分别组成了正总星系和反总星系。
但是,现代天文学却把现在所能探测到的所有星系的总和叫做总星系,虽然我们至今已经探测到了数以亿计个类似于银河系这样的星系,但是,对正物质世界来说,如果仅仅把我们所能探测到的星系总和叫做总星系,而把未被我们探测到的星系排斥在总星系概念范围以外的话,那将使总星系这个概念变得极不准确。所以,我们应当把我们这个正物质世界中的所有星系的总和叫做总星系,把反物质世界中的所有星系的总和叫做反总星系,这才是总星系这个概念的正确含义。
同时,因为我们至今还不知道正、反物质世界到底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也不知道宇宙中的星系到底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所以,我们只能假设,虽然正、反物质世界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着,正、反总星系也在迅速的实现着生长,并且,宇宙还为正、反物质世界及其正、反总星系的发展与壮大提供着充足的空间、时间和物质,但是,正、反物质世界及其正、反总星系始终都是占据有限空间、拥有有限时间、有限物质的有限整体;无论正、反物质世界多么广阔,也无论正、反总星系多么庞大,正、反总星系始终都将是正、反物质世界中的一个星盘,而正、反物质世界则仅仅是宇宙中的一个有限的物质团而已。
四、正反物质世界的分化
对于正、反物质世界中的人类来说,太极粒子是一种具有隐性特征而又具体存在着的粒子实体,它与正、反物质粒子之间存在着很多不同点,它不是正、反物质世界中的任何一种粒子,也不存在于正、反物质世界之中,是另一个空间层次的物质形式。它有密度、有可塑性和弹性、相互之间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粘合力,它就象带有粘性胶膜的橡胶球一样在空间中堆砌、滚动或粘联,它具有极其复杂的性质和表象,它是正、反物质的直接起源体或直接母体,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物质的性质、表象和规律以及变化的机制与原理等,都是太极粒子的性质及由此性质决定的规律在物质世界的表现和发展。
对于人类来说,虽然正、负极粒子是太极粒子分裂而成的粒子,但是,正、负极粒子已经失去了太极粒子的隐性特征和其它一些特征,从而脱离了太极粒子形式并成为了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形式,正、负极粒子之间的结合,也是在正、反物质形式之内进行的,而太极粒子的分裂,则使太极粒子分裂区中的太极粒子的分布密度不断下降。
但是,随着极中子的不断增多,极中子磁场对周围太极粒子的引力,使极中子形成区中的太极粒子的分布密度不断增大,太极粒子之间的碰撞也越来越频繁和剧烈,更多的太极粒子则在这种状态中发生了分裂,产生了更多的正、负极粒子,并结合形成了更多的极中子。当数量极为巨大的合原子形成以后,周围的太极粒子便以更快的速度向合原子形成区内运动和聚集,太极粒子在合原子形成区内的分布密度最终反而超过了其它区域,合原子形成区则因此成为了宇宙中太极粒子最为稠密的区域。
因为,在原子内部,原子核与电子占据的空间极小,绝大部分空间是虚空,所以,当正、负极粒子在太极粒子之间的缝隙中生成并结合成为极中子,正、负极粒子与极中子相互聚集形成了合原子,合原子又分裂成为正、反原子以后,数量极其巨大的正、反原子的磁场,就对其磁场范围内的各种粒子都产生了较大的引力和影响力,使这一区域中的太极粒子与正、反原子本身都受到了较大的压力。
由于正原子的外层表面区域由负电子占据着,它的外部表面表现为带负电,它与太极粒子的正极粒子之间相互吸引;反原子的外层表面区域由正电子占据着,它的外部表面表现为带正电,它与太极粒子的负极粒子之间相互吸引,所以,在较大的压力作用下,正原子最终被压力作用推动着进入了这一区域中的太极粒子的正极粒子整体形成的正物质空间内部,进而在这个正物质空间内部形成了正物质世界;反原子则在压力的作用下进入了这一区域中的太极粒子的负极粒子整体形成的反物质空间内部,进而在这个反物质空间内部形成了反物质世界。
为了方便今后的研究,我们可以把正物质世界所在的这个空间层次或空间形式,叫做第一空间,把反物质世界所在的这个空间层次或空间形式,叫做第二空间,而太极粒子之间的空隙空间,就成为了与第一、二空间相并列的第三空间。
由于太极粒子在正、反物质世界所在区域内的致密分布,相互之间几乎都被紧紧的压在了一起,在太极粒子之间近似于不存在缝隙空间,第三空间也就变成了一个层面,同时,由于太极粒子极其微小,空间中的太极粒子的正、负极粒子就象极其均匀并且致密的分布在空间中的黑、白点一样,黑点组成了一个体系,白点则组成了另一个体系;正原子与太极粒子的正极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大于对负极粒子的作用力,反原子对太极粒子的负极粒子的作用力大于对正极粒子的作用力,正原子最终进入了太极粒子的正极粒子组成的体系之中,反原子最终进入了太极粒子的负极粒子组成的体系之中,两个体系还并列而又重合在同一立体区域之中,几乎互不妨碍,所以,正、反原子不需要穿过第三空间就可以实现它们分别在各自空间层次内部的运动、发展与变化,这是太极粒子这种特殊物质形式的存在,促成了正、反物质世界在同一立体区域中的不同空间层次中的形成。
这样,当正、反原子分别进入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以后,在宇宙中就出现了正、反物质空间层次之间的区别,空间中的太极粒子的正极粒子所构成的体系的整体,就成为了正物质世界的空间背景物质或空间背景;太极粒子的负极粒子所构成的体系的整体,就成为了反物质世界的空间背景物质或空间背景,而太极粒子的正、负极粒子结合面空间区域,实际上就成为了隔绝正、反物质世界的空间屏障,但它在正、反物质世界之间极为关键的联系作用,又使它辩证的成为了正、反物质世界的统一介质和联系物。
在一般情况下,正、反物质都无法从各自的空间中进入第三空间,只有在极其特殊的因素影响下,正、反物质才有可能进入第三空间,但第三空间不会对进入其内的正、反物质产生较大影响,第三空间中的物质的状态及其时间的表现,应该与第一、二空间迥然不同。
正、反物质世界分别位于太极粒子构建而成的正、反空间中,两者实际上是并列或平行的,在第一、二空间中的大量正、反物质分别形成了正、反星球,正、反星球又分别形成了正、反星系以及正、反总星系的过程中,正、反总星系实际上始终都在同一个立体区域内的不同空间层次中进行着,正、反物质世界实际上就成为了太极粒子的襁褓中的两个孪生兄弟,而正、反物质世界则与两者所在的空间中的太极粒子占据的立体区域相重合着,三者则又与本质物质相互重合。即便如此,正、反物质世界仍然在太极粒子世界的内部顺利地运动、发展和变化着,而太极粒子却基本上并不参与正、反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和变化,这就是空间层次的表现,它虽然是事实存在的,但空间层次的分布及其相互重合的实际存在方式中,却蕴藏着极为深奥的原理。
实际上,即使我们今天已经掌握了极其丰富的宇宙知识,但是,对于正、反物质世界的存在问题仍然还存在着很多争议,尤其是还有很多人由于无法找到反物质世界,所以就对反物质世界的存在提出了置疑,相信反物质世界存在的人却无力反驳,从这方面情况看,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还是极为浅薄的,而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古人早在《太极图》中就已经用“五行,一阴阳少”这句话来肯定正、反物质世界的分别存在这个事实了。
其实,五行就是具有金、木、水、火、土这五类物质表象的原子,而“五行,一阴阳少”,指的就是正原子中的阴性物质(+)多于阳性物质(-),即:正原子中的正电性物质多于负电性物质的意思。同时我们还推测出,既然有“一阴阳少”,就会有“一阳阴少”,它是“一阴阳少”的延伸意。就是说,反原子中的负电性物质多于正电性物质,这证明中国古人在以阴阳来论述宇宙时,早已对正、反物质世界的分别存在有了极其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而在正、负极粒子的质量几乎绝对相等,合原子又一分为二生成了正、反原子的情况下,正、反物质世界的质量是否相等呢?
在正、负极粒子碰撞结合的过程中,它们释放出了一定数量的微粒子,在正、反物质分化以后,正微粒子大部分随同正原子进入第一空间,成为了正质子新陈代谢的主要对象;负微粒子大部分随同反原子进入第二空间,成为了反质子新陈代谢的主要对象,而且,第一、二空间中的中子所吸收的部分正、负微粒子的质量也不会完全相等。
这样,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会造成微粒子的质量在正、反物质世界中的不均匀分配,而且,很多合原子也并非全都绝对平均的分裂成为质量完全相等的正、反原子,所以,这就决定了正、反物质世界的物质质量肯定会有所不同的结局,但是,宇宙是平衡的,正、反物质世界的质量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
另外,由于正、反物质世界同时存在于同一立体区域内的太极粒子内部,第一、二空间是并列、重合与相互联系的,太极粒子本身就传递着第一、二空间之间极其微弱的影响力。对于正、反物质世界中的小质量物体来说,相互之间的引力或影响力极其微弱,几乎无法表现出来;对于那些大质量物体尤其是正、反物质世界中的巨大星球来说,这种影响力的净值将增大到足以使第一、二空间中的巨大星球都基本上分别位于相同的区域和位置上的程度。这就是说,正、反物质世界中的星球基本上都向对方的影子一样分布在空间中,但也并不是正、反物质世界中的所有物体都绝对位于相同的位置上,正、反物质世界的情况也不会完全相同,这就决定了正、反物质世界的状况将在有所差异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星球的位置及其情况将会极为相似。
五、正反空间的关系
由于第三空间的存在,它隔绝着两者之间的联系,所以,第一、二空间之间在通常情况下是不能互见、相感或相通的,在第一空间中不能看到第二空间中的物体;在第二空间中也不能看到第一空间中的物体;即使是存在于太极粒子内部的正物质世界和反物质世界中的人们,也无法看到太极粒子的整体,我们只能看到我们这个正物质世界所在的空间背景物质,即:正电的海洋;反物质世界中的人们也只能看到他们所在的空间背景物质,即:负电的海洋。
但是,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告诉我们,正、反物质之间或两者与太极粒子之间都必定存在着这样那样和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在第三空间把第一、二空间隔绝了开来的同时,太极粒子就必然要在正、反物质世界之间发挥传递信息和勾通与联系的作用。而且,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当正物质世界或反物质世界中的某些物质的特殊状态对太极粒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太极粒子发生了某些特殊的变异现象时,作为正、反物质世界之间空间屏障的第三空间就会变得透明起来,从而使第三空间成为了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中的各种事物之间可以在某些区域内实现互见和媒介。
1931年,在美国的一家电力公司中就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当这家电力公司的一部发电机中的一台主机的蒸气锅炉达到了最大工作负荷的时候,这台机器就象即将要发生一次大爆炸那样发出了令人感到恐怖的声音,就在人们用恐怖的目光看着这台机器的时候,突然,在汽轮机上方开始出现一片云雾,而在这片云雾中,却突然出现了一个清晰可见的女人,这一奇观持续了20多秒钟,这种现象令在场的人们惊诧不已。而在另一个事件中,当一名摄影师把他所拍摄的城市夜景底片进行冲洗时,却得到了几个人正在跑步时的像片。
对于这些现象来说,有人认为,在两个重叠式世界形成时,将它们复合为一体的相互作用力极大,各种物质高度混杂在一起,进而形成统一的世界。后来,宇宙发生了膨胀,物质密度下降,引力衰减,从而形成了两个实际上互为独立的世界。也就是说,完全可能在同一立体空间内存在一个与我们毗邻的平行世界,它可能与我们的世界完全相像,也可能与我们的世界截然不同。尽管物理定律相同,但毗邻的两个世界中的现实条件却不相同,这两个世界早在很久以前就各霸一方了。
虽然以上这两则事件是否属实还有待于进一步核实,但是,在理论上是应该存在着与我们这个正物质世界相对应的反物质世界的,而且,很多事实也都在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同时,这些现象的事实存在,也使我们了解到,只要我们掌握了相应的科技手段之后,实现正、反物质世界的互相了解与沟通,将不再是梦想。
阴阳属性或正、负属性的分化,是物质由单一形式向复杂多样的形式的发展,如果物质没有这种变化的性质以及这种性质所决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物质就会始终保持单一和僵滞的状态,正、反物质形式也就无从形成,正、反物质世界的发展则更是无从谈起。
稳固的物质粒子和僵滞的物质形式,是无法组织起具有无限活力和变化性质的正、反物质世界的,不会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也无法成为正、反物质形式,所以,我们要认识到物质的本质,把现实物质与其本质统一起来,了解、认识和掌握物质的存在历程及其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太极粒子,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无限空间之中的阴阳合粒子形式,它是物质世界的直接起源物,而占据着同一立体空间区域的正、反物质世界,则象是一个双胞胎,两者既占据着同一立体区域,又独立的存在于各自的空间体系和空间层次之中,两者所构成的整体的整体形象,实际上就象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太极,所以说,太极分裂生成了正、反物质,正、反物质又形成了正、反物质世界,而正、反物质世界的整体模型,又与太极粒子的形象完全相同。
六、总根源的来源与总发展的归宿
物质都是在沿着一条循环往复的路程,极有秩序和规律的从静止到运动,又从运动到静止的实现着各自的发展与变化。正、反物质世界经过极其漫长的时期从生成走向毁灭,又在经过极其漫长的时期之后,又重新开始其纷繁复杂的发展与变化 历程,我们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循环不已,主宰这个世界的就是物质及其本性,而物质本身及其本性是永恒不灭的,它是一切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之所以存在的根源。
在对于物质世界的循环与发展的认识及其可知性方面,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就有过这样的一段论述:
“至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常也。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公,没身不怠。”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虚无和静止的状态,是物质世界的终极根源和本原状态。能够保持恬静的状态,就是没有偏离世界的本原状态。万物都在运动、发展和变化,我因此就发现了它们回归本原状态的历程。万事万物纷繁复杂、为数众多,都在遵循着各自的性质、按照自己的方式、经过各自的历程、在回归其各自的本原,那就是寂静和静止。
向寂静和静止的方向发展并达到寂静和静止的这种状态,是万物循环与发展的前途和归宿,从起点到终点,又从终点回归到起点,这样的循环是自然世界永恒发展的不变规律。能够认识这个规律中的道理,就是明智,明智的人就能够达到明察事理的境界;能够认识自然发展的规律,就可以接纳、包容和容忍一切,并能够公正的对待身边的一切人、事和物;公正是天地间最高尚的品德;但公正这种最高尚的品德,也只是世界发展与变化过程中的规律性的自然表现;世界的规律性的自然表现,又来源于天地的根源“道”具有表现出这种规律的性质;天地之所以长久,“道”之所以永恒,就是因为它所具有的这种公正不偏私的自然本性。认识和掌握了“道”的本性,明确地认识“道”的存在、作用及其内部蕴藏中的道理,并遵从“道”的法则,效法“道”的运作,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任何人都会在顺应自然的情况下得到好处,从而终身都不会有什么危险。
实际上,广大无边的宇宙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物质,它以自己为本、以自己为根,从而成为万事万物的本质本体和本源。它隐而不见,却以存储着巨大能量为事实和特征,是它在本质以外的变化,使物质世界逐阶段、逐形态的向前发展着。
在各种形态之间转化和发展,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性质的具体表现。对于世界的发展历程来说,本质物质作为一种纯能量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最古老、最原始、最端源的终极根源,而能量物质作为一种具有极为活跃的性质的事实存在着的物质,它与它的性质就是物质世界存在、运动、发展与变化的根源动力和原因。
所以,在能量物质所具有的动力的作用下,充斥于无限宇宙之中的本质物质才能够生成无极粒子,而无极粒子又构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无极粒子世界。无极粒子在进一步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中,在粒子世界,则成为了无极粒子压缩体、太极粒子、正负极粒子、极中子、合原子、正反原子、星球、星系以及正、反总星系这些具有微观粒子形态和宏观粒子形态的终极根源粒子,而本质物质则成为了物质世界和粒子世界中的一切物质和粒子的统一的终极根源和终极来源。
在古哲人的理论和思想范畴中,现实物质世界中的物质都根源于本体,本体就是本质实体、根源质体或母体的意思。就现实物质的本体来说,现实物质的所有本质实体、根源质体或母体,都是现实物质的本体,但现实物质的本体在其发展历程中并非是以一种形态存在的,所以,现实物质的本体并非只有一种形态,根据本体的发展历程可知,本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态或类型:
一级本体是道或本质物质;二级本体是无极粒子;三级本体是无极粒子压缩体;四级本体是太极粒子;五级本体是正、负极粒子和极中子;六级本体是合原子。
同时,物质世界的总体大循环规律又将表明,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现在或以后还有可能相似的发生,但是,无论物质世界如何运动、发展和变化,都逃不出它的根源本性、规律与根源发展框架及其极限表象,无论物质世界如何循环与发展,各种物质形态都将遵循其反方向发生与发展规律,在极其漫长的循环周期之中,从其周期之始直至周期的终结,都遵循着这些规律。当物质在运动、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完成了一个总的大循环之后,物质最终都将回归或恢复其总体系的出发点、即本质物质的状态中去,这就是物质世界总发展的归宿。
这就是说,正、反物质的产生是由无到有、而且是由少到多、一点一滴的发展起来的;其中的星球、星系、以至于总星系的生长都是这样。然而,对于正、反物质世界或正、反总星系将要向什么方向发展和变化,最终,物质由什么形态回归到正负极粒子、太极粒子直至本质物质,物质世界会形成怎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运动与发展的封闭式轨道,我们都将很难知道,对于物质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推测与分析,是非常困难的。
也许,正、反物质正是处于宇宙发展周期内的中心期,当总星系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发展时期后,形成时期最久远的总星系的中心区域的星球和星系中的物质,就会由于正、负粒子之间结合力的衰竭而使正、反总星系中的星球开始崩溃和瓦解,从而衰变并引起正、反物质世界中的正、反物质的整体大衰变,正、反物质之间相互中和,从而最终衰变成为太极粒子、太极粒子也将蜕变成为中性极粒子、中性极粒子还将蜕变成为无极粒子、直至回归到本质物质之中去。从而完成了它的一次大循环。然而,这只是物质大循环过程的一个总周期的完成和终结,而在极其漫长的时期过后,本质物质又将开始新一轮的发展与变化。
可以说,无极粒子世界、太极粒子世界、正反物质世界和正反总星系的每一次形成与发展,都是有始有终,就象人的生与死,它们都将经历一次生与死的循环,但是,本质物质的存在是无始无终的,无论物质世界有过多少次轮回或有过多少次枯荣,从本质物质到正、反总星系,又从正、反总星系向本质物质的回归,都将是总根源的来源与总发展的归宿的循环。
以前关于道或本质物质、无极粒子、无极粒子压缩体、太极粒子、正负极粒子、极中子、合原子与正反原子情况的推理和论述,都是依据现实物质的情况和以中国古人所提示的一些方法为基础,都是人为推导出来的结果。它首先是一种假说,其次也未必就不是历史事实,无论怎样,都将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点滴的帮助,其内容的正确与否,是需要科学来证实的。
遵循实用性原则,具备坚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民族性格。古人认为,在探索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时,务必要真正的追巡到造化万物的根本,即、具体的本原、本体和它的本质规律。所以,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竭尽全力地运用华丽的词藻和动听的语句去论述那些难以考究的东西,那将是一种华而不实的虚伪,它将使科学失去纯朴的本质,而人为的对虚无飘渺的事物强加修饰,不仅不能令人信服,还会招致人们的反对。
因此,我们对正、反物质之前的物质形态只是参照某些古今宇宙论的内容,作适当的推测和述说,这不仅将有利于我们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所积奠起来的巨大知识宝库,使之为人类的发展服务,使我们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更加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为人类的科学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而且,还将使我们的科学理论体系逐渐地拥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和条理,为我们进一步揭开宇宙奥秘铺路搭桥。
从此以后,我们将只是对于正物质世界进行研究,而反物质世界中的现象则基本上与正物质世界相同,认识和掌握了正物质世界,就等于掌握了反物质世界,只要在涉及到正、反物质世界中的正、负属性时,将其正、负号进行互换就可以了,所以,今后的研究范围只在正物质世界之内,反物质世界的事情将被归入无需研究的范围之内。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力,未经授权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说明
© Copyright Authors
物理科学探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