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探疑-网友天空-系统观点-韩炳国论文-《时空物质论》--第四章
原子的诞生历程--第一节 极中子及其磁场的形成
《时空物质论》
作者:韩炳国
工作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人民政府
第四章 原子的诞生历程
第一节 极中子及其磁场的形成
一、极粒子的概念含义
当部分太极粒子首先在一个空间区域内开始了分裂,并在宇宙中同时出现了数量相等的正、负粒子以后,在宇宙中就形成了一个太极粒子的分裂区,而正、负粒子的出现,则拉开了正、反物质发展和演化的序幕。
因为,宇宙是无限空间和无限时间的代名词,由于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宇宙中到底有多少个区域内的太极粒子发生了分裂,所以,宇宙中既有可能只有一个区域内首先发生了太极粒子的分裂,也有可能在多个甚至无限个区域内同时或先后发生了太极粒子的分裂;如果是有限区域内的太极粒子发生了分裂,那么,宇宙中发生了分裂的太极粒子就是有限的;如果是无限个区域内发生了太极粒子的分裂,那么,宇宙中发生了分裂的太极粒子就是无限的。这样,我们就只能假设宇宙中只有一个区域内的太极粒子发生了分裂,并开始向周围迅速的蔓延,并同时假设宇宙至今也就只有这一个太极粒子分裂区,这样,宇宙中发生了分裂的太极粒子的总量就是有限的,并在以这个发生了太极粒子分裂的区域作为宇宙中心的前提下,展开我们对宇宙的研究。
当某个区域内的太极粒子发生了分裂以后,其周围更大空间范围内的太极粒子也受到了影响,并相继发生分裂,形成了太极粒子的分裂区,而且,其范围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和越来越大的规模不断的向周围更大空间范围迅速扩展和蔓延,而这个首先发生了太极粒子分裂的区域,也就成为了整个宇宙的中心。
太极粒子分裂成为正、负粒子的时候,正、反物质世界在当时的空间中还未形成,虽然正、负粒子还不是从属于正、反物质世界中的粒子。但是,由于这些正、负粒子中的一部分形成了以后的正、反物质世界,所以,即使这些正、负粒子并未存在于正、反物质世界的空间层次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看成是正、反物质世界的粒子。
但是,由于在这些粒子之间的碰撞过程中,又产生并释放出了一些更加微小的粒子,即、辐射粒子,而这些更加微小的辐射粒子也是现实世界中的成员,这样,正、负粒子就不再是能够构成所有现实粒子的粒子了,两者都不是世界上最小的粒子,无极粒子、太极粒子及其正、负粒子都不是古希腊原子论中的那种“原子”,对于古原子论中的“原子”的研究应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如果说有,那也应该把“原子”区分为“正原子”和“负原子”,两者都存在于正、负极粒子释放出来的那些辐射粒子中。
由于这些正、负粒子先于正、反物质世界中的其它一切粒子而存在,正、反物质世界中的一切物质还都来自于它们,它们是单独存在而且分别具有正、负属性的粒子,是正、反物质以及正、反物质世界的基础,两者是正、反物质类型中的最早端源粒子,而且,正、负粒子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等都基本相同,两者比杂乱的辐射粒子更具有代表性,所以,我们把这些先于正、反物质世界中的其它一切粒子而存在并生成了正、反物质世界中的一切粒子的这种具有正、负属性的粒子,叫做极粒子或分别把两者叫做正极粒子和负极粒子,它是正、反物质类型中最早产生的两种粒子的意思,这将使我们对于正、反物质的研究,变得更加方便并具有较强的条理性和完整性,它将使我们对于正、反物质中的极粒子的概念有一个明确而又具体的认识。
二、极中子的形成
太极粒子的大规模分裂,使正、负极粒子的数量迅速增加,正、负极粒子在太极粒子分裂区内与太极粒子相互混杂,其中的正、负极粒子在分离时虽然距离极小,几乎位于同一个点上,但是,由于两者分离后没有相互联接的接触面,也没有中介物来传递异性极粒子之间的引力,所以,正负极粒子分离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同一太极粒子分裂而成的正、负极粒子在相互远离的运动过程中,会与周围其它极粒子之间发生碰撞现象,同性极粒子之间发生碰撞时相互排斥尔后远离并沿着各自的方向继续向前运动;异性极粒子之间相互碰撞时则会相互结合成为另一种形式的中性合粒子,因为它由一正一负两个极粒子组成,是正、反物质形态中最初形成的中子类型的中性粒子,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极中子。
宇宙中的所有极中子的质量、体积和密度都是基本相等的,它在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将产生一些比极粒子的质量、体积和密度还要小得多的辐射粒子,所以,极中子的“极”字,是最早、最先和最初的意思,极中子的含义则是最早、最先和最初由正、负粒子直接结合而成的具有正、反物质中的中子形式的中性合粒子的意思。
同时,在正、反物质粒子的构成中,由正、负极粒子结合而成的极中子的分布极其广泛,数量极其巨大,是正、负极粒子和极中子的不同组合才形成了各种各样而又极其复杂的粒子组合,进而形成了千变万化、奥秘无穷的物质世界,世界万物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所以,在这方面情况看,极中子与正极粒子和负极粒子一起,实际上就成了构成正、反物质世界的三种基本粒子,而这三种粒子的发展历程,则与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思想极其紧密而又微妙的吻合着。也许,我们运用现代科学理论的论述方法对世界发展历程的分析、研究与论述,仅仅是对中国古人的世界发展认识观的一种解释。
此时,我们这些拥有现代文明的现代人,已经到了端正对待古人思想和理论的态度的时候。直到现在,我们的理论才刚刚与中国古人的部分超时代思想和理论衔接了起来,而对于深邃博大的中国古文化或世界古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则将为我们的科技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三、极中子磁力线的形成
正、负极粒子结合成为极中子的过程几乎是在瞬间内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正、负极粒子之间相接触所产生的结合力,使两者之间以极高的加速度向一起靠拢,随后又会发生多次的反弹,使两者的部分接触面之间又发生了多次的碰撞,正、负极粒子内部和外表的一些物质,则在这种剧烈的震动和碰撞中被激发成为了在质量、体积和密度等方面比极粒子更小的粒子,并以辐射粒子的形式从正、负极粒子的表面释放出来。由于这些粒子比极粒子小得多,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微粒子,并把带正电的微粒子叫做正微粒子,把带负电的微粒子叫做负微粒子。
当这些正、负微粒子从正、负极粒子内部释放出来以后,正、负极粒子接触面附近的一些正、负微粒子又在运动过程中以一正一负的顺序相互结合了起来,形成了多条由正、负微粒子构成的粒子链。
在正、负微粒子链产生的同时,这些微粒子链仍然在沿着正、负极粒子结合面区域以极快的速度向远离极中子的方向延伸和运动着。随着这种运动的继续,存在于正、负极粒子结合面区域的正、负微粒子链,受到了正、负极粒子同时施加给它的压力,这种压力最终将转变成为对这些微粒子链的束缚力,它使各条微粒子链在正、负极粒子结合面区域就象长出了根一样,当微粒子链向远离极中子的方向延伸和运动时,与极中子联接着的链根对极中子外部的微粒子链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拉力,在拉力的作用下,正、负微粒子链则发生了反弹运动现象。
在不断的反弹运动过程中,两条正、负微粒子链前端或一条正、负微粒子链两端的正、负微粒子之间,就会结合成为一条封闭式的环形链圈,它穿过极中子内部的正、负极粒子结合面区域,成为了一种必须经过极中子内部的封闭微粒子圈;同时,从正、负极粒子结合面向外均匀扩散运动的正、负微粒子也形成了这样的一些封闭的微粒子圈,但这种微粒子圈并不经过极中子的内部,而是在经过极中子内部的那些微粒子圈的作用力影响下,以多层次同心圆的方式分布在正、负极粒子结合面的延长平面上。
由于这种正、负微粒子圈在运动过程中,能够对运动途径中的其它粒子产生引力或磁力,所以,这种正、负微粒子圈实际上就是极中子的磁力线。
四、极中子磁场的形成
极中子是由正、负极粒子构成的中性粒子,它是一种具有最为明显的两极分化的粒子,如果把它看作是一颗星球的话,那么,其正、负极粒子结合面及其延伸所形成的平面,就是极中子的赤道面;正、负极粒子结合面的中心点,就是极中子的质量中心点,即、质点;垂直于赤道面并经过极中子质点的一条直线,就是极中子的地轴;地轴与正极粒子外部表面相交的一点,就是极中子的正极点;地轴与负极粒子外部表面相交的一点,就是极中子的负极点。
在极中子磁力线形成以后的初期阶段中,极中子的磁力线并非象原子或星球的磁力线那样分布,必须经过极中子内部的磁力线,最先都分布和运动在极中子的正、负极粒子结合面区域以及极中子外部周围的一定区域内,这类磁力线就是极中子的第二类磁力线,这时的第二类磁力线,其正、负属性还未分化开来,在惯力以外还未拥有其它运动动力;而那些不经过极中子内部的磁力线,则都分布在极中子赤道平面上,这类磁力线就是极中子的第一类磁力线,因为第一类磁力线的正、负属性不受极中子和第二类磁力线的影响,所以,第一类磁力线从其形成的同时,其正、负属性就已经分化了开来,其运动动力首先来自于其本身原有的惯力,尔后就主要来自于成对的正、负第一类磁力线之间的牵引力了,同时,极中子与星球不同,在极中子的内部不存在第一类磁力线。
在正、负极粒子结合成为极中子的初期阶段中,极中子处于较为剧烈的运动状态之中,它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当极中子拥有了自己的磁力线以后,在极中子的正、负极粒子对第二类磁力线的正、负磁粒子的引力和斥力的共同作用下,第二类磁力线将在经过正、负极粒子结合面时的震荡运动过程中向两侧偏移,并在正、负极粒子内部挤出各自的运动通道,这就使第二类磁力线最终将运动到与正、负极粒子结合面相垂直或近似垂直的区域中去,并在极中子地轴所在区域集中较多的第二类磁力线,并形成了极中子的磁轴。
同时,正、负极粒子对第二类磁力线中的正、负磁粒子的引力与斥力,将使相邻第二类磁力线出现正磁力线与负磁力线的分化,原本是圆环状的一条磁力线或磁力圈,也在经过极中子质点的过程中,与另一条第二类磁力线合并成为一条第二类磁力线,即:第二类磁力线由最初的“0”字形磁力线,发展成为了“8”字形磁力线,这是宇宙“一切事物都将向平衡状态的方向发展”这个法则作用下的结果,它使第二类磁力线在极中子内外部空间的分布状态实现了平衡。
这样,分布在极中子赤道延长面上的第一类磁力线,就与各条第二类磁力线所在的各个平面相互垂直,从而构成了由极中子第一类磁力线与第二类磁力线共同组成的磁力线网络体系,这个磁力线网络体系,就是极中子的磁场。
五、极中子与其第二类磁力线之间的相互影响
极中子的第二类磁力线进入正、负极粒子内部并形成了磁轴以后,第二类磁力线在极中子外部空间返回极中子的正极粒子内部时,它的正磁粒子将受到正极粒子的排斥力,但负磁粒子则受到了正极粒子的牵引力,牵引力大于排斥力,负磁粒子后移的幅度大于正磁粒子,并与后方的正磁粒子组成一个磁粒子对,返回正极粒子内部以后的磁力线也就首先变成以负磁粒子为首的负磁力线;当其从正极粒子内部运动到负极粒子内部时,其中的负磁粒子将受到负极粒子的排斥力,正磁粒子则受到了负极粒子的牵引力,牵引力大于排斥力,正磁粒子在负极粒子内部的位置就要后移,并与后方的负磁粒子组成一个磁粒子对,进入负极粒子内部的磁力线,就变成了以正磁粒子为首的磁粒子对组成的正磁力线。
当第二类磁力线脱离负极粒子即将向负极粒子外部空间运动时,其中的正磁粒子将受到与之相接触的负极粒子物质的牵引力,这时,其中的正磁粒子的位置就要后移,并与后方的负磁粒子组成一个磁粒子对,这样,脱离负极粒子向极中子外部空间运动的磁力线,就变成了以正磁粒子为首的正磁力线,在没有其它作用力影响的情况下,这种磁粒子组合状况将保持不变。
这就是说,从极中子负极发出的第二类磁力线,在其发出以后就变成了正磁力线,直至返回极中子的正极、进入正极粒子内部并通过正极粒子内部与负极粒子接触之前,它都是正磁力线;当其通过正极粒子内部进入负极粒子内部以后,直至它从负极发出为止,它都是负磁力线。从正极发出的磁力线则正好与此相反,在其从正极发出以后,它就变成了负磁力线,这种状态直至其返回负极并通过负极粒子内部进入正极粒子内部为止,都不发生改变;当其通过负极粒子内部进入正极粒子内部以后,它就变成了正磁力线,直至从正极发出为止都不发生变化。
这样,由于极中子的第二类磁力线在正、负极粒子的影响下,出现了正、负属性的区别,进而在相邻第二类正、负磁力线之间牵引力作用下,使第二类正、负磁力线都具有了运动动力,所以,第二类磁力线就开始了它在极中子内外部空间的高速运动过程,并对极中子内部的正、负极粒子产生了影响。
返回极中子正极并经过正极粒子内部的磁力线是正磁力线,它对正极粒子的推动力使正极粒子受到了压力;经过负极粒子进入正极粒子内部的也是正磁力线,它对正极粒子的推动力则使正极粒子受到了来自于负极粒子方向的压力,两种作用力都使正极粒子受到了较大的压力;负极粒子也是一样,它受到了返回负极并经过负极粒子内部的负磁力线以及从正极粒子内部运动而来的负磁力线共同产生的较大压力。
六、极中子与太极粒子的区别
极中子和太极粒子都是正、负极粒子的结合体,但两者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极中子是太极粒子分裂成为正、负极粒子后,正、负极粒子结合而成的新粒子,它还在相互结合的过程中释放出了一部分微粒子,正、负极粒子结合而成的极中子的质量和体积都要小于太极粒子;在极中子释放出去的部分微粒子形成了极中子的磁场以后,极中子就能够通过自身的磁场对更大范围内的其它粒子施加作用力了,这种作用力将使极中子具有吸收其磁场范围内的微粒子的能力。当极中子吸收了部分微粒子以后,它的质量和体积就会增大或使它的磁场强度,这不仅形成了极中子吸收外界微粒子与辐射自身微粒子的物质循环体系,而且,还形成了极中子磁场中的磁粒子的消耗与补充体系。
而对于太极粒子来说,虽然它也是正、负极粒子的结合体,但是,太极粒子不是由正、负极粒子直接结合而成的粒子,它的正、负极粒子是在无极粒子压缩体之间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发生了正、负属性变化后的产物。同时,太极粒子还是一种没有磁场的中性粒子,如果太极粒子之间不出现直接接触的情况或不出现通过周围其它粒子传递的间接接触的情况,那么,不接触的太极粒子之间就不会发生相互之间的任何影响,而且,它即不吸收微粒子也不释放微粒子。
因为太极粒子不是正、反物质形式中的物质类型,不具有正、反物质的性质,它与极中子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同,所以,太极粒子与极中子就成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形式,而极中子则成为了现实世界各种粒子的根源粒子。
太极粒子是正、负极粒子的直接母体,并且是正、反物质世界的根源物质,但它不是正、反物质世界中的任何一种物质,而太极粒子分裂而成的正、负极粒子也一样不能再进入太极粒子形态和太极世界中去了,而极中子及其磁场的形成,则对太极粒子的运动产生了影响。
随着极中子及其磁场的形成,周围空间内的太极粒子也会受到引力,并向形成了大量极中子的区域运动和聚集,这一形成了极中子的区域内也就聚集了较为密集的太极粒子,太极粒子的分布密度不断增大,而且还使太极粒子之间的磨擦和碰撞变得越来越剧烈,这一区域中的太极粒子开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分裂成为正、负极粒子,并促进了更多的正、负极粒子之间结合成为了更多的极中子。
对于后来形成的正、反物质世界来说,正、负极粒子失去了太极粒子的隐性特征和其它一些特征,正、负极粒子之间的再结合,也是在正、反物质形式之内进行的,它们已经脱离了太极粒子形式,从而成为现实物质形式中的粒子,但其所能表现出来的特征、特性和规律等,都已经在太极粒子形成之时,就已经拥有了。
七、正反物质世界的基础粒子
太极粒子是正、反物质由以产生的根本,但是,它不是正、反物质世界中的任何一种物质,它不存在于正、反物质世界之中,是另一个空间层次中的物质形式。
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物质形式,太极粒子分裂后,产生了单独存在的正、负极粒子,太极粒子成为了正、负极粒子的母体,而正、负极粒子是正、反物质世界中最初产生的物质,两者是一切正、反物质之所以能够形成的基础。因为正、负极粒子不是正、反物质世界中最小的粒子,正、负极粒子也就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本粒子,所以,我们只能把正、负极粒子叫做正、反物质世界中的基础粒子。
同时,在所有现实粒子中,由正、负极粒子结合而成的极中子的分布极其广泛,数量极其巨大,其数量和质量与单独存在的正、负极粒子之和不相上下,这样,在数量和类型上看,正极粒子、负极粒子与极中子,实际上就成为了现实物质世界的三种最基本的基础粒子,是正极粒子、负极粒子与极中子之间的不同组合,逐渐地发展演化,形成了各式各样而又极其复杂的粒子组合,这些粒子组合就是各种各样的现实粒子,各种各样的现实粒子则共同组成了我们这个千变万化、奥秘无穷的世界。
通过对本质物质或“道”生成了无极粒子、无极粒子的压缩体发生了阴阳属性的分化、无极粒子压缩体发展而成的太极粒子分裂生成了三种基础粒子、三种基础粒子又生成了现实世界中的万物这个全过程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与道家思想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思想,极其紧密的吻合着。
其实,这就是我们运用现代科学理论的论述方法,对中国古人关于世界万物生成与发展的根源、途径和过程等极其深奥的论述的初步解释和破译。此时,作为具有现代科学文明的现代人,才真正的与中国古人的超时代理论思想相互衔接了起来,而这种对于先人智慧的继承和发扬,将促进人类科学的不断发展与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八、极中子的新陈代谢
极中子是一种最初始而又极其微小的由正、负极粒子构成的合体粒子,它也是所有粒子中最早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粒子。
在正、负极粒子碰撞结合成为极中子的过程中,很多微粒子从正、负极粒子内部释放了出来,其中的一部分形成了极中子的磁场;剩余部分则辐射到了空间之中;而且,第二类磁力线与极中子的磨擦,也会使极中子内部的部分物质被激发成为低密度的微粒子,并辐射到极中子的外部空间中去,这将使极中子成为一种内部存在较多通道的粒子体。
同时,在极中子第二类磁力线的循环运动中,返回正极粒子内部的正磁力线将从极中子外部空间携带着部分负微粒子进入极中子的正极粒子内部。随着进入正极粒子内部的负微粒子质量的不断增大,正极粒子内部的负微粒子之间的排斥力,使正极粒子内部的负微粒子不断的向负极粒子内部运动,这些负微粒子最终将与负极粒子内部原有的部分负微粒子一起,从负极粒子的外端通道中辐射出去,但是,在这些负微粒子从正极粒子内部向负极粒子内部运动的过程中,这些负微粒子又对负极粒子产生了使负极粒子远离正极粒子的推动力。
返回极中子负极的第二类负磁力线则携带着周围空间中的正微粒子进入负极粒子的内部,随着负极粒子内部的正微粒子质量的不断增大,正微粒子则经过负极粒子内部进入正极粒子内部,并推动正极粒子内部原有的部分正微粒子从正极粒子的外端通道中辐射出去,这些正微粒子的运动则也对正极粒子产生了远离负极粒子的推动力。
这样,极中子吸收外部空间中的部分正、负微粒子,并辐射内部的部分正、负粒子的过程,就形成了新旧正、负微粒子在极中子内部的循环体系,也使所有粒子的发展与演化从极中子形成的初期阶段开始,就具有了新旧粒子的交换功能,这个新旧粒子的交换与循环交换过程,就是极中子的新陈代谢过程,它是在先释放自身微粒子以后,又吸收外界微粒子,并最终发展成为以吸收量决定释放量的一个过程。
在极中子的这个物质循环体系或新陈代谢过程中,外界微粒子进入极中子内部时,将对极中子的正、负极粒子产生相互靠紧的压力;当极中子内部的正微粒子从负极粒子内部向正极粒子内部运动以及负微粒子从正极粒子内部向负极粒子内部的运动过程中,则产生了削弱正、负极粒子之间结合力的推动力。在两种类型的力相互抵消后,将剩余部分能够使正、负极粒子结合得更加紧密的作用力,即压力。
九、生物的形成机理
物质世界中的各种粒子由于其本性的存在以及这种本性所决定的规律等,使其在运动、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会不断的重复一些过程,比如粒子之间的组合、分离与再组合、再分离等,有时还将不断的完善一些组合状态使之更加稳定与合理,这将使各种组合所具有的功能随之不断的完善。
当各种粒子之间相互吸引并聚合成为质量较大的原子,各种原子又在化合过程中形成了化合物尤其是蛋白质,蛋白质又在进一步的聚合过程中形成了生物以后,生物体内部的各种粒子的新陈代谢,就会共同组成一个体系,而这个体系又将转变成为生物这个整体内部的一个固有的和程序化的循环体系。
在这种程序化的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小质量和小体积的生物将在吸收了大量物质以后,使内部的新陈代谢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进而形成了大质量和大体积的生物,而新陈代谢这种过程,就成为了维持蛋白质这种化合结构的存在甚至于由蛋白质构成的生物这些结构组合的存在的、持续而且有周期和程序化的必要过程、必要条件和必要物质基础。因此,新陈代谢体系这种运作过程的存在,就成为了生物存在、进化与发展的最基本的机制和原理。
当代科学已经发现,有机物是由无机物发展而来的,生物是由非生物发展而来的,所以,如果预求生物的起源,那么,排斥蛋白质这种化合物的形成是无法实现的;如果预求生物的形成机制和原理,那么,排斥粒子的新陈代谢过程及其生物似的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表象、过程、机制和原理也是无法实现的。
但是,人类所要研究的生物,仅仅是指那些具有生命表现的由蛋白质构成的整体或个体,我们还没有把原子以及那些由非蛋白质物质构成的粒子或物体看作是生物,所以,虽然有形世界中无时无处不在表现其生物形式的多样性,小到极中子、次粒子、原子、非生物分子、一粒砂石、一滴清水,大到行星与恒星,都广泛的存在着新陈代谢的过程并已经形成了各自的体系,而且,在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还都表现出了生物式的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规律和现象,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把这些由非蛋白质物质构成的粒子或物体看作是生物,因为,人类观念中的生物,是所有具备了生物活动能力和表象的粒子、粒子组合或物体中的一种类型。
但这也并不是说,研究生物就一定要排斥非生物。研究生物的主要原因和目的,首先是要寻找生物的根源机制和原理,其次是要掌握生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表象,使之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服务。要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研究蛋白质以及蛋白质还未形成之前,构成蛋白质的各种粒子的性质、功能、表现和规律。而当我们在这个目的的前提下观看我们这个世界的时候,小到极中子,大到恒星,都在不断的吸收着空间中的一些物质,而且在同时还在不停的辐射或排泄着各自内部的一些物质,就象生物的进食与排泄一样。
因此,虽然每一个原子都象一只草履虫那样的进食和排泄着,但是,一个原子不是一只草履虫,一个原子也不是一个生物;我们虽然会看到我们这个世界中的各种粒子或物体的生机勃勃和有序发展,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就象同样是人但要再次区分其中的男性和女性一样;我们要把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同时又要把握生物是由各种化合物构成的,各种化合物是由各种原子构成的,生物的形成、进化与发展的机理都根源于构成生物的各种粒子的性质和状况、尤其是要把握生命的表现形式都根源于各种粒子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出现的新陈代谢这个过程和这种机制的中心思想。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力,未经授权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说明
© Copyright Authors
物理科学探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