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探疑-网友天空-系统观点-韩炳国论文-《时空物质论》--第三章
物质的本体和本源--第二节 本体粒子的形态与发展态
《时空物质论》
作者:韩炳国
工作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人民政府
第三章 物质的本体和本源
第二节 本体粒子的形态与发展态
一、无极粒子的形态
无极粒子是一种最初始的、最端源的、极端微小的一种粒子,也许,每一个电子或光子都是由成千上万、上亿以至于亿亿个无极粒子压缩而成的粒子,所以,无极粒子小到什么程度,是难以想象的,而它的性质则只能在理论上进行推理和研究了。
无极粒子在发展演化之后形成了现实粒子,各种现实粒子的特征、特性和规律等,就是无极粒子特征、特性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或部分表现与发展。因此,研究任何微观现象和宏观现象的本质都离不开无极粒子,而研究无极粒子又离不开现实粒子,对于无极粒子的形象、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等方面的情况,我们只能根据现实粒子的特征、特性和规律等方面情况来推断。
因为,世界万物都有一个从单一到多样、由简单向复杂方向发展的规律,在现实世界中,无论各种物质的种类多么繁多、 分化多么严重、结构多么复杂、形象和性质如何多样,其规律多么难以捉摸,根据逆推法我们都可以知道它们的对立面或反面,即、现实与本质的相反和相对性来推断无极粒子的种类就应当越单一,其结构就应当越简单,形象、性质和规律就越单纯。
在物质不断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中,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和功能也会发生一定程度或一些方面的变化,有些性质和功能进化发展了;有些性质和功能则退化或消失了。所谓的进化发展,就是在其不断的组合变化中,有些性质和功能能够表现出来,并在以其本性为基础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些新的性质和功能;而所谓的退化和消失,则仅仅是在其组合变化中或在其它因素的影响下,其原有的某些性质和功能所能表现出来的程度降低或消失了。这样,我们就得对物质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进化与发展的方面和退化与消失的方面,并将它们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与推论。
在研究物质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从最简单的粒子入手,挑选最接近无极粒子的粒子,找出它的特征、特性和规律,再与最复杂的粒子进行比较,然后推出无极粒子的特征、特性和规律。
在现实世界的各种粒子中,电子实际上就是粒子中最简单、最原始、最接近无极粒子的粒子,电子具有质量小、体积小、 密度小、形状多变、可实现快速运动、穿透其它粒子的能力较强、表象单一、聚合力小的特征和特性;而更为复杂的粒子,则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大、形状基本固定、难以实现电子那样的快速运动、不具备穿透其它粒子的能力、表象极为复杂、聚合力很大的特征和特性。
从这些方面的情况中我们可以分析出,粒子是朝着质量增加、体积增大、密度增大、形状趋向于更为固定、运动速度降低、穿透力衰退或消失、表象日趋复杂、聚合力增强的方向发展的。
依此推衍,无极粒子应该是一种具有质量、体积和密度极端微小、形状异常多变、运动速度极端迅速、穿透力极强、表象异常单一、聚合力极端微弱等特征和特性的粒子。
因为无极粒子的最初状态是所有物质形态的基础和根本,是解开所有物质及其规律的一把最关键的钥匙,我们研究无极粒子,既要了解它的发展过程又要了解它的最初状况,所以,在无极粒子的特征和特性中,其质量、体积、密度和表象可以是固有的,而形状、运动速度、穿透能力和聚合力则是其发展和变化后的结果,属于无极粒子发展过程中的后期阶段,是应该有个来源的。
因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世界,而这种运动状态并不应该是从来就有的,运动的物质世界应当从静止的物质世界中发展而来,尔后才进入了运动状态之中,所以,无极粒子形状上的异常多变,应该从其最初的停滞和静止状态中的呆板而又固定的形状发展而来;它的极高运动速度应该来源于最初的停滞和静止状态,尔后向缓慢运动状态直至高速运动状态的方向发展;极强的穿透力,应该根源于最初的不具备穿透能力并向具有穿透能力的方向发展后的结果;其聚合力也是一样。这样,我们就可以粗略地推断一下无极粒子的形象和性质情况了。
最初的无极粒子应当是一种处于停滞和静止状态下的、质量、体积和密度极端微小、形状呆板而又固定、不具有穿透其它粒子的能力、表象十分单一的粒子。
二、无极粒子的来源
无极粒子是所有现实粒子的根源,它也应当有一个来源的问题。因为无极粒子存在于空间之中,所以,它就应当来源于空间,也就是说,空间中原本就存在着物质。但是,对于空间的问题,则是至今仍然令人难以捉摸的问题。空间之所以难以捉摸,其关键就在于,我们生活在空间之中,并且无法摆脱空间到空间外面去观察和了解它,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行替代,能够使我们从中悟出一些道理的话,空间也许会变成非常简单而又容易理解的事物了,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人类,生活在海洋以外的大陆之上,通过对海洋不断的、由浅入深的接触和了解,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海洋分布状况、海洋深度、压强、洋流、海洋物质构成、生物物种种类和分布等方面的知识,这主要归功于我们生活在海洋之外,我们能够从海洋的外部了解它的情况,而对于那些永远不能看到海面的深海生物来说,它们就不可能掌握得这么详细了。对于它们来说,海洋是什么?它是怎样分布的?海洋的深度有多少?这些问题都是难以理解和想象的事情;而对于人类来说,空间是什么?空间有没有形状?空间分为多少个层次?这些问题也都是难以捉摸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对于空间的了解与认识,与深海生物对于海洋的了解与认识,实际上存在着非常相似的共同之处。
人类的思维和认识应该从深海生物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而且,应当从以上这种事例中有所感悟并得到某些启发。
空间,实际上就是空间中的物质在运动、发展和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和特性所产生的视觉效应或力效应,如果我们把空间中的物质及其运动产生的力效应情况全部考虑进去,那么,这种空间就是人们通常观念中的空间,这个空间就应该象海洋一样是有物质的,它有密度、有压力、有流动、有结构、在其它因素的影响下有发生变化的性质。而物质在最初始的空间中,应该是极其均匀连续而且毫无缝隙的分布着的,它就是一种空间背景物质,即、本质物质,本质物质是其它所有物质形式的基础空间背景和根源空间背景。
由于物质本质上作为一种能量而存在着,而这种能量所具有的性质必然要决定本质物质这种能量最终要活跃起来,并不断的在本质以外的形体和密度等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所以,可以设想,当静止的本质物质静止到一定程度,经历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在一个极为重要的时刻到来之即,空间背景中的部分物质就开始运动了起来。
空间背景中的物质是极为均匀而且毫无缝隙的分布着的物质,当部分物质开始运动以后,它只能拥挤一侧同时又牵引另一侧,或者拥挤两侧或牵引两侧,所以,当一个小颗粒似的区域内的物质开始运动以后,它就从静止和僵化的状态变成了运动和活跃的状态,但在拥挤和牵引周围其它物质的过程中,它却无法一下子或直接的脱离所在区域跳到周围的另一个区域中去,也无法在瞬间内就达到不同于周围的背景物质而从背景中脱离出来的程度,它只能在与周围背景物质的拥挤和牵引过程中,首先有极少部分渗透到周围背景物质之中,并与周围的背景物质相重合,尔后一点一点的拉近周围背景物质之间的距离,最后,当周围背景物质被它牵引着相互联接从而占满了它原来所在的这个小颗粒似的区域时,原本存在于这个小颗粒似的区域内的物质也就从背景物质中脱离了出来,成为了一种游离于背景物质或本质物质中的粒子。
因为,现代科学已经发现,我们这个正物质世界存在于一种正电性物质的空间背景物质之中,即使是星球也存在于这种背景物质之中,而且,星球的存在也并非是将星球所在区域的背景物质挤跑后占据了这个区域,而是两者都占据着这个区域,并且背景物质几乎近似于毫无缝隙一般的存在着,密度很大的星球就存在于这种背景物质之中,这虽然是一种事实,但它的原理却是很难让人理解的,两者就象是两个影子相互重叠着存在,但又不同于影子而是实物那样,证明正物质世界与其背景物质虽然都作为实物和实体,但两者之间并不是从对方的缝隙中运动而是在两种实体之间能够直接的相互穿透的,这也许就是仍然没有被我们所认识和掌握的物质实体之间所具有的能够相互穿透的性质。
所以,当这种来自于背景物质中的粒子脱离了与其周围其它背景物质之间的衔接关系以后,它就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存在于背景物质之中的粒子,虽然构成这种粒子的物质就是原来的背景物质也就是本质物质,但是,由于其存在状态也就是运动状态,与背景物质的存在状态也就是静止状态截然不同,而且,这种粒子已经脱离了其原来周围背景物质对它的束缚,这就使这种粒子象一个影子能够在水中自由的穿梭驰骋而不阻碍水的运动、水的运动也不阻碍影子的运动那样,成为了一种能够在背景物质中自由运动的粒子。
这样,在空间中就出现了两种状态中的物质,一是整体仍然处于静止状态中的背景物质也就是本质物质;二是处于运动状态中的微小粒子,这就在空间中出现了处于静止状态中的本质物质与这种处于运动状态下的粒子的不同,在空间中也就同时的存在着这两种物质。
由于这种粒子脱离背景物质的原理、状况完全相同,而且背景物质还是均匀密布的,所以,脱离背景物质的这种粒子的质量、体积和密度应该是完全相同的,而且,它们的物质构成也与背景物质几乎完全相同,只是在其成为个体后的收缩过程中它的密度变大了,这个过程就是“道生一”,即、本质物质生成的一种粒子,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种从背景物质中脱离出来的、也就是本质物质生成的这种粒子,就是无极粒子。
不同种类的物质之间虽然相互联系,但又相互隔离。由于背景物质与无极粒子的存在状态不同,因此,无极粒子的群体已经形成了一种存在于背景物质之中并以背景物质为背景的无极粒子世界,它虽然存在和运动于背景物质世界之中,但是,无极粒子世界已经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物质形式了,它存在于背景物质世界之中,就象水中的影子那样,它的运动、发展和变化也不再受到背景物质的直接和决定性的影响了,无极粒子从此便开始了自己的运动、发展和变化。
按照这种在空间之中却设想不在空间之中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行推理,既能够拓展我们的思维视野,使我们对空间的认识向深层次方向发展,也能够使我们对无极粒子以及其它粒子的特征、特性和状态等知识有一个初步和大概的了解。
无极粒子已经发展转化成为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物质,我们是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它的,所以,我们只能在理论上推演和论述它的一些情况,但这些情况是粗糙的,是否能够与事实相吻合,我们也并不知道,我们通过推理和想象所得到的关于无极粒子的情况,在此也仅仅是为了与以后的内容相联接,并不具有严谨的科学意义。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肯定无极粒子的存在及其存在过的一些发展历程。
同时,科学是讲求实证的,对于无极粒子曾经存在过的这种事实,我们拿不出任何可供选择的实证来,这样,我们就只能以这个推理为基础,推论这个基础发展以后所形成的现实,是否能够与我们所熟知的这个现实相吻合了。因为,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因此,也就存在着可以验证推论中的现实与我们所能看到的现实是否相吻合的这部分内容。
三、无极粒子网的形成
在无极粒子生成以后的最初阶段中,无极粒子处于杂乱无章的堆砌、排列和并列的游离分布状态之中,无极粒子在各个空间区域内的分布密度极不均匀,有些区域较为密集,无极粒子之间相互挤压、碰撞、聚积,单位区域内的无极粒子分布密度较大;有些区域则十分稀少,单位区域内的无极粒子分布密度较小。
随着无极粒子的不断增加,无极粒子开始从缓慢的运动状态向高速的运动状态方向发展,这使无极粒子的运动日趋剧烈,相互之间的磨擦强度也不断增大。在这个过程中,无极粒子之间的相互挤压、碰撞与磨擦,都使无极粒子的体积开始膨胀增大、密度降低、可塑性增强,形状也经常的被挤压或拉长而变形,无极粒子之间相互并列的分布状态开始发生了极其微妙的变化,首先出现了相互之间的粘联现象,尔后逐渐地发展成为相互拥合,这时的空间中出现了无极粒子拥合在一起形成的无极粒子集团。
随着无极粒子之间的挤压、碰撞与磨擦的不断加剧,无极粒子之间相互接触的表层之间开始出现了部分相互重叠的渗透区域,无极粒子之间的穿透能力逐渐增强;当无极粒子的运动状态异常剧烈,活力异常增强,体积逐渐增大、密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以后,无极粒子之间的穿透能力也就达到了最大极限,无极粒子之间相互穿透、相互重叠、相互之间的影响使其运动速度加快,无极粒子以集团形式相互聚集的状态被打破,无极粒子的并列与部分体表的渗透分布状态,最终变成了相互穿透、碰撞与磨擦的高速运动状态。
在无极粒子之间极其漫长而又持久的穿透、磨擦与碰撞的运动过程中,相互之间的粘滞力也就是粘性逐渐增强,这使无极粒子之间的穿透能力不断下降,相互之间也逐渐地发展和表现出了不断增强的凝聚力。这样,无极粒子的体积又开始收缩、密度开始增大、活力开始下降,运动速度开始降低,相互之间的不断穿透、磨擦与碰撞状态,又发展或恢复成为了仍有部分穿透与重合的相互拥合状态,无极粒子之间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相互粘联、拉动与拥合的现象,进而形成了无极粒子松散聚集而成的无极粒子集团。在无极粒子之间、无极粒子与无极粒子集团之间、无极粒子集团之间的相互碰撞、拥挤、磨擦与拉扯过程中,则出现了相互吸引的部分表象。
在这时的宇宙中,无极粒子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相互粘联,出现了无极粒子集团之间相互合并的现象,使宇宙中的无极粒子集团不断增大,有些无极粒子则在各个无极粒子集团之间形成了无极粒子链,这些链将无极粒子集团之间相互联接了起来。
无极粒子集团之间的无极粒子链在接触到游离状态下的无极粒子时,相互之间的粘合力会使游离状态下的无极粒子加入到这些无极粒子链中,这将增强无极粒子集团之间的联接程度,同时,无极粒子链在无极粒子集团之间还受到了双方或多方的拉力。
在这种情况下,由少数无极粒子组成的无极粒子链很可能会发生断裂现象,而那些由较多无极粒子组成的较为粗大的无极粒子链,其韧性和抗拉能力较强,在无极粒子的穿透能力不断下降、体积不断收缩的过程中,无极粒子链在无极粒子集团之间产生了牵引力,并使无极粒子集团之间出现了相互并列分布的状态,而无极粒子链则将无极粒子集团之间相互拉紧,使无极粒子集团中的无极粒子之间距离增大,无极粒子集团之间的距离却随之不断缩短,无极粒子集团之间的空隙区域也缩小了。
最终,随着无极粒子链的不断收缩,相邻无极粒子集团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处于无极粒子集团边缘区域中的无极粒子与相邻无极粒子集团边缘区域中的无极粒子的距离也在不断缩短。
当这种发展与变化状态经历了极其漫长的时期以后,宇宙中的无极粒子就形成了一个以无极粒子为单位、相邻无极粒子之间互相联接而成的网络,宇宙中的所有无极粒子都成为了这个网络中的一员,这个统一的占据着整个宇宙的无极粒子网络,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无极粒子网。
四、无极粒子网的崩溃
空间是无限的,无极粒子也是无限的,由于背景物质是一种密度很低的物质,不可能大多数背景物质都转化成为无极粒子,而是背景物质中的少量物质转化成为了无极粒子,这使背景物质的密度下降,但背景物质仍然保持着连续而且毫无缝隙的状态,同时,因为在自然状态下不存在形成真空的力,也不存在形成真空的条件,背景物质中无法形成真空或不存在物质的空洞,所以,当背景物质中脱离出少量的物质转化成为无极粒子后,从背景物质中就再也不能脱离出无极粒子了。这就是说,无极粒子在背景物质中是有一定分布密度的,它在有限的单位立体区域内的数量是有限的,只是无限的空间中都分布着无极粒子,无极粒子的数量才成为了无限的总体,而无极粒子网则分布在无限的空间之中。
当无极粒子网形成以后,背景物质中就已经不再生成无极粒子了,这样,无极粒子网中的相邻无极粒子质点之间距离,就会长期的保持一种不变的状态,这使无极粒子在空间中的分布最终变得极为均匀。
在无极粒子之间相互粘联的过程中,由于无极粒子运动强度的降低,使无极粒子的体积不断收缩,无极粒子之间的牵引力越来越大,所以,随着无极粒子体积的不断缩小和无极粒子之间牵引力的不断增大,无极粒子之间相互联接着的表面从原来的球面接触,最终发为接触面不断缩小,接触面以外的表面向各自中心方向极度收缩,就象无极粒子的表面都被极度拉出一样,使无极粒子变形成为球刺体一般,而且,无极粒子的表面和内部物质都极度绷紧,从而使无极粒子网中的无极粒子成为一种各自中心点略大,联接臂极其细微的空间网络体系。
在极其漫长的发展与变化时期过后,无极粒子网中的无极粒子的体积已经极度缩小,相互之间的牵引力已经极度增大,最终,无极粒子之间的牵引力使无极粒子几乎受到了它们所能承受的最大极限的拉力,这时,无极粒子之间保持着僵持的状态,相互之间的空隙空间也不再增大,但无极粒子却仍然要继续它的收缩。
随着无极粒子的进一步收缩,当无极粒子之间的牵引力超过了它们所能承受的最大极限拉力时的瞬间,无极粒子之间联接面之间的粘合力已经无法再维持这个网络的存在了,整个宇宙中的无极粒子网在这个瞬间全部发生了崩溃和断裂现象,宇宙中的无极粒子网崩溃分裂成为了分别以无极粒子个体为单位独立整体的无极粒子,无极粒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极限的拉力在瞬间内终结,这种拉力产生了巨大的反弹力,每个无极粒子都在瞬间内向其自身的质量中心方向强烈坍塌。
在这个瞬间的坍塌过程中,巨大的反弹力转变而成的巨大压力,使每个无极粒子都被自身形体剧烈的收缩反弹所产生的强大压力所压瘪、挤垮和变形,尔后又出现了多次剧烈的反弹震荡运动现象,但其体积仍然比以前极度的缩小了,密度则极度的增大了,每个无极粒子都在瞬间过后成为了极度压缩状态下的无极粒子压缩体,其特征、特性、形体和密度等,都发生了瞬间的彻底改变。这样,一种新的物质形式形成了,而无极粒子和整个无极粒子形态却全部消失了。
在无极粒子网络体系中,无极粒子网中的无极粒子的分布极为均匀,每个无极粒子所受到的拉力及其产生的反弹力转变而成的压力都基本相等,这使无极粒子压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内部结构、内部压强、外部形状等方面都完全相同,但这种无极粒子压缩体,仍然还是一种粒子。
这种无极粒子压缩体,实际上就是以前提到过的不具有阴阳属性的基本粒子,因为它不可能在压缩的过程中就能够较为迅速的发生正、负属性的变化,所以,无极粒子压缩体这种粒子的属性应当与无极粒子一样,是一种正、负属性未分的中性粒子形式,这样的粒子之间缺乏几乎永久性的结合力,即使其所具有的粘合力能够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无极粒子压缩体之间发生简单的聚合现象,但是,如果其不发生属性方面的转变,当其粘合力衰竭之后,它们还将分离成为独立的粒子,从而使之不能构成各种现实物质。
通过以后的推理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当无极粒子压缩体分化和发展成为相等数量的正、负电性粒子以后,它才能成为构成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粒子的基本粒子,进而形成正、反物质。所以,刚刚形成的无极粒子压缩体还不是基本粒子。但是,无极粒子压缩体的形成,使正、反物质的形成与发展成为了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无极粒子压缩体的形成,是物质世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它对正、反物质世界的形成具有极其关键和重要的意义。
五、太极粒子的形成
在无极粒子压缩体形成以后的初期阶段中,无极粒子压缩体之间的粘合力还很强。由于无极粒子在宇宙中有一定的密度,无极粒子压缩体形成以后,这些粒子之间的间隔区域比无极粒子网中的无极粒子之间的间隔区域增大了,这使无极粒子压缩体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及其粘合力的作用下,相互之间三三两两或成群的聚集和粘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无极粒子压 缩体组成的粒子集团。
在无极粒子压缩体之间极为漫长的粘联过程中,相临粒子之间就开始从无规则、无秩序的粘联状态向有规则、有秩序的结合方向发展了。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这样的两种动物,第一种动物就是人们较为熟悉的蜗牛,它是雌雄同体的动物,其自身既有雌性生殖器又有雄性生殖器,而且,蜗牛自身的雌雄器官之间还可以实现交合,并繁殖后代;另外还有一种动物,这种动物是一种昆虫,这种昆虫在平时是不分雌雄的,当其到了繁殖期以后,只要两只这样的昆虫相遇,它们首先就会争斗或角逐,当其决出胜负以后,胜方就将成为雄性,负方就将成为雌性,进而在交合后繁殖后代。实际上,这两种动物都是雌雄同体的,它们都是比较简单的低级而又原始的动物,对于这两种动物来说,其雌雄是不具有绝对性的。
另外,也许在长期的单独相处过程中,两个原本毫无感情的男女之间很可能就会产生感情,两者之间就会从毫不相干的关系变成亲密的伙伴关系,甚至于夫妻关系;而在某些情况下,男人之间或女人之间也会产生一种爱情即、同性恋,这实际上就是构成人体的物质所具有的变异性质的一种表现。但是,在所有生物种群中,对于人类这种已经进化到了极点的生物来说,即使是一生相恋的同性之间,其中之一也不会发生性别方面的变化,因为,人类的生命实在是太短暂了,人类不具备改变这种性别的时间,而且,其进化所形成的先天异性形态这种基础或基础属性,已经发展到了后天无法完全改变的程度,而对于无极粒子压缩体的发展来说,则与此迥然不同。
阴与阳、正与负、雌与雄、吸引与排斥之间都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相反是相对的,统一是绝对的,阴与阳、正与负、雌与雄、吸引与排斥,都是相对应的实物所具有的性质,但它又全部都是物质的性质,而物质的本质却是完全相同的,物质在本质上不具有这种差别。在相邻无极粒子压缩体之间极其漫长的相互聚集、粘联与共处的过程中,无极粒子压缩体的性质发生了极其微妙而且是致关重要的变化,相邻无极粒子压缩体之间从不具有阴、阳属性区别的中性粒子,逐渐地转变发展成为了具有阴、阳对应属性或正、负电性区别的异性粒子;聚集状态下的无极粒子压缩体之间的简单粘联关系,也转化成为了阴与阳、正与反或正与负之间的异性粒子之间相互吸引的关系,而中性的无极粒子压缩体之间,也就分化发展成为了阴、阳或正、负这两种类型的粒子,这个分化过程,则成为了物质发展与变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这样,当无极粒子压缩体发生了正、负属性的变化以后,因为相邻的一对正、负无极粒子压缩体之间在结合时,两者的结合将使之各自与其它相邻粒子的结合力下降,所以,在这些粒子仍然以集团形式相互聚集在一起的情况下,各个集团中的正、负粒子开始分别结合成为由一正一负构成的结合力最大、结合体最为牢固而且稳定的粒子整体,并逐渐的使几乎所有粒子集团都变成了由这种正、负粒子结合而成的中性粒子构成的整体。
最终,在各个中性粒子集团之间以及中性粒子集团内部的中性粒子之间的碰撞与运动过程中,中性粒子之间相互分离了开来,各个中性粒子都成为了独立存在着的中性粒子个体,这种由一阴一阳或一个正无极粒子压缩体和一个负无极粒子压缩体结合而成的中性粒子,就是太极粒子,它替换了无极粒子世界,成为了背景物质中的另一种形式的物质,并在背景物质中形成了以太极粒子个体独立存在为主要形式的太极粒子世界。
六、太极粒子内部的阴阳对应关系
太极粒子在经过漫长的发展与变化时期后,其内部逐渐的开始了一系列微妙而又神奇的变化。
构成太极粒子的正、负粒子的密度很大,不能相互融合,正、负粒子之间不能够象无极粒子那样相互重合、穿透或渗透,而是在正、负粒子之间结合力的作用下,在正、负粒子相互结合与接触的表面之间紧紧的压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极不明显的分界面。两者分界面区域内的物质受到的压力最大,表层最小,结合面区域也就是太极粒子的中心区域的物质的平均密度就会稍大于表层区域。
这样,太极粒子的正、负粒子之间以及太极粒子的中心物质与表层物质之间,就转变成为了互为阴阳的对应关系。太极粒子整体的这种阴、阳与正、负粒子各自内部的阴、阳之间;正粒子的阴、阳与负粒子的阴、阳之间,就在太极粒子的内部同时出现了多层次的阴、阳对应关系。
就太极粒子而言,无论是从其外部形象到内部结构、从内部物质之间的关系到相互之间的影响、从外部表现到内部性质,都表现出其本身所具有的极为繁杂的表象和性质,而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各样的物质的万端表象与千万变化,也都无不根源于此,而且也必然根源于此,并在以此为基础的情况下发展和变化,所以说,太极粒子几乎蕴含了现实世界中的所有物质的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所有表象、性质和规律,太极粒子也正是因此而被古人誉为了万物之母的称号。
宇宙物质中的所有物质形式,首先以本质物质为本质根源或本源,并以本质物质为本体或本原开始,发展与分化出单纯的无极粒子;无极粒子网的形成与最终崩溃,又使无极粒子发展成为了无极粒子压缩体,无极粒子压缩体又在粘联的过程中,发展并分化成为了具有正、负属性的正、负粒子,并形成了太极粒子,这些发展与变化的每一个过程都经过了难以想象的极其漫长的时期,而在这些极其漫长的时期里,物质的形态和属性的巨大变化,都为正、反物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在太极粒子形成以后,我们已经看到了正、反物质诞生的曙光。
七、太极粒子的分裂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物质世界发展与变化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太极粒子也不例外,它在漫长的运动、发展和变化 过程中,首先从结合力的不断增强,发展到结合力最大时期的顶点,尔后,其部分太极粒子中的正、负粒子之间的结合力开始衰弱下来,这使正、负粒子之间结合面及其附近区域内的压力不断降低,接触面及其附近区域内的物质的密度有所下降,正、负粒子之间结合面的面积缩小。
在正、负粒子之间结合力下降的过程中,正、负粒子结合面周围的表面在接触的过程中却能表现出更大的结合力,这使正、负粒子的结合面并不始终固定在正、负粒子的某部分表面,而是在正、负粒子的表面上不断的变换位置,太极粒子的正、负粒子都不断的在对方的表面上滚动,有时,正、负粒子则会发生瞬间的翻滚现象,由这样的正、负粒子构成的太极粒子最终将变成正、负粒子的松散结合体。
同时,在正、负粒子结合面以外的表面向结合面方向滚动时,正、负粒子又会发生不断的反弹、震荡和伸缩运动现象,有时会由于两者运动时产生的弹力和惯力以及太极粒子之间的碰撞等因素的影响,使那些正、负粒子结合力已经衰弱或衰竭到一定程度的太极粒子发生分裂,一个太极粒子因此便分裂成为了单独存在的一个正粒子和一个负粒子,这就开始了太极粒子分裂生成现实世界中的正、负粒子的过程。
这样,因为正粒子带正电,负粒子带负电,各自的正、负电性分别独立的表现了出来,同时,作为太极粒子的衍生物,两者已经脱离了太极粒子形式,从而成为了最先出现的独立存在的正粒子和负粒子,因为正、负粒子已经单独具有了正、反物质构件的基本形态、属性和形式,所以,太极粒子的这种变化,使物质形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力,未经授权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说明
© Copyright Authors
物理科学探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