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探疑-网友天空-系统观点-韩炳国论文-《时空物质论》--第三章 物质的本体和本源--第一节 物质的本体和本源
wytk-1.gif (489 字节)

《时空物质论》

作者:韩炳国

工作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人民政府

第三章 物质的本体和本源


第一节 物质的本体和本源

    一、古代的世界本原观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难事源于易事,庞大始于微小,攀登百仞高山,开始于脚下的每一步;是简单和容易的积累, 才筑就了复杂和困难,是微小的一点一滴的累积才成就了庞大,是一步一步的提升,才铸就了最后的成功。所以,研究巨大的事物,要从渺小细微的事物开始,研究纷繁复杂而又无边无际的物质世界,也要从构筑它的最简单而且最微小的物质开始, 而这种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或本体。

    在古代,人类对于世界由什么构筑而成、也即世界的本原或本体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而且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古代唯物主义者首先提出了世界的本原问题,他们从现实世界中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中寻找和论述着世界的本原。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由火构成的”,“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等人则认为:万物是由大量的、不连续的、不可分割的原子这种微粒构成的;古印度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地、水、火、风;18世纪法国思想家和哲学家狄德罗认为:物质分子是自然界的统一基础,分子永恒不灭、为数无穷而又多种多样。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们对世界本原存在着另外一些看法。春秋时期的思想家管仲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流行的“五行”说则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则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的气论,则认为“元气”是世界的本原;而在其它一些论著中则有人认为:无极和太极是世界的本原等等。

    实际上,世界的物质性的本身,就决定了构成各种现实物质的世界本原也必定是一种物质,所以,以物质本身为基础,在物质世界中寻找世界的本原来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就其所坚持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唯物主义倾向来说,是正确的。

    但是,哲学所说的物质是根源性的,世界的本原应当从哲学的物质范畴中去寻找,虽然世界本原是构成现实世界的根源材料,但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一种具体物质,都不是世界本原的本身,而是世界本原在某些方面发展和变化了以后的产物,世界的本原也即本质物质与现实物质是两个范畴中的两个主体和概念,世界的复杂性就体现在两者的差别上。所以,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现实世界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的思想,误解了本质物质的概念和形态,从而忽略了本质物质与现实物质在形式或状态上的差别。

    在古代的世界本原观中,“原子”论、“分子论”和“元气”论是最实在而又朴素的两种思想,而且对世界本原的形式和性质具有一定程度的规定性和具体性。三者对“原子”、“分子”和“元气”这些自然哲学概念的具体论述,便于人民认识和理解物质本质上的具体形态和真实含义,是一些实在而又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但是,三者都没有真正而又全面的解释世界的本原及其任何发展等方面的具体问题,都没有在世界本原与现实世界之间搭建起一座相互衔接的桥梁。

    同时,现实物质是本质物质发展以后的产物,本质物质不可能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任何一种物质,任何一种现实物质也不可能是本质物质,在火、原子、地水火风、分子、水、五行、道、元气、无极和太极中,因为原子和分子并非现代物理学和化学中的原子和分子,而是一种不可再分的粒子,所以说,只有“原子”、“分子”、“道”、“元气”、“无极”和“太极”是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抽象的物质,也只有这些物质,才最有可能是真正的世界本原,而这些物质及其概念的提出,则证明了中外古人对于世界的本质与现实万物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二、现代的物质起源论

    在宇宙及其物质的起源问题上,现代科学界主要存在着三种假说。

    第一种假说是“大爆炸理论”,认为在宇宙形成之前,宇宙中空无一物,但是,在某一特殊的时点上,空无一物的宇宙中突然出现了一个质量无限大而体积却无限小的奇点,在其形成以后的瞬间,这个奇点发生了突然的大爆炸,从此,宇宙开始有了物质,这些物质又在四散纷飞的过程中聚合形成了星球和星系,进而发展成为了今天这个有序的世界。

    第二种假说是“0的分裂说”,认为在宇宙形成之前的空间里任何物质都不存在,物质处于纯粹没有的“0”的状态中。由于空间发生了某种特殊的变化,物质从“0”的状态突然一分为二,变成了正无限物质和反无限物质,正无限物质形成了今天的正物质世界,反无限物质形成了今天的反物质世界。

    第三种假说是“分裂生长说”,认为在星球和星系形成之前的空间中,原来就有一些物质,由于其中的物质连续不断的分裂生长,一个分裂生长成为两个、两个分裂生长成为四个,这样就逐渐生成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进而形成了今天的这个世界。

    虽然以上假说论述了宇宙的形成与发展,但是,其极富主观想象的毫无根据而又站不住脚的观点和论述,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们将要作为科学所要抨击的理论靶子的地位。

    试问,在大爆炸“理论”中,质量无限大而体积无限小的奇点自何而来?有限体积内又怎能蕴含着无限多的物质使之具有无限的质量呢?奇点的猛烈爆炸能够产生井然有序的宇宙吗?这些问题在大爆炸“理论”问世以来,其论说者就从未给过人们一个满意的回答,其实,任何人也都无力回答这些根本就无法回答的问题。

    在“0的分裂说”中,空无一物的“0”怎么会发生突然的变故?“0”又是怎样一分为二产生了无限多的正、反物质的呢?宇宙及其物质能够无缘无顾并且纯粹无中生有的产生吗?这种无缘无故的发生和发展的世界符合世界的实际吗?

    而在“分裂生长说”中,如果没有实现生长的基础和源泉,原有物质不是越分越小了吗?怎能在分裂的过程中实现生长呢?世界的物质总量能够在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分裂来实现增长吗?

    在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中,新星球和新星系仍然在不断的形成、发展和壮大着,物质世界以其有序的运动和发展面对着世人,试想,如果没有充足的物质来源,庞大的星系以什么为基础实现它们的生长?如果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源泉,我们的物质世界怎能形成?

    在事实的面前,现代科学领域中的这三种假说,已经变得空乏而又无力了。但是,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也许,错误理论的形成,也就是正确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这就出现了另一句话“错误是正确之母”。

三、道家的物质起源观

    早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对世界的本质和根源的理解和认识就已经达到了极其深刻的程度,他超越于有限和相对,直探无限和绝对;又以无限和绝对来解释有限和相对,从而使人类在对于世界的本质和根源的认识方面实现了一次巨大的突破,使这种思想及其所运用的方法对于世界的研究和解释,变得极其全面、准确、透彻而且深刻。

    在物质的起源问题上,老子以探寻“无”作为探寻世界的本原、也即本质物质及其根源即、本源的途径,但这个“无”却并非根本上的“无”或纯粹的“无”,而是某些物质形式上的“无”、形状上的“无”、名称上的“无”和某些空间层次上的“无”;“无”是现实物质在形式、形状、名称和空间层次上的本来面目。

    老子认为,有形的物质产生于无形的物质;此空间层次的物质来源于其它空间层次;空间中原本就没有现实世界中的这些物质,现实物质和现实世界原本都是没有的,它们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就是老子主张的“无”;道家思想的第二位重要人物庄子,则又将老子的这种观点提升到了“无无”,甚至于“无无无”。

    庄子在“齐物论”中就明确的表达了他对物质起源的认识观,庄子认为:我们这个空间层次里的物质形式原本是没有的, 它来源于其它一种空间层次中的其它一种物质形式;而这个其它一种空间层次及其物质形式原本也是没有的,在它之前,它的上一个空间层次中存在着上一种物质形式;甚至,在这种上一个空间层次及其物质形式原本也是没有的,在它形成之前仍然还有另一个空间层次中存在着另一种物质形式。这样,物质的本原或本体及其来源就必须以这种“有与无”,“无与有”的顺序向前追溯下去。

    但是,以这种“有”与“无”和“无”与“有”的顺序追溯下去以后,我们能否找到一个最终归宿呢?
星系、星球、植物、动物及其人类都是从无到有的,它们都有一个起源问题,因此,物质也应当有一个起源,但是,这种起源难道也是从无到有的吗?

    道家思想认为,宇宙万物的存在、形成与发展,都根源于一个共同的不具有阴阳属性的“道”、即:本质物质的存在;是“道”生成了同样不具有阴阳属性的“无极”;“无极”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则形成了具有阴、阳属性的物质构成的“太极”;而“太极”的进一步演化发展,其阴、阳粒子的分离,又生成了阴、阳粒子和阴阳合体这种中性粒子,最终,这三种粒子则构成了不同的物质,组织起了我们今天的这个物质的世界,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庄子如何用“有与无”和“无与有”的顺序向前追溯,其最终都要归宿到一个“有”,即使再向“道”的前面追溯,它的前面也仍然是“道”;而“无”则仅仅是指某些空间层次及其物质形式原本的“无”或物质原本不可见和不可感知状态的“无”;“无”不是最终的根源上的“无”,它不是纯粹的“无”,而是根源上的和纯粹的 “有”。

    老子的“无”和庄子的“无”都是相对的,而根源上的“有”则是绝对的,物质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本质上和根源上就存在着,空间中原本就存在着物质,这些物质的性质驱使着其自身在各种形式之间不断的转化,才出现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正物质世界;“无”只表明我们这个正物质世界原本是不存在的,但是,在正物质世界及其正物质形式未形成之前,还有其它物质形式存在着,正物质世界中的正物质形式是由另一种物质形式发展而来的。在正物质形式中,当小质量和小体积的粒子相互聚集以后,就形成了大质量和大体积的粒子直到物体,物质才由不可见状态发展成为了可见状态,进而才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物体、星球和星系等。

    物质总归是个“有”,“道”或本质物质就是所有物质或物质形式的本体和本源,宇宙万物都起源于它,是本质物质的发展,形成了本质相同但表象各异的、具有形状、形体、质地和可见、可感知的物体。
作为世界所有物质的根源,本质物质的存在是应当肯定的,因为,如果物质在根源上就是从无到有的,那么,物质就失去了由以存在的基础,宇宙万物也就无从存在、形成和发展。宇宙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事实存在着的、非常具体的,我们不能把古人的“无”解释为根源上的纯粹的“无”,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也不符合古人的原意。

    在肯定了古人的“无”只是一种以“无”的形式向前追溯物质根源的方式的同时,也就等于肯定了本质物质的无限起源性。因为,本质物质作为万物的最为本质的根源物质,在其以前不存在其它物质形式,而它又是一种实际的存在,它不可能是纯粹的“无”,所以就等于说,它原本就存在于宇宙之中,它没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或经历,而且,既然它没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和经历,那么,它也就不会存在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和经历,更不会出现一个从有到无的结果或未来,物质的存在、运动、发展和变化,也就只能是无始无终的。

四、老子的逆推法

    在对于某些科学问题进行研究时,我们必须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地面对现实、承认现实,并以正确的理论和思想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们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我们的研究,并最终取得成功。
而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思索和认识某些事物时,往往采取着一种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方法,虽然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方法在实践当中存在着极其广泛的适用性,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本质与现实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概念和范畴,运用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方法,只能得到同一概念及其范畴内的顺序和因果;如果运用这种方法,那么,在对本质范畴中的事物进行研究时就只能得到本质范畴中的顺序和因果;如果是现实范畴中的事物,就会得到现实范畴中的顺序和因果,所以,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方法仅仅适用于对于通常性问题的思考、推理和研究,在对于本质与现实的双重范畴内的问题的研究中,则有可能失去作用。

    同时,很多人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思考角度以及对于知识的取得方式等,往往会被古板地局限在一种或几种普遍公认的正规方式和方法上,虽然某些被人们公认的方式和方法,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确性,但是,正确结论并不一定就必须运用公认的方法才能取得,而运用公认的方式和方法得来的结论,也并不一定全都正确。

    一种理论、思想和观点的正确与否,并不在于采取了什么方式和方法,如果它客观而又事实地反映了世界的本质与现实, 那么,无论它运用了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它都是科学的;反之,无论它采取了多么合理的方式和方法、通过了多么得体而又翔实的论述,如果得出的结论不能客观而又事实地反映世界的本质与现实,那么,它就不是科学的。科学研究所追求的是实质而不是形式,因此,我们应当依据更多的方式和方法、尤其是选择和依据尽可能多的正确方式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物质世界的形成与发展,有其普遍存在的规律,也有前因与后果的必然联系,在物质的发展过程中,有些事物借助于偶然的、个别的、特殊的因素,实现了自身性质、形态和规律等诸多方面的改变,这就使得常规思维方式和方法失去了很大的作用。

    所以,在我们研究和揭示各种自然现象时,仅用经验性的或借助于经验性的常规认识方法是不够的,由此所得到的知识也将极为有限,而且对于某些特殊事物的认识,也极不可靠。在认识所有事物的本质规律方面,只有将常规和反常规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综合运用,才能依据物质的表象和规律等方面知识,最终推断本体的有关知识。

    在这样一个推断和寻择本体或本质物质的过程中,老子的反常规思维方式和方法,不仅在人类认识史上占据着极为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我们今天认识宇宙、解释宇宙现象的过程中,也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老子哲学,建立起了古代最早的自然哲学体系,他所创造的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学派,他所实现的超越性和突破性,创造了超时代的奇迹。而庄子,则是老子哲学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两者的理论思想共同组成了较为完善的老庄哲学体系。

    老庄哲学,为我们研究物质的发生发展规律,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那就是:超越相对、有限,直探绝对、无限;超越现实的变化世界的万事万物,直探本质世界中的不变本质本体;他抛开物质的表面现象,排斥做作而又繁琐的常规逻辑,注重于灵感和悟性产生的直接效果,揭示了物质本质的特征、特性和规律,为解开世界万端变化之谜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物质的本体与本源问题,是宇宙所有问题的根本,它是万物由以产生的最初始、最古老的端源。老庄哲学在总结现实的基础上揭示了物质本体的性质与规律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状况和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而这种做法要比那些将物质进行分类后仅仅单纯的去揭示物质的共性和殊性的做法,具有更加重要的实际意义。

    物质在本质上是不变的,但是,由于现实世界的各种物质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根本就找不到本体,所以,要想掌握本体的情况,就要运用一些理论思想所指示的方法,在不断变化的变化世界中,以变化的物质为基础,依照物质发生发展的规律,通过不断的反推,最终推论本体的特征、特性和规律,进而推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各个阶段中的状态,剖析和解释其中奥秘,揭示世界的本来面貌,达到为人类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总体思路和实用方法的目的。

    在解决本体的特征、特性、表象和规律等问题上,最有效的方法首推老子的反常规“逆推法”。这种方法把物质外部表象全部抛开,直接探寻物质的反面或对立面,将现实与本质放在相互对立的正反两方面的位置上,对物质发生发展的相反方向进行不断推理,从而在现实世界的对立面中,去探寻事物的本体及其状况。

    譬如:感性万物是有形状、有硬度、有矛盾的;逆推之,作为万物的绝对本体,就应该是没有形状、没有硬度、没有矛盾的。感性万物是可以感知、可以观察的;逆推之,作为万物的绝对本体,就应该是不可以感知、不可以观察的;具有无限生机而又变化多端、表象万千的现实物质世界的绝对本体,就应该是静止、停滞和僵化的简单物质世界。

    再如,在物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如果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处于物质世界发展与回归的一个总周期的前期阶段中,物质世界的整体发展方向就是发展的。在这个阶段中,物质在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较多过去不曾有过的新物质也即新的粒子组合;如果物质世界的物质运动、发展和变化处于物质世界发展与回归这个总周期的后期阶段中,那么,虽然物质也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但它的整体发展趋势是退化的,物质处于返回原始状态的过程中,世界发展的总方向是还原。这时,新物质的种类越来越少,即使在退化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也是世界前期发展阶段中曾经出现过的, 物质世界表现为整体的退化;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物质世界的封闭圆环式发展过程中的发展时期与回归时期这截然相反的两者之间,划出一条轮廓清晰的分界线来。这种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初步地表达了反常规思维模式和方法的一般过程。

    这种逆推法,是通过抽象的方法不断地舍弃物质的殊性,来求得物质的共性本质,从而把这种共性本质先在化、外在化、 绝对化,并得出物质的本体与本源。

    当运用这种抽象思维方法,对万物万事的殊性进行不断舍弃之后,本体和本源就只有归结为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味的“无”了。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与无”,即:有形、有象、有声、有色、有味的天下万物,都生成于有形、有象、有声、有色、有味的物质,而有形、有象、有声、有色、有味的物质,则生成于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味的物质,这就初步确认了物质的最终归结,老庄哲学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此。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的发生发展,总归于物质的有;从物质的表象上分析,万物的本体和本源不可能是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一种物质,它是过去的“有”和现实的“无”;它不同于现实物质的表象和特征,它是另外一种更加纯洁而简单的物质形式;本体物质就象原料,现实物质就象产品,我们既然可以根据产品来推论原料,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现实物质的情况,运用逆推法向前推论现实物质各个发展历程中的状况,从而在消除一切发生了变化的事物之后,找到那个未曾发生变化时的本体。

    在老子将本体归结为“无”以后,我们就应该认识到,任何一种现实物质都不会是本体物质,但任何一种现实物质又都来自于本体物质,任何现实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及其规律等,都是根源于本体所具有的性质,将世界所有事物的特征、特性和规律等进行综合总结,并分析出它们的发展规律,我们就能够反推并得到真正的本体。

五、老子的世界本原--“道”

    中国古代的伟大哲学家老子,主张在研究宇宙事物时,重点应当研究和解决本体的问题,不仅老子认为本体问题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和关键,而且很多古哲人和现代哲人也都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找到了世界的本体,就等于找到了解开所有宇宙奥秘大门的金钥匙。

    但是,在我们这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里,一切事物都在发生着不停顿的变化,要找到物质的统一的和不变的本原或本 体“道”是异常艰难的。只有当人们具备了高深的思想境界和异常开阔的思维视野后,才能达到考查“道”的运作并体会“道”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境界。

    老子的“道”作为物质世界的根源,它代表的是一种具有自身形象、性质和规律的客观存在的本质实体物质,它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材料、是万物的生成者、终极根源母体以及发展的最终归宿。

    对于“道”的问题,老子坚持的是可知论观点,他在《道德经》中写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衡无欲也,以观其妙;衡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这段话里,老子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他认为:“道”中所蕴含着的道理可以用语言来描述,“道”的形态可以命名, 但是,这个道理和命名并非普通的道理和名称。无形无名是天地万物的终极端源和本质的本来面貌;有形有名之后,万物就开始形成。所以,不断地清除自私自利的欲望,就可以感悟无形无名的“道”的微妙与玄通;持之以衡的怀着一种贤明而又纯真的心愿,就能够理解和认识“道”的根本和端倪。无形与有形、无名与有名共同来自于“道”,虽然形态和命名有所不同,但其根源和本质却完全相同。这里的道理玄妙而又深奥,难以理解却又极为实际,它是揭示所有奥秘的必由之路。

    对于“道”的状况,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样的一段论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有一种物质混然一体,它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无声无息,独立存在而永恒不变,它是天地万物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给它个字叫做‘道’;我勉强地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又运行不止;它到达的距离真可谓遥远;它运行的越是漫长悠久和遥远,就越是接近于返回到它的原貌。‘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宇宙中的四大,王就占据着其中的一个位置,真可谓极其重要。人效法着地的形态而有所行动;地效法着天的法则而有所变化;天效法着道的规则运行;而道所效法的,则是在其自然而然的状况中所流露出来的本性。”

    对于“道”的形态,老子这样形容:用眼睛观察,却看不到它,说明它的稀薄微小;用耳朵倾听,却听不到任何声音,说明它的清静希微;用手抚摸和抓取,却得不到它,说明它质地稀酥,不会留下任何质体。看、听、摸都不能感觉它的具体形态,也不能区分它的性质和状况。所以,用看、听、摸这些区分常规物质的方法来认识“道”的时候,它是混为一体而又酷似不具体的形态,用任何常规方法去认识它,都将取得相同的结果。而一体的“道”是事实存在的;它的发展,是具体而又细腻的;

    它连绵不绝,不可用通常的名词来形容和描绘。如果用通常的观念来形容,就只能说它近似于无,这是它不表现出具体存在而又实际存在的状况,就好象没有它那样,也好似隐藏了起来。跟着它,却看不见它的终结;迎着它,却看不到它的开端。把握现今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就可以掌握现在所应掌握的世界起源和发展等知识,这就是通过对“道”这种物质所具有的永恒而又严格的延续性和联贯性中得出的启示,并由此得到了所应得到的知识;

    “道”这种物质,作为一种似有若无的东西恍惚不明,但是,它有形象可言,它有实体存在,隐秘而又玄妙,它是万物的本体,在物质世界之中,存在着可以验证它存在的事实。

    同时,对于“道”的性质,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到:“反也者,道之动也”。意思就是说:“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和发展,是‘道’的性质及其发展与变化规律的表现方式,一切事物都遵循着“道”的性质所决定的规律发展着,而这种性质和规律是与物质同时存在的。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能够从各种物质的性质中寻找到它们的共性和殊性,这是现实物质的性质中包含着共性和殊性的事实。但是,从本质上看,任何现实物质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殊性和共性的存在与形成,都产生于和根源于物质的本性即、一切物质在本质上所具有的共性,具有产生、形成和表现这些现实殊性和共性的性质,现实物质的所有殊性和共 性都源于物质本质上的共性或以物质的本质性质为基础的发展态。

    同时,因为任何一种现实物质都不是本质物质,而现实物质在周围其它物质的状况的影响以及物质自身状况的影响和制约下,物质的本性及由此本性而决定的规律都无法完全的表现出来,各种现实物质都只能表现或体现物质本性的某些部分或某些方面的性质和规律,所以,各种现实物质之间也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从而形成了各种现实物质的殊性和部分共性。从这个角度上看,现实物质的性质及其规律都是物质本性不同方面和不同部分的展示、体现及其发展,而物质的本性则是物质世界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根源和动力。

    在“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与发展顺序方面,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这种观点将世界的本质物质与现实物质紧密的联系了起来,而“道”的观念则极其深刻的表明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的存在决定着其它一切存在”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正确性,这同时也使老子对物质世界的根源、性质和规律的论述,作为一种真理而得到了永恒。

六、太极的概念含义

    《太极图》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它在中国社会史中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在历史长河中,宋明理学家的《太极图》理论更是一花独放,具有极其鲜明的代表性,它阐明了宋明理学家的宇宙模型,其认识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现在,对于太极一词的解释已达几十种,下面,就简单的摘录几条。

    周敦颐《太极说》中:“阴阳,一太极也”。

    王申子《大易缉说》卷下:“太极也,谓理、气、象、数所以为万化之根本者,全体具而未分,浑然居而举天地,万物生生化化尽无以出于此,亦无加于此,故曰太极。”

    李札《周易详解》卷十四:“夫太极者,形、气、质未离之初也。方其未离之初,混混沌沌,不可得而指名,故谓之太极。”

    鲍云龙《天源发微》:“太极,总天地万物之理而得名。”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太极”条云:“太极”,中国易学用以说明哲学世界本源的范畴。“太极”一词,见于《周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是中国易经学中用以说明物质演变规律的哲学世界的总根源的范围学说。
总括起来,太极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太极,是阴阳组合而成的一种物质实体,但阴阳仍然作为一个整体而未分离开来;二、太极,是世界万物的正、反两方面相互分化的根源;三、天地万物之所以能够存在的物质基础、条件以及万物的运动、发展与变化的性质和规律等,都根源于太极的存在及其所具有的性质。

    就“太极”的字面含义而言,“太”是“过于、极端、最早”的意思,“极”是“顶点、极点、端源和尽头”的意思;“太极”就是极早的端源的意思,其本身有极点的意思,并泛指极小或极大。应该说,就太极的个体而言,它泛指极小;就所有太极组成的总体而言,它泛指极大,但是,在“太极”个体之前还有“无极”,在“太极”总体之外还有道。所以,太极既不是最小极点也不是最大的极点。

    可以说,“道”、“无极”和“太极”等观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揭示了物质的存在、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和规律,为我们解决很多问题铺平了道路,尤其是中国古人创造的《太极图》所揭示的“太极”结构的稳定性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总的平衡与和谐,为后人了解、认识和掌握“太极”的构造、性质、状况及其将对正、反物质世界产生的影响与世界的平衡发展性等,都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准确而又珍贵的资料。

七、对于世界发展历程的重要论述

    世界万物的内涵与外延总结起来不过是物、理、象、数四个内容。物表示的是物质本身,它包括所有形式的物质;理是物质的性质在物质的运动、发展与变化过程中所决定着的规律以及规律中蕴含着的道理;象表示的是物质的特征和现象的外部表现;数是以各种各样的标准来衡量各种各样的事物后,得到的数字或数量以及物质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的各种结构组合与增减的数量、比例、数量结构以及各种数字或数量之间的规律等。

    但是,物、理、象都可以归结为象,因此,中国古代的哲学、物理学、地理学、天文学以及其它很多学术问题的研究及其成果,都被古人汇集到了一个紧密联系而又完整统一的科学、即:象数学之中了,而且,中国古代象数学内容的丰富程度或其内容的内涵与外延的丰富程度,是难以用任何褒奖的语言和文字来夸耀和述说的,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象数学在世界文化以及世界文明发展史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它不仅对过去的中国文化发展和世界文化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作用,而且,当我们全面揭开宇宙面纱的时候也许会发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就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与文明的丰碑。所以,当今世界的发展还将有赖于对它的进一步发掘。

    在对于物质世界发展历程的研究中,我们从中国古代象数学中简单地摘取了一小段文字论述,用它来辅助我们的研究,将会给我们以很大的帮助。

    周敦颐在《太极图. 易说》中对于世界的发展历程有着这样的一段论述:

    “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少;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最灵。形既生也,神发知也,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周敦颐在这段话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观点,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为以下这几段话:

    世界从无极开始,生成了太极。太极的运动生成了阳;阳在古代泛指天空,所以,太极的运动首先生成了天空,当这种运动达到极点以后,天空中的物质的剧烈运动开始减弱,并逐渐的平静了下来;当物质的运动处于较为平静的过程之中时,各种物质的聚集形成了阴,阴在古代泛指大地,即、生成了星球或大地,尔后由于星球的形成及其影响,当这种平静状态达到了极点以后,物质的运动又开始加剧。

    动与静在物质发展与变化过程中互为先后,周而复始而又交替循环。当天地分化以及阴阳分化以后,各种各样相互对应的天、地或正、反两方面就因对方的存在而确立了起来。天的运动与地的运动相符相成,阴与阳的有机结合,就生成了具有液体特征和属性、光热或者火焰类等气态物质特征和属性、木质的特征、质地和属性、金属特征和属性、土壤或尘埃特征和属性的五种类型的物质,这五种类型物质依照其性质所决定的顺序和规律分布在各自位置上实现了有序的运动以后,不同的时令或季节,也即物质运动、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不同的状态就开始出现并运动和变化了开来。

    五行,实际上就是由阴性物质多、阳性物质少所组合构成的五种类型的物质;一个阴和一个阳,实际上就是一个太极;而太极却原本就来源于无极。五行的生成和存在,都具有各自的性质,而各自的性质又决定着各自的外部表现及其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无极的清纯与真实,是阴阳与五行的精质,在奇妙的聚合与自然的变化过程中,凝结成了各种类型的物质。具有阳性物质或天空中的物质的性质并遵循着这些物质的规律的,构成了阳、天空和男性;具有阴性物质或构成大地的物质的性质并遵循着这些物质的规律的,构成了阴、大地和女性。阴、阳物质之间各种不同比例的有机结合及其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各种整体,就是万物,各种物质组合的不断变换,使万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的形式无穷无尽。

    人类,是动物进化的顶点,在动物中,与世界本原、本体或本质物质最近,在万物中也最具有无极的清纯和精秀的性质和精神,是万物之中最为杰出和卓越的精灵。既然形成了这种形体,在这种形体一经形成的同时,其精神所应显现出来的形态和状况及其所要做出的事情,就固定是那一些而早已经可以预测而被我们所知道了,而构成人体的那五种类型的物质的性质、作用和功能以及这些物质的性质、作用和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后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思想及其所要表现出来的行为,就使人类出现了善、恶的区别,从此,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就出现和发生了。

    圣人坚定不变的保持着公正、忠贞、正直、仁爱和正义的思想,戒除了恶劣的贪欲,其身体、心情和行为安详而又平和,位于人类之中极为崇高的地位上,是人中极品。所以,圣人的思想和行为与天地的规律和运作相和谐,日月的光辉与圣人的言行相通相映,四季的有序更替与圣人的行为准则所决定的行动顺序相谐调,善恶势力与其都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君子顺应自然的品性和规律修养着自己的身心,规范着自己的言行,所以,必然获得吉祥;小人违背自然的品性和规律,放纵自己的欲望,施纵自己的言行,所以,必然获得不幸。

    所以说,生成天的基础、条件和原理,是阴与阳的分化;形成大地的基础、条件和规律,是物质所具有的柔顺与刚强的性质;树立真正的人的基础、条件和思想,是仁爱与正义。因此又是在说,开始是一个开始,终结是一个终结,从开始到终结的循环变换,使开始也成为了另一个终结,终结也成为了另一个开始,所以,我们也就知道了生与死的原因与结果、规律和道理。

    这是大道理吗?实际上,这些道理是很普通而又很容易理解的,只不过是看到了世界的真正根源和本质。

    在周敦颐的这段论述中,不仅包含着极为深刻而又丰富的宇宙生成论思想,而且还表达了极其精湛的人生哲理,从中我们不仅应该对现实世界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有所了解和启发,而且,在人生价值、人性修养和人的言行与果报之间关系等方面,也应该有所启示。

    人类科学发展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要掌握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了解过去和预测未来,而且还要利用这些知识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指导和服务,而古人对于世界发展过程和规律的深刻理解与精譬论述,则使我们对宇宙、物质和人类本身的认识向纵深的方向发展了。

八、阴阳的概念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人用于代表两个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而又相反相对的正反两方面的符号,就如同正、负和正、反一样,没有绝对的概念含义。在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之间,如果以此为阳,彼就为阴;以此为阴,彼就为阳。但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中国古人在说明某些固定的事物或现象时,对某些具体事物的属性和关系进行了统一的分类,阴阳在这些具体事物中就具有了基本固定的代表意义。

    比如:古人把“天”看做阳,把“地”看做阴;把“男”看做阳,把“女”看做阴;把“外面的”、“表面的”、“阳面的”或“光明的”看做阳,把“里面的”、“内部的”、“阴面的”或“黑暗的”看做阴。

    对于物质内部的阴阳属性问题,老子就曾说过:“万物负阴抱阳中气以为合”。

    万物是古人对各种各样可见物体的总称,可见物体又都是各种各样的原子构成的组合体;“负阴”就是背负着“阴”的意思,“抱阳”就是怀抱着“阳”的意思。那么,万物是怎么负阴抱阳的呢?是谁在负阴抱阳?阴、阳又指什么?当我们对原子的构成问题进行分析后,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很清楚了。

    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共同构成的粒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位于原子核的外侧;大质量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在原子核内,质子位于原子核的中心区域,中子位于质子的外侧并将质子包裹了起来。从构成万物的原子种类上看,这些大质量原子的构成在所有原子中最具代表性。
在我们观察大质量原子的时候,无论我们从哪一个方向看它,我们都将首先看到位于原子核外面的或整个原子表面或阳面上的电子;然后,我们将看到位于原子核外层或表面的中子;最后,我们将看到或想象到位于中子内侧的或后面的质子。

    在质子、中子和电子中,中子不带电,不具有单一的阴或阳的属性,中子应当被排除在阴阳概念和性质之外。因为“阳”代表外面的、表面的和阳面的,电子正好位于原子的这种位置上;“阴”代表里面的、内部的和阴面的,质子正好位于原子内部的这种位置上,它被中子包裹着,所以,电子是中国古人所说的“阳”,质子就是古人所说的“阴”;同时,中子不具有阴阳属性,不在阴阳概念之中,并且位于电子和质子之间,负阴抱阳的当然就是中子了。

    这样,从原子的外观上看,电子位于中子的前面,就象是中子抱着的东西一样,这就是“抱阳”,阳指的就是带负电的电子;质子位于中子的背后,质子就象是中子背着的东西一样,这就是“负阴”,阴指的就是带正电的质子。

    在我们已经了解了磁力线是事实存在的一种物质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把中子看作是一个面对着我们的人,把磁力线看作是他的臂膀来看待原子的话,那么,你在任何方向看原子,它都是前面搂抱着电子、后面背负着质子的这种形象,所以说,就万物的阴阳属性来说,电子这类带负电的物质,就是古人观念中的“阳”所代表的物质类型;而质子这类带正电的物质则是古人观念中的“阴”所代表的物质类型,这就是老子所讲的“万物负阴抱阳中气以为合”中的万物的形象以及阴阳的概念和含义。

    为了便于理解和认识阴阳的属性问题,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分析一下阴阳的概念。

    古人以天为阳,以地为阴。实际上,古人所说的天空及其性质并不是我们这个正物质世界的空间背景以及其它背景物质, 而是天空中的各种原子及其性质,而这些原子的整体虽然是中性的,但其外表却被带负电的电子占据着,原子的外表表现出负电性,这使天空的整体表现出微弱的负电;而在地内,虽然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原子,但是,地内物质在密集磁力线的磨擦下,质子释放出了大量的正电性粒子,它将原子的核外电子覆盖在内,这些正电性粒子向周围各个方向的辐射,使地球的整体表现出带有微弱的正电。所以,古人以天为阳,指的是天的负电性及其性质的表现;以地为阴,指的是大地的正电性及其性质的表现。

    这样,用古人限定的阴阳概念的属性来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物质进行衡量,那么,如果一种物质或粒子被负电性物质包围着,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阳性物质,比如低温状态下的原子整体和电子;反之,如果一种物质或粒子被正电性物质包围着,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阴性物质,比如质子和正电子。

    根据以上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正物质世界中的绝大多数可观测的物质,如低温分子、原子、电子和外表带负电的物质,都是阳性物质,即使是地球的整体,也会因为它的最外层电离层中的大量电子的存在而使地球在电离层及其以内的大范围整体具有阳性物质的特征和性质;单独存在的质子、正电子以及单独就原子核内部的质子而言,这些外表带正电的物质, 都是阴性物质,辐射着大量正电性物质的太阳或其它恒星,就是具有阴性物质的特征和性质的整体,但就太阳磁场范围内这个整体而言,它就成为一种阳性物质了。所以,今后我们基本上就可以把古人所讲的“阴”性物质,直接翻译成带正电的物质;把“阳”性物质直接翻译成带负电的物质了。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中,很多古今名词的含义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很多古代名词概念的定义和含义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出现了断层,这时,很多人会由于自己对前人的某些名词的错误理解和错误解释,使其在阅读古人著作时,对古人的理论、思想、认识和观点产生某些误解或错解,从而出现将古人的很多自然认识观视作蒙昧和无知的事情。因此,我们要正确的看待古人的智慧水准,虽然我们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古人,但毕竟还存在着古人已经掌握而我们却很无知的很多知识,尤其要认识到,在有些方面,我们的知识还处于无法与古人同日而语的程度。

九、最重要的理论研究思想

    现实物质是本质物质的发展态,本质物质的性质和规律等问题是其它一切问题的总根源,在对于哲学和其它科学问题的研究中,如果不研究万物的本质和根源,只去研究现实世界的万物,那么,这种抛开本质而只谈现实的做法,将使很多重大科学问题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所以,物质的本体,即:“道”这种本质物质以及“无极”这种根源粒子的问题,是各种哲学问题和其它各种科学问题的终极根源和重要基础。因此,只有当我们同时掌握了现实物质和本体物质,才能推论现实世界的发展经历、状况和规律及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周书.命训》中说:“道天莫如无极”。即:说明和解释天地任何事物的道理和规律,也不如揭示“无极”更为关键和重要。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认为:在研究各种宇宙现象时,应当透彻事物的表象,“傲立于物质表象之上直接观察本体”, 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现实的特征、特性和规律,最终才能达到全面掌握宇宙知识的总目的。同时,老子还为我们提供了掌握宇宙所有知识的一种基本思路。他把本质物质与现实万物的关系分别比喻成“母”与“子”,并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他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即得其母,以知其子;即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万物都有一个开端,这个开端是天下所有事物的母体。要掌握这个母体的知识,就必须了解和掌握世界万物的特征、特性和规律等知识。在详细掌握了世界万物的知识后,再去获得世界万物的母体的知识;获得了世界万物的母体的知识,也就等于获得了所有知识中最高级和最深层次的关键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并准确的运用这些知识,你终身都不会被任何科学难题所困惑。

    现实世界以前的事情不易了解,是因为事物开始时的迹象并不明显,由前而后,事物的表象就变得越来越明显和清晰了。 同时,世界普遍联系性就决定了现实物质与本质物质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性,对于现实世界形成前的各种未知物质和粒子的表象、性质和规律等,可以在现实物质的表象、性质和规律中找到应有的踪迹。所以,老子为我们提供和指导的这种方法, 其关键内涵就在于既要从事物的外部观察事物内部的真正本质,又要在把握真正本质的情况下观察事物的外部表现,并由此掌握其所有性质和规律,即:“透过现实看本质,把握本质看现实”。这样,我们也许在研究现实物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现实世界与本质世界的状况与联系时,不会被物质世界的纷繁复杂的表象所迷惑,从而直接研究和探索物质最深层次的本质和根源的表象、性质和规律,进而掌握现实世界的所有知识。

    为了方便于今后的研究,我们暂且借用古人的名词,把中国古哲学中的“无极”这种粒子,叫做“无极粒子”,把阴与阳的合体“太极”,叫做“太极粒子”。但是,对于“无极”的情况,古人只是简单地形容过它的清纯与真实,我们没有可以直接借鉴和参考的资料,“太极”粒子也基本一样,所以,我们首先应当从现实物质开始,运用“自外而内、透过现象看本质和自内而外、把握本质看现实”的方法,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物质的分析和研究后,在物质的一些表现、状况和规律中,推导无极粒子的状况,最终得到它的特征、特性和规律等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我们对于无极为粒子发展历程的研究。

wytk-2.gif (489 字节)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力,未经授权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说明  © Copyright  Authors
物理科学探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