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探疑-网友天空-系统观点-韩炳国论文-《时空物质论》--第二章 认识世界物质性的基础-原子
wytk-1.gif (489 字节)

《时空物质论》

作者:韩炳国

工作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人民政府


第二章 认识世界物质性的基础--原子



第一节 物质的本质及原子的结构



一、科学物质观的最终归宿

    当地球上的某种动物进化成为人类以后,人类就在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形成了各种现实物质的具体化观念,这种观念中的物质是具体的、有形的、可见的和现实的,对这些物质的研究和认识所形成的物质观,就是自然科学的物质观;哲学的物质观则与此不同,哲学的物质观所揭示的是现实物质的本质,但自然科学对于现实物质的认识所形成的物质观与哲学对于现实物质的本质的认识所形成的物质观,却共同组成了科学物质观的全部。

    自然科学中的物质观,研究的是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它着重研究物质世界中的各种物体、分子、原子或中子、质子、电子等的特征、特性、构成及其规律等问题,但现实物质的本身不是其本身的本质,因为,现实物质已经不再是物质世界中最原始状态时的那些物质了。对于现实的物质来说,我们不仅能够在理论上论述它,还可以在现实世界中事实的找到、看到或感觉到它们的存在,在人们的脑海里能够很容易的形成某种或某些物质的具体概念和具体形象。

    哲学中的物质观,研究的是各种现实物质的本质及其本质的特征、特性、构成和规律等问题,它是理论上的抽象化知识, 即使世界上仍然存在着本质物质,也会因为它的特征、特性及其特殊的状态而使我们根本就无法找到、看到或感觉到它的存在,有关本质物质的知识必须在理论的推导和论证过程中才能够取得。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世界,世界在本质上只有一种东西,那就是“物质”,哲学的物质观虽然研究的是物质的本质,但既然是“物质”的本质,那么,“物质的本质”也就必定应该是一种“物质”,而世界万物所具有的多种多样的特征、特性和规律等,也必定是物质具有表现这些特征、特性和规律的本质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即使不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本质物质,我们也可以根据现实物质的表象和规律等,运用常规和反常规等逻辑推理方法,在理论上和人们的脑海中形成本质物质的具体概念和具体形象。

    世界的普遍联系性告诉我们,自然科学的物质观与哲学的物质观之间存在着极为紧密而又不可分割的联系性。

    人类首先是从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物质的运动、发展、变化和规律方面开始认识现实物质的,这是对自然科学范畴中的物质进行的认识;当人们以自然科学的物质观为基础,总结了各种现实物质的相同与不同的特征、特性和规律后,再将其综合起来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归纳,并深入到更深层次中去研究和探索本质物质的特征、特性、状态和规律的时候,就形成了哲学的物质观。

    所以说,首先来自于自然科学的物质观并以自然科学的物质观为基础,并将自然科学的物质观提升,从而使之升华后就形成了哲学的物质观,哲学的物质观离不开自然科学的物质观,探寻本质物质也离不开现实物质;脱离现实物质而谈本质物质,将使哲学物质观成为一种超越现实和脱离现实的毫无意义的抽象和夸张;同时,哲学的物质观又为自然科学的物质观找到了本质物质,它使自然科学的物质观更加全面、详细和真实。

    哲学的物质观研究的是本质物质,本质物质是现实物质的母体;自然科学的物质观研究本质物质变化而成的现实物质, 它是本质物质的产物。所以,哲学物质观要与自然科学的物质观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使人们既能够掌握本质物质以及本质物质世界的有关知识,又掌握现实物质以及现实物质世界的有关知识,并形成具体而又形象的物质在本质世界和现实世界各个发展阶段中的特征、特性、状态、过程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的物质观与哲学物质观大融合后的统一体,就是科学物质观的最终归宿。

二、原子的概念

    物质由不连续的微粒构成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就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并把这种构成所有物质的微粒命名为原子,原子在希腊文中就是“不可分割”的意思;而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古代哲学中就已经出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根据“无极而太极”的思想我们可以推断,“一”就是“无极”,这说明在“无极”之前还有一种叫做“道”的物质存在着,是“道”生出了“无极”,而这种“无极”,实际上就是“不再有极限、其本身就是极限”的意思。

    但是,既然无极之前存在着“道”,而“无极”本身却是“无极”之前不再有极限、“无极”本身就是极限的意思,那么,就只能说,“道”是物质世界一切物质的根源极限,而在此以外还存在着另一种根源极限,那就是粒子世界的根源极限,无极应当是一种粒子,即、无极粒子,它早于其它任何一种粒子而出现,它是其它一切粒子的根源极限,是粒子世界的鼻祖。

    古希腊原子论中的“原子”,是古代哲人对那种能够构成宇宙万物的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的称谓,世界上不存在比这种粒子更小的粒子,而在现代科学界中,这样的小到了极限的能够构成所有物质的粒子的名称,叫做“基本粒子”。

    十九世纪以来,科学界在对于一种极其微小的不带电粒子的特征、特性和规律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后,就把这种不带电的粒子命名成为了“原子”,并把它看作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却发现,被命名为原子的这种粒子并不是粒子的最小极限,它有着极其复杂的结构,它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这时,人们又认为,质子、中子和电子是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而当人们运用这些极端微小的粒子去解释某些微观现象时,却显得非常不足。因为,在某些粒子的面前,质子和中子甚至于电子都显得太庞大了,即使是用电子去解释那些更加微小的粒子的构成问题,那也无异于是把地球当做基本粒子,去解释月球是如何由地球构成的问题一样困难。可见,在质子、中子和电子以外,还有很多更加微小的粒子存在着,质子、中子和电子不是基本粒子,它们也是由一些更加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本世纪以来,人类科技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巨大发展,人们从大量的实验中发现了许多种类的粒子,其中就包括一些比电子还小的粒子。但是,当人们把这些新发现的粒子当做基本粒子去解释所有微观现象时,却仍然显得很不足,还有一部分微观领域不能解释清楚。这就是说,我们至今发现的所有粒子都不是那种能够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小粒子。

    古原子论中的原子,是指那种能够构成现实万物的不可分割的最小极限粒子,而被现代物理学界命名为原子的这种粒子, 并不是古希腊原子论中的那种粒子,物理学界草率的将原子这个名称用于对这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中性粒子的命名,已经使原子这个概念失去了它的本意,而这种命名又直接妨碍了人们对于原子这个概念以及物质真正本质的正确理解。这是在科学发展进程中,由于人们揭示基本粒子的心情过于急切,对微观粒子的潜在认识不足,造成了对于原子这个概念和定义的错误理解和使用后,进行了错误的命名。

    人类在对于基本粒子的长期研究过程中已经认识到,世界的真面目还远未被我们所揭示,我们距离全面掌握宇宙知识的道路还很遥远。但是,从科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每当人们发现了一种更加微小的粒子时,他们都会急切的把这种粒子或把一种假设的比这种粒子更小一些的粒子看做基本粒子。然而,这些观点又注定将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被否定。这就象我们不断地否定着前人的观点,而我们的观点仍就注定要被后人所否定那样,随着基本粒子“种类”的不断增加,基本粒子这个概念也已经如同原子一样,失去了它原本所应具有的意义。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不断否定前人观点的同时,却创造着注定要被后人所否定的观点呢?难道我们就不能确定一种永远不会被否定的观点吗?我们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理解物质的无限可分性与粒子最小极限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是要一次又一次的继续我们的否定还是要直达终点?我们能否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无限可分性与基本粒子的最小极限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基本粒子观?


三、物质的本质和根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物质的无限可分性指的是物质的本质和根源,它是哲学范畴。物质的本质和根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认识物质的本质和根源,不仅能够提高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对于物质本质和根源的认识,在所有认识中占据着极为关键和重要的地位。

    在探索物质本质和根源的问题上,爱因斯坦先生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他创造了伟大的质能关系式,这个关系式不仅使人类创造了一个崭新的20世纪,而且把物质的本质和根源揭示得淋漓尽致。质能关系式,即:物质的能量等于物质的质量与光速2次方的乘积。在光速已经被确定为一个固定数值、即:每秒30万千米的情况下,物质的质量就成为了决定物质能量大小的唯一标准。所以说,质量相等的物质,内部蕴含着的能量就必定相等;内部蕴含着的能量完全相等的物质,其质量也必定相等。复杂多变的物质,无论它的表象存在多大的差异或发生多大的变化,决定其能量大小的唯一标准就是质量,科学的实践已经确认了质量是衡量物质内部能量大小的唯一标准的正确性。

    大量科学事实已经证明了质能关系式的正确性,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物质能够逃脱质能关系式的规范和匡架,而且质能关系式所揭示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科学实践之中,这就证明了质能关系式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方面,爱因斯坦曾经谈过这样一种观点,他说:“物质,实际上就是一种冻结着的能量”。从这种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爱因斯坦的观念中,物质与能量的本质和根源是统一的。

    光速的平方是一个极大的数值,根据质能关系式推论,即使是少量的物质也能够转化成为巨大的能量。所以,质能关系式向世人表明,一切物质都可以转化成为能量。复杂多变的物质,无论其体积、密度和表象上存在多大的差异或发生多大的变化,也无论它具有什么样的性质,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其本质和根源就是能量,所有物质都是由完全相同的同一种物质构成的,而且在理论上,物质转化成为能量以后,绝对不会出现能量以外的任何残余。同时,既然物质是一种冻结着的能量,那么,物质本身也就应当是一种能量;反之,物质内部蕴含着的能量也还是物质。

    电子、光子以及其它许多类型的低密度物质,都是当代科学观念中的能量物质。但是,根据质能关系式对电子和光子这些小密度物质所应转化成为的能量与其现实所表现出来的能量相比,却存在着悬殊的差距;而质子和中子这些大密度物质所应转化成为的能量与其现实表现出来的能量相比,差距则更为悬殊;即使是与质子或中子质量相等的电子加在一起,其所能表现出来的能量都比质子或中子所能表现出来的能量大许多倍,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相等质量的物质,它的密度越大,表现出来的能量就越小,与实质能量之间的差距就越大;反之,它的密度越小,表现出来的能量就越大,与实质能量之间的差距就越小。

    那么,当物质的密度降低到一种极限状态时,它所表现出来的能量是否能够与其实质所应具有的能量重合呢?

    当然,答案应当是肯定的。这就是说,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差别,仅仅是密度大小或冻结态与激发态之间的差异;物质向能量方向的转化,也仅仅是物质由大密度的冻结态向小密度的激发态的变化;反之,能量之所以能够转化成为大密度的物质,则仅仅是在压力的作用下被压缩了的结果。质能关系式不仅明确地表明了所有物质在本质上的统一性,而且极其深刻的揭示了各种物质的根源统一性,即:世界万物都是由同一种最根本、最初始的质体组成。其精髓就在于:任何物质,无论它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特性、表象和规律,其本质和根源都是能量。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物质内部的能量看做是一种密度小到了极限状态的液态物质,这种能量物质是所有物质的根源本质和本质本体,所以,我们可以把这种能够构成世界万物的最根本、最初始的能量物质,叫做本质物质。

    在对于本质物质的认识方面,恩格斯就曾引用过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这段话说:“有一个东西,万物由它构成,万物最初从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作为实体,永远同一,仅在自己的规定中变化,这就是万物的元素和本原”。

    从恩格斯引用这段话的韵味中我们不难想象,恩格斯之所以要引用这段话,其目的也许就在于肯定这种本质物质的存在。所以说,一切物质的形成、发展与变化,都根源于本质物质的存在,是本质物质生成出来的一种粒子在压缩后,形成了一种压缩粒子体,并在这种压缩粒子体之间出现了不同的组合体以后,才形成了在质量、体积、结构、特征、特性、功能或作用以及规律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现实粒子,并由这些粒子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

    这样,如果我们能够在思想中形成以质能关系式为基础的物质观,那么,我们就会认识到物质在本质不变的情况下,是如何发生了本质以外的有序变化的,从而掌握本质物质如何发展成为了现实物质,现实物质又如何组织起了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知识,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现实物质在表象上的多样性与本质上的不变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同时,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现实物质与本质物质时,必须在本质物质和现实物质之间,划出一条绝对分明、固定不变的层次界限和形式界限,掌握本质物质如何发展为现实物质,现实物质又如何组织起我们今天这个现实世界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物质转化的各个层次和各个阶段中明了不变的本体与变化的世界中蕴含着的深刻道理,进而为改造世界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质能关系式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与能量的统一性,从这个意义上看,质能关系式不仅为唯物主义一元论找到了科学的依据,肯定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科学性、实践性和真理性,而且也使质能关系式在具有了划时代的物理学意义的同时,又具有了伟大的哲学意义。

    这样,因为本质物质是液态而非粒子态,所以,只要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不为0,将其质量和体积无限的分割下去,我们都能够得到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值,而且,它还是物质存在或曾经存在过的一种自然形态,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或在对于世界发展历程的追溯中,就能够找到这种物质。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是可以无限分割的,这就是物质的无限可分性。

    但是,物质的密度是不可以无限分割的,本质物质的密度就是所有自然形态中的物质的密度上的最小极限,在现实世界中或在对于世界发展历程的追溯中,我们找不到也根本就不可能找到比本质物质密度更小的物质。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无限可分性也并不是说,在本质物质以外的自然形态中,就不存在或不曾存在过一种在质量、体积和密度方面都是最小的粒子。

    既然各种各样的庞大物体由现在被命名为原子的这种粒子构成,而它又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这些粒子构成,那么,在所有粒子的自然形态中,就应该存在或存在过这种在质量、体积和密度等方面都处于最小极限状态下的粒子,如果再将这种粒子的质量、体积和密度进行无限的分割,那将成为一种抛开粒子的原貌而进行分割的数学行为,从而使这种分割失去物理学意义和哲学意义。

    世界万物的总根源都是相同的,万物之间具有根源的统一性。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是由一种最根本、最原始、最简单、不存在任何差别的本质物质组成的观念,已经被质能关系式确立了起来。因此,这就决定了无论现实物质多么复杂多变,物质在本质上都不会发生一丝一毫的改变,而在本质之外,却发生着很多方面的变化。

    但必须肯定的是,世界中的一切物质或粒子,都根源于本质物质,即使是无极粒子,也并非是从来就有的,它是本质物质生成的并且从本质物质中脱离出来的,就象一颗小水滴从大海中脱离出来那样,我们虽然不能确定本质物质的具体密度,也不能确定基本粒子的具体质量、体积和密度,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在理论上假设它是存在或存在过的,这将深化我们对于世界的物质性以及物质的现实性与本质性的认识观。

四、原子内部的谜题

    在原子的构成方面,当代物理学界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这些不可再分的粒子构成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而质子和中子则分别由3个更基本的层子或夸克构成,但层子或夸克是否存在还没有得到证实。

    现在,利用原子的质子-中子-电子结构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并促进了人类科技的巨大发展,但是,由于我们的技术还未能达到直接而又详细的观察原子内部结构状况的水平,在人们的面前,原子内部结构等深层次问题仍然显得有些扑溯迷离,而且很多问题还都有待于解决。例如:原子核内是否存在着介子、层子或夸克等,所以,种种问题的存在,都使原子理论的继续发展拥有着强劲的动力,而在人们对放射性物质的放射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放射性物质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则又加深着人们对于原子以及物质本质的了解和认识。

    我们知道,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是由正物质组成的正物质世界,正物质中的原子由带正电荷的质子、不带电的中性中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理论上认为,在宇宙中还应当存在一个反物质世界,反物质世界中的反原子由带负电荷的反质子、不带电的中性中子和带正电荷的正电子构成。正物质和反物质的关键区别,就在于质子和电子带什么电,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负电子是正物质,带负电的反质子和带正电的正电子则是反物质,而中子则同时存在于两个世界中。

    1932年,英国人安德逊发现了正电子,而且,在以后的很多实验中也发现了正电子。比如:在伽马射线通过其它原子的过程中以及在很多粒子的衰变过程中都能够产生正电子,这证明,正电子来自于伽马射线或原子,但原子中肯定存在着正电子,正电子还是大量存在的;而在1955年,美国人张伯伦却发现了反质子。

    由于正电子和反质子都是反物质,所以,正电子和反质子的发现,证明了正物质世界中存在着反物质。但是,正物质世界中为什么会存在着反物质呢?正电子和反质子来自于何处呢?这些问题自从正电子和反质子被发现以来,就一直的困扰着科学界。

    通过分析,原子的核外电子带负电荷,中子不带电荷,只有质子带正电荷,这样,正电子就应该来自于质子。但是,即使某个原子释放出了与其质子数相等的正电子,这个原子的正电荷数也不会减少,如果1个质子只带有1个正电荷的话,这种现象是根本就不会出现的;既然出现了,就应该有个原因,这就出现了关于质子是由什么物质构成,它实质上带有多少个正电荷的问题。同时,在放射性原子的衰变过程中,则出现了更加异常的辐射现象。

    在放射性原子的衰变过程中,既会出现阿尔法衰变,又会出现贝塔衰变,并伴随着伽马射线的辐射。通过分析和研究已经确认,阿尔法粒子为四个质量单位,带两个正电荷,这证明阿尔法粒子就是氦原子的原子核;贝塔粒子的质量与电子相同,带一个负电荷,证明它就是电子;伽马射线非常象X射线,但不同于X射线,后来证明,它是一种能量很高但波长极短的电磁波,所以,伽马射线实际上就是一种中性的高能光子。

    通过对各种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及其质量对比已经知道,当一个放射性原子衰变成为一个稍次之的原子时, 至少应当辐射出1个氦核与2个电子。同时,不同元素原子内的中子质量占原子质量比例也不相同。

    在多数情况下,原子序数越大,中子质量占原子总质量的比例就越大,而放射性原子释放出来的氦核的质子质量与中子质量却极为相近,这样,放射性原子在衰变的过程中,不仅要辐射出氦核与电子,而且还应伴随着中子多余质量的物质辐射。因为中子和伽马射线都是中性物质,伽马射线最有可能是中子辐射出来的,所以,放射性原子在衰变过程中辐射出来的氦核以及两倍于氦核的电子与伽马射线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基本固定的比例。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放射性原子辐射出来的电子的数量超过了氦核数量的两倍。这就是说,放射性原子不仅释放出了氦核以及两倍于氦核数量的电子,还释放出了更多的电子。在有些时候,多余出来的电子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参与衰变的放射性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以至于形成了电子流,但放射性原子的核外电子却并未因此而大量减少。因此,科学界根据这种事实认为,多余出来的电子辐射并非来自于核外电子,而是核内某种粒子发生了某些变化后释放出了这些电子。

    以上种种事实表明,原子之所以能够释放出正电子,就是因为原子内部存在着正电子或存在着由正电子构成的粒子;而放射性原子之所以能够释放出比其核外电子总数还多的电子,则证明核内存在着电子或存在着由电子构成的粒子。

    在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中,只有质子是带正电荷的粒子,这样,质子就成为了一种最有可能释放正电子的粒子。但是,质子带1个正电荷,它为什么能够释放出也带有1个正电荷的正电子呢?多余出来的大量电子辐射,来自于核内哪种粒子的变化呢?反质子的发现又表明了什么呢?

五、质子的电荷

    质能关系式告诉我们,只要质量相等,各种物质内部蕴含着的能量都是相等的,这就是说,各种物质都根源于本质物质, 各种物质之间都应该存在着本质上的转化关系,至少,在质量相等和电性相同的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

    质子质量大约是正电子的1836倍,我们可以设想,当质子膨胀成为与正电子密度相同的物质时,这些物质就会在同性斥力的作用下首先发生分裂,然后在其磁场产生的引力与物质之间排斥力相平衡时,形成许多个具有固定质量、体积和密度的粒子,这些粒子就应该是正电子。这就是说,1个质子能够转化成为1836个正电子;反之,1836个正电子也会在压力作用下被压缩成为1个质子。因此,质子内部实质上蕴含着大约1836个正电荷,而质子所带的1个正电荷,则应当象是某些人的表现能力与其实际能力并不相符一样,它仅仅是质子的外部表现电荷。

    表现电荷与实质电荷的不符性是很多粒子的共同特征,在已发现的十余种非中性轻子、介子和重子中,虽然很多粒子的质量相差悬殊,但是,质量上的巨大差异却并未影响这些粒子的外部带电情况,即使是相当于电子质量几百倍甚至于几千倍的非中性介子和重子,也与电子一样,都只带有1个正电荷或负电荷。这种现象表明,凡是质量达到或超过电子而且单独存在的非中性轻子、介子和重子,其表现电荷数都不存在与质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质子的表现电荷数与实质电荷数的关系,就如同电源的消耗电量和实质电量之间的关系一样。比如:灯泡消耗着电源里的电量,灯炮的消耗电量与电源给予它的电量相等,电源的表现电量实际上就是灯炮的消耗电量,但电源里还有更多的电量没有表现出来。所以,电源的表现电量与实质电量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质子的表现电荷数与实质电荷数就是这样。

    “物质,实际上就是一种冻结着的能量”,各种物质由于密度有所不同而使其实质的表现程度存在差异,就象树叶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少于它腐化后生成的沼气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一样,1个正电荷只是质子的表现电荷,1836个正电荷才是它的实质电荷,它的表现电荷数与实质电荷数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这就是说,各种原子释放出来的正电子应该来自于质子,它是质子内部的部分物质在某些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发生了膨化后的产物。

    由于电荷是能量大小的一个标志,它决定着人们对于物质及其能量之间关系的彻底理解与认识,也影响着很多科学实验的正确结论,所以,质子的表现电荷数与实质电荷数应当以并列的方式明确的表示出来,这将有利于事实地展示质子的内部情况。

六、中子的构成与裂变

    对于中子的构成,当代物理学界非常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中子由1个质子和1个电子构成,两者的正、负电荷数相等,中子是一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但是,由于这种观点没有得到大量而且确凿的实验证据作为支持,所以,中子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观点仅仅是非常流行,其正确与否还存在着争论,甚至于现代物理学都表明,中子的内部既没有质子也没有电子。

    从以上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子到底由什么物质构成的问题,还没有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这样,我们就必须抛开现有的任何一种观点,以事实为依据地展开我们的研究,并力求得出最贴近事实的结论。

    由于放射性原子释放了大量的电子,这些带负电荷的电子不可能来自于带正电荷的质子,多余出来的电子辐射又不是来自于核外电子,在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这三种粒子中,就只剩下中子是唯一有可能产生这些电子辐射的粒子了。所以,基于一种非常现实的考虑,在原子内部没有其它粒子可以产生大量的电子辐射的情况下,我们就只能认为,电子是中子的组成部分。

    但是,中子是一种中性粒子,电子却带一个负电荷,如果电子是中子的组成部分,那么,电子就必须与带正电荷的正电子共同构成中子。而且,在中子的质量和密度都远远大于电子的情况下,中子就应当是由大量的正、负电子的压缩体构成的粒子。1836个正电子可以压缩成为1个质子,在正、反质子和正、负电子的质量都分别相等,中子与质子的密度基本相等、只是中子的质量稍微大于质子的情况下,压缩状态下的正、负电子就应该以正、反质子的形式存在,中子则应当由质量各为大约1/2个质量单位的质子和反质子共同构成。由于这两种粒子的质量与质子不同,不能把这两种粒子叫做质子,最确切的名称应当叫做介子,所以说,中子应当由质量为1/2个质量单位的正介子和相同质量的反介子共同构成。

    同时,由于这种纯粹由带正电的正电性粒子和带负电的负电性粒子构成的正、反介子,实际上就是正、反物质,所以,中子实质上是由质量相等的正、反物质构成的一种粒子,但是,这个结论却与科学界流行的另一种观点发生了冲突。

    在对于正、反物质的认识方面,科学界的一些人认为,正、反物质之间是相互抵消的关系,质量相等的正、反物质相互结合就会化作光子而消失,其形体和质量都将不复存在。但是,在事实上,正、反物质的区别仅仅在于质子或电子带什么电,即使正、反物质结合在一起,也不过是带正电的正电性物质与带负电的负电性物质之间的结合。就象正、负电子的结合产生了光子,而光子仍然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那样,正、负电子结合以后不会消失,而且,科学工作者还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处于游离状态下的中性的正负电子对。这就说明,正电性物质和负电性物质相互结合以后并不消失,质量守衡定律和物质不灭定律也已经明确地指出了物质质量的守恒性与物质的不灭性。

    可见,这种人为的在正、反物质之前添加了(+)、(-)号的做法,以及将正、反物质之间关系理解为抵消关系的观点,使正、反物质之间的关系,变成了“(+1)+(-1)=0”的简单数学,从而误解了正、反物质的实质及其相互之间的实际关系。

    所以,中子是由质量相等或近似相等的正、反介子构成的粒子,正、反介子虽然是能够转化成为光子的物质,但是,就象太阳内部的大规模核反应,也仅仅释放出少量光子而不是大量物质都转化成为光子一样,核力束缚了正、反介子转化成为光子的规模和范围。但在同时,核内粒子之间的磨擦与碰撞以及某些内外部因素的刺激等,却能够激发核内中子,并使之发生某些变化,甚至会出现中子的裂变。
当一个或多个中子同时或接近于同时发生裂变时,主要可产生三种类型的粒子:第一种类型的粒子是由质量相等或近似相等的正、负电性粒子组成的中性粒子或磁波,比如:各种中性轻子、介子和重子以及光子等;第二种类型的粒子是由正、负电性粒子以3:1或1:3的质量比构成的粒子。其中的一半由正电性粒子或负电性粒子构成,另一半由质量相等或近似相等的正、负电性粒子共同构成,它与由一
个质子和一个中子构成的氘原子核的构成形式完全相同;第三种类型是正、反质子,这是多个中子裂变时,正、负电性粒子分别聚集后的重组产物,但放射性原子极少释放质子或反质子,这类粒子基本上都与第一种类型的粒子共同构成了第二种类型的粒子,尤其是组成了重子中的超子。

    中子的裂变是在极其剧烈的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裂变产物中必然或多或少的伴随着少量的正、负电性粒子辐射,而这些粒子也会发生某些方面的变化。

    在组成原子的物质中,整个质子和一半中子都带正电,正电性物质质量约占整个原子质量的3/4,正电性物质质量占绝对多数,整个正物质世界也是这样。所以,正电性物质都会受到同性物质之间的斥力转变而成的压力;而占绝对少数的负电性物质则无论处于什么状态之中,都会受到质量上占绝对多数的正电性物质的强大引力,这种引力从各个方向施加给负电性物质,将促使负电性物质发生膨胀现象,我们可以把负电性物质在正物质世界中所受到的这种力叫做膨胀力,它与压力相反,是正物质空间施加给负电性物质的一种空间反压力。

    在负电性物质所受到的膨胀力大于它所受到的压力时,负电性物质就会膨胀起来;在膨胀力小于压力时,负电性物质就会被压缩;在两种力相等时,负电性物质就会保持原状。当反介子与正介子结合在一起以中子的形式存在于原子核内部时,质子与中子共同产生的巨大核力远远大于它所受到的膨胀力,反介子被压缩在核力控制区内。

    当中子发生裂变释放出正、反介子或中子的正、反介子分别释放内部的部分物质时,部分负电性物质脱离了核力控制区, 失去了原子核的巨大压力,强大的膨胀力使这部分负电性物质迅速膨胀,内部同性物质之间的排斥力又加速了这种膨胀,这些负电性物质就会象爆米花一样迅速的膨胀,尔后爆裂、崩溃和解体,最终在粒子自身磁场产生的引力转变而成的压力或凝聚力和其它物质施加给它的压力、与膨胀力和内部物质之间排斥力相平衡时,这些负电性物质就转化成为了一种具有基本固定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膨胀体,这种膨胀体也将带有一个负电荷。

    同时,因为电子就是在膨胀力和内部物质之间排斥力与其自身磁场产生的压力和周围其它物质施加给它的压力处于平衡状态时的一种稳定性较强的负电性粒子,所以,由反介子或反介子释放出来的部分物质膨化而成的处于平衡和稳定状态中的这种粒子,其质量、体积和密度就应当与电子相同,而且,它就应该是电子。

    因此,质子和中子在剧烈的运动状态中都会释放正电子;而放射性原子辐射出来的大多数电子,则来自于中子的裂变或中子的反介子的辐射物质膨化后的产物;反质子则应当是中子裂变后的重组产物。

七、物质的本质

    对原子进行了分析以后,我们应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质子应当由正电性粒子构成,它拥有1个表现正电荷与1836个实质正电荷,1个质子与1836个正电子存在着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中子由正、反介子构成,1个中子既可以裂变成为两个大约都为1/2个质量单位的正介子和反介子,又可以分别转化成为918或919个正电子和负电子,三者存在着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而核外电子则应当由负电性粒子构成,1个电子带1个负电荷,1836个电子与1个反质子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正电性粒子的质量在原子总质量中占绝对多数。

    然而,宇宙是平衡的,由于原子内部的正电性物质质量远远大于负电性物质,如果在宇宙中只存在正物质世界而不存在反物质世界的话,宇宙将失去平衡,所以,事实上或至少在理论上应该存在着一个与正物质世界相对应的反物质世界,它的质量应当与正物质世界相等或近似,在正、反物质世界的质量总和中,正电性物质的质量还应当与负电性物质的质量完全相等。

    同时,因为正、反物质都是本质物质的发展态,当正、反物质都全部而且完全彻底地融合在一起时,就应该复归于本质物质。而当质量相等的正、负电性物质完全彻底地融合在一起时,它也必然应该是不分正、负的,即、回归于本质物质,这就是物质的内部与外部、表现与实质或现实与本质的根本区别与巨大差异的一种表现。

    所以说,正、负电性物质都是不分正、负的本质物质的产物,从本质物质中脱离出来的无极粒子,也应该是不分正、负的。即:本质物质及其生成的无极粒子,都是一种不分正、负的纯中性态的物质。
但是,为了首先专注于原子构成等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并把这部分关于原子的内容作为以后研究其它问题的基础,所以, 在此我们暂时抛开本质物质和无极粒子的纯中性态,把它放在以后的文章中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述,在此我们暂且认为,本质物质是不分正、负的,无极粒子却是分正、负的,即:存在着正无极粒子和负无极粒子。

八、原子的结构

    本质物质是一种密度小到了无法估量程度的不具有正、负属性的物质,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粒子的密度又都是很大的, 并且存在正、负属性的区别,这样,现实粒子就应当是由一些密度较大且具有正、负属性分化的粒子构成的,从本质物质中生成并脱离出来的无极粒子肯定是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被压缩了,并且由中性粒子分化生成了存在正、负属性区别的粒子。

    因此,这种具有正、负属性区别的无极粒子压缩体,才最有可能与古希腊原子论中的原子是同一个概念和同一种粒子, 是这种粒子构成了一切现实粒子。我们至少可以假设,是大量的正、负无极粒子压缩体,有机的、以不同比例的聚集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现实粒子。

    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正无极粒子压缩体组成了质子,负无极压缩体粒子组成了电子,质量相等的正、负无极粒子压缩体组成了中子,这些粒子与其磁场一起就构成了原子,并以此观点展开我们的研究。

    在实验中已经发现,质子不是点状的,它的电荷和磁矩并不集聚在一个点上,它的分布范围半径约为0.8费密。并且发现,原子核内部存在着很多个散射中心。质子的非点状结构状态证明,质子并不是完全由无极粒子压缩体堆砌起来的一个完全实心的粒子;散射中心的存在则表明了质子内部分布着很多个处于分散状态下的粒子。但是,因为无极粒子压缩体是构成所有现实粒子的基础,它应该比电子小得多,所以,这些处于分散状态下的粒子不可能是单个的无极粒子压缩体,质子内部处于分散状态下的粒子只能是大量无极粒子压缩体构成的粒子集团,这些散射中心就是较大无极粒子压缩体集团的能量辐射中心。

    从质子的非点状结构上分析,质子内部较大的无极粒子压缩体集团也应当不是点状的,这些较大无极粒子压缩体集团是由一些更小的无极粒子压缩体集团构成,由此推论下去,就应当直至无极粒子压缩体本身为止,反推过来就是这样的:在质子内部,无极粒子压缩体是以集团形式存在和分布的,几个或十几个无极粒子压缩体构成了一个最小的无极粒子压缩体集团;几个或十几个最小无极粒子压缩体集团构成了稍大一些的无极粒子压缩体集团;由几个或十几个稍大一些的无极粒子压缩体集团构成了更大一些的无极粒子压缩体集团,最后直至由几个或十几个最大的无极粒子压缩体集团直接构成了质子,而中子和电子也应该象质子一样,分别是由最小无极粒子压缩体集团直至各自最大无极粒子压缩体集团构成的。因为,质子、中子和电子都是粒子世界中极为关键的粒子,这三种粒子在世界上最大的物体“星球”与最小的粒子“希腊古原子论中的原子”之间,占据着极为关键和重要的环节和纽带的地位,我们可以把这三种粒子看作是衡量其它粒子的一类标准或标准粒子,所以,我们可以把质子、中子和电子内部的大小无极粒子压缩体集团,都叫做次粒子,即:次于质子、中子、电子并分别构成了质子、中子、电子的粒子。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将次粒子分为三个等级,把那些由几个或十几个无极粒子压缩体构成的最小无极粒子压缩体集团,叫做一级次粒子;把那些直接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几个或十几个最大的无极粒子压缩体集团,叫做三级次粒子;把所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无极粒子压缩体集团,都叫做二级次粒子。
各类次粒子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质量上。一级次粒子的质量最小,三级次粒子的质量最大,二级次粒子包括的次粒子的质量状况则过于繁多,其中既有质量相等或近似的,也有差距很大的,但其质量毕竟介于一级次粒子和三级次粒子之间。

    同时,次粒子之间既存在着引力也存在着斥力,引力是磁场作用的结果,斥力则是辐射物质在各种粒子之间产生的推动力和其它一些推动力的共同结果。较大次粒子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引力,但是,其辐射物质都很多,较多的辐射物质在较大次粒子之间产生了较大的斥力。质子的非点状结构说明,较大次粒子之间的引力,不足以将较大次粒子都紧紧地压缩在一起使之组成一个实心整体,这将导致较大次粒子之间相互分离开来,这些次粒子最终将在相互之间引斥力达到平衡时,保持相互之间的对应距离,这在较大次粒子之间就出现了缝隙区域。

    次粒子的质量越大,与周围同类次粒子之间的缝隙区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但不属于同一个二级次粒子或三级次粒子的次粒子则应另当别论。这样,在次粒子之间的引斥力作用下,三级次粒子或较大的二级次粒子,就会象很多分别悬浮于各自平衡区域内的平衡位置上的球体那样,由一群悬浮着的较大次粒子共同构成了一个质子、中子或电子这样的粒子。

    这就是说,质子和中子内部的较大次粒子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缝隙区域,而电子的质量、体积和密度较小,内部次粒子之间的斥力以及次粒子之间的缝隙区域将变得极不明显。同时,在质子、中子和电子内部压力自外而内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质子、中子和电子中心区域的压力将是最大的,同样是三级次粒子,中心区域的三级次粒子之间的缝隙区域就要小于外围三级次粒子之间的缝隙区域。

    同时,因为电子的质量、体积和密度都远远的小于质子和中子,但质子、中子和电子都是由无极粒子压缩体构成的粒子,电子的三级次粒子的质量、体积和密度,肯定不会与质子或中子的三级次粒子相同,所以,电子应该是核外一级次粒子相互聚集后组成的粒子,或者是中子释放出来的一个负电性二级次粒子,在原子核外部空间中发生了膨化后的粒子。

    这里所谓的膨化,并不是大密度粒子转化成为了小密度粒子,而是大密度粒子体积的增大,内部粒子之间的距离也增大, 这个粒子的平均密度下降了,在小密度粒子的内部仍然分布着一些大密度粒子。
比如:原子核内存在着巨大的核力,核内质子的一个三级次粒子在质子内部时,巨大的核力将使这个三级次粒子处于极度的压缩状态之中。当这个三级次粒子被质子或原子核释放出来以后,它所受到的压力就会极度下降,其内部一、二级次粒子之间的引力虽然能够产生相互之间的压力,但这种压力远远小于核力,这样,在这个三级次粒子内部的一、二级次粒子之间斥力的作用下,其内部一、二级次粒子之间的距离随之增大,这个三级次粒子就会出现体积极度膨胀的现象,这就是膨化现象,但这个三级次粒子内部的一、二级次粒子并未减少。

    所以,所谓的膨化仅仅是同一质量的物质从高压环境运动到低压环境中以后,其内部粒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了,使其整体出现了膨胀现象。就象爆米花的密度虽然比玉米小,但爆米花内部仍然存在着密度极大的原子核一样,构成爆米花的原子与构成玉米的原子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爆米花内部的原子之间距离比玉米内部的原子之间距离大一些罢了。

    对于一、二、三级次粒子来说,它们都是由同一种粒子构成的,它们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在此之外,当次粒子之间存在着质量、体积和密度上的差异时,必然导致其表象、性质和作用上的差异,因此,在物质的本质以外,就出现了物质种类上的不同。根据现代物理学的惯例,判定某些粒子或物质是否相同,关键就在于以什么作为衡量的标准。

    如果以本质物质作为衡量的标准,那么,所有物质或粒子都是相同的,这是本质相同;如果以无极粒子压缩体作为衡量的标准,那么,各方面都完全相同的无极粒子压缩体、比如:正无极粒子压缩体几乎都是相同的物质,负无极粒子压缩体几乎也都是相同的物质;如果以某种次粒子作为衡量的标准,那么,与这种次粒子完全相同的次粒子就是相同的物质,否则就是不同的物质。

    但是,无论以什么作为衡量的标准,都必须始终认识到本质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根源本质,因为,万物的真正本质是绝对相同的,现在所发现的任何一种物质或粒子,都未能逃脱质能关系式的规定性。
这样,通过以上各方面情况的分析,应当对原子的构成问题粗略的作出一个结论了:原子首先是一种由正、负无极粒子压缩体按比例构成的无极粒子压缩体集团,尔后,它是以其质量中心为整个原子的核心,又分别以各级次粒子的核心为辅助核心,由磁场将各级次粒子联系起来所形成的一个多核心的次
粒子集团整体。




第二节 原子磁场的构成与运动


一、磁场的物质性

    原子的磁场是原子内部粒子之间以及原子与其它粒子之间的联系者,对于磁场的物质构成及其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当代物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与磁场有关的问题在物理学领域、空间科学领域以及其它许多科学领域都占据着极为关键而且重要的地位。要想彻底解决原子的构成问题,不解决原子磁场的物质构成问题是不行的。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磁场并不是人们的虚构,而是实际存在的一种物质,它与原子和分子等物质一样,也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对于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和万有引力来说,都是如此。小到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到遥远的太阳对于地球的引力等,都是磁场产生的,我们所能看到的实物和暂且无法看到的磁场,都是实际存在着的物质,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在对于磁场或电磁场的认识方面,爱因斯坦谈到过这样一个观点,他说:“在一个现代物理学家看来,电磁场正和他坐的椅子一样的实在。”这种观点的正确性已经被大量的事实所肯定。磁场,实际上就是由物质构成的一个体系。

    在对于大量事实进行研究后,当代物理学界提出了一种最贴近事实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电磁相互作用是靠电磁场作媒介并以光波的形式和速度在空间中传播的。根据量子理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它既能够以粒子的形式存在,并具有粒子的特征和特性,遵循粒子的规律;同时还能够以波的形式存在,并具有波的特征和特性,遵循波的规律,跟电磁场相对应的粒子就是光子。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粒子之间交换光子产生的,所以,光子是传递电磁相互作用的媒介。

    但是,交换作为一种得到与付出的过程和结果,其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无法产生带电粒子之间的引力,这就使交换这个过程和结果不能成为所有相互作用的媒介。然而,光子的交换毕竟是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事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交换光子这个过程与相互作用联系起来。那么,磁场和光子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呢?相互作用与交换光子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下面,就让我们首先从交流发电机的发电过程入手,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磁力线的物质构成

    当风力、火力、核力或水力等动力,驱动着发电机中的封闭线圈切割磁场中的磁力线时,在封闭线圈中就会出现电流,电流向发电机外的输出,就是发电机的发电过程。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动力、封闭线圈与磁场或磁力线是发电的三要素,而且三者缺一不可。

    在长期的科学发展历程中人们一直以为,电能是动能或势能转变而来的。大量电子的定向运动就是电流,电子和电流都是电能,风力、火力与核力都是动能,水力则是一种势能。但是,电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动能和势能都是动力,动力就是“力”,“力”不是物质,它是物质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

    物质不灭定律明确指出:“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灭”。如果非物质转变成为了物质,就等于创造了物质;如果物质转变成为了非物质,就等于消灭了物质。所以说,非物质不能转变成为物质,物质也不能转变成为非物质,非物质与物质之间不存在转变关系,非物质的“力”是不能转变成为物质中的“电能”的。

    在发电三要素中,动力不能转变成为电能,而且,发电机及其封闭线圈在发电过程中除了会出现一些磨损外,质量不会减少,这就证明,发电机及其封闭线圈也没有转变成为电能。这样,在发电三要素中,就只有磁场或磁力线这个要素是产生电能的唯一来源了。

    在一些现象中,比如:当正电子和负电子相互结合时,其周围就会出现强磁场;有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周围就有强磁场,没有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周围就没有强磁场等现象都说明,是正、负电子或电流产生了磁场。另外,在发电三要素中又只有磁场是电流的唯一来源,这样看来,磁场与电流存在着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

    对于磁场的本质问题,安培曾经提出过一个假说,他说:“一切磁现象的根源都是电流,磁性物质的分子中,存在着回路电流,称为分子电流”。现代物理学也表明,“运动电荷是磁现象的根源,磁场是由电流产生的,我们可以把电流看作是无穷多小段电流组成的整体,各小段电流称为电流元,任一电流的磁场都是其内部各电流元磁场的迭加结果。”

    以上事实和观点都说明,在磁力线所在的位置上必定存在着电流,也就是说,磁力线所在的连续和封闭的路线上必定运动着电子,这种运动状态下的电子也还是电流。但是电子是极其微小的,要占据磁力线所在的路线,就必定要有大量电子结合在一起组成封闭式的电子圈才能够实现,尤其是遥远的星球之间甚至于更为遥远的星系之间的磁力线,更是由数量无比巨大的电子组成的电子圈才能够占据,而同性电子之间却是相互排斥的,正电子之间或负电子之间分别结合成为电子对都不可能,更不能结合成为电子圈。由于正、负电子都是大量存在的,所以,当正、负电子结合成为正负电子对以后,大量的正负电子对联接起来,就能够组成较长的电子圈,进而占据并运动在磁力线所在的路线上,大量的电子圈也就形成了磁场。

    由于已经发现了游离状态下的正负电子对,这样,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磁力线所在的路线上就运动着这种由正负电子对联接起来组成的电子圈。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仍然把这种电子圈叫做磁力线,把组成磁力线的正负电子对或正负粒子对,叫做正负磁粒子对,把其中的正、负电子或正、负粒子分别叫做正、负磁粒子。但这种磁力线与过去那种表示作用力方向、分布密度和强度的虚拟路线不同,这种磁力线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

    但是,大型发电机在付出少量电能产生磁场时,为什么在切割这个磁场中的磁力线后却能够提供几千伏到几万伏电压、功率可达几十万千瓦甚至百万千瓦以上呢?其付出电能与得到电能之间的巨大差额部分,来自于哪里呢?

    因为,地球拥有一个极其广阔而且强大的磁场,它的磁力线延伸到了极其遥远的太空之中,各种星球以及运动在空间中的各种物质的磁力线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空间中的磁力线网络体系。在地球的大气层中,不仅分布着极其密集的地球本身的磁力线,周围其它星球的部分磁力线也扩展到了这里。当发电机耗用部分电能产生磁场后,这个磁场的引力吸引了周围空间中的磁力线向发电机磁场中聚拢,经过发电机磁场范围内的磁力线就极度增加了。

    当发电机的封闭线圈切割这些磁力线时,正在经过封闭线圈内部的电子对受到了封闭线圈的牵引力,向垂直于磁力线的方向运动,这种运动使其前端电子运动速度下降,后端电子则在继续以光速向前运动的过程中,与封闭线圈内部的电子对的前端电子结合了起来,这个电子对就留在了封闭线圈之中。

    微观粒子都具体波粒二象性,在磁力线的高速运动过程中,运动途径中的物质的阻力对磁力线产生了压力,就象子弹获得速度后能够通过比其静止直径还小的枪口那样,磁力线中的电子的横截面直径缩小,电子被极度的压长了,它变成了比光子还要细微得多的物质波。

    地球磁心位于与月球相对应一方的赤道地面以下3661公里处,而且,这个磁心还在月球磁场的牵引力作用下,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而围绕地心作圆周运动,这就证明,地球磁力线中的正负电子已经缩小到了能够在各种原子内部以及原子之间的缝隙空间中穿梭驰骋的程度。

    这样,在正负电子对脱离磁力线的同时,这个电子对还处于物质波的状态之中,它在封闭线圈内形成了一个圆环。而在瞬间过后,这个电子对由于速度的降低,就从高速运动状态中的物质波状态恢复到了粒子的状态之中。随着封闭线圈内部的正负电子对的不断增加,电子对之间的压力随之不断增大,这种压力推动着封闭线圈内部的电子对从发电机中沿着封闭线圈向外输出,这就形成了电流。

    这就是说,当地球与周围其它星球的部分磁力线源源不断地经过发电机磁场内部时,发电机夺取了这些磁力线中的正负电子对,才使发电机发出了更多的电。而每秒50赫兹的交流电,则是每秒有50个正负电子对或正负电子成批次按顺序地通过导体时的外部表现,这是导体中的正负电子向某一方向运动时,对导体周围的磁针的任一极都交替施加了引力和斥力,使磁针的任一极都交替震动性地出现了接近和远离导体的现象时,这种现象又与电流方向改变时的表现相同,所以,交流电就好似每秒改变了50次方向那样使人们产生了错觉。实际上,电流输出的本身,就已经表明了电流运动方向的固定性,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但是,为什么当代科学界认为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粒子之间交换光子的结果呢?

    这个问题实际上同时涉及到了光子的物质构成问题和磁力线物质构成的多样性问题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等问题。

    在一些实验中已经发现,当宇宙射线中的高能光子通过铅板时,它就会转化成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接着,正电子和负电子又再转化成为光子、光子又再转化成为正电子和负电子,两者之间的循环转化就形成了所谓的簇射现象。

    这种现象表明,高能光子可以转化成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也可以转化成为光子,光子与正负电子存在着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同时,由于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证明它是一种类似于弹性较好的橡胶粒那样的物质,它既能伸长为条带似的波,又能收缩成为球体似的粒。当光子与其它物体发生碰撞使之收缩为粒的时候,光子的剧烈反弹运动使内部同性粒子之间分别聚集,构成了正电子和负电子;由于电子是由次粒子构成的粒子整体,所以,当正负电子又在反弹运动中被拉长为波的时候,正负电子的正负次粒子又分别联接起来构成了光子。这就是说,光子就是由正、负电子的正、负次粒子联接起来以后,构成的正负次粒子链。

    对于磁力线来说,由于微观粒子与宏观物体的质量差异极为悬殊,其各自的磁力线也会有所不同,这就使两者磁粒子的质量、体积和密度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大质量物体比如星球的磁力线,由正负电子对构成,这是一种事实;但是,如果质子、中子或电子这类微观粒子的磁力线也是由正负电子对构成的话,就显得太不协调而又不切实际了。所以说,磁力线中的磁粒子与其主体粒子或物体的质量大小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微观粒子的磁力线,应当由一些比其主体粒子小得多的正负粒子对构成,而这样的正负粒子对实际上又与光子内部的正负次粒子对基本相同,因此,微观粒子的磁力线基本上就是由光子构成的封闭光子圈。
当光子圈在带电粒子周围一定范围内做循环运动时,它与所接触到的带电粒子或磁力线的磨擦产生的磨擦力,就在带电粒子之间出现了推或拉的相互作用。

    因为,相互作用是光子圈循环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效果,这就象带电粒子正在交换光子一样,所以,当代物理学认为,相互作用是带电粒子之间交换光子产生的,这是对磁力线运动过程的一种误解,而微观粒子的磁场由光子组成的事实的发现,则促进了我们对于磁场的深入研究和了解。

三、磁力线运动动力的来源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磁粒子之间也是一样。同性磁粒子之间相互排斥,异性磁粒子之间相互吸引,这将使相邻磁力线之间既应该存在斥力又应该存在引力。但是,“物极必反”也是物质的一种性质,这就必然会在物质之间出现“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关系。

    质子之间相互排斥,正负电子之间相互吸引,这就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质子虽然带正电,但是,它在几乎无限期的存在和运动过程中,却必须吸收正电性物质才能够补充自身的物质损耗,这就是物质之间的“同性相吸”;质子和电子相互吸引,却又相互隔绝而不融为一体,证明有一种斥力存在着,这就是“异性相斥”。这些现象表明,正与负、吸引与排斥都不是绝对的,正负磁粒子之间也不例外。

    由于磁粒子不是与外界其它事物完全隔绝的存在物,在自身性质的表现过程中以及外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正负磁力线之间都会周期性的出现相互吸引与排斥的关系。当相邻磁力线中的正、负磁粒子相互接触时,两者的结合力将牵引两磁粒子质量中心点、即质点相互靠近,两个磁粒子的接触面、正、负磁粒子之间的结合力及其产生的牵引力都将随之增大,这使正、负磁粒子都在对方的表面上滑行着向各自的前方运动,并对各自的磁力线整体产生了牵引力。

    同时,在正负磁粒子之间相互接触的过程中,磁粒子表面的物质之间会出现异性物质之间相互吸引以后的粘联现象,这使正负磁粒子在相互接触时,各自表面都会留下一些原本属于对方的物质,这些物质都是些比磁粒子的密度还小、但表现能量却极大的能量物质,这些能量物质所从属的主体的变动,实际上就相当于正、负磁粒子在接触的过程中交换了部分能量物质,但交换得来的这些能量物质与原主体之间是存在排斥力的。如果这种排斥力小于正、负磁粒子之间的结合力,结合力就会被削弱,正、负磁粒子之间仍然相互吸引;如果两种力相等,正、负磁粒子之间就会处于既吸引又排斥的平衡状态;如果排斥力大于结合力,正、负磁粒子之间就会相互排斥。

    因为排斥力是一种很大的短距离作用力,所以,在相邻磁力线中的正、负磁粒子接触面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各自表面上的能量物质对其原主体之间的排斥力,就会超过正、负磁粒子之间的结合力,而且,正、负磁粒子作为高速运动状态下一种物质波,当两者几乎完全并列时,相互之间的能量物质交换就会达到最高峰,相互之间的排斥力也将达到最大值,超出结合力的排斥力在两者并列之后的瞬间,就会产生位于各自后方的推动力。

    当正、负磁粒子相互排斥以后,各自都将接触到前方相邻磁力线中的同性磁粒子,各自表面上的部分异性能量物质,又将使同性磁粒子之间产生结合力,这将在进一步的交换过程中,不断地开始一轮又一轮的吸引与排斥作用力的变换。相邻正、负磁粒子之间几乎永久性吸引与排斥关系及其相继产生的牵引力和推动力的交替循环变换,就使磁力线拥有了几乎永无止境的运动动力,从而推动着磁力线几乎永无止境的在空间中高速运动。

    而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两条或很多磁力线都要经过同一区域或同一点,磁力线之间就必须相互穿过或相互渗透,这时, 电子组成的磁力线中的正负电子的次粒子,都能够穿过对方次粒子之间的缝隙空间向前运动,即使在穿过对方时破坏了部分原有联接点或结合面之间的联接或结合,次粒子之间也会在瞬间穿越的碰撞震荡与反弹震荡过程中再次联接与结合起来,从而恢复原有的联接与结合状态。

    在相邻两条磁力线运动方向相反,相互之间又从对方取得运动动力的情况下,两者之间就出现了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样,可以把运动方向相反的相邻磁力线看作是属性不同的磁力线,即:正磁力线和负磁力线。

四、磁力线的类型及关系

    根据导体电流周围的磁力线和正、负点电荷周围的磁力线分布状况以及多个电子在原子核外部和内外部的运动轨道等分布状况可知,磁力线应当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磁力线都不经过磁心的所在位置,但在磁心以外形成以磁心为中心的多层同心圆,它位于与电流方向垂直的一个平面内或任一存在两极区别的原子、其它粒子或星球的赤道平面或延长平面中,其中的每一个磁粒子都在磁力线整体所在的环状区域内向前运动。

    在这类磁力线中,各层次磁力线的区别就是与磁心之间的距离及其本身的长度,内层距离磁心较近,长度较短;外层距离磁心较远,长度较大。(注:磁心是一个立体区域,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它简化成为一个点)

    第二种类型的磁力线都经过磁心的所在位置,并以磁心为中心点,以磁心和磁心两侧赤道平面及其延长平面中的两个对称的点为三个必经点,在任何一个存在两极分化的粒子或星球的、垂直于赤道平面的各个平面内形成多层并列或重叠的“8”字形磁力线网络。长度相等的磁力线形成一个层次,每个层次的磁力线都象是灯笼的外围骨架那样,既分布在磁心所在位置上又分布在磁心周围的一定区域中。这种类型的磁力线中的磁粒子都首先从磁心发出,沿着一个圆环形运动途径向赤道平面或赤道延长平面方向运动,在穿过赤道平面或赤道延长平面以后,沿着这个圆环式的轨道又返回磁心,然后,在经过磁心以后还沿着同样的圆环形曲线,向与先前相反的另一侧的赤道平面或赤道延长平面方向运动,并在穿过赤道平面或赤道延长平面后,再沿着圆环式的轨道返回磁心,并以这种方式循环运动。

    各层次第二类磁力线之间的差别主要是长度和分布范围,内层磁力线的长度较短,分布范围较小;外层磁力线的长度较大,分布范围较广,这种磁力线中的每条磁力线虽然都在磁心位置上相交,但并不融合,一条“8”字形磁力线也不分裂成为两条“0”字形的磁力线。这种磁力线在磁心周围的分布状态,就象是绑在一根柱子上的大小不等的圆环。

    理论上,第一类磁力线应当在磁心以外赤道平面或延长平面中,形成多层并列分布着的同心圆。但是,由于各层次第一类磁力线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存在差异,核的自旋运动以及核向某些方向的运动,由内而外通过第二类磁力线的传递存在着先后不同的时间差,尤其是这种磁力线牵引着某些粒子或物质时,这个时间差就会更大,而且,各层次第一类磁力线还可能受到不同的外力影响。

    所以,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这种磁力线实际运动过程中并不都是在磁心以外形成多层次的标准同心圆,不同层次的第一类磁力线可能并不分布在一个标准的平面中,而是各层次第一类磁力线所在的平面之间存在一定的交角,某些外围的第一类磁力线还可能象太阳系中的慧星轨道与行星轨道相交那样,外围第一类磁力线的某些部分还将分布在原子核附近的区域中,并与原子核附近的第一类磁力线相交。

    因为同一条磁力线中的正、负磁粒子的质量、体积和密度都基本相同,在相邻正、负磁粒子质点之间距离增大时,相互之间的结合力就会减弱;在相邻正、负磁粒子质点之间距离缩小时,相互之间的结合力就会增大。所以,当磁粒子对进入正电性粒子内部以后,正磁粒子受到前方正电性粒子的排斥力都会大于后方,正磁粒子的质点就会后移,负磁粒子受到前方正电性粒子的引力大于后方,负磁粒子的质点就会前移,质点后移的正磁粒子与质点前移的相邻负磁粒子之间的结合面及其相互之间的结合力都较大,质点较为疏远的相邻正、负磁粒子之间的结合面较小,相互之间的结合力较弱。这样,质点较为靠近的相邻正、负磁粒子,就会以一个粒子对的整体的形式,与相邻的磁粒子或磁粒子对相互联接在一起。

    在磁力线进入正电性粒子的内部以后,直至到达这个正电性粒子的外部为止,其中的相邻正、负磁粒子就会组成一个枣核型的磁粒子对,其中的正磁粒子位于这个磁粒子对的前方。当磁粒子对中的磁粒子运动到正电性粒子的外部以后,正磁粒子不再受到排斥力,但负磁粒子在脱离这个正电性粒子时,却受到了后方的正电性粒子表面的牵引力,这种牵引力使负磁粒子的质点后移,并与后方的正磁粒子组成一个磁粒子对。这时,负磁粒子位于这个磁粒子对的前方。

    这样,高速运动状态中的处于波体状态中的磁粒子对组成的每条磁力线,都象是许多枣核尖对尖的穿在了一起时所形成的封闭链条,由正磁粒子位于前方的磁粒子对组成的磁力线,正磁粒子首先与运动途径中的其它粒子或物质相接触,正磁粒子与其它粒子或物质的接触面大于负磁粒子,正磁粒子的作用力也大于负磁粒子,这种磁力线对其它粒子或物质产生正电性物质所能发挥出来的作用,我们可以把这种以正磁粒子为首的磁粒子对组成的磁力线,叫做正磁力线;反之,我们可以把另一种以负磁粒子为首的磁粒子对组成的磁力线,叫做负磁力线,负磁力线产生负电性物质所能发挥出来的作用,第一类磁力线和第二类磁力线中都存在着正磁力线和负磁力线的区别。

    因为相邻两条磁力线运动方向相反并从对方那里获得运动动力,而且,两者还成对的并列分布在几乎同一条轨道内,两者的运动途径完全相同,所以,相邻的一对磁力线实际上就是正磁力线与负磁力线的异性关系。

    但是,当一对磁力线同时从两侧通过同一个非中性带电粒子时,两者的正、负属性将完全相同。通过正电性粒子内部的一对磁力线在该粒子的内部以及脱离该粒子时,它们都将是负磁力线;通过负电性粒子内部的一对磁力线在该粒子的内部以及脱离该粒子时,它们都将是正磁力线,这时,即使每一对磁力线的正、负属性都完全相同,每一对磁力线之间仍然会在其磁粒子相互接触的过程中产生对于对方的牵引力,从这方面情况上看,相邻一对磁力线的实质仍然互为正、负,在更多的情况下,每一对磁力线都是正、负磁力线组成的磁力线组合。

    这样,当成对的正、负磁力线通过同一带电粒子时,如果这个粒子带正电,正磁力线中为首的正磁粒子与之相斥,负磁力线中为首的负磁粒子与之相吸,正磁力线中为首的正磁粒子与该粒子的接触面小于负磁力线中为首的负磁粒子与该粒子的接触面,正磁力线与该粒子之间的磨擦力转变而成的推动力,将小于负磁力线与该粒子之间磨擦力转变而成的牵引力,正电性粒子的运动状态将受到负磁力线的部分牵引力的影响;反之,负电性粒子的运动状态将受到正磁力线的部分牵引力的影响。

    在不考虑第一类磁力线整体所在的空间位置是否变动的情况下,磁粒子不断的向前运动,就是它的纵向运动;而第一类磁力线整体所在的空间位置随着原子核的运动而有规律的向某一个方向的移动,就是第一类磁力线的横向运动;在不考虑第二类磁力线空间位置是否变动的情况下,第二类磁力线内部的磁粒子接近或远离磁心的循环运动,就是第二类磁力线的纵向运动。

    如果我们把每条第二类磁力线都看作是两个封闭的圆环,那么,将其中的任何一个圆环用磁心位置上的那一点与距离磁心最远的那一点、位于赤道平面或赤道延长平面上的那一点,平均分割成为两段以后,其中的一段磁力线中的磁粒子总是在远离磁心、向距离磁心最远点方向运动的,它就象是磁心发出的一样,我们可以把这段磁力线叫做发出的磁力线;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段中的磁粒子总是从距离磁心最远点向磁心方向运动的,它就象是返回磁心的一样,我们可以把这段磁力线叫做返回的磁力线。每条第二类磁力线都有两段发出的磁力线和两段返回的磁力线。因此,第二类磁力线不仅存在着正磁力线和负磁力线的属性区别,而且,正磁力线和负磁力线各自还都存在着发出的磁力线和返回的磁力线之间的区别。

    无论是第一类磁力线还是第二类磁力线,两者都能够在捕获到与内部磁粒子对相同的正负磁粒子对以后使整体长度增大; 当磁力线被某些既不是同向运动又不是反向运动的高速粒子或物体旋转切割时,都会出现磁力线某些段落的损失,就象发电机切割磁力线一样,使磁力线出现损耗,在这种情况下,磁力线的长度就会缩短。

    这样,分布在中性物质辐射源周围的磁力线,就最容易受到中性物质辐射量的影响。中性物质辐射源的辐射量增大,其周围的磁力线所能获得的磁粒子对的数量就会增多,磁力线的长度就会增大;反之,中性物质辐射源的辐射量降低,其周围的磁力线所能获得的磁粒子对数量就会减少,磁力线的长度在少数情况下会保持不变,而在多数情况下,磁力线普遍都存在着损耗,磁力线的长度基本上都会随着中性物质辐射源辐射量的降低而缩短。

    当同一区域内的磁力线都携带着大量的正电性物质或负电性物质时,磁力线将表现为带电,这些同性物质之间的排斥力使磁力线之间也相互排斥,并使磁力线向排斥力更小的方向扩展,这是磁力线能够形成立体网络体系的主要原因。

    第一类磁力线运动途径中的非中性粒子的运动状况将受到第一类磁力线施加给它的牵引力的影响,正电性粒子的运动状态,将受到第一类负磁力线施加给它的牵引力的影响,负电性粒子将受到第一类正磁力线施加给它的牵引力的影响。

    当第一类磁力线的作用力施加给第二类磁力线时,如果第二类磁力线上并未携带着带电粒子,第一类正、负磁力线对第二类磁力线施加的正、反两个方向的作用力完全相等,第二类磁力线的运动状态将不会受到第一类磁力线的影响,第二类磁力线所在的空间位置也不会发生变化;如果第二类磁力线上携带着带电粒子,而且,正电性物质或负电性粒子占据绝对多数,那么,第二类磁力线将受到第一类磁力线的牵引力影响。

    携带着正电性粒子的第二类磁力线的运动状态,将受到第一类负磁力线施加给它的牵引力的影响,携带着负电性粒子的第二类磁力线,将受到第一类正磁力线施加给它的牵引力的影响。因为第一类磁力线分布在原子核的赤道平面及其延长平面中,而第二类磁力线则要穿过应当平面及其延长平面,所以,基本上都携带着原子核辐射出来的正电性粒子的第二类磁力线的运动状态,都会受到第一类负磁力线的牵引力的影响,这将使第二类磁力线所在的空间位置,不断的围绕着原子核的磁轴转动,当所有第二类磁力线都处于这种运动状态时,就表现为第二类磁力线网络的整体发生了自旋运动,原子核的第二类磁力线所在位置不断的围绕原子核磁轴的运动,就是第二类磁力线的横向运动。

    由于第二类磁力线要穿越原子核的内部,所以,第二类磁力线的横向运动将带动原子核发生自转运动,但原子核发生自转运动的主要动力并非来自于第二类磁力线的横向运动,而是原子核内部的第一类磁力线的牵引力。同时,在周围其它物质的阻力下,第二类磁力线的横向运动,将使其原来所在的平面变成一个S型曲面。

    第二类磁力线中的发出的磁力线对运动途径中的其它粒子,施加使其它粒子远离原子核的作用力;返回的磁力线则对运动途径中的其它粒子,施加使其它粒子接近原子核的作用力,但返回的磁力线产生的作用力大于发出的磁力线的作用力,两种作用力的差值,使第二类磁力线运动途径中的其它粒子受到朝向原子磁心方向的作用力,这种差值,就是引力。

    当第二类磁力线的引力施加给第一类磁力线时,第一类磁力线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力,当第一类磁力线上也携带着原子核辐射出来的正电性粒子,这些正电性粒子又产生了第一类磁力线之间的斥力,使第一类磁力线之间相互远离时,第二类磁力线施加给第一类磁力线的引力及其转变而成的压力,将阻止第一类磁力线向更大范围的扩张,使第一类磁力线不会在无节制的膨胀过程中发生崩溃现象,而第一类磁力线之间的排斥力对第二类磁力线产生的反作用力,又阻止了第二类磁力线无限制地向磁心方向的塌缩。

    在外层磁力线对内层磁力线的压力作用下,距离磁心越近,磁力线受到的压力就越大,磁力线的分布密度也就越大,这使原子核的绝大部分磁力线都集中在核及核周围很小的一个范围内,这个范围内的磁力作用或引力作用及其转变而成的压力作用也就最大;而在核外的磁场范围内,距离磁心越远,磁力线受到的压力就越小,磁力线的分布密度及其作用力也就越小, 各层次磁力线之间的间隔也就越大。

    从以上情况中可以看出,第一类磁力线和第二类磁力线都自成体系但又相互制约和补充,而第一、二类磁力线及其正、负磁力线的双重体系,多层次、重叠式、相互渗透着分布和运动在原子核磁心周围的一定范围内,实际上就组成了一个最为标准的磁场。

    同时,由于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磁力线与带电粒子之间、磁力线与磁力线之间相互磨擦的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力, 带电粒子虽然是磁力线的主体,但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却是带电粒子之间并未接触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磁力线实际上就成为了相互作用的主体而非媒介。

五 磁力线的运动方式及原因

    磁力线是一种粒子链,其实质就是粒子的整体,所以,磁力线中的磁粒子具有粒子的性质,它虽然能够极为顺畅的穿过其他物体或粒子,但是,在四个相邻磁粒子的运动过程中却由于磁粒子之间的关系以及磁粒子与运动途径的关系而出现了一种看似特殊但却平常而又自然的运动方式和状态。

    在相邻连接着的1,2,3,4号磁粒子中,如果第1号磁粒子是正电性粒子,则3也为正磁粒子,2,4则为负磁粒子,1所经过的和接触的某一点(假设为A点),在最开初时也就相当于是一个与1相互吸引的点,在1与A相互吸引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A点的带电性与1相反,带负电性,所以,在磁力线运动速度极快的情况下,也带有负电性的2号磁粒子就与A点相斥,2就不经过A点,而是经过A点旁边的另一个点,这样,相邻正负磁粒子所经过的点就不是相同的,相邻的磁粒子经过相邻的两点。

    但3号磁粒子也不经过A点。

    这是因为,物极必反,在1与A点相接触时,可以把两者看作是相互吸引的关系,两者为异性相吸,这使1在与A相接触时相互吸引而不断接近,并且给磁粒子1带来向前运动的牵引力,在1的全部质体与A相接触时,两者之间的吸引力达到最大值,相互吸引的强度发展到了顶峰,随后,两者之间吸引力开始减弱直至相互排斥,这使分布在1后方的A产生了对于1的推动力,这两种力都将使1向自身的前方运动,在1的质体的尾部刚刚脱离1最初与A相接触的A的部分区域时,1的尾部仍然与1是相互吸引的关系,所以,2不经过1所经过的这个A点.当1经过A点以后的瞬间,1与A点的相斥,使A变成了具有正电性的一个点,相互之间从原来的异性相吸关系转化成为了同性相斥的关系,1经过A点以后的瞬间,运动而来的3则因为1与A的排斥,使A也排斥3,所以,1经过的A点,3则不经过这个点。

    这样,1,2,3所经过的点就不是相同的,只有随后运动而来的4(-)才会经过A点,这是因为,当1脱离A点以后,A与1相斥,而且,A还与随之而来的第二个正电性磁粒子3相斥,A实质上就已经转化成为了带正电性的点,所以,4(-)与之相互吸引,当两者相互接触时,两者并不排斥,这样,4就会经过A点.

    因此,1,2,3,4与A点的关系以及四者运动路线的状况,就使得磁力线在运动过程中要以螺旋的形式向前运动,同时,由于一对正负磁力线的运动方向是对向的,所以,正负磁力线在对向运动的过程中是缠绕着对方(象一根由两股拧成的绳子那样)向各自的前方运动着.

    所以,每一条磁力线在运动过程中,其内部的相邻三个磁粒子所接触的点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相同,而且无论是发出的磁力线还是返回的磁力线都是按照这样的螺旋方式运动的.

六、磁力线对核外电子的影响

    在实验中已经发现,所有电子都能够吸收光子,并且在吸收部分光子后又释放出部分光子。

    这种现象表明,电子作为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当它吸收了部分光子这种中性粒子以后,它就不再是一种全部由负电性物质构成的粒子了。同时,质子由正电性粒子构成,但其组合状态却很稳定,而中子由正、负电性粒子构成,在其单独存在时却很不稳定,证明同性粒子之间具有较强的束缚力,这样,当光子进入电子内部以后,同性粒子之间的束缚力将使光子内部的正、负电性粒子分离开来,因为,电子的外表带负电,所以,电子内部的正电性粒子应当聚集在电子的中心区域,形成电子内部的一个正电核。

    当电子又向外部空间辐射自身物质时,正电核中的正电性粒子在向电子外部空间运动的过程中,就会与运动途径中的负电性粒子再次结合成为光子并释放出去。同样,当电子吸收了部分正电性粒子时,这些粒子也会在进入电子内部的过程中,首先与负电性粒子结合成为光子,最终到达中心区域的光子则又分离成为正、负电性粒子,其中的正电性粒子将加入到正电核之中,负电性粒子则分布在正电核外围,正电核与外部正电性物质的排斥力,则阻止了电子外部正电性物质无节制地进入电子内部,还使电子在经常接触到正电性物质的情况下,不会发生全部转化成为光子的现象。

    同时,原子核的磁力线作为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主体,它的循环运动必然要对从属于原子核的电子的运动状态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将使核外电子在磁力线的牵引力作用下,随同磁力线一起向前运动。
由于电子也有自身的磁场,其磁轴区域的磁力线在电子磁场中最密集,对其它物质的引力最大,所以,当原子核的磁力线穿过电子内部的时候,电子磁轴的最强引力将使电子的磁轴与原子核的磁力线相重合,这将使穿过电子内部的原子核的多数磁力线基本上都穿过电子的中心区域,而电子的中心区域又存在着一个正电核,这样,磁轴区域的正、负电性物质质量的、大小,就决定了电子将受到原子核的正磁力线还是负磁力线的牵引力。

    如果电子磁轴区域的正电性物质质量较大,电子就在原子核的负磁力线的牵引力作用下与原子核的负磁力线一起向前运动,并围绕原子核做公转运动;如果电子磁轴区域的负电性物质的质量较大,电子就在原子核正磁力线的牵引力作用下随同正磁力线一起向前运动,并围绕原子核做公转运动,但原子核的辐射物质的推动力有时也会在某一阶段中改变这种状态。

    被第一类磁力线牵引着的电子所受到的最大的一种作用力,就是第一类磁力线的牵引力,同时,电子运动过程中的离心力、电子的辐射物质对电子本身产生的远离周围更大密度一方的反作用力、原子核辐射出来的物质对电子的推动力、原子核第二类磁力线的推动力和牵引力等,也都影响着电子的运动状况,这就使电子形成了摇摆的环形运动轨迹,这种电子运动轨迹的多次迭加,就形成了球壳状的电子云图像。

    被第二类磁力线牵引着的电子所受到的最大的一种作用力,就是第二类磁力线的牵引力,它同时还受到了电子本身的离心力、电子本身辐射物质的反作用力、原子核辐射物质的推动力、第一类磁力线的推动力和牵引力等作用力的共同影响。

    因为第二类磁力线的运动路线要通过原子核的内部,而在原子核的内部,各种次粒子都极为频繁的向周围空间中辐射着各种物质,当电子进入核内以后,核内辐射物质与电子的频繁碰撞使电子受到了很大的压力,电子在进入原子核内部以后,它的体积缩小、密度增大、速度降低。但在同时,电子也吸收了较多的光子类的中性物质,它的辐射量随即增大;当电子越过原子核辐射量最大的中心区域以后,核内辐射物质的推动力与电子本身辐射物质的反作用力,都使电子加速的向核外运动。

    所以,这类电子在核内次粒子之间的缝隙空间与核外空间中的穿梭运动,就形成了以原子核为中心的“8”字型运动轨道,其轨迹和位置多次迭加后,就形成了哑铃似的电子云图像。而且,在其它物质的阻力作用下,电子在磁力线上的滑动,就造成了电子运动速度低于磁力线运动速度的结果。

    实际上,在球壳状电子云图像和哑铃状电子云图像以外,还有一些更为复杂和多变的电子云,但无论其如何多变和复杂,都是以第一类磁力线和第二类磁力线运动路线为基础的情况下,在受到核辐射物质的推动力影响以及电子磁场之间的引力与电子辐射物质在电子之间产生的排斥力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电子云图像,而电子在原子核外部或内外部空间的高速穿梭运动,则使原子核及其磁场发生了频率极高的震动现象,这种震动又使原子核内部的次粒子的结合以及原子磁场中的磁力线分布状态,都变得极为紧密和有序。

七、磁力线在相互作用中的作用

    相互作用主要分为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和万有引力,这些相互作用的主要区别,是作用力强度和范围方面的较大差异;而它们的共同之处,则是所有相互作用都以波的形式在空间中传播,但与其它粒子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却都以粒子的形式表现出来,场强的迭加性还是所有相互作用的共同属性。

    基于这些相互作用之间极为关键的共同之处,当代物理学认为,所有相互作用都是同一种相互作用,只是表现有所不同,但直至今日,如何将所有相互作用完全的统一起来,其力学原理到底是什么,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结果。

    通过对第一类磁力线与第二类磁力线的研究和了解,我们不难看出:所有相互作用都仅仅是不同的磁粒子组成的不同的磁力线,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密度有所不同时的具体表现。

    那么,磁力线在运动过程中是如何产生相互作用的呢?下面,让我们对磁力线及其磁粒子的情况进行一下分析和研究。

    磁力线是一种中性粒子圈,虽然它能够几乎畅通无阻地在各种粒子的内外部空间运动,但是,磁力线作为一种物质,这就决定了它必然要与其它物质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并产生相互之间的各种影响。
在磁力线高速运动状态中与其它物质接触时,必然会在磁力线与其它物质之间产生哪怕是极其微弱的磨擦力,而这种磨擦力又将与磁力线的极高速度一起,转变成为磁力线对其它物质的推动力或牵引力。

    第一类磁力线由于内部的磁粒子对的形状基本相同,所以,它的正负磁力线对其它粒子的推动力或牵引力主要取决于其它粒子的带电情况;第二类磁力线对其它粒子的作用力则分为两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也取决于其它粒子的带电情况;第二部分则因为第二类磁力线还分为发出的磁力线和返回的磁力线,所以,发出的磁力线和返回的磁力线都将对其它粒子产生影响。

    发出的磁力线对任何粒子都产生使其逐渐远离磁心的推动力或牵引力;返回的磁力线则对任何粒子都产生使其逐渐接近磁心的推动力或牵引力。发出的磁力线和返回的磁力线运动方向相反,两者在同一区域的分布密度又完全相等,在不考虑其正、负磁力线属性的作用力的情况下,两者对同一粒子的推动力或牵引力就应该相等。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几乎任何一个粒子在磁场范围内都会受到磁场的引力。

    这是因为,在同一磁场中,距离磁心越近,磁力线的分布密度就越大,距离磁心越远,磁力线的分布密度就越小。发出的磁力线在远离磁心的过程中受到周围其它磁力线的阻力以及阻力转变而成的压力越来越小,磁粒子的体积不断增大。当这种磁力线经过其它粒子内部时,在其它粒子的内部就会首先形成一个运动通道。在这个通道中,磁力线前端磁粒子对的直径大于后端的磁粒子对,前端磁粒子对受到的压力大于后端,前端磁粒子对与其它粒子内部物质的磨擦力也大于后端;返回的磁力线则不然,它在接近磁心时受到周围其它磁力线的阻力及其转变而成的压力越来越大,磁粒子的体积不断缩小,在经过其它粒子内部的通道时,前端磁粒子对的直径小于后端磁粒子对,两者受到了相同的压力并产生了相等的磨擦力。

    两种磁力线相比,返回的磁力线就象通过轧钢机时直径不断缩小的钢筋那样很不顺畅地穿过其它粒子,发出的磁力线则显得较为顺畅地穿过其它粒子,返回的磁力线与其它粒子的磨擦力大于发出的磁力线,返回的磁力线对其它粒子的推动力或牵引力也大于发出的磁力线,两种磁力线对同一粒子的推动力或牵引力存在差值;磁力线之间的作用力也是同样的道理,发出的磁力线受到的压力及其产生的磨擦力,以及磨擦力转变而成的推动力或牵引力都小于返回的磁力线,返回的磁力线与发出的磁力线对同一粒子的作用力之差与其正、负磁力线的作用力迭加以后,就是某一磁场对其它粒子产生的引力值。

    比如,在原子磁场范围内存在一个带负电的电子,那么,发出的磁力线对它产生的推动力或牵引力,都会小于返回的磁力线对它的推动力或牵引力,假定两者之间的差值为1,那么,如果发出的磁力线是正磁力线,返回的磁力线是负磁力线,发出的正磁力线对电子的牵引力就会大于返回的负磁力线对电子的推动力,原子核对这个电子的引力就会小于1;反之,如果发出的磁力线是负磁力线,返回的磁力线是正磁力线,返回的正磁力线对电子的牵引力就会大于发出的负磁力线对电子的推动力,原子核对这个电子的引力就会大于1;如果这个电子是正电子,那么,它所受到的引力大小将与负电子正好相反,这样,即使是在原子核磁场范围内的同一个点上,质量相等但电性不同的粒子所受到的引力也会有所不同。

    实际上,两个粒子之间的引力大小,主要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磁力线数量和两粒子之间的距离,而磁力线数量又根源于两个粒子的质量,任何能够拥有磁场的粒子,多数情况下都拥有与其质量相匹配的磁力线数量。两粒子的质量越大,它们的磁力线数量就越多,两者距离越近,相互之间产生的引力就越大;两粒子的质量越小,它们的磁力线数量就越少,距离越远,产生的引力就越小,所以,参与引力作用的粒子的质量、磁力线数量、粒子之间距离与引力大小是相互对应的,但是,粒子之间的这种引力,却只是相互作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于质子、中子或其它原子核这些大质量粒子来说,其内部较大次粒子也都拥有第一类磁力线和第二类磁力线,这些磁力线在大质量粒子的磁场内部又形成了以各大次粒子为中心的多重磁场。在大质量粒子磁场的压力下,各大次粒子的磁力线基本上都分布在各大次粒子内部及其外部极小的范围内,并处于压缩状态之中,磁粒子的密度较大,实体性及其所发挥的作用力较强,当这些磁力线在运动过程中携带着次粒子辐射出来的部分物质时,次粒子辐射出来的这部分物质与次粒子之间的排斥力,使磁力线与各大次粒子之间也出现了排斥力。

    在各大次粒子与其磁力线的排斥力作用下,各大次粒子的第一类磁力线所在的空间物位置难以在各大次粒子内部随意的发生变动,磁力线与各大次粒子之间也就出现了不相融的并列关系,这时,第一磁力线就象绳索一样束缚着各大次粒子,使各大次粒子的位置也不能随意变动。而各大次粒子的第二类磁力线的返回的磁力线,则对较大次粒子产生了较强的引力,同时,它所携带着的部分辐射物质与各大次粒子的剧烈碰撞又加强了这种引力,使次粒子都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而且,这些第二类磁力线在经过周围其它次粒子内部时,对其它次粒子也产生了较大的引力,并表现为各大次粒子之间的引力。

    当大质量粒子整体的磁力线对大质量粒子内部次粒子的引力转变而成的压力、以及这些磁力线进入大质量粒子内部以后携带着的部分物质向大质量粒子的磁心方向运动时,这些物质与次粒子之间的剧烈碰撞对次粒子的推动力转变而成的压力,都将各大次粒子禁锢在各自的平衡位置上,这就是各大次粒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而这些分布在各自平衡位置上的次粒子,又成为了大质量粒子磁场的根基,并以此与其它粒子之间产生了较强的相互作用。

    那些小质量粒子、主要是各种轻子则由于磁力线数量较少,磁力线携带着的物质质量小,对粒子内部物质的束缚力和压力都很小,次粒子对磁力线的束缚力也很小,所以,当这类粒子的磁力线与其它粒子或磁力线发生相互作用时,磁力线在小质量粒子内部就象冰上拔河的人们那样滑动,使这些本来很少的磁力线对其它粒子的作用力进一步衰减,而且,有些小质量粒子根本就没有第一类磁力线,小质量粒子也就只能产生较弱的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实际上既包括引力又包括斥力。引力主要由三部分作用力组成:一是,第一类磁力线对各种粒子的束缚力作用;二是,第二类磁力线中的返回的磁力线与其它粒子的磨擦力转变而成的推动力或牵引力作用;三是,返回的磁力线携带着的部分物质与其它粒子的碰撞力转变而成的推动力作用。斥力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粒子的辐射物质与其它粒子的剧烈碰撞产生的推动力作用;二是,发出的磁力线与其它粒子的磨擦力转变而成的推动力或牵引力作用;三是,发出的磁力线携带着的部分物质与其它粒子的高速碰撞产生的推动力。

    虽然在通常观念中,引力都好似大于斥力,但是,这种观念是不全面的。在不受外界其它作用力影响的情况下,如果两个粒子之间在两者磁场的引力作用下相互接近,那么,两者之间的引力就是大于斥力的;如果在两者磁场之间引力作用下,两个粒子既不接近也不远离,而是保持着距离上的基本恒定状态,那么,两者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就是基本相等的;如果两个粒子在磁场之间引力的作用下却相互远离,那么,两者之间的引力就是小于斥力的。

    但是,无论是同一粒子内部的次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是质子之间、中子之间、电子之间、或是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或是其它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在某一范围内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使是地球内部各种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甚至于星球之间、星系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可以把它们看作是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用原子核内部的次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析和考虑它,所以说,相互作用是统一的,只是相互作用中的粒子的磁力线数量的多少或迭加强度的大小、磁粒子密度大小或实体性强弱、粒子之间的距离远近、主客体带电情况等方面情况有所不同时才出现了不同的表现。

    因此,相互作用是磁力线以波的形式在空间中运动时,其内部磁粒子对以粒子的形式与其它粒子磨擦以及粒子间碰撞时产生的,它不是超距离的所谓感应,力必须通过物质之间的直接接触或通过其它物质而出现的间接接触才能够传递并发挥作用的,如果没有物质之间的接触,相互作用是绝对不会产生的,这样看来,相互作用是具有唯物性的一种现象,它不仅是有大小的,还是有条件的、有距离和范围的。

八、磁力线与分子的两极分化

    在不同元素的两个原子结合成为双原子分子时,大质量原子背对小质量原子的区域就会向外辐射负电性物质,小质量原子背对大质量原子的区域就会向外辐射正电性物质,这样,由于这种辐射使大质量原子外端带负电,它的外端就成为了分子的负极;小质量原子外端带正电,它的外端就成为了分子的正极,这种分子也就成为了存在两极分化的有极性分子,而那些由质量相等的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却不存在这种明显差别,所以,在双原子分子中还存在着无极性分子。

    从这种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有极性分子的两极分化根源于内部原子的质量差异,这种分子内部的两原子质量分布是不对称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大核外端与小核外端辐射不同物质的现象呢?

    这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能够结合成为双原子分子的不同元素之间的质量差异都是很大的,有的相差一两个质量单位,有的则相差数十个质量单位,这就使分子内部的质量分布不对称状态变得十分明显。
当两个质量差异很大的原子结合成一个双原子分子时,两者的磁场也就组成了整个分子的磁场。这个磁场分为三个体系,第一、二个体系是分别从属于两个原子核的,各自的磁力线分别分布在两个原子的核内以及核外部分区域内,形成了两个虽然存在相互重叠的部分,但在总体上却是相互独立的磁场体系,两者都不能决定性的影响对方原子核以及对方原子核内部粒子的运动状况;第三个体系是分布在两核内外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归属于两核共有的磁力线形成的磁场体系,它能够直接影响两核各自的磁场体系以及两核与两核内部粒子的运动状况,同时,两核共有的磁力线既要经过大核磁场以及大核内部,又要经过小核磁场以及小核内部,而且,这些磁力线在两核磁场以及两核内部的数量还完全相等。

    由于原子核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大核体积大于小核,从属于两核共有的第二类磁力线分布在小核内部就会明显地比大核内部的密集而且集中。同时,因为两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些磁力线穿过两核时,分布在两核质点联线及其部分延长线所在区域的磁力线也就最密集,这个区域也就形成了分子的磁轴。
当两核共有的这些第二类磁力线经过两核内部的质子内部时,质子内部的部分正电性物质会被这些磁力线中的发出的磁力线牵引或携带着向分子外部运动,这就形成了分子的正电性物质辐射,而且,大部分辐射物质都是随着磁力线向分子外部空间运动的,这样,分子辐射量的大小就将主要取决于磁力线的分布密度。在这种情况下,磁轴所在区域就形成了一个正电性物质辐射量最大的辐射通道,这个通道贯穿两核内部,并在两核的外端形成了两个辐射口,辐射口所在区域也就形成了辐射量最大的辐射区。

    经过小核辐射区的磁力线最密集,与其它所有区域相比,正电性物质的辐射量及其正电量都最大。与此同时,磁力线作为一种中性物质,它既能够携带正电性物质,又能够携带负电性物质。当返回的磁力线从分子外携带着正电性物质通过小核辐射区时,这些正电性物质受到小核辐射区最为密集的正电性粒子辐射的强烈排斥,分子外的正电性物质无法通过小核辐射区进入小核内部;而负电性物质则不会受到这种强烈的排斥,从而使分子外部的负电性物质能够通过小核辐射区进入小核的内部。

    这样,由于经过小核辐射区的磁力线最密集,从分子外部进入小核的负电性物质也最多,所以,小核内部的负电性物质之间的排斥力在两核中也是最大的,这不仅将使小核内部的负电性物质向周围扩散运动,并最终进入大核内部,而且,还阻止了大核内部的负电性物质向小核方向的运动,最后,两核内部的负电性物质都将通过大核辐射区辐射出去。

    返回大核的磁力线也携带着部分正电性物质和负电性物质,当负电性物质通过大核辐射区时,这些物质受到了从小核方向运动而来的负电性物质的排斥,无法通过大核辐射区进入大核;而正电性物质则不会受到强烈的排斥,从而通过大核辐射区进入大核内部。随着分子外部的正电性物质源源不断的进入大核内部,进入大核内部的正电性物质之间的排斥力就会不断增大,这些正电性物质将会与大核内部的原有部分正电性物质一起向小核方向运动并进入小核,最终从小核辐射区辐射出去。

    这样,小核辐射区实际上几乎就成了分子专门辐射正电性物质和吸收负电性物质的区域;大核辐射区几乎就成了分子专门辐射负电性物质和吸收正电性物质的区域。小核辐射区带正电,它就成为了分子的正极;大核辐射区带负电,它就成为了分子的负极,这样的分子也就成为了存在两极分化的有极性分子,分子内部的部分物质向分子外部的运动与分子外部的物质向分子内部的运动,就形成了分子的物质循环体系。
那么,既然分子存在两极的分化和物质循环体系,原子核是否也存在着两极的分化和物质循环体系呢?

九、磁力线与原子核的两极分化

    在实验中已经发现:“原子核有电偶极矩和电四极矩等,因此,原子核的电荷分布大多应为旋转椭球形状,一般椭球的长轴和短轴的比不大于5:4,与球形偏差不大,但有些原子核则是球对称的。”

    以上事实表明,原子核的形状基本上都是对称的,在原子核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情况下,其质量分布也应该是基本对称的,但是,原子核形状上的基本对称与质量分布上的基本对称,能否证明原子核的质量分布就绝对对称呢?当然,这就值得研究了。

    原子核是由质子或由质子与中子共同组成的粒子,从更基本一些的三级次粒子方面看,原子核就是由三级次粒子组成的粒子集团。因为所有三级次粒子基本上都处于不断的吸收外部物质与释放内部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中,其质量都是不断变化的,核内三级次粒子的质量不会全部都绝对相等,由质量不等的三级次粒子构成的原子核,其内部的质量分布就不会绝对对称。在这种情况下,用原子核任一直径所在的任一平面把原子核分割为两半球以后,两半球的质量都不会绝对相等,而在这样分割以后得到的所有两半球中,又应该存在着两个质量差异最大的半球。但是,即使是这两个质量差异最大的半球,其质量之差与原子核总质量相比仍然是极其微小的,然而,这种差异却是固然存在的。

    这样,在两个质量差异最大的半球中,从属于各个三级次粒子本身的分布在核内及核表极小范围内的磁力线数量,大质量半球多于小质量半球,这些磁力线吸引运动在核内外的第二类磁力线,使这些较长的第二类磁力线都向大质量半球靠拢并经过大质量半球,同时,这些磁力线又必将经过小质量半球,这些磁力线在两半球的分布数量就会基本相等。

    在原子核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大质量半球的体积就要大于小质量半球的情况下,这些磁力线分布在小质量半球内就比大质量半球内的密集而且集中。在两半球的三级次粒子的磁力线的引力作用下,这些第二类磁力线在核内都将处于压缩状态之中,同时,还将使这些第二类磁力线中的大部分磁力线向其横向运动的中心轴线所在区域聚集,这样,分布在两半球顶点之间联线及其部分延长线所在区域内的磁力线数量就会多于其它区域,所以,在两半球顶点之间联线及其部分延长线区域,就形成了原子核的磁轴。

    在进一步的分析和推理过程中,几乎得出了与有极性双原子分子完全相同的结果。

    磁轴的磁力线分布密度最大,磁轴区域内形成了核辐射的通道,在小质量半球的顶点出现了一个正电性物质辐射区,使小质量半球的顶点带上了正电,它成为了原子核的正极点,正极点一方成为了原子核的正极;在大质量半球的顶点出现了一个负电性物质辐射区,使大质量半球的顶点带上了负电,它成为原子核的负极点,负极点一方就成为了原子核的负极,而垂直于正负极点直接联线并经过这个联线中心点的平面,就成为了原子核的赤道平面。在第二类磁力线的作用下,核外的正电性物质从负极进入核内,负电性物质从正极进入核内,这样,通过分析和推理我们可以肯定,原子核也存在着自身的两极分化和物质循环体系。
同时,由于原子核存在着两极的分化及其物质循环体系,由此推论,质子、中子和电子也都应该存在两极的分化及其物质循环体系,三者的总和则构成了原子这个整体。

    原子核的正负极或正负极点的位置,主要取决于磁轴的位置以及原子核表面正、负电性物质辐射区的位置。但是,在原子核的剧烈运动状态中,尤其是在外部某些粒子的碰撞过程中,原子核质量分布状况会发生瞬间的剧烈变化。这时,原子核的两极点就不会绝对位于质量差别最大的两半球内,甚至有时还会出现磁轴和两极点的位置在核内有规律的移动的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得极为迅速时,就会表现为两极位置的瞬间互换。

    实际上,宏观本来就根源于微观,微观粒子的性质及其状况就必然会在宏观物体中有所表现。即使某些微观粒子的状况我们还无法观察,我们仍然能够从宏观物体的各种状况中得到启发。宏观与微观是相通的,以宏观现象来推论微观,或以微观来推论宏观,并将之融会贯通,都将使我们得到广泛而又深刻的知识。虽然电子在核外的多方位分布掩盖了原子核两极分化的事实,但是,有极性分子的存在、星球的两极分化、核内多辐射点的存在,以及各种粒子质量分布的非绝对对称性和非绝对均匀性等,都为我们了解原子核内部状况提供了帮助,而原子的两极分化则又对磁力线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

十、原子核两极分化对第二类磁力线的影响

    磁粒子是一种很容易受到带电粒子影响的粒子。从核内发出的第二类磁力线在通过正极辐射区中心点以后的瞬间,其中的正磁粒子就会受到后方正电性物质辐射的强烈排斥,它的质点就会前移;负磁粒子不会受到强烈的排斥,与质点前移的正磁粒子接近,两者形成了一个结合力较大的磁粒子对。这样,从正极发出的第二类磁力线就成为了以负磁粒子为首的负磁力线,而且,在无外界较大作用力影响之前,这种状态将不会改变。

    当这种第二类负磁力线穿过赤道延长面返回到负极辐射区时,负磁粒子受到了前方负电性物质辐射的排斥,这将使负磁粒子仍然处于磁粒子对的前方位置上,负磁力线中的磁粒子对的组合状况保持不变;而当这条磁力线通过负极辐射区的中心点以后,负磁粒子从负电性物质辐射最密集的区域向不断减弱的辐射稀疏区域运动,后方的负电性物质辐射的排斥力大于前方,负磁粒子的质点前移,并与前方的正磁粒子组成一个结合力较大的磁粒子对,这时的磁力线就变成了以正磁粒子为首的磁粒子对组成的正磁力线,而且这种状况在通过正物质辐射区中心点之前,不会改变。

    从负极向外运动的第二类磁力线则正好相反,它在通过负极点以后,是以正磁粒子为首的正磁力线,这种磁粒子组合状态将在其穿过赤道延长面返回到正极点之前保持不变;当其通过正极点进入原子核内部以后,这种磁粒子组合状态将变成以负磁粒子为首的磁粒子对组成的负磁力线,直至到达负极点之前将保持不变。

    这样,由于第二类磁力线在不同运动途径中的受力情况有所不同,同一条磁力线内部就会出现两种相反的磁粒子对的组合状态。在无外界其它因素的影响下,只要是从正极向负极方向运动的第二类磁力线都是负磁力线,只要是从负极向正极方向运动的第二类磁力线都是正磁力线,它与正、负点电荷之间的磁力线完全相同。

    原子核的正极辐射区的中心点相当于正电荷,负极辐射区的中心点相当于负电荷。凡是从正电荷向负电荷方向运动的磁力线都是负磁力线,凡是从负电荷向正电荷方向运动的磁力线,都是正磁力线。这种磁力线模式对于点电荷也同样适用,对于正电荷来说,凡是发出的磁力线都是负磁力线,这是磁力线中的正磁粒子在受到带正电的点电荷排斥后形成的;凡是返回的磁力线都是正磁力线,这是发出的磁力线对返回的磁力线中的正磁粒子的牵引力大于对负磁粒子的推动力的情况下,使返回的磁力线中的正磁粒子位于磁粒子对前端位置上的结果;对于负电荷来说,它的磁力线分布状况则正好与正电荷相反,凡是发出的磁力线都是正磁力线,凡是返回的磁力线都是负磁力线,但正、负点电荷之间只有共同的磁轴而没有共同的磁心,单独的点电荷则没有自身的磁轴而只有磁心。

    从正、负点电荷之间的磁力线的外部表现上看,磁力线都是从正电荷向负电荷方向运动并止于负电荷的,其中根本就看不到任何一条磁力线是从负电荷向正电荷方向运动并止于正电荷的。但是,这并不能证明看不见的东西就一定不会存在。在一些科学实验中就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负电子穿过正负电荷之间的空间区域时,它的运动轨道会向正电荷方向偏移。如果只存在从正电荷向负电荷方向运动的磁力线的话,这种偏移现象是根本就不会发生的,所以,从负电荷向正电荷方向运动的磁力线是存在的,是这种磁力线对电子的作用力,使电子的运动轨道发生了偏移。同时,正磁力线的不可见状态,实际上还与正物质世界的背景物质有关。

    近代科学在对于真空的研究中发现,“真空本身有许多种可探测的物理属性,这说明,真空并不是一无所有的空白,而是全部都被正电子或正电性物质均匀密布或填满了整个正物质空间的状态,这就象正物质世界存在于一个充满着正电性物质的海洋中一样”。

    这种正电性物质实际上就形成了我们这个正物质世界的空间背景物质,在这种空间背景物质的衬托下,密度极小的正电子或比正电子更小的带正电的粒子,就象白墙上的白字那样难以被我们发现。所以,当正磁力线向前高速运动的过程中,前方位置上的正磁粒子基本上掩盖了负磁粒子的存在以后,正磁力线就成为了一种几乎无法被我们探测到的物质类型。

    同时,如果电子或其它粒子的质量随其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是一种事实的话,这种现象也应该与空间背景有关。这是随着粒子速度和动能的变化,粒子的密度也随着粒子本身的伸缩变动而发生不断的变动时,粒子出现了夺取空间背景中的物质或丧失本身物质于空间背景之中的质量变动。这就是说,任何质量方面的变化,都仅仅是得与失的具体表现,如果把质量变化现象的研究,建立在否定质量守恒定律与物质不灭定律的基础之上,那么,一切质量变化问题都将无法得到真正的解决。

    由于从正电荷向负电荷方向运动的第二类磁力线都是负磁力线,从负电荷向正电荷方向运动的第二类磁力线都是正磁力线,所以,负电子通过正负电荷之间区域时向正电荷方向的偏移现象还证明了,正磁力线对负电性物质的牵引力大于负磁力线对负电性物质的推动力;反之,负磁力线对正电性物质的牵引力则大于正磁力线对正电性物质的推动力。由此我们又联想到一种必然要出现的情况。

    当部分负电性物质通过原子核正极点及其附近区域进入核内以后,仍在不断进入正极内侧的负电性物质将推动核内负电性物质向负极点方向运动,而在核内,从负极向正极方向运动的第二类磁力线全部都是正磁力线,核内的正磁力线将对这些负电性物质产生朝向正极点方向的牵引力,这实际上就使核内负电性物质受到了一种压力。这样,从正极进入核内的负电性物质将首先在正极点内侧,形成一个负电性物质的密集分布区。而当核内正电性物质经过这个负电性物质密集分布区时,必定有一部分正电性物质与部分负电性物质结合成为光子或其它类型的磁波,这将使正极点内侧的负电性物质密集分布区又成为了核内的一个光源或磁波的辐射源,而在这个负电性物质密集分布区,则又削减着核内负电性物质的质量。

    这样,在核内磁力线不能把负电性物质带向负极点的情况下,进入核内的负电性物质只能在同性物质质量增加和负电性物质之间排斥力增大后,从负电性物质密集分布区向周围各大次粒子的方向扩散运动,并在通过核内各大次粒子内部向负极方向运动时,在各大次粒子的中心区域再次与各大次粒子中的部分正电性粒子结合,并生成部分光子,从而进一步的削减着核内负电性物质的质量,也使各大次粒子的中心成为了光子和其它磁波类物质的辐射源,剩余部分负电性物质则最终从负极点辐射区及其附近区域向核外辐射。

    这样,当核外的正电性物质被较为稀疏和分散但仍以磁轴区域为主的磁力线从负极带入核内时,这些正电性物质在核内负磁力线的牵引力转变而成的压力作用下,将随着正电性物质质量与同性斥力的增大,向核内各个区域扩散运动,并经过各大次粒子内部,最终,部分正电性物质将主要从正极辐射区向核外辐射出去。与核内负电性物质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较为分散的正电性物质只能在各大次粒子的中心以及原子核的中心形成聚集区,不能在负极点内侧与已经十分稀少的负电性物质形成较为明显的光源。

    与进入核内相反,正电性物质从正极辐射出去以后,返回正极的第二类正磁力线对其产生的推动力,大于从正极发出的第二类负磁力线对其产生的牵引力,这些正电性物质受到了引力,在磁轴区域的引力大于周围区域的情况下,从正极辐射出去的正电性物质运动一段距离后,就会向磁轴以外的空间区域散射运动;从负极辐射出去的负电性物质则以磁轴区域为主向周围扩散运动。

    就辐射量而言,由于我们这个正物质世界中的正电性物质的质量大于负电性物质,空间中的正电性辐射粒子也多于负电性辐射粒子,各种原子能够吸收到的正电性粒子肯定多于负电性粒子,吸收的多,当然释放的也就多,从原子核正极辐射出来的正电性物质的质量,就大于负极辐射出来的负电性粒子的质量,但原子核正极辐射出来的物质都是一些密度极小的正电性物质,这些物质在空间背景的衬托下很难被现有技术设备检测出来,而原子核负极辐射出来的物质虽然少于正极,但在空间背景的衬托下,却非常明显,很容易被我们的设备发现,所以,在原子核的正极辐射多于负极辐射的情况下,原子核的辐射却主要表现为负极的负电性物质辐射了。

十一、原子核的物质循环体系

    通过对原子构成情况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质子、中子和电子都不是完全由某一种物质构成的粒子。质子内部存在着负电性物质、电子内部存在着正电性物质,这与中国古人所说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观点极为紧密的吻合着,这就证明了中国古人的聪明与智慧;而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内部同时都存在着正电性物质、中性物质和负电性物质,则证明了2500多年前的老子所阐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观点的正确性。

    “道”实际上就是本质物质,也是恩格斯所引用的亚里士多德那段话中的“万物的元素和本原”、中国古代的管仲所说的“水”也是它,因为,本质物质和“道”就象水一样毫无缝隙的充斥着整个空间;“道”生“一”中的“一”,就是中国古哲学中的“无极”;但“一生二”中的“一”,却是无极粒子变化而成的无极粒子压缩体,其中的“二”,就是无极粒子压缩体转化发展而成的具有正、负电性区别的正无极粒子压缩体和负无极粒子压缩体;当正无极粒子压缩体和负无极粒子压缩体结合在一起时,在正电性粒子和负电性粒子以外,就生出了第三种粒子,即:中性粒子,这就是“二生三”,万物就是由正电性粒子、负电性粒子与中性粒子构成的有机组合体,这就是“三生万物”,现实世界中的万物的存在、发展、变化与相互关系,主要就表现在这三种粒子的存在、发展、变化与关系上。

    在质子内部,返回的磁力线产生的作用力大于发出的磁力线,返回的磁力线对质子内部物质施加了一定程度的作用力,而它在进入质子内部以后所携带着的大部分物质又都是正电性物质,这些物质在随同磁力线一起向磁心方向运动时,对质子内部的正电性物质施加了朝向磁心方向的推动力,这种力就表现为质子对内部正电性物质的强大引力和束缚力,它将阻碍质子内部正电性物质向外部空间的辐射或运动。

    当部分正电性物质进入质子的某些次粒子内部时,它首先受到这些次粒子磁场的束缚,当这些正电性物质推动次粒子内部的原有部分正电性物质向外部空间辐射时,辐射出去的正电性物质又将受到周围其它次粒子磁场的束缚,并进入周围较大次粒子内部,这将使正电性物质在进入质子内部以后,不能在短时间内被释放出去;而负电性物质和中性物质在质子内部则不会受到很大的束缚,从而使之既能够顺利地进入质子内部,又能够在短时间内被质子释放出来,这就象质子有选择地只“吸收”部分正电性物质而不吸收其它物质一样。而这种所谓的吸收,实际上就是很多种物质都能够顺利地进出于某种粒子,却只有某一种或几种物质在顺利地进入粒子内部以后,停留在粒子内部而不能顺利释放出来时的一种表现。

    按照这种吸收的概念来分析次粒子,那么,正电性次粒子主要吸收正电性物质;负电性次粒子主要吸收负电性物质;中性次粒子主要吸收中性物质或只吸收质量相等的正、负电性物质。这样,同性次粒子吸收和释放同性物质,在同性次粒子之间就出现了对同一种物质的循环交换关系和过程。同时,同性次粒子吸收和吸引同性物质,则产生了同性次粒子之间的引力,这不仅使同性物质组成的粒子整体变得极为稳固,而且,对同性物质的引力,是中子内部的正、负电性物质既能够处于分散混合的状态中,又能够分别聚集成为正、反介子的主要原因。当同类元素吸收和吸引同性物质时,也就产生了同类元素之间的吸引力,从而出现了物以类聚的现象,这也就是某些区域大量的存在着同一种元素或相关元素的矿藏的主要原因。

    同时,物质的交换不仅存在于同性次粒子之间,或者质子之间、中子之间、电子之间,而且,在质子、中子和电子及其次粒子之间,也都存在着这样的交换关系或循环交换关系。质子释放出来的正、负电性物质和中性物质,有一部分会被中子和电子吸收;中子释放出来的中性物质和正、负电性物质,也有一部分会被质子和电子吸收;电子释放出来的正、负电性物质和中性物质,还有一部分会被质子和中子吸收。所以,质子、中子和电子及其次粒子之间的释放与吸收、交换与循环的过程,就形成了原子内部的物质循环体系。

十二、核内粒子的循环运动体系

    在原子内部物质循环体系的运作过程中,核内各种次粒子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当核外正电性物质从负极进入核内并向正极方向运动时,这些正电性物质与质子次粒子的频繁碰撞,对质子次粒子产生了推动力。由于这些物质首先以磁轴区域为主的向核内推动,负极点内侧的质子次粒子受到的推动力最大,所以,负极点内侧的质子次粒子被这些正电性物质推动着向正极方向运动,并将同时推动磁轴区域的次粒子都向正极点方向运动。

    当质子次粒子通过磁轴区域运动到正极点及其附近时,磁轴区域的磁力线对这些次粒子产生的引力及其转变而成的压力大于磁轴外侧,这些次粒子就开始向磁轴外侧区域运动,并沿着质子表面的边缘区域向负极方向运动,进而在到达负极点附近后,又开始新的一轮运动,这就形成了质子次粒子在质子内部的循环运动体系。

    对于那些拥有几十个以至于几百个质子与中子的大质量原子来说,原子核中心区域的质子集群与外围的中子集群是两个循环运动体系。质子集群内部的质子,就如同质子内部的次粒子一样循环运动,只是这些质子无法到达原子核的正极点,而是在到达质子集群的正极点区域后,在质子集群内部循环运动;位于质子集群外侧的中子集群,由于内侧质子集群辐射出来的大部分正电性物质都要经过各个中子的内部,所以,核内的中子都带有微弱的正电,从核外进入核内的正电性物质对那些与质子集群相邻的内侧边缘区域的中子的推动力大于外侧,内侧中子在较大的推动力作用下,沿着质子集群的外部边缘向原子核的正极方向运动,当内侧中子运动到整个原子核的正极点及其附近区域后,又转向磁轴外侧,并从原子核的边缘区域向负极方向运动,进而在到达负极区域后,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运动,这就在大质量原子核内形成了质子和中子的循环运动体系。

    核外电子的内部次粒子循环运动,则酷似这类大质量的原子核,其中心区域的正电核就象大质量原子核的质子集群,外围负电性物质就象大质量原子核的外围中子集群,但电子的密度很小,自身磁场对电子内部物质的束缚力较小,其次粒子的循环运动速度就会快于大质量原子核。

    另外,在对于那些拥有十几个或几十个电子的大质量原子的核外电子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后发现,内层轨道、中层轨道和外层轨道上的电子的质量、体积和密度都存在着极有规律的差异。通过分析,出现这些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电子受到的压力;二是电子吸收的物质质量。

    因为,距离原子核越近,原子核第一、二类磁力线就越密集,原子核的引力及其辐射物质的推动力共同转变而成的空间压力就越大,内层轨道上的电子所受到的空间压力大于中、外层电子,这使内层电子内部的大部分正电性物质基本上都与负电性物质结合成为光子后释放了出去,内层电子也就成为了纯粹由负电性次粒子组成的电子。

    同时,在大于中、外层电子的空间压力作用下,内层电子的密度都大于中、外层电子,这些电子的次粒子之间的缝隙空间小于中、外层电子,其磁场的覆盖范围也小于中、外层电子的磁场,而且,在原子核附近较强磁场的衬托下,内层电子的磁场所能表现出来的各种作用力都较弱,即使核辐射出来的物质以及其它电子辐射过来的物质都很多,内层电子也只能吸收到少量的物质,所以,内层电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但密度却很大。

    中层电子受到的空间压力小于内层电子,这使中层电子的密度也小于内层电子,内部次粒子之间的缝隙空间较大,中层电子磁场的覆盖范围大于内层电子,原子核磁场在中层电子所在区域的强度也弱于内层电子所在区域,其磁场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力大于内层电子的磁场,这就使中层轨道上的电子能够从周围仍然较多的辐射物质中吸收并保有很多物质。这样,因为中层电子吸收的物质多于内层电子,内部物质的循环运动速度快于内层电子,内部物质之间的排斥力较大,所以,中层电子就会处于膨胀状态之中,这些电子的质量和体积就会很大,而密度则会很小。

    外层电子受到的空间压力小于中、内层电子,而且,这些电子的运动范围最大,但其周围的辐射物质明显地少于中层和内层,同时,在受到小于中、内层电子的空间压力后,其本身磁场的覆盖范围较大,其磁场所能发挥出来的作用力也较大,这些电子在吸收到较少的物质后,却能够在低压环境中保有吸收而来的很多物质,内部正、负电性物质的运动强度及其合成光子的比例就会次于中层电子而超过内层电子,这就使外层电子的质量、体积和密度都基本上介于中层电子和内层电子之间,但轨道越是靠外,其质量、体积就会越小,密度就会越大,也就越接近于内层电子。

    通过分析,内、中、外三层电子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分布状况基本上是这样的:从内层到中层,电子的质量和体积都不断增大,密度不断降低;从中层到外层,电子的质量不断降低,体积不断缩小,密度则不断增大。

    实际上,分布在原子核外第一类磁力线上的内、中、外三层电子的对比资料,对于稍懂太阳系各大行星情况的人们来说,无疑将使之感到震惊。因为,大质量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分布状况几乎与太阳系内的九大行星分布状况完全一致。太阳系内层轨道上的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都是小质量、小体积和大密度的星球;中层轨道上的木星和土星以及相传小行星带原本是一颗叫做法艾东星的星球,都是大质量、大体积和小密度的星球;外层轨道上的海王星和天王星,则是质量、体积和密度基本介于两者之间的星球,最外围的冥王星则与内层轨道上的星球极为相似,这证明,原子与太阳系虽然分别属于微观和宏观,但两者却是相通的。

    同时,第一类磁力线上的电子的运动轨道,与围绕太阳公转的各大行星以及遥远的慧星的运动轨道之间;第二类磁力线上的电子的运动轨道,与小行星或慧星大都从赤道以外撞向较大星体的运动轨道之间;核内质子、中子或次粒子的循环运动,与地球内部物质的循环运动以及地球表面的大陆板块飘移之间,也都是极为相似的,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微观与宏观之间的紧密联系。

    如果我们能够换一种方法来思考,那么,当我们把微观进行扩大化处理以后,微观就必然要转变成为宏观;而当我们把宏观进行微缩化处理以后,宏观也就必然要转变成为微观。

    正所谓“万物一理”,宏观本来就根源于微观的发展,任何物质的运动、发展和变化,都决定于本质物质的性质和规律。所以说,微观世界的力学原理与宏观世界的力学原理是统一的和一致的,只要是正确的力学理论或其它物理学理论,就应该既适用于微观又适用于宏观。

    但是,原子又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呢?

wytk-2.gif (489 字节)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力,未经授权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说明  © Copyright  Authors
物理科学探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