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探疑-网友天空-物质原理-关于电子及电场现象、统一场理论的若干问题的思考
wytk-11.gif (489 字节)


关于电子及电场现象、统一场理论的若干问题的思考
                                    

安徽省怀宁县怀宁二中 曹 谊

(一) 建立统一场理论

一、电场理论面临的挑战

    十九、二十世纪,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然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例如,人们对电磁现象的认识仍然存在着许多疑点,理论的本身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在解释许多具体问题上遇到了障碍。其中,最令人们困惑的问题是电子似乎具有无穷大的电场。

    现代电场理论认为:电荷引入空间,在无限的空间立即布满电场,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因为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电场”这种物质,并且空间各点的场强和方向均不改变。然而,对电荷引入空间之后,为什么无限的宇宙空间立即充满电场,电场从哪里来的?没有作明确的回答,因为无论如何回答都是矛盾的:

   ①如果电场由电荷发出来,那么电荷应拥有无穷大电场,否则,电荷因为发出电场而使自身走向毁灭,然而一个电子放在空间是不会自动走向毁灭的,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事实。

   ②如果电场由电荷发出,那么在空间引入一点电荷,不可能在无限远的空间立即布满该电荷的电场,因为人们所指的“电场”的运动速度是有限的,这二者是矛盾的。

   ③如果电场是宇宙空间本来就有的,纵然存在着正负两种电场,那么它们浓度和分布不会相同,那么单一点电荷放在空间也会受到电场的作用,然而这种现象是不会发生的。

   ④虚光子理论也存在着缺陷,人们现在认为空间A、B两点电荷之间的力的作用,是因为发出并交换虚光子的原因。如果我们承认虚光子是物质,纵然其质量为零,那么,电荷也会因为虚光子的消耗而走向毁灭和转化为其他粒子。诸如此类的问题及疑点很多。如果我们回过头来追根求源,就会发现电磁场理论是借万有引力场理论建立的,然万有引力场理论也并非终极理论,具有相对性,同样面临许多难解释的问题,因而出现了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从而获得了发展。因而电磁场理论从一开始诞生就不够牢固,它长大之后必然表现出更多缺陷,遇上更难克服的困难,因而也需要发展,需要重新认识。另外,从哲学的角度上看,真理具有相对性,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

    二、理论猜想

    本人经过多年的思考,提出一种较为清晰的理论猜想,使这些悬而未解的问题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具体如下:

   1、宇宙空间充满着各种无形物质(可命名为场),它们连续地分布在宇宙空间,它们的运动只有波动性,而不存在粒子性。

   2、宇宙空间无形物质(场)有层次之分,同一层次场物质也存在着性质差异。据易学思想假设存着十种场和一种本源场。

   3、每种场都是和其他场处在动态的相互转化的平衡体系之中。

   4、“实物粒子”其实都是这些连续分布的场的聚合体,它们和场也处于动态的聚—散平衡之中。每种粒子具有自身的平衡常数。好比是无限长的各种线上打一个“结”,每种基本粒子打“结”的方式是不相同的,光是无限长的场上的一个最简单的“结”,或者仅是一个皱折,在运动过程中,可以被拉直而消耗,成为无形的场,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很容易的,因为任何粒子都是波上的一个“结”,宏观物体是更大的“结”,故波动性表现得不明显而已,因此,理解粒子的波动性不仅从统计学上是容易的,单个粒子的波动性也是很好理解的。再如,自然界的物质千差万别,从原子角度看,就是有限种元素原子结合方式不同而已。同分异构体性质的差别更说明了“构成”方式对性质的影响,这里的构成方式也类似于“打结”方式。

   三、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解

    据上假设,每个实物,每个粒子都和整个宇宙相联系着,而不是凭肉眼看的那样孤立存在的,整个宇宙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因而可以说每个实物,每个粒子都通过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着,整个宇宙中的物质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而时刻变化的。因为处处都存着实物相对位置的变动,实物的生成和消亡,处处存在着平衡的移动。如果我们某一时刻,向空间某点引入一正点电荷,则以此为中心整个空间立即发生平衡移动,表现出新的时空性质,即显示所谓的无限空间布满正电场的性质,而并不是电荷真发出正电场的这种物质,并且随着距离的增大效应减少。举例说明:①纯水中[H+]=[OH-],kw=[H+][OH-],纯水为中性的,如果向水中“引入”物质NaHCO3,则因为NaHCO3参与水的平衡体系,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使平衡移动表现出碱性,如果向水中引入NH4Cl,则溶液发生另一种移动的而表现出酸性。

   ②我们知道,天起风,不是因为空间产生了“风”这种物质,而是冷热空气的在平衡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性质而已。

   ③向密封的房子中间引入热的或冷的物体,则以此物为中心,空气密度分布会发生改变,前者越接近物体空气越稀薄,后越离开空气越稀薄,电子引入空间,空间性质的改变亦类此意。如果再向其中引入另一电荷,那么时空平衡又要发生移动,因而表现出相互联系,表现相互影响,即相互之间力的作用。而现代电场理论却认为电荷引入空间,激发出一种“电场”的物质,是这一种场传递了这种作用,故是一种存在缺陷的理论。

   因而我们认为电荷引入空间一点,并不是激发出什么“电场”,而是时空因为引入电荷这种性质的物质,平衡发生移动从而表现出一种所谓的充满“电场”的特性而已,同理如果我们向空间引入“磁铁”这种性质的物质,则空间也会因物质移动表现出磁性,如果我们引入通电的电灯,则空间表现出发光的性质。而且由于无形物(场)是连续分布的,故电荷引入,宇宙无限的空间同时瞬时表现出新的性质,而不是靠物质传播。例如:一张无限大的网,你向其中任何地方施以力的作用那无限远的地方同时会受到影响,并且随着距离的增大这种影响会减小,二者道理是相同的。

   四、关于电子质量的说明

   由于电子是动态的微粒,可用公式表示如下:A、B、C、D……分别表示各种宇宙场,电子质量=A3·B3·C3·D3……(3为A、B、C、D的次方) ,它的表面和空间无严格的界限,但有较稳定的质量,好象饱和溶液中小晶粒一样,与液体无严格的界面,存在着过渡区。然而由于体系是平衡的,无论哪一个地方为界面,晶粒都有动态的稳定的质量。

   五、关于电子的波动性和衍射现象

   (一)因为电子不是孤立的实体,它是各种无形场的动态、聚合体(就象溶液中的小晶粒一样,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离子或分子的动态聚合体),因此质量虽然保持动态的稳定,但它的形状时刻变化着,导致质心也时刻变化,进而某一方向上的速度会时刻变化,并且会出现速度的侧向分量,而且因为具有自身固有的变化常数,所以表现出波动性。

   (二)由于物质都是通过各种场相互联系着,没有联系的事物是不存的。所以电子和具有小孔的仪器,也具有相互联系和作用,而电子的质量很小,故这种作用不可忽略。在衍射实验中,由于电子首先接近小孔,再穿过小孔,接着又离开小孔,这种空间质量对比关系发生了巨大改变,电子和小孔仪器的作用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在这一过程中所受到的挠动更大,波动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如果是大量电子通过小孔,必然出现很明显的衍射现象,从而表现出统计学上的波动性。

   举例说明:好象摩托车上坐着两个人,如果后面的人身体晃动,那么整体质心会发生移动,出现侧速度,使车子不能按原运动方向前进,如果是无数情况类似的车子经过某点时,后面的人就开始晃动身体,那均要偏离方向而表现出衍射现象。

   六、对测不准原理的理解

   海森堡对电子及微观粒子用测不准原理来描述,从数学上公式上看很巧妙,h=△X·△P位置测量愈准确,那么△P(动量)就会愈不准确,这其实也是由于电子不是我们一般所认为永恒不变的孤立“粒子”所决定的,由于它的质量是动态的稳定,形状时刻的变化,质心时刻的变化且偏离运动方向,从而表现出测不准效应,h的物理意义应是这种动态平衡的具体体现,也就是所谓的平衡常数K。

   七、关于物质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相对论力学告诉我们物体的质量随着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我们可做如下两方面理解:

   1、由于物体的运动,它必然切割宇宙场,于是受到场的阻力,从而表现出质量增大的相对论效应。好像空气中运动的物体要受到空气的阻力一样。

   2、由于物质的运动,改变了空间质量对比关系,连续打破宇宙平衡由于惯性作用,必然要反抗这种运动,使宇宙场向聚的方向移动,从而使质量增大,表现出相对论效应。

 

统一场理论的应用(续若干问题的思考)(1)

                               关于奥伯斯理论——白天和黑夜的解释

 

   根据我的统一场理论的猜想,我认为光仅是无限长,无限广的各种宇宙场上的一个附加波,一个“结”一个“皱折”而已,而宇宙场本身是运动的物质,因为它的运动而显示光子“结”的运动(或者说带动着光子“皱折”波的运动),每一“粒”光子都是宇宙场这个大波上的一个小波(好象水面上一列小波一样),然而由于“光子波”是无限长,无限广的宇宙场上的一个“皱折”,在运动过程中必然会被逐渐拉直,显示出波长增大的红移效应,最后完全拉“直”复归广大宇宙场(例如水面上的一列小波也会因为水面的运动令其消失),因此遥远的恒星上发出的可见光,因为运动很长的路程,能量被消耗,从可见区进入不可见区,以致复归于宇宙大场。

   奥伯斯之所以提出“黑夜”应是“白天”的问题,关健在于受现代电磁波理论的束缚,将光子看成是“孤立”的,不变的“粒子”“波”,它在运动过程中不发生变化,我认为这是一个静止的孤立的思想,不是联系的运动的思想。

统一场理论的一个预言:

 

   光在排除引力作用因素下,在自身运动过程中也会发生红移,而且运动路程越长,红移越强。

   实验设计:如果我们让白光(除去紫外光)通过很长的光导纤维,在进口和出口分别做光的分解折射实验,会发现出口处蓝紫光比例减小。

统 一 场 理 论 的 应 用(2)

   谈红移——宇宙大爆炸之逻辑缺陷

摘要:

    从发现红移现象开始,人们观测到我们所“看到”的星系,几乎都终离我们而去,于是,人们认为整个宇宙在膨胀,宇宙膨胀理论应运而生。我认为这只能说明我们所观察到宇宙的一部分在膨胀,我们地球赖以生存的巨大外环境这个系统在膨胀,不能以偏概全地断定整个宇宙在膨胀。

   正文:

   一、宇宙之大,难以想象,也无法想象,它无边无际是无可厚非的,尚若有边,那么边外又是什么?

    从多普勒效应到红移现象,哈勃观测到周围空间的星系中的大部分都发生了红移,几乎所有的星系都远离我们而去,这样以来人们就断定宇宙是膨胀的。我认为这种逻辑不够严密,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

    这个现象我认为只能说明我们地球人所观测到的宇宙中的一部分在膨胀,我们地球赖以生存的巨大外环境在膨胀,这个系统在膨胀,然而这个系统与宇宙相比,不能同日而语。举例说明,有一个蚂蚁在一个花色的探空气球中,随着气球的自然上升,体积在膨胀,而对于蚂蚁来说,它观察到一切都远离它而去,于是,它也会断定宇宙在膨胀。它之所以这样下结论是因为忽视了气球只是它的生存系统,可视空间,外部环境。

    我们讲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那么我们这个地球,以及它赖以生存的巨大的系统也有一个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现在我们观测到周围的星系,远离而去只能是这个系统在其生命中的一段过程,一旦肝膨胀到一定的程度,量变引起质变,系统就会走向“死亡”。

   二、由于光在非引力作用条件下也发生红移,因此地球所测得的星系运动速度应是两方面的效果,不完全由星系离开我们的速度引起的。

   三、或许星系并为远离我们而去,我们所测得的红移完全由光的长距离运动引起的。

   因此,宇宙大爆炸理论可能是错的。

   参考文献:《时间简史》——史蒂芬·霍金

 

统 一 场 理 论 的 应 用(3)

                  ——对光速不变原理的理解

    据统一场理论,光是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对宇宙场施力的影响,打上的印记,从而形成附加波,该附加波即为光。它的运动速度无疑应是宇宙场的运动速度。

    举例说明,一均速流动的河水,假设为宇宙场,你向该河面上倒上一瓶红色的墨水,无论你是“站”在河面上(与水流同速),还是坐在船上,或者静止在岸上向水中倒上该瓶黑水,河面上这片红色的水最后运动的速度相对于岸上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所谓的光速不变原理。

    这片红色墨水就是一粒光波。

安徽省怀宁县怀宁二中 曹 谊

联系方法:cy6858@163.com

在2002年7月3号曹先生又补充了一个附件,如下zcdcclldkh.gif (6676 字节)

 

wyty-1.gif (268 字节)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力,未经授权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说明  © Copyright  Authors
物理科学探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