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探疑-网友天空-生命与物理-从自然科学阐述癌物转化与治疗
从自然科学阐述癌物转化与治疗
寿 见 祥
中国浙江诸暨市人民中路331号海陆通 311800
关键词:自然 原理 癌物转化 氢氧化铁
简介摘要:全文以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理研究发现,致癌的主要根源是局段性小肠炎和局部性结肠炎;主要原因是消化道吸收入血的氢(H)氯(Cl)原子失衡,也就是Cl原子数大于了H 原子数;主要理化机理是,因当体内Cl大于H 时吸收的铁(Fe)或已生成的肌肉可被Cl氧化成为氢氧化铁[Fe(OH)3]的癌物;主要症状是烂便或腹泻。因此而得出,要治愈癌症,最快的方法只有用机电能改善体内氢氯原子的平衡(该仪已受理发明专利);最佳的办法应该是用手术法和生态保健品治愈全部肠炎,同时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实验方法与结果:
经用多种方法借助猪肌肉成份的实验测试,证明人体的肌肉除含有机纤维成份外,以Fe原素的成份为主。测试结果是,从50克新鲜猪肌肉中可获得水性氢氧化亚铁[Fe(OH)2]15克左右。
第一种实验测试方法:取50克新鲜猪肌肉,先在脂肪油中高温脱水分解,然后放入适量盐酸(HCl)中,待24小时左右的化学过程后,当中未溶的部分为有机成份并去掉,剩下部分为浅黄色溶液,并经过滤后与NaOH溶液混合,约十几分钟后产生分界清晰的白色絮状沉淀物,然后取出沉淀物并用大量蒸留水以稀释当中混合着的少量溶液成份,并再次取出沉淀物,然后给其稍蒸发脱水后转变成浅黄色物质,最后把这些浅黄色物质又与稍浓的盐酸发生反应,结果全部转化成黄绿色的溶液。以此说明了该溶液是以氯化铁(FeCl3)和氯化亚铁(FeCl2)物理性质为主的溶液,这是因为在所有的盐酸盐中,只有FeCl3显示黄色、FeCl2显示黄绿色。同时也证明上述白色絮状沉淀物为Fe(OH)2 。
第二种实验测试方法是,取50克新鲜猪肌肉,放入过量的NaOH溶液中,待72小时以上的化学过程后,肌肉的大部分物质被溶解,并在溶液中可看到混丝形态的灰白色悬浮物,由碱和金属的化学性质可得出,其中被分解又溶解的为肌肉中的有机纤维成份,非溶解的即悬浮物为金属或其化合物成份,然后用稀释沉淀法取得悬浮物,并将其在烧杯中加热,目的是使悬浮物表面还存在的起屏障作用的还原态有机烃分解氧化,然后将此干式物质与适量HCl反应,待一定的时间后成为溶液并呈黄绿色,同时也产生少量的HCl与分解氧化的有机化合物所合成的上浮物,最后又取其中的黄绿色溶液与NaOH反应,仍产生白棕色沉淀物。由此化学现象和过程可充分说明以上灰白色悬浮物主要为Fe或其化合物;黄绿色溶液为FeCl3与FeCl2的混合物;白棕色沉淀物为Fe(OH)3与Fe(OH)2的混合物。
正文[由《从自然科学论人体物质转化》3万字压缩精简]:
1. 人体物质转化之自然规则
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与唯物辨证的观点可以得出,人体的物质运行和转化过程是,先由胃酸将固态性的混合食物氧化或还原转化成体内液体性血液,然后在代谢反应区域再将血液还原或氧化转化成人体的各固态组织物质,最后这些组织物质在温度和压力变化的环境中被分解氧化成废物,并氨化成液态以从小便排出体外。然而在这些物质转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量质变现象,都必定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物质不灭定律,以及自然规律的。比如人体内外所存在和输出的各式能量都必定是经有机质与氧的反应而产生的;人体的消化液胃酸必定是由食盐转化而来的等等。
由自然的物化现象与血液的生理特点可证实,血液并不是一种独立性的生理物质,尤其是血液的红色不是由自己的红母细胞分裂而得到的,而是一种很自然的物质转化的结果,他可由全部肠道吸入而补充,也可由人体的各最终动脉分支血管末端喷出处因代谢需要或其它用途而消耗。因为食物经唾液分解后,能很充分的与胃酸发生化合,这主要是因为胃酸的主要成份是HCl,pH值为0.9,这是公认的,其次是少量氢臭酸和氢碘酸,而HCl是自然界中最活泼的强酸,他的特点是能与自然中的极大多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具有其它酸无法达得到的全能冠军功能,所以当HCl与食物相遇时,就必定要与食物中的大部分物质发生按化学活动规则的化合反应,也就是成为选择食物中有效成份所必须要的消化过程,并且又必定是生成氯化物、氢化物及被还原的碳水化物三大类可溶性物质。但是其中的Fe由于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较后面,因此食物中的Fe只有在胃酸量达到一定值的情况下才会有机会转化成氯化亚铁(FeCl2)。然后只有这些可溶性物质进入肠道时才能分别溶于胆汁或胰液,但由于不同物质完成溶解需要吸收的热量是各不相同的,又小肠从上到下所供出的热量又基本是均匀不变的原因,因此每种溶液在小肠内只有按溶解吸热从小到大的规则在从上到下的不同肠段吸收入血。但是氯化类溶液中属于强电解质的如氯化钙(CaCl2),当然主要是食盐NaCl,由于他们是溶于水的,所以他们除在胃部因当胃容物超过生理湿度时被胃壁吸收外,其余的必定是在结肠上转化成H2、Cl2 、NaOH或Ca(OH)2后被吸收的。这是因为NaCl是一种绝对的氯化物,所以他不会与胃酸反应;再加他是一种强电解质,并且又是离子键结构,所以他只会溶解于水(H2O)而不溶于胆汁或胰液,并且其溶液可因小肠内壁纤毛的隔水作用而直通进入结肠;又NaCl是一种结构很稳定的物质,但其最突出的化学性质是电解,而结肠袋的构成,及其两则正负电极状态的形成,正好有利于电解。所以可得出,(NaCl+H2O)只有在每段结肠上边电解成H2、Cl2 、NaOH后边吸收。此外从物质转化中的内能变化规律也可证明,NaCl要被人体利用也只有通过电解获取能量后方可进行。在吸收入血的众多物质中,其中黄绿色的FeCl2在经过左肺泡时,可因肺部收缩力的作用而与其中的Cl2化合成Fe3+,在此同时因有压缩O2的存在,所以FeCl3可随即被O2置换成鲜红色的氧化铁(Fe2O3),以此使血液成了红色;此外也可因结肠吸收的NaOH作用而使部分FeCl2转变成白色Fe(OH)2,以此使血液中含有白细胞物质。实际上从血液静止分层的实验现象中看到的,底层红色部分实际上就是Fe2O3与一定量黑色氧化亚铁(FeO)的混合物,但其每个分子的外周都包着一层有机烃形成的所谓细胞外膜;中层白色部分实际上就是白色Fe(OH)2为主的物质;上层淡黄色部分实际上就是以FeCl2为主,再加无机盐和半透明式有机物的混合物。以上可充分说明,血液就是全部肠道吸收出来的总物质经过肺部后的产物。
从全部小肠吸收入血的各种物质分别是为人体的各对应组织的代谢而需要的;但从全部结肠吸收入血的大部分物质,主要是为人体的物质吸收和废物排泄而服务的。因为小肠吸收的主要为被还原的有机能量物质,以及分别与H或Cl结合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这些物质在代谢反应中由于其中的能量物质所释放的能量的作用,能使其所在的H或Cl化合物重新还原或氧化为固态的组织物质,其机理过程就像是物体在热焊补时不同的物质表面必须要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氧化还原一样,从而以消耗血液。而结肠吸收的主要为H2、Cl2、NaOH及Ca(OH)2,其中的H2与Cl2可在代谢反应当中触及热能以化合,并溶于水成盐酸,在经脾脏分离后成为胃酸的主要来源,NaOH可水解代谢反应中生成的脂肪,是体内废物清除所必需要的除污剂C17H35COONa,从而也时刻消耗血液。
所谓代谢反应,就是心脏每跳动一次,在最终分支的每根动脉血管的喷血口至其所在的静脉血管网的区域内,由心脏输送来的收缩能,启动所喷血中多种结构的有机物、Fe2O3、无机盐等多种物质发生混合反应从进行到完成一次。从中当中的能量物质与Fe2O3,由于得到了“引燃”又压缩的启动条件最先发生放热反应。这主要是因为喷血口所存在的弹性收缩阻碍作用,它不但可使所射血液与喷口发生高频摩擦生热,而且还可使动脉血在收缩压下降过程中形成舒张压,同时再加细而密的静脉血管网必然会产生血流阻碍而使喷射血暂存一定的势能,又这二种互相串联的血流阻碍路段是整个血液循环途中阻值最大的路段,所以它可象发电机供给用电器消耗电能一样,主要能量一定是消耗转换在电阻值最大的部位上的,因此可以说心脏发出的收缩能除推动血液流动的意义外,主要是转换为喷射血自身发生反应的启动能的。随着放热反应的发生,以此热能带动其它物质间化学反应的发生,最终这些物质相互又自然地结合生成既稳定又适应本组织的新物质以取代旧物质。但如当新物质生成过量时,其中的有机质多余部分必定是氧化成脂肪外的,但如在Fe2O3不足的情况下一定要裂解出碳以成为血脂,或在体温偏低时一定要转化成具有粘腐性的酸以破坏组织和阻塞管道;其中的无机化物多余部分可与静脉血中合成的盐酸重新化合为血液。反之当新物质的生成量不足时,就可成为极大部分炎症性疾病的根因。然而新物质生成量不足的最常见原因往往就是血液中某种反应物的不足,或者是该组织的血压与血流乘积的值下降。
血液中的众多物质在循环过程中因受不同压力和即时吸热以及数量差的作用,可使相互间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以达生理目的。如:其中的Cl2与FeCl2,因肺部收缩时能使左肺泡及其壁上的毛细血管内产生同等压力,这个压力就能促使他们发生化合,并是正比关系,即生成FeCl3,在此同时,因被压缩的氧比FeCl3中的氯与铁有更强的结合力,这是因为生成的Fe2O3是较稳定的固体化合物,因此FeCl3可随即转化成鲜红的Fe2O3,也就是完成了血液带氧的任务;其中的有机物质与Fe2O3,经引燃后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可因不同的血液高频喷射摩擦状况以及不同组织的血流量差异,而分别可使部分Fe2O3还原成Fe或FeO,部分有机物质氧化放热以生成(CO2+H2O)或氧化成组织代谢物质,但其中的(CO2+H2O)因静脉血管内有压力存在之故以碳酸(H2CO3)的形态生成,且与代谢反应后血液中剩余的Fe2O3以异性相吸的作用结合在一起,待经右肺时,因肺部扩胀所产生的右肺泡真空度作用迫使其分解成CO2和H2O入肺胞腔,待肺部收缩时排出体外,即完成血液运送CO2的任务;当血液过碱即就是OH- 总数超过Fe2+ 的二倍浓度时,血液中的FeCl2就能转变为难溶的白色Fe(OH)2以使OH- 的浓度降底;当血液过酸即就是H+ 的浓度增大时,血液中原有的Fe(OH)2就能与其结合成难电离的H2O以使H+ 的浓度降底,即由Fe(OH)2稳定了血液酸碱的作用等等。
人体外周部的肌肉是从骨体内向外生长而成的。因为被吸收入血的Fe2+ 在血液中最后是成为Fe2O3的,但Fe2O3与有机质一起在心脏收缩能的启动下一定要发生放热反应而使其中Fe原子因条件差异分别得到不同程度的还原,其中直接还原成Fe的可成为除骨骼肌外的其它各组织肌肉;还原成FeO的在经骨体内时会被海棉状组织吸附沉淀,而骨体内因酯肪式有机物的过量而所转化成的CO会将FeO还原成Fe,并在骨体内放出大量热,但由于每人个体吸收入血的微量原素不同的原因,而可使还原成的Fe原子排列成机械抗性不同的各个体结构特式,并从骨体周孔渗出后的冷凝过程中,与骨体外的动脉血中有机质氧化时构成单键式链结,从而成为人体纤维状的骨骼肌组织。只于所谓的单键式链结,那可从上述HCl与动物肌肉的化学反应实验现象中观察得出,因为他们在互相反应过程中有少量气体冒出,而根据化学原则,此气体不可能是CO2或其它气体,而是H2。因此可以说,既是由铁原子的组合又是与有机分子构成单键链结的形式,就是肌肉组织所具有的化学结构特色。
但是上述特色的肌肉组织在温度与湿度变化的环境中,如没有保护层的状态下,一定要氧化降解,也就是腐败。然而任何种新鲜动物肌肉组织的表面可直接观察得到的具有光亮的透明油状体,也可以说是现行生理学中所谓的细胞外膜,从化学学而言是一种大分子烃,他就是能起到良好的隔绝氧和水及酸碱功能的保护膜。因为从前面的“实验方法与结果”中也可以证明这一现象,这种透明油状体除与酸碱都不发生反应外,且其始终附于未溶物的表面上,只在加热至一定温度的过程中才会与氧化合,然后再与HCl反应时而成为上浮物。而以大分子烃组成的机用润滑油,在实用的过程中也可证实以上现象和功能的存在。但在生理所需的代谢中,要想得到这种透明油状体,差不多只有在像石油裂化时才能获得大分子烃的机理一样。然而各种生理代谢反应都必有热量产生,以此就可将最终动脉血管射出的某种有机物中裂化出透明油状体。由于这种油状体在肌肉纤维或组织间可因摩擦产出的热而氧化损耗,因此就决定了,人体要维持生命就必须要有一个能及时补充透明油状体的代谢系统。
2. 转化成癌的因素与机理
经综合研究得出,癌物主要就是人体吸收的铁在一系列的转化中,遇到不利因素时所转变成的难溶的Fe(OH)3。而造成吸收的铁转化为Fe(OH)3的根本性原因,就是血液中的氯原子数大于了氢原子数,这是因为当氯原子数大于氢原子数时,在代谢反应区域中必定要产生本不应产生Cl2,这种Cl2一定要氧化区域周围所接触到的肌肉Fe,从而生成FeCl3,又这种FeCl3具有很强的水解性,所以它在常温下就会转化成Fe(OH)3。而造成氢原子丢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局段性小肠炎和局部性大肠炎,这是因为它们很难或不吸收该吸收的物质而被迫将某些氯化物或氢化物从大便排出体外,从而成为烂便或腹泻症状。此外食物搭配不当、血液过酸或过碱、食用酶变食品、劳累过度、长期服用西药或动物血、血压失常、过多服用咸肉制品及心理因素等也都可促使Fe(OH)3的生成。它们的转化过程及原因简述如下:
一. 食物搭配不当:
因为自然中所组成物质的各种原素,从化学的分类来说,有决定化学性质互相相反的金属原素与非金属原素之分,那么人类所摄入食物中的原素也必然如此。比如我们平常所食用的动物体瘦肉、蛋类中的蛋黄等,通过与盐酸化合后再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的实验得出,主要以金属原素的成份为主;平常所食用的蔬菜、水果等基本上不与HCl发生反应,故主要以非金属原素的成份为主;米饭、动物脂、蛋白等,主要以碳氢原素的能量物质为主。然而所有食物都要经过胃酸(HCl)的化合,在此情况下,如果摄入食物中的金属原素成份是大于非金属原素成份的,多余部分金属原子所置换出来的胃酸中氢原子,就找不到非金属原子化合而被迫构成氢分子(H2),而这种常为消化道气体成份的氢气无法被肠道吸收,所以会造成氢原子的丢失,即血液中就产生氯原子数多于氢原子数的现象。正常的人,氯原子与氢原子从吸收到排出应该是基本平衡的,但如果当血液中的氯大于氢时,在代谢反应过程中,由于氢化物的不足,金属氯化物中被氧化出来的氯无法再还原以成为HCl,而被迫组成氯分子(Cl2)。正常的金属氯化物代谢反应形式应该是:如
ZnCl2 + 2HBr + 热量 = Zn + 2HCl + Br2
其生成物中的Zn就是人体要代谢的物质,HCl最后成为胃酸, Br2是代谢反应中的副产物,然后被肝脏过滤出,最后从小便排出。然而当代谢处穴内有Cl2生成时,它就要与代谢处穴周围的肌肉中的铁发生氧化反应,直接成为FeCl3,此物质就要在静脉血中水解成Fe(OH)3,即就是癌细胞。体温偏高的人,因FeCl3的水解速度快,这种癌细胞可随即在毛细静脉血管中粘聚,便成组织癌;体温不偏高的人,因水解速度缓慢,氧化成的FeCl3可随静脉血边水解边进入肝内,又因其无法渗过肝板而粘集成肝癌。所以说当金属原素大于非金属原素的食物搭配是有利于癌物的生成的。但是,当血液中适当的氯大于氢时,可使人体显得格外健康。这是因为人体疾病除癌症外的大多数症状都为炎症症状。而炎症的本质主要就是所在组织的外皮保护层,即就是透明油状体被破坏或不能代谢生成,而使内组织遭氧化而所引起的不适感觉。然而当血液中氯比氢的值大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与肌肉中的铁单键链结的有机体可由是被氯氧化合成的。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有机长碳链分子在吸热裂化时,其一产物必是烃,而另一产物必是以其所在环境中的其它原素互相构成化合物。由于与氯化合成的极大多数物质都要比用其它非金属原子化合成的同类物质要为稳定得多,因此而得的肌肉组织即使在缺乏保护层的状态下也能达到很好的抗酸碱及氧和水的功能,故而可使人体显示得格外健康。
二. 血液的过酸或过碱
这种过酸或过碱并不是由运动量的大小而影响的,而是在休息状态也存在着如此现象。这种过酸或过碱的主要原因是结肠对H2、Cl2和NaOH的吸收不平衡所造成的,即当H2和Cl2的吸收量大于NaOH时,血液就成过酸,反之就成过碱。由于酸是代谢反应中H2和Cl2的化合产物,所以它是出现在静脉血管网与脾脏之间的路段。在血液过酸即血液中HCl的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血液中大量的FeO或小量的Fe2O3就可被分别中和为FeCl2或FeCl3 ,最后转化成为Fe(OH)3 。此情况对于有血液循环障碍的人更明显。因为全部血液循环中酸碱的产生与分配不是绝对均匀的,特别是酸的生成要取决于一个组织的代谢程度,再加人体内部对血液的搅拌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尤其是长时间一个姿态的人更差,这些都有助于不适合于人体的化学反应的发生。当血液过碱时,也就是H2和Cl2的吸收不足,它所产生的后果是胃酸量的不足,而胃酸量不足时,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食物中的铁就难以吸收,由此造成血液中FeCl2数量的减少,也就是成为临床所称的贫血,在一定情况下,在局部血液中会达到FeCl2与NaOH分子数比的一比二,此时血液中就会增加白色的难电离的Fe(OH)2数量,从而以打破原有的白细胞指标,也就是缓解了血液过碱的发生,但严重时可成为白血病。又Fe(OH)2还具有再氧化的性质,所以它可在一定的时期内转变成Fe(OH)3 ,即就是癌。
三. 劳累过度
当人体长期处在过强体力劳动的状况下,就充分说明其肌肉的磨损量大,这就要有相应的代谢速度以保证供求平衡。因代谢量的加大,静脉血中生成的HCl因找不到剩余的物质化合而浓度增大。同时Fe2O3因机械能输出大而消耗增加,并且有部分还原为FeO 。从此可知,在静脉血中 HCl的生成量与Fe2O3的剩余量是一个反比关系。在一定的情况下,当HCl的分子数达到Fe2O3分子数的六倍时,就可使血液中的Fe2O3直接中和为FeCl3 ,最后水解成肝癌。另外,因转化成FeO只要与二个HCl分子相遇就可转化成FeCl2和H2O而使氢离子遭受损失。这种现象可因在局部静脉血流减慢状态下的原因发生在任何人的体内,所以它可成为人人都可以出现一定数量的癌细胞的主要因素。
四. 药物(主要是西药)和酶变食物的影响:
因为大多数西药中的金属原子是处于氧化态的,且与其结合的阴离子又不可能在代谢反应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甚至它与胃酸反应后可生成有害于人体的物质。酶变食物同样也如此。它们与胃酸反应的结果是,如
FeS04 + 2HCl = FeCl2 + H2SO4
上述硫酸的生成,既可使氢原子遭受损失,又要腐蚀肠粘膜组织,这是因为肠粘膜只能抗碱而胃粘膜只抗酸,同时又可部分被吸收而破坏人体内部组织,最常见的为鼻腔粘膜破坏。在血液循环中,当氢原子数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产生Fe(OH)3 。
五. 血压失常
血压失常主要表现是门静脉压的增高和肺动脉压的增高。因为在门静脉血和肺动脉血中都存在着由肠道吸收而耒的FeCl2和Cl2 ,它们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就要互相化合,即可生成FeCl3 ,压力越高越易化合,此外Cl2的浓度与FeCl3的生成也是正比关系。所以说,当门静脉压和肺动脉压增高时,正好为它们的化合提供了有益条件,也就是有利于Fe(OH)3的产生。
六. 服用过多的咸肉制品
因为咸肉制品是食盐NaCl合成的物质,而NaCl具有盐的通性——水解,产物是HCl和NaOH,但其中的HCl可与肉中的铁或其它金属原子以及他们的化合物发生反应而生成FeCl2或其它氯化物,并可放出H2。湿度大,盐量多,再加时间长的咸肉制品,其所含的氯化合成份就越多,同时又显碱性。咸肉制品中,平常能反射黄绿光的部分物质,就是其中的FeCl2成份。当人体服用了较多的这种氯化合后,就可使体内的氯原子数大于氢原子数,结果在代谢反应中生成Cl2 ,最后导致Fe(OH)3的生成。
但是,只有胃癌的发生机理与其它的癌症有所不同,这主要是由于胃的特殊结构造成的,因为胃具有分泌胃酸的功能,当胃有功能障碍(多为溃疡)时,要分泌的胃酸可在溃疡面深处溢出,并与所在溢出的血液相遇,又胃酸是一种单纯的酸,它的浓度足够能使血液中的Fe2O3与其中和为FeCl3,并水解成为Fe(OH)3即胃癌,由于此类胃癌的机理过程全产生在胃部之内,所以只要消除二者相遇之部位,胃癌即可根治,但所溢出的胃酸也可直接氧化胃肌肉而成为自身消化,并生成FeCl2,这种FeCl2仍然可被肠道吸收入血即使血液中的氯原子数大于氢原子数而成为胃癌的转移。
上述所发生的各种癌化过程有快有慢,快的可在几个月内转成后期,这主要是与结肠的受损状况或肝脏的阻塞状况密切相关。因为正常的人的血液只有在从肠道吸收至肝脏过滤,再到肺部,然后经心脏发出的动脉路段有Cl2的存在,而当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结肠受损而使H2的吸收受阻时,就可在静脉血中出现Cl2的存在,这就说明整个血液循环中必定存在氯原子数大于氢原子数(其中不包括水中的氢原子,因他一般不参与代谢反应)的现象。这种Cl2可与血液中的FeCl2直接化合成FeCl3,由于化合过程是发生在流动的血液当中的,所以它与神经系统无关,因此人体不易感觉。而当这种Cl2达到一定浓度值时,可直接氧化肌肉中的Fe而生成FeCl3,并使肌肉产生疼痛感。由于肌肉被氧化而成为体形迅速消瘦,因此它也可说是癌症的中期。如果氧化出来并水解后的产物因严重阻塞肝脏而导致门静脉压增高以使食物无法吸收、肝功能损伤以影响全身代谢反应的正常进行,此时就成为癌症的后期。
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机理分析,治疗中期癌症主要应从改善其消化吸收系统对氢原子和氯原子的转化平衡和吸收平衡着手,这最关键的就是要使结肠对Cl2与H2以及NaOH的吸收保持整体平衡,其次是小肠对氢化物与氯化物的吸收平衡。通常情况下,各种局部性肠炎是破坏吸收平衡的主要因素,不合理的饮食是破坏转化平衡的主要因素。由此而得,要治愈癌症,最快的方法应用机电能改善体内氢氯原子的平衡;要根治癌症,则必须要用手术法正确处理好有症状的结肠段,并用可行的生态工程保健品修复治愈小肠内被破损的粘膜组织。但是,要根治肠炎又并非易事,这又要从科学调整血液酸碱和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做起。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力,未经授权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说明 © Copyright Authors
物理科学探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