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探疑-网友天空-时间与空间-物理时空论
wytk-11.gif (489 字节)

 

物理时空论

(王飞 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 深圳罗湖 518004 )

关键词:以太,局部静止系,惯性系,相对论,物质

摘  要:以太不仅是光的媒体,更是物质惯性的来源、惯性系与局部静止系的基础,以及物质相互作用的媒介,以太与物理时空关系密切,以太是物质组成的基础元素。


   以太,一个物理世界的弃儿,在过去的100年间由于相对论的崛起,被完全忽视了。但是,以太在物理世界的重要性,迫使人们再度拥抱她。以太不仅是光的媒体,更是物质惯性的来源、惯性系与局部静止系的基础,以及物质相互作用的媒介,以太与物理时空关系密切,以太是物质组成的基础元素。

    要了解物理时空,首先就必须了解以太的属性,以太的运动等。由《中日双向时间传递实验证伪相对论》可知以太的存在,以及以太具有可以拖曳的性质。但是,如果以太可以被地球拖曳公转,就一定可以被拖曳自转。奇怪的是,陀螺可以精确测量地球自转,显示没有丝毫的自转拖曳现象。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人,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以太的古怪现象,既然实验已经证明了,我们唯有服从。笔者不这样认为,因为光纤陀螺的测量值仅与转动有关,平动速度对其没有影响,因此,我认为地球对以太转动拖曳的方式如图1那样,仅仅把以太风整体去掉一个线速度Ve’,这个Ve’就是自转拖曳,从图中可以看出,地表无论是Vm抑或是Vm’,对于陀螺的读数没有影响。这就是存在自转拖曳下的合理解释。

1

 

 

 

 

 

 

 

 

 

 

 

Vm  ——由于地球自转,以太可能相对地表的运动速度
Vm’——以太相对地表的真实运动速度
Ve——地球自转速度方向
Ve’——由于地球自转,地表以太被地球拖曳的速度

    图1中,本来随着高度的增加,地球地表以太风速等比增加,但是,随着高度的增加,地球物质对以太的控制力也逐步减小,在近地表区(近似面结构),地球物质对以太的拖曳能力保持不变,形成图1的上下同时减速的现象,但当远离地球,地球物质对以太的控制力将按距离平方比减小。

    不但地球如此,太阳也是这样,所以,随地球同步公转的以太,不完全是地球拖曳的功劳,是多方努力的结果。放眼宇宙,地球的宇宙速度高达300Km/s以上,这个更大的以太风需要银河整体转动来帮助。

    对于卫星双向法对钟的法则,人为地采用地心系,并以地球自转的Sagnac效应为两地的自转误差。但是,由图1可知,在地表的陀螺可以精确测量地球自转,但是如果是环球光纤陀螺,就未必可以精确测量地球自转了,这个误差要到全球对钟完成后,才能知道具体数据。

    现代物理一般把引力场、电场、磁场都作为物质看待,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各种场仅仅是以太受到实物粒子作用的现象,就如水波不是物质,仅仅是水的一种运动表现。

    在笔者的《磁场结构》一文中,谈到场的大小问题,由于其数学上作用距离没有限制,导致场体积无限大,这与物质有限的常识相悖。我就这个问题请教陈其翔教授,他认为,理论上没有边界,但实际场范围是有限的。是啊,我想离开电子一米,怕是难寻其电场的踪迹了,也许事情就这么简单。可是,如果巨量电子集合在一起,即便十米也仍然可以感知。再者,体积大的天体,其引力场穿越距离无法想象,如果单个粒子的场体积有限,就如一个人高度有限,集合多人后并不改变高度,粒子集合后何来远距引力场?也许场会被挤压变形,但是如果这样的话,场强就不会因为物质多少而变化,显然场强叠加的事实就证明它们没有被挤压出去,可见,场并非物质。

    笔者认为物质都由以太构成,由于能量与运动状态不同,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无能量物质,该物质就是以太。由于任何观察都必须有能量配合,因此以太不能被直接观察。注意到以太被激化为场后具有微能量与质量。

    另一类是有能量物质,包括两个分支,(1)光波、电磁波等。它们的特点是能量在空间以太中直线传播,它们在瞬间的空间某处以太内,具有可观察性质,以及质量等物质性质,可以受到引力等作用。(2)实物粒子。能量在以太的一定范围内循环波动,有稳定的寿命,以及稳定的存在空间位置,它们通常具有很高的能量,因此具有较大的质量,它们可能是一些波,由于特殊结构被纠缠在一起,无法直线传播。原子实际是一种常见的稳定结构,内部就是几种波的扭合。正负电子湮灭形成光波,应被看做是打破了实物粒子原地扭曲运动的死循环,变为直线传播的以太极化波,也是对上述理论的佐证。

    原子核——原子核并非一些粒子依靠核力结合,α射线就与核力概念矛盾,原子其实就是一些波的扭合体,粒子对撞机撞出的更应被看作是新产生的波粒子(波碎片),并不表示原子内部由这些颗粒组成。电子是原子外层的波粒子,比较容易剥离。

    电子——通常被认为是球状物,但是电子绕核运动却没有电磁辐射,令科学家非常迷茫,甚至认为微观与宏观规律不同,其实宏观中超导体环路恒定电流就没有辐射,因此,我认为电子不是球状物,而是一个条状物,它像一列火车在原子核外绕行,头尾非常接近,速度恒定时,与宏观的环路恒定电流没有两样,自然不会辐射能量。但是如果电子能量变化,其频率改变,长度与轨道也要随之改变,这时就要发生辐射,甚至飞离原子核。

    引力场——实物粒子对于以太,就如棉被下面的卵石迫使其周边非常有限的以太发生变形(更可能是一种极化或密度变化),变形的以太又因这一变形而影响其周边的以太,如此变形得以扩散,因此,扩散距离与实物粒子量有关。

    引力——实物粒子对以太变形的同时要给以太力作用,如果周围的以太非常对称,则实物粒子对四周的力作用相同,自己受合力为零。

    但是,如果附近其它实物粒子改变了自己周围以太的对称性,该实物粒子就要受力,其受力大小与周围以太变形大小以及自己对以太的变形能力有关(图2)。

 

以太与场物质 - szwangfei001@126 - 飞跃巅峰
  

    电场——与引力场非常类似,只是电荷改变以太另一属性。同样,电场力也与引力类似。与引力不同的是,电核有正负之分,正负电荷对周边以太极化的方向相反。

    磁场——相对以太运动的电荷对周边以太产生磁极化,并由以太顺次极化开去。因此,在静止于以太系中的电荷,无论你如何相对其运动,都不会感受到磁场。相对静止的两组电荷由于同速运动于以太系,它们间可以感受到磁场。2008年5月5日,《科技日报》上刊登了周江华的《反引力航空航天飞行器》文章的两项实验,该实验证明了静止与地表的电荷产生磁场并与地球磁场作用而显示的力学现象。

    洛仑兹力——在磁极化了的以太中,电荷运动必然要再次磁极化周边以太,但此时极化后的左右显然不再对称,这样,洛仑兹力就产生了。可见,洛仑兹力必须是电荷相对磁极化了的以太运动,仅仅相对磁铁运动不一定有洛仑兹力。
惯性——在以太系中匀速运动的实物粒子,对以太一边增加变形,对另一边同量减少变形,因此并不受力,但如果实物粒子变速运动,其极化图像异常(图3),是产生惯性力的根本原因。

 
以太与场物质 - szwangfei001@126 - 飞跃巅峰

    光波——引力极化或电磁极化的波动。与惯性运动粒子对以太产生的极化不同,光极化具有往复变化性,以太把这个变化以光速扩散。尽管光具有波的全部特征,却仍然带有一定粒子性,因为没有极化(能量)的以太没有实物粒子性,比如质量等,光束经过以太时,其路径上极化的以太就具有一定实物粒子属性了,比如可以受到引力作用等,但并不表示光极化的以太粒子以光速运动,它只是把极化能传递下去,因此虽然具有粒子性,却不会发生与其它光子碰撞的现象。其实其它波,如声波也有质增现象,声波路径上的空气粒子质量增加,但由于量小而不被重视。

    速度极限——由于物质运动其周围的以太变形扩散是有速度的(估计为C),当粒子速度接近光速时,前面的极化以太大量堆积,后面的极化以太又将脱节,其前后以太对粒子的作用力发生低速时没有的现象,光速可能成为粒子速度的极限。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是,实物粒子本身就是波,当然不可能超过光速C,由于其自身内部的扭曲运动,在直线上速度必定小于光速C。当然正反运动的粒子间的相对速度可以接近2C,也就是超光速的极限。不过这是同一地点的极限,在存在相对运动的两个以太系,其中的两粒子相对极限速度还可以增加。

    以太的拖曳——没有被极化的以太,没有任何力学属性,因而无法拖曳,但是天体对周围以太的极化(引力场等),使以太具有微质量,因此,天体对以太有拖曳作用,但天体上小质量物体的移动对以太的拖曳就非常微弱了,拖曳能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局部静止系与局部惯性系——从物质的惯性来源可知,相对以太系变速运动会受到以太的阻力,该阻力对于运动者就是惯性力,它符合牛顿第三定律。因此,一定范围内的以太相对静止,它们就形成该空间的局部静止系,相对于该系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坐标系就是局部惯性系,局部惯性系不能跑出该以太范围。由前述的【速度极限】概念可知,对于局部惯性系有限满足伽利略相对性原理,而且仅限于惯性力学。

    时间——时间是个人为的概念,反映物质运动变化的间隔与次序,实验中发现运动会令原子钟变慢,显然并不是相对意义上的变化,而是绝对的变化,它反映了相对以太运动,会产生不同于静止的性质。不过,对于不同的时钟,同样的运动并不会产生同样的变慢,因此我们宁可说运动令某些物质的自身频率改变,也不要说其时间膨胀,这样不但使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描述简单化,也更符合事实。

    长度——长度是人们为了对空间进行度量而产生的一种概念,实际应用中采用多种物质作为标准。但是,1983年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经过路程的长度”。它依赖光速不变的基础,显然缺乏依据,因此必须增加【在静止以太系下测定】的条件,由于难以找到静止以太系,地表总是存在以太风,因此建议用回转光,因为是二级效应,以太风带来的误差很小,基本可以满足需要。对于长度,同样不需要【尺缩】的概念。

    空间——空间是物质存在与运动的场所,本身没有任何物理属性,我们现在说的惯性系等都与空间无关,光路的弯曲也反映空间中物质场的分布情况,不能说空间弯曲了。如果空间没有任何物质,包括以太,那么物质在这个真空中的运动是完全相对的,也不会有光的存在。空间不是物质,因此没有运动或静止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真空,我们的真空都是含有以太,而这以太中又不可避免的存在来自宇宙各天体的以太波动,其中偶然产生的浪花(各种波的叠加),又被认为是真空的涨落,甚至被认为是无中生有的现象。

    质量——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是物体的基本属性。质量分为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实验表明,质量与相对以太的速度有关,值得注意的是,速度的增加带来的质量增加并不大,近光速运动的质量增加现象与【速度极限】效应有关。

    力——力是物质交换能量的一种方式,伴随的是物体速度的改变。当物体受力,并在力方向上发生位移,使得物体速度改变,其中有一个能量的交换过程,而能量对以太来说,是获得外界观测的唯一资源,以太获得能量就有质量,同样,物体增加速度(以太系)也会增加质量,这个质量是一般意义上的质量。

    暗物质——笔者认为不存在这样的东西,由于银河系的整体旋转,其中的以太也存在一定旋转(天体拖曳造成),绕河边缘旋转的天体速度没有那么高(对以太系),不需要暗物质的引力帮助。

    宇宙大爆炸——银河系的旋转保证了河内的稳定。另外,也由于银河系的旋转,拖曳了河外以太的微量旋转,导致其它河外星系具有绕银河系旋转的现象;同时,其它星河的旋转也令银河具有相对它们旋转的特征,相对旋转的星系存在斥力,防止了宇宙引力坍塌,没有坍塌就没有宇宙大爆炸,因此,宇宙并不会因为引力而坍塌,大爆炸理论基础上不成立。

 

参考文献

[1] 张操,《物理时空探讨》,华夏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
[2] 王飞,《中日双向时间传递实验证伪相对论》,http://prep.istic.ac.cn/docs/1248661721935.html。(2009)
[3] 王飞,《磁场结构》,http://sea3000.net/wangfei/6.php。(2008)
[4] 王飞,《以太与场物质》http://blog.163.com/szwangfei001@126/(2009)
[5] 王飞,《光速之迷及谜底》http://blog.163.com/szwangfei001@126/blog/static/4042720720084161055574/(2008)

 

王飞
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
深圳罗湖
518004
szwangfei001@126.com

 

wyty-1.gif (268 字节)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力,未经授权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说明  © Copyright  Authors
物理科学探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