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探疑-网友天空-相互作用-真实的引力
wytk-11.gif (489 字节)

真实的引力

林昀
永安市第一中学

摘要:G值大小与投影方向有关。在一定条件下,引力不可累积和不连续性原理成立。
在满足不连续性原理的情况下,微观粒子将做一种类似于‘跃迁’的运动。

关键词:投影 累积 连续 跃迁


   与牛顿引力不同G值实际上是一个变量,有两大方面影响G值的大小,1.在空间中这种特殊实体分布的密度(即λ 尺度)2.将两物体上基本粒子沿两物体重心边线方向投影到平面H所得到的点的个数(平面H为一与两物体重心连线垂直的平面,且重合的点如果属于同一物体,则满足这两个点距离小于λ 尺度)将这种要求称为前提(1),如果不满足前提(1)即使有几个点重合,在计算投影所得点数时仍将几个重合点都视为有效点,这样一来G值大小就由3个因素决定:1、在空间中这种特殊实体分布的密度。

2、组成物体的基本粒子在λ尺度上的空间分布

3、投影方向

    设G'为某一情况下万有引力变量的值,G为原来所谓的万有引力常量,K2为这一情况下空间特殊实体密度K1为地球周围特实体分布密度
则G'=K2GT/K1

T为投影有效率

    在满足前提(1)的情况下,L为平面上投影所得点数,M、N分别为两物体所包含的基本粒子数T=L/M+N.在地球附近 K2=K1,在理想状况下T=100 0/0 则G'=G
经过前面的讨论对G值影响最大的是空间中特殊实体的密度
'=K2GT/K1毫无疑问K2越大G,越大,还必需指出的是前提(1)有一种类似于筛子效应,将不满足前提(1)的情况筛去,我将这种效应称为“λ尺度筛”

    从G值与投影方向有关,就会得出一个奇特的现象,例如有一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n1、n2、n3分别把长宽体正放、立放、倒放在地面上时,这个长方体所受重力不同,当然这种变化是极其微小的,以人类目前的观测条件是无法达到的,但这种效应在天文学上应该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当一个行星在绕恒星公转时同时自转,由于行星自转导致投影方向不断改变,行星与恒星所组成系统的确T值不断变化,这样行星绕恒星公转的角速度、线速度周期就会发生一些十分微小但确实存在的变化。

    在《挑战广义相对论及牛顿引力》中有两个观点(1)万有引力作用距离是有限的(2)引力大小F与距离R平方成反比只在小尺度上成立,随着距离增加,引力大小应该与距离的N次方成反比(n<2且当R不断增大时N不断减小)

  这两个观点似乎存在着严重的逻辑矛盾,既然引力随距离的增大衰减得越来越小以至于几乎不衰减,那么引力作用距离应该是是无限大的,恰恰相反,二者不但没有矛盾,它们之间还有十分深刻的联系,可以从3个方面理解:

    1、在牛顿引力中引力大小是可以无限细分的,这就意味着无论两物体之间距离多么遥远,引力都是存在的,而且只要这两个物体质量足够大,引力也会相应变得很大,与牛顿引力不同的是在我的引力模型中,引力是不可无限细分的,引力由特殊实体提供。单个特殊实体所提供的推力为μ,小于μ的推力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假设在某一足够小的区域内有N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与之相距十分遥远的另一个足够小的区域内也有N个相同质量的物体。

    先用隔离法:在A区域中选出一个物体,在B区域中也选出一物体,由于距离十分遥远,它们之间的引力十分微小也许比μ值还小,由于小于μ值的引力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两物体之间引力为零。

    再用整体法:将区域A的N个物体看成系统1,将区域B的N个物体看成系统2。系统1与系统2之间引力为零。可以得出结论,当两物体距离大于某一值时,无论两物体质量多么庞大,它们之间引力都为零,要知道,零乘以任何数都为零。

    2、在牛顿引力中,引力是连续的。而在我的引力模型中,引力是由特殊实体产生的,这种特殊实体的作用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如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光子在少量时表现粒子性,而在大量时表现波动性。当两物体距离足够大时,引力变得微乎其微,而之前定义过F=2μΕζ,当引力足够小时Εζ变得越来越小,对物体产生作用的特殊实体数量越来越少,引力变得断断续续。有可能一分钟内两物体只在某一秒钟内存在引力而在另外59秒内则不存在引力。

    这样,这种所谓“引力”已经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可以用一个实验做一个形象的类比,将一桶铁珠倒在电子天平上(每个铁珠在撞击后都滚离天平)如果铁球数量足够多,天平示数就是一个稳定值。

    而当铁珠数量很少时,天平示数只会稍微变化一下,然后马上恢复为零。

    气压的产生是由于大量气体分子对物体表面的撞击产生的,如果气体过于稀薄,气压的概念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两物体距离大于某一值时,我将1中所定义的现象称为引力的不可累加性原理。

    在2中所定义现象称为引力的不连续性原理。

    3、当两物体距离足够大时还会出现一些现象

如图:

zhs001.gif (3552 字节)

    图中圆表示宇宙的范围C、D为物体A、B所在直线与宇宙边界的两个交点AB>CA+BD且在宇宙范围内特殊实体分布均匀

    又F=2μΕζ由已知可得FBA+FAB>FCA+FDB所以A、B两物体不仅不会吸引,反而互相排斥

    以上可证得引力的作用距离是有限的。

    经过(1)(2)(3)的逻辑推理,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引力的作用距离都是有限的。
对引力的不连续性原理进一步研究发现不仅在当两物体距离很大时满足这一原理,当物体体积很小或者说质量很小时该原理也成立。

    例如地表附近的空气分子或某些微观粒子。


    根据引力的不连续性原理可以得出一些不可思议的推论:将一个质子或者中子置于地表附近一个足够长且竖直放置的真空管中,将真空管进行电磁屏蔽,根据牛顿引力,毫无疑问它将在引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但如果引力不连续性原理成立,这个粒子进行不连续的运动而不是匀加速运动,而且轨迹也许不是直线,我要对这种类运动模式进行一个形象的类比。在20世纪初人类在实验中发现原子核外在若干个特定的轨道,轨道有不同的能级,电子脱离原子核束缚的过程是不连续的,要在各个能级之间跃迁。而之前的模型中,微观粒子的运动就似于“跃迁”,当然这只是一个类比,地球表面的空间中并不存在这种所谓拥有不同能级的“轨道”。

    鄙人在拙作《挑战广义相对论及牛顿引力》中曾提出来一个观点,物体所受重力是受温度与电磁场影响的。温度升高重力减小,永磁体相吸重力增加,最近有民间科学家经过自己研究,独立地设计出实验,并且得出了肯定的结论,我在文章最后推导出一实验,如果真的出现理论中预见的现象,则可以证明引力不连续性原理是完全正确的,从而就有力地支持了全文构建的引力模型了。

 

作者:永安市第一中学 林昀
Email:lyq3822708@126.com
邮编:366000
电话:0598—3822708

wyty-1.gif (268 字节)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力,未经授权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说明  © Copyright  Authors
物理科学探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