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探疑-物理新战线-与地球生态环境流行观念相悖的几个结论
wytk-11.gif (489 字节)

与地球生态环境流行观念相悖的几个结论

志勰

本文针对减排碳、地球升温以及基因技术提出不同的看法。在春夏秋季节,白天减排碳没有意义,只有晚上可以使用。温室效应气体不是地球升温的主要原因,多种植树木是比减排碳更好的减缓地球升温的方法。基因技术的商业化是滥用基因技术,对地球物种的进化是不负责任的。此外,还有一点思索的感悟!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南北极冰川及高山上常年的积雪的逐渐溶化减少,地球的升温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进入到科学关注的焦点区域。

    近些年喜马拉雅山区冰川湖水位在持续上升,冰盖在加速融化,南北极永久冻土层温度在上升,这是近年来在新闻中看到的地球升温导致的现象。高温,海平面上升,疾病、虫害将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加速,有些地域将不适合人类居住。气候也会随气温升高而两极分化,气候湿润的沿海地区会易形成洪涝灾害,而沙漠地带则更加干旱。人类在深内陆的淡水使用将会越来越困难。

    主流的科学观念都将地球升温的现象而归之到大量石油、煤炭大量燃烧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效应气体而导致的地球温度升高,而科学应对地球温度升高所采取的措施也主要在于减排二氧化碳。这是有问题的!基于这个原因,碳排放也被商业化运作。

二、地球的能量转化

    白天地表面对太阳,接收太阳光,地表被加热将太阳光的能量转化为热量使空气和地表升温,这依赖于地表对太阳能向热能转化的转化率。晚上以热辐射的形式将这些热量辐射出去,地表降温。其中阻止辐射的有大气的水汽,二氧化碳等一些温室效应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占空气成分的万分之三。

    地球上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粗略的估算,地球地面(不算海洋)每天接收到太阳的能量至少大于相当于4.3千亿吨标准煤所产生的热量。1999年全年世界能源消耗当量为122亿吨标准煤,每天消耗能源当量为0.334亿吨,人类消耗的能源不到陆地接收太阳能的1.2万分之一(该数据是以1999年的全球能源消耗当量来算的),这些能量也是最终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到空气中。除了人类所使用的机械能源之外,放热的过程还有生物的生命活动。另一方面,吸收能量的过程主要是植物利用太阳光和二氧化碳进行的光合作用。该过程是所有生物活动能量的来源。

三、地球大气碳-氧循环

   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循环是地球生物系统的主要能源系统,它的作用是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植物利用太阳光、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碳水化合物,此过程会吸收太阳光的能量,将该能量转化为有机物的化学能。

    相反的过程则是动物、微生物消耗氧气和有机物质,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过程是将有机物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通过这两个能量过程来完成生命活动。那么这提供了一种减缓地球升温的方法。

四、碳排放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导致人类生存环境严重恶化的持续升温现象及解决方案”中曾提到,但是并不是作为主要的手段来讨论的。我们现在所执行的低碳排放是错误的方法,低碳排放无助于减缓地球温度的升高。这一点在“导致人类生存环境严重恶化的持续升温现象及解决方案”曾提到,“这相当于减弱大气的碳-氧循环,完成一个相同的碳-氧循环过程,需要放出更多的热量。前面我们可以看到,植物的光合作用从二氧化碳到氧气的过程,在于吸收太阳光,减弱太阳光向热能的转化。而燃烧含氢的物质如乙醇,我们需要中间的加工过程,仍然需要释放热量。该燃料燃烧放热过程,与碳氧循环无关。而燃烧的产物是水,我们知道水同样具有温室效应的作用,同样具有阻止地球的热量向外辐射的特点。使用燃烧产物为水的燃料,无助于减弱地球的温室效应气体对地球的升温效应。”

   低碳排放实际上是将能源的过程和大气的碳-氧循环分离开。从而增加一种新的放热途径。

    另一种减排碳的技术是现在提倡的碳深埋技术,将碳封存到地球内部。这同样也是变相的将这部分放热的碳和碳-氧循环过程分离开。减少碳在空气中的含量。来应对我们从地下挖出的石油、煤炭能量的释放过程。这也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采取如下的方法:

    在地下挖出一顿煤采出一吨石油燃烧释放二氧化碳,而应该多养一顿重的碳含量当量的动物,多种植一吨碳含量当量的植物。这样才可以达到碳的一种平衡。

    大自然有大自然的自适应方法,如果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了,那么太阳光照射地面的时候,植物的叶子在太阳光的作用下会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加速植物的生长,在大棚中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会加速植物的生长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农业的生产中,这意味着有效的光和作用增强。相反,如果没有二氧化碳,那么即使有水和太阳光,那么植物也不能吸收太阳光的能量而产生氧气。二氧化碳会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下减少太阳光以及漫反射的太阳光通过物体表面转化为热量,这是地表生物系统的自适应平衡。

    这是减少太阳光通过物体表面向热量转化的生成。

    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工业化程度在逐渐提高,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各类的污染在增多。原有的微生物系统、水生系统、植物系统由于地表淡水资源的缺乏而减少,则变相不能满足有机物质的循环平衡,以及增加的工业污染,这就致使淡水资源被严重污染,空气被污染、环境被污染。大量的增加植物系统、大量的恢复增加水生态系统是当务之急,对中国这个世界加工厂来说更是当务之急。

    我认为解决碳排放的问题最佳的办法就是大量的种植树木。减排一吨碳和种植一顿木材在空气中的碳含量的影响上来说是等效的。另一方面,在太阳光充足的条件下,二氧化碳浓度和植物吸收的速度成正比,相应的同光合作用所吸收的太阳光的能量也成正比。相对来说,也就减少了太阳光通过物体表面转化为热能的量了。

    减排碳是没有意义不大的。下面我们还会进一步谈论这个问题。

五、地球升温的问题

    地球升温问题普遍被认为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效应气体引起,但从地球的发展现状来说,温室效应气体对地球增温现象非常有限!

    前面我们谈到地球的能量转化,地球地面(不算海洋)每天接收到太阳的能量至少大于相当于4.3千亿吨标准煤所产生的热量。而海洋转化的太阳热量可以认为基本上变化不大,除了海面将太阳光反射到空中之外,其他的一部分通过海洋生物如藻类吸收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其它的大部分都被海水吸收,如果考虑到近些年随着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问题,那么在人类对海洋影响较小的时候,太阳光的能量会分散在海面比较深的海水区域,人类影响之后,则分布在比较前的海水区域。这依赖于海水的透光深度。我个人认为针对整个海洋而言变化不是很大。变化大的只有陆地。

    地球温度升高主要是人类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的兴建城镇、基础设施、大量的兴建建筑物、兴建地表物体,致使地面上所有的这些表面,大幅提升。对太阳能向热能的转化率大幅提高所致。另一方面这些高楼大厦等建筑物、物体所形成的对热量的存储与释放过程,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地表的变化所起的作用比温室效应气体所起的作用不知道大多少倍,恐怕要用千倍甚至万倍来计算,对于地球温度升温来说这是主要的升温原因。与此同时,植物等绿色植物、水生植物、地表淡水、浮游生物、海洋植物等大量减少,大幅减少了太阳光热能存储成有机物质的化学能。这部分能量被变相的转化为热能。

    我们可以大概计算一下,地球地面(不算海洋)每天接收到太阳的能量至少大于相当于4.3千亿吨标准煤所产生的热量,太阳光的能量向热能的转化率提升千分之一,那么就相当于每天在空气中燃烧4.3亿吨标准煤所释放的热量。如果太阳光的能量向热能的转化率提升百分之一,那么每年相当于在空气中燃烧15695亿吨标准煤。它和世界已探明可采煤炭储量共计15980亿吨已经差不了多少了。这个热量相当于我们在一年的时间里把地球上所有的储量煤都燃烧光所释放出的热量!

    我们看几张图,附带说明一下所抓取的图不能看作近些年才变成这样,或许半个世纪以前就是这样,关键是现在的这种地方在随着经济建设急速增加,大都市由低层楼变成高层楼甚至几百米的摩天大厦,而普通的县城可能由平房变成这种楼房林立的格局,同时建筑面积比几十年前扩大了数倍,如图:

shh061112.jpg (87106 字节)
上海拍摄日期2006年11月12日

shjzh081214.jpg (75038 字节)
石家庄拍摄日期2008年12月14日

wlmq20090413.jpg (77302 字节)
乌鲁木齐 拍摄日期2009年4月13日

    图中可以看到都市基本上都是水泥浇筑的楼房和地面了。如图中这样的地区它的太阳能向热能的转化率将是普通地区的数倍。另一方面它还会导致大量的储热,同时还会导致向外辐射热量的速度降低,楼房墙壁之间都会相互接受对方的辐射,只有楼顶才决定散热的速度。在导致人类生存环境严重恶化的持续升温现象及解决方案曾谈到采用反射性质的材料来装配楼顶,这样可以将太阳光辐射出去,减少太阳能向热能的转化。那么如果将楼顶装配成反射材料,它的对外辐射热能的性能就会降低,延缓楼群向天空辐射热量,而大部分的热量则主要用于加热空气了。储热和楼房的颜色没有关系。

    现在全世界都在加速建造大城市,都在大搞房地产。可想未来的地表存储能量,在太阳不照射后照样加热地球大气的能量会多大。不知道有没有机构来统计这方面的数据,每个城市地区,裸露于地面以上的建筑物的体积有多大,重量有多少。但可以想象到,这必然是天文数字,而且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速度提高,在使这个数字变得越来越庞大。前面我们谈到,如果太阳能向热能的转化率提升百分之一,那么这百分之一就相当于每年在地面上所产生的热量就相当于地球所有储量的煤的热值。

    从上面我们已经看到,在世界人们搞经济建设的同时,形成了地表结构的剧烈变化,该变化不是局限于某一个地域,而是整个地球的大陆世界的60亿人类所居住和生活的地区。这种变化导致地表对太阳能向热能的转化率大幅提升,同时会存储大量的热量。我们下面略作一下比较:

    “'据一项科学调查表明,在中纬度地区明朗日子里,水汽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占60~70%, 二氧化碳却仅占25%。也就是说,地球上水蒸气才是形成温室效应的最主要物质,那为什么水蒸气一般不被认为是温室气体呢?这是由于其在大气中浓度变化不明显,对温室效应的增强影响不大,因而人们谈论全球变暖时,都未提到水。'1958以来夏威夷莫纳罗亚气象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从315ppm上升到376ppm”①。从这上面可以大致得到如下的数据:

    二氧化碳的引起的温室效应占据总温室效应的25%,而1958年到21世纪初二氧化碳的增量为19.3%,那么增量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效应占总效应的多少呢?两个数字相乘则得到4.825%,可以说不到5%。

    而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农村还大部分是土房,砖房都不多,现在的农村的面积已经是80年前的3倍以上了,并且大部分变成砖房甚至二层楼了,普通的县镇也是高楼林立了。绝大部分的都市的扩充建筑面积也至少在3倍以上,另一方面大都市80年代以前的5层高楼不多,现在几十层楼随处可见,而且基本上都连成一片了,都在不同程度上大幅扩大,比如上海,解放初期有636平方公里,而现在是6340.5平方公里。这个面积数据比较上不是百分之几,而是百分之几百。在建筑体积上,可能要百分之几千甚至百分之几万了。农村城市用地的大幅扩张导致地表的农作物,绿色植物树木大幅减少,这加剧了太阳光向热能转化率的提升。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上,温室效应气体对地球升温的贡献远没有人类经济发展对地表改造引起的温度升高大。这样我们拯救地球的升温,我们就不应该将温室效应仅占25%的二氧化碳作为主要的治理对象。而应该将减少地表热量生成,加大热量辐射作为主要的对象。我建议采用如下的措施:

    减少热量生成上:

    1、最大限度的多植树,楼房之间也是最大限度的多种植比较高的树木,以及草地。这样可以多吸收楼房间太阳光的散射。

    2、在能源使用上,在绿色季节(春夏秋)阳光充足的时候,尽量使用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的燃料。这一点和目前主流上的减排碳是相反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减弱太阳光向热能转化。二氧化碳会加速植物的生长,植物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就相当于减少该地区,地表太阳能向热能转化的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然当量的热量。除了这个功能之外,它还相当于向大气中减排碳。我想,在燃烧技术上减排几十吨碳,并没有在大地上增加几十吨木头成本更低。

    而对于提倡的无碳排放燃料,如氢气,其燃烧生成水。该燃烧过程释放热量,使地球温度升高。但是它却不能提供二氧化碳,从而不能提供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太阳光合成碳水化合物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二氧化碳。从而加热空气。

    在冬天则需要采用减排碳的燃料了,如氢,电力车。因为冬天植物不会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起到减少太阳光向热能转化率。

    低碳技术只在冬天有效。但冬天我们不需要降低地表的温度。暖冬对于冬天来说,我们需要消耗的取暖能源也少。

    3、高大的建筑群本身就是大幅提升太阳能转化率的地表模式。这一点只有多种植树木、绿色草地了。冬天人们需要暖冬,另一方面对冰川的影响不大,冰川地带冬天本身就是结冰的。对冰川影响大的就是夏季。

    此外,屋顶、楼房顶部的颜色,太阳照射时白色最佳。

   加大辐射上:

  在加大辐射上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材料,最好这种材料在太阳光下是白色的,而到了晚上则自动变成黑色,这样白天可以反射太阳光,减少热量生成。晚上变成黑色加大辐射,减少加热空气的时间。当然这一点冬天不好!

   4、减排碳的时间和地区关系。

    我们知道白天太阳光充足的时候有太阳的光合作用,对于农业区域,减排碳没有任何意义。整个的农田几乎全部是绿色植物覆盖,在这种情况下,再多的二氧化碳也不够植物吸收。植物几乎完全将这些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同时吸收太阳光的能量。使太阳能像热能的转化率降低。如果采用减排碳技术,那么只会增加地球空气中的热量,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的量不会有任何减少。在这种条件下使用减排碳技术,就是愚蠢的了。这种情况下的减排碳技术只会使地球的温度升高,不会对地球降温有任何的益处。

   当然,即便是白天,对于绿化程度低的城市,其二氧化碳浓度相对较高,而绿色植物相对来说比较少,采用减少碳的排放技术也是可以的。

    减排碳技术在夜间是可以的,没有太阳光,植物不会参与光合作用。  所以减排碳技术只有在夜间才是最理想的。 但是绝大部分人晚上都休息。

六、基因技术的滥用问题

    基因技术在上个世纪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同时基因技术也获得了一些应用。普遍认为基因技术进行商业上的应用被认为是科学发展进步。对于基因技术的移植,出现了滥用的情况,这个情况在美国等基因技术发达的国家比较严重。更为严重的是,转基因作物作为商业作物出口,如大豆。这使得物种进化已经打破自然进化的格局。人类转基因技术的滥用将对未来物种的进化不可预测。这对于物种进化来说,是科学犯罪的行为。

    顺便说一下的是,早些年通过高能射线或者外太空采用诱变的方案来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物种进化,虽然在产量上植物获得了产量的提高,但是作为物种的遗传功能健全上,采用这种诱变基因的方法来获得的高产作物,其遗传的基因是有缺陷的。植物基因序列中原有的功能从理论上来说有可能会改变或者丧失。

    这是一种不可逆过程!采用外界变异基因的方案打破自然进化对于物种遗传基因信息而言将是不可预测的!由于其过程是不可逆的,我们将永远丧失原生态的基因,这对于地球物种而言,这是阶段科学所不可原谅的过错。采用基因技术除草,防虫也是不可取的技术。这对植物的进化而言将会不可预测!

    但我认为基因技术是可以发展的,以备未来不时之需,但不能对大自然中的生物物种进行应用以及在自然界中进行扩散。我认为人类没有改变地球上其它物种演化的权利。因为这是不可逆的,一旦实施将无法复原!对于自然物种的进化而言,拔苗助长是要不得的。

    减排碳技术、地球升温、基因技术基本上对于全世界而言基本上都是同样的,下面来聊几句针对我国的。

七、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问题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的区域越来越大,人口的集中化越来越密集,工厂、商业、娱乐等等的筹建越来越多,公路、铁路等基础建设设施在不断的扩建。有两个问题则越来越突出的严重,一个是工农业所用的淡水,另一个则是农业的土地。这是两个已经浮于表面的问题。

    对于生态而言,地表淡水资源的逐渐枯竭,这使得地表生态越来越严峻,动植物都要逐渐要适应没有地表淡水的环境。在几十年的时间来来完成这样巨大的变化,动植物的自然演变是无法适应的,这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远离人类生活的野生植物、动物物种将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半个月前曾写了台风输运淡水的可行性分析,如果我们的监测技术够条件了,对台风的秉性了解的可以了,可以尝试,我想21世纪我们应该可以做到。

    农业土地资源的减少,可能正在触及提供这个区域粮食生产的土地底线,在各个适合农作物的土地区域,如各个平原,城镇各种建筑设施的大量建立,将会压缩土地的粮食产量,一旦遇到大的自然灾害,比如195612号台风WANDA(温黛),那中国所面临的困境将是无法想像的。人口稠密地区所进行的城市扩建,商业开发区,如华北平原,那些土地基本上都是适合粮食生产的高产田。这些地区的扩建将永远损害了粮食利益!一种方法是开垦荒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走了弯路,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是因为粮食产量不够,所以我们采取开发北大荒、新疆、天山。改革后虽然粮食没有问题了,但我们却因为经济利益而自毁耕地。现在的沙漠、戈壁地带还有待开发,相信只要有水,就可以做到。但优质农作物生产地区大量的建筑对农作物的损害,将是永久性质的。

八、一点感悟罗嗦

    中国人的爱面子,讲排场,把大量的生产粮食用地弄做别的,糟蹋了这些优质的粮食生产土地。不讲求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淡水的缺失就是其中之一。利益的最大化应该讲求长远的利益,而不是眼前的利益,应该讲求整体的利益,而不是一点的利益。发展应该是长远的发展可持续性的发展,而不是短暂的发展毁灭性的发展。发展应该是和周边环境、生态环境协调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发展在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

    想到的几点违背自然发展的规律: 

   1、城市的发展不能无限的扩大化。城市的规模最大不能超过资源所能提供的极限。

    城市的发展会存在城市发展的瓶颈,这个瓶颈就是资源的瓶颈。

    第一个是至关重要的瓶颈,就是淡水的瓶颈。没有淡水,整个的城市都会无法运作。人类活动所需要的饮用水、生活用水,一切生命所需要的饮用水,工厂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工业用水。等等,在城市可以说淡水如金。然而,在城市的建设中,却往往违背自然发展的规律,禁止地下水的渗灌。在城市,绝大部分都是水泥地面,都是宽阔的马路。绝大部分面积几乎都被水泥地面浇注。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大多城市都不在河流的边沿上,城市所使用的淡水几乎都来自地下水。天上下雨了,即便是暴雨,那么这些雨水积水也只能随着水泥地面流到低洼的地方,或者被抽取到城市以外的地方,而不能对地下水形成渗灌。凭空蒸发到空气中。而只有极少的没有被水泥地面浇注的土地上渗灌,或者流到城郊。地下水没有来源,只会越来越少,越抽越深。这种结果只会导致大部分城市极度缺水!这是一部分缺水的原因,我们杜绝地下水的渗灌。

    在城市中能保留土地地面的地方尽量不要覆盖水泥地面,甚至保留一些池塘,做一些人造池塘,以保留雨水对城市的地下水渗灌。我国现在的城市建设恰恰相反,即便是天然池塘,便了便于商业性的运作,甚至在池塘底部铺设一层防渗层。这样池塘就起不到向地下水渗灌的储备作用了。

    第二个城市的绿化问题,生态的瓶颈,这个瓶颈是缓慢的,最终使城市变为地球主要热源。

    城市的主要特征就是高楼林立,大量人口高度集中,城市繁华,是二氧化碳排放大量集中的地方。由于二氧化碳浓度高,是树木生长速度最快的地方。但是现实是我们所建设的城市由于大量的水泥地面不适宜大量栽种树木、植物。致使城市的空气干燥,污染严重。有人认为采用低碳排放就可以了。低碳排放仍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城市变成低密度的森林。利用城市里大量排出的二氧化碳通过树木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太阳光的热量,减少高楼间太阳光的漫反射。这样城市的高温和污染将会大幅降低。

    但这样做有一个问题,就是淡水的问题。如果地面是大量铺设的水泥地面,将会形成植物也会加速吸取地下水,这需要城市淡水资源的支持才行。这个问题同样会反馈到水的瓶颈上。这是由城市中大量的铺设水泥地面,将城市以前的池塘、小河地皮改作它用导致的。

    第三个城市的能量瓶颈

    城市的大量人口高密集集中,在生活上和工作上就会产生大量使用能源的问题。尤其是夏天,城市会产生大量的热源,做饭的液化气燃烧,空调,电力等等。这样反而导致空气温度更高。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每一个当量的二氧化碳产生,就放出一个二氧化碳当量的热量。我们可以采用植物在太阳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来变相的吸收太阳光的能量。只要城市的树木足够多,那么城市的温度就会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因为树木的光合作用会吸收掉二氧化碳当量的太阳能转化的热量。从而减弱城市热量的生成。这会减少空调所使用的电力,减少能量的使用。

    针对如上三点,我们需要改变这种格局,改变的方法可能成本要高一些。水的瓶颈是最大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就主要围绕水的问题了。一种方法就是将所有的非公路水泥地面都去掉,如人行道,广场区域等等,换上渗水好的材料,比如砖。城市在适当的地方建立低洼区等类似于池塘的地方等渗水区域。当然,由于城市的大量垃圾等有机质,不注意环保可能会形成臭水。这需要专人管理。不过只要附近有足够的树木充当地下水过滤层,应该不会形成地下水污染。在所有可以栽种树木的地方,多种植树木。尤其是高楼林立的地区。这样做会提高城市瓶颈的上限。

    经过这样改制,应该可以叫做城市的农村化。

    2、农村的城市化的相悖之路

    第一、根据农村的作用,农村应该以农业生产粮食为主。如果农村城市化,那么就违背了农村在社会中的作用定位。

    第二、淡水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以前,内地平原上的多数农村几乎都不缺少水。主要原因是那时的中国农村有大量的池塘洼地。每次暴雨都会将这些池塘注满。有几次大的自然灾害而改变了这种格局。而这种自然灾害最主要的就是台风。有两个台风由于登陆内陆距离很远,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一个是195612号台风WANDA(温黛),另一个是197503号 Nina(妮娜)。5612号台风雨水覆盖三分之一的国土,最远达到陕西与内蒙古交界。7503号则驻留在河南驻马店的水库群之间,引发超级暴雨。如果内陆没有充足的地表水资源补充能量,5612号台风决不会到达内陆那么远的偏远地区。在根治水灾的过程中,将陆地上的小河中通过水渠、河流将水排光。随着小河池塘中的水逐渐缺失,地表水资源区域随着经济发展中挪作它用而逐渐消失。

    农业就是需要大量淡水的地区,没有地表淡水资源的存储,蒸发大于降雨自然会导致地表淡水缺失。农业大量超采地下水,逐渐的使地表淡水入不敷出,地下水最终也会枯竭。

    农业应该留出预定的区域来进行地表淡水的储蓄。像60年70年代华北地区的农村,到处都是小河、沟壑。人们可以在里面划船。农业应该储备地表淡水,但当时的作法是相反。超采地下水直至,最终导致消灭掉地表淡水资源并最终也会消灭农业用淡水。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地表淡水资源,可以说达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的地表淡水布局,将非常难。当然如果我们可以实行人工台风,将会很有希望。但地表淡水资源已经挪作它用,即便可以采用台风满足给地表补充淡水,却无法维持。没有河流注入地表淡水的地区必须有地表淡水资源的储备。否则最终将无淡水可用。

    另一方面,淡水养殖是不错的农业副业选择。

    3、城市的最大特点就是人口高度集中,这一点即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它会提供大量的二氧化碳。城市是植物高速生长的地区。自然界的规律就是植物和动物成正比,这样生命才会都向着繁荣的方向发展。相互促进,相互繁荣。现代的人类城市和农村的分立打破了这种自然的规律。城市的无限扩张化正在使动物和植物相互依存的关系在逐渐减弱。

    城市中人类数量高度密集化正在使城市成为地球上的主要热源。农村的专属化使大量生产粮食的基地远离动物区域,植物的生长也在趋向于一种极端,它不再仅仅是自然界自然的规律植物仅完成无机物质向有机物的地转化,也不再是仅仅完成地球大气中碳-氧的循环。植物在自然中的作用而是一种专属的为人类服务。人类的种子技术在逐渐改变着植物的进化。植物对于人类而言是在向着人类的需求而迈进,然而对于自然生态的功能正在弱化。植物功能种类的物种正在大量消失,与此同时具有特殊功能种类的动物也在大量的消失,自然生态的变化在趋向于简单,而不是物种的多样化,这是人类的人为选择所造成。人类正在主宰自然界,而不是自然界的自然演化。

    不论是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还是植物分布的高度密集,这都需要生命所依赖的大量淡水。而由于人类意志不按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界,这致使淡水在逐渐退出生命密集的区域,这个生命密集的区域既包括人口密集的城市也包括植物密集的农村。

    人类的主宰自然界应该将自然界的规律还原给自然界的本身,而不应该盲目的按自己的意志和意愿来操作了!或许几万年后返回来看人类的这段经济的高速发展,才会发现人类是多么自私的。精彩的自然界被人类的自以为是搞的面目全非。生命所需要的地表淡水资源在大部分的陆地区域上快速的消失,而以此为依托的生命世界的物种种类也是急速快速的消亡。人类所产生的污染以及人为的污染-农药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①导致人类生存环境严重恶化的持续升温现象及解决方案   http://www.phyw.com/wlxzhx/tfshydshdkxxfx/tfshydshdkxxfx.htm


    本想随便写点,没想到越罗嗦越多,个别内容可能会与最近一两年写的有点重复。但对于我们生存的环境在持续恶化,布局方面与自然生态发展所需要的条件相悖。不免多罗嗦一点!有什么想法不妨写到留言里。

留言讨论

 

wyty-1.gif (268 字节)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力,未经授权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说明  © Copyright  Authors
物理科学探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