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探疑--物理新战线——论太阳系行星的演化与人类所面临的大气环境危机
wytk-11.gif (489 字节)

论太阳系行星的演化与人类所面临的大气环境危机

志勰

简介:本文在一种新的太阳系演化学说的基础上讨论了地球大气的演化过程,提出了地球大气气候改善的一些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并提出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一点看法。


一、引言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召开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于碳的排放问题出现分歧,这个问题就是同指标减排的做法。地球的温室效应似乎已经形成共识,地球在逐渐升温似乎也已经成为共识,似乎减排碳的做法也已经成为解决地球升温的前提,或者至少减弱地球温室效应-升温效应的有效方法。同指标减排碳的问题至少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来说,不是一个合理的方法。原因就在于各个国家选择的经济发展思路不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上个世纪冷战结束后世界整体经济的趋势走势。现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会对外进行经济贸易。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对外开放,欢迎国外的资本和技术入住发展中国家,来弥补本国资金和技术的不足。发达国家对于企业的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业都会有比较高的要求,这使得这类的企业成本较高,远没有新兴发展中国家成本更低。而这些发展中国家对资金和技术又是求贤若渴,从而降低要求,给与条件优惠,中国就是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代表。这使得这类的加工行业更乐意去发展中国家发展。

    我们知道,减排碳意味着在工厂正常的生产情况下采用较少的燃料获得更多的动力和热能,或者采用新型的能源动力而不再使用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的燃料。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新的技术需求的情况下,来对先进能源技术产生需求,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和商务部长骆家辉于今年七月中旬访问中国,并在清华大学做《应对能源与气候变化的挑战:两个国家的故事》的演讲就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技术输出不是无条件的,在强调知识产权情况下,在经贸技术出口的情况下,总会获得相对价值当量的价值。这使得新兴的能源技术成为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获取利益之一。从碳排放的商业化运作来看,无疑这种趋势是成立的。

    那么减排碳真的对解决地球升温问题有关键性的作用么?我本人从2005年以来研究这个问题,随着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一种疑问,这个疑问就是科学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到底是科学的本身在退化,还是科学机构的职能在退化。为什么科学问题搞成非科学问题。我们知道自然科学是认识物质世界的工具,科学的方向就是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甚至可以说它就是人类的未来。我们的科学家为什么不以求真的态度来对待它?在资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上,科学家本身以及科学机构都也在进行退化么?甚至在面临人类重大的方向选择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么?(本文和物理科学探疑无关,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特此声明一下)

    科学家、科学或者科学机构,在对待科学本身的问题上,科学史会真实记录这一切的。对于人类未来的大事,如果不是以求真的态度来对待,那么它等于预支了未来的信誉和声誉。希望科学家、科学机构能认真对待人类发展方向的这种大事,将科学还当作伟大事业的敬业者们能认真对待这个问题。科学本身能主宰科学,而不是利益主宰科学!不是经济左右科学!更不是政治左右科学!

    那现在我们就来讨论地球的气候环境危机!

    由于本文主题主要针对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气候所带来的环境危机,那么地表系统(包括地球表面和大气)的规律即导致该规律的变迁则成为本文的中心内容。从地球的发展历史里看,生命诞生以前和生命诞生以后,地表系统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点。它意味着地球由炽热的行星冷却过程结束,其温度已经很接近现在的地表近乎以水的凝固点为近似的平均恒定温度。在这里我看可以将地表的这两个大气阶段称为生命前地表大气阶段和生命后地表大气阶段。

  生命后地表大气阶段是在生命前地表大气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演化,那么我们研究生命后地表大气阶段就必不可免的要研究生命前地表大气阶段。这就需要研究一部分相关的太阳系行星的演化史。来从而找出一定的规律。因此本文也分两大部分。

二、太阳系行星地表大气的演化

      本文不是以天文学研究为目的的文章,因此不去研究太阳系行星的演化细节问题,只围绕形成生命前大气成分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

     最早追溯到1755年由康德和1796年由康普拉斯各自独立提出星云假说,现在太阳系演化起源于星云假说未曾见到争议。那么太阳系各个行星则起源于太阳系行星相对公转轨道(在行星的演化过程中,这个公转轨道则不是固定的,根据这个太阳星云的演化过程,这个相对公转轨道则会由大变小)附近区域物质的汇聚,相当于该公转轨道的环形带。那么我们首要的问题就是确定这个行星环形带的物质种类与分布问题。这就必不可免地要讨论这些环形带的演化与质量种类的分布问题。

  1、形成太阳星云的初始形态及力学结构

   初始太阳星云在引力作用下发生物质的体积被压缩,于此同时产生旋转。在太阳星云中心引力以及星云内部物质的引力作用下,这使得太阳星云形成一个近似以旋转轴中心对称的圆饼形状,我们暂且称它为太阳星盘。如图一:

tyxy.jpg (8432 字节)
图一

 

    其中旋转中心轴上下两方的锥形物质区域,如图二:

tyxy-1.jpg (11078 字节)
图二

    由于太阳星云中心引力给于该区域的物质的引力方向是趋近于垂直于该物质自转方向,那么该部分物质的旋转离心力远小于太阳星云的引力,最终该部分物质将在引力的作用下加速,最终落入太阳上,成为太阳本身的物质。而其它区域的物质最终达成旋转离心力等于太阳星云中心的引力,成为环绕太阳星云中心旋转的星云,最终演化为行星。

  2、太阳星云演化的结构变迁

  太阳星云由于引力作用不断使星云物质向太阳星云中心密集,其中垂直于太阳星盘旋转方向的上下两方的物质,则不断的打到太阳旋转星云中心上下两方,使太阳星云中心区域温度不断升高,同时导致太阳星云中心区域的引力不断增大。与此同时,该太阳星云中心继续增大的引力则打破星盘旋转的离心力等于引力的力学平衡,引力则导致旋转星云的旋转半径缩小,同时使该旋转星云的旋转速度增加。即压缩旋转的星云,使其旋转半径越来越小,密度增加,旋转速度加快,温度升高。在太阳星云旋转的初始阶段,旋转星云的密度、旋转速度、温度等是逐渐过渡的。

   随着星云中心温度的不断升高,当达到原子核反映的温度的时候,太阳星云的中心则开始发光发热,则开始从星云到恒星的转化。请注意,这时的太阳星云中心不是现在的太阳,而是从太阳的中心到小行星带的区域,以现在的太阳系结构,大概以太阳为中心,半径3.64天文单位的区域。(不要认为这个距离太大,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原太阳星云直径估计在7,000至20,000天文单位①)

   由于通过原子核反应,大量的轻原子核合并成较重原子核。这使发生核反应的太阳星云区域发生重大的变化,由于轻原子核发生合并,星云密度降低。在太阳星云的引力作用和围绕太阳星云中心旋转速度的影响下,下出现了第一次星盘分层。原始星盘分为两大层。即:以小行星带为分割区域,太阳和内行星区域为内盘,外行星区域为外盘。此一阶段大致如下,如抛面图:竖线为小行星带区域,黑色的是太阳星云中心。(图不是标准的,仅根据力学分布大概划的说明图,不要当作标准的看)

tyxy-1-2.jpg (11112 字节)
图三

  由于太阳星云中心对外引力作用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那么太阳星云中心对外所增加的引力作用的增量也在距离上满足这样的一种关系。这样一种关系则直接决定太阳旋转星云的引力等于离心力的关系,离太阳越近,物质越需要较大的旋转速度来维持和引力的数量关系相等。同时,离太阳星云中心距离越近,太阳星云中心增加的物质所产生的引力增量越大。这使距离太阳越近,引力压缩星云体积所产生的围绕太阳星云旋转的速度增量越大。这使整个太阳星云除了温度差别的大分层(核反应与非核反应)之外,还逐渐产生了速度分层。离太阳星云中心越近,围绕太阳星云旋转的星云的旋转速度越快。同时引力对星云空间体积的压缩也产生变化,距离太阳越近,体积压缩得越大,温度升高得越高,核反应越剧烈,核反应所生成的较重原子核比例越高,轻原子核如氢、氦存留越少。在这个过程中,太阳星云中心逐渐成球形,星云带的分布已经和现在太阳系的格局很近了。如图(不是标准图,示意图):

tyxy-2-1.jpg (36150 字节)
图四

     图中上方的锥形物质区域是由于太阳的引力而使原太阳星云物质不断落到太阳星云中心物质的区域,下方的没有画出。中心的白球为太阳。在十个太阳星云环带中,黑色的环带为现在的小行星带区域(这个黑色的环带物质分布极少,属于内盘的边缘,后面还要说明),其内部的区域都在这个演化过程中发生过剧烈的原子核反应,都曾属于高温区域。而其外侧,则属于低温区域,没有发生过剧烈的核反应。当然在后期形成行星的过程中,行星中心在压力温度达到特定的温度后有可能发生核反应。但在行星形成之前,是未曾发生的区域。从小行星带到太阳星云中心,为分层的内盘,相反,从小行星带到外围,则为外盘。

   随着太阳星云中心收缩为太阳,并且由于围绕太阳公转的不同的速度,不同速度环绕的星云逐渐分成十个环形带。内盘除了太阳之外,其它的分带按距离太远近分别为水星带、金星带、地球带、火星带、小行星带。外盘也会因内盘逐渐形成而温度降低逐渐冷却,也分成五个带,分别为木星带、土星带、天王星带、海王星带、冥王星带。

   由于内盘的环形带都参与了原子核反应,因此它们本身轻原子核数量相对较少。外盘的环星带则正好相反,绝大部分都是轻原子核。其中内盘的小行星带和外盘的冥王星带在盘中都距太阳最远,并都处于盘的边缘,带的本身空间较小,该空间物质围绕太阳运行一周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小行星带物质分布量较少且原子核种类较多。较重原子核的小行星带则形成大量的小行星。而冥王星带则由于温度较低,和星云原状态几乎区别不大,逐渐吸积成行星。

   水星带和木星带都处于内外盘中距离太阳最近的位置。水星带由于距离太阳最近,并且密度和温度最高,围绕太阳旋转速度最快,故降温速度较慢。由于太阳星云中心对垂直于旋转方向的物质的吸积,致使水星的空间的旋转厚度较小,不易形成卫星。而离太阳最近地带的物质旋转速度较快,这里易形成分层行星核,但即便形成初始行星核,也有可能在太阳吸积物质的作用下被太阳吞噬掉,成为太阳本身的物质。木星带则不同,木星带在外盘离太阳最近地带的狭长地带,则易形成行星核。前面我们已经说明,小行星带就是太阳星云内盘和外盘交接的地带,该地带厚度小,区域长,在与木星相衔接的地带,则形成物质成分和木星相近的小行星。外盘的速度带变化都比较缓慢,并且木星带是外盘最靠近太阳的地带,其星云带在外盘中密度最大,温度最高。在太阳星云内盘聚集一直到内盘核燃烧结束,漫长的时间里聚集了大量的物质,虽然在外盘的区域不是最大,但这也成就了木星成为太阳最大的行星。

      此外说一下地球,地球带的位置位于内盘的中间位置,如图三。在内盘中旋转物质厚度最大,在冷却过程中最易形成卫星。地球存在海洋,存在大量的氢,这些氢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最外层没有燃尽的氢,另一个是地球带冷却过程中捕获的太阳星云引力吸引的旋转中心轴上下两方的锥形物质区域在该区经过的物质,地球上大部分氢的来源于此。

3、支持这一太阳系演化学说的基础

   第一、太阳拥有太阳系已知质量的99.86%,用太阳星云旋转中心轴上下两方的锥形物质区域的物质被太阳吸积,这一演化过程可以很好的解释。

   第二、太阳系行星随太阳距离远近的速度分布,由近到远,速度递减。

   第三、太阳系内行星和外行星的元素分布

   第四、小行星带三种最常见的类型是C-型(碳质)、S-型(硅酸盐)和M-型(金属)以及彗星。小行星常见的三种类型可以采用起源于内行星带边界,彗星起源于外行星带边界。在物质的分布上可以很好的解释。此外在轨道上也可以通过金星和木星的作用解释。

  

4、地球生命前大气的成分

   地球是内行星,那么可以参照的太阳系行星,只有水星、金星、火星三个内行星可以参照(内行星在行星的形成以前都曾经参与了原子核反应,外行星是不具备这个条件的)。这里我们看一下这三个行星的大气状态。

 

  水星的大气很稀薄(几乎不存在),由太阳风带来的被破坏的原子构成。水星温度如此之高,使得这些原子迅速地散逸至太空中,这样与地球和金星稳定的大气相比,水星的大气频繁地被补充更换。水星的大气非常少,主要成份为氦(42%)、汽化钠(42%)和氧(15%)

     金星大气中,二氧化碳最多,占97%以上。同时还有一层厚达20到30公里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金星表面温度高达465至485度,大气压约为地球的90倍(相当于地球900米深海中的压力)。

      火星的那层薄薄的大气主要是由余留下的二氧化碳(95.3%)加上氮气(2.7%)、氩气(1.6%)和微量的氧气(0.15%)和水汽(0.03%)组成的。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气压强仅为大约7毫巴(比地球上的1%还小),....火星的两极永久地被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覆盖着。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水星、金星和火星的大气。除了离太阳最近的火星没有大气之外,金星和火星都有大气,并且金星上的大气压为90个大气压。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碳。另一方面从氧的化学性质来看,除惰性气体外的所有化学元素都能同氧形成化合物。因此,在地球自然冷却中所产生单质氧气的可行性极小。所可能产生的就是氧化物,对于气体来说,就是二氧化碳。地球冷却后所产生的主要气体成分应该和金星、火星相近,主成分是氮气和二氧化碳,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会有少量的氧气。

三、地球生命产生后地表大气最初的演化

   有一种简单的算法可以大概知道地球在生命出现以前大气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就是将人类燃烧过的石油、煤炭以及地球现有石油、煤炭的储量加在一起,再加上现在地表所有的植物、动物海里的动物,这些固碳的物质加在一起燃烧,所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就是地球大气在生命出现之前的二氧化碳含量。如果以世界现有储量的15980亿吨煤炭来做一下简单计算,那么将它完全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会达到29.8亿立方公里。我们知道,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这部分二氧化碳填充在地球展平的这个表面,将会产生5.8公里高度全部被这部分二氧化碳填充。如果我们将地球储量的石油、天然气、地表动植物等这些含碳类物质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填充上,那么这些二氧化碳所能填充地球展平表面的高度,粗略的估算一下地球面积植物的产量,其高度将会至少在20公里以上。

    上面我们推测的,地球在生命出现以前,大气的主要成份是氮气、二氧化碳是中肯的。而且大气压也不会是现在的一个大气压,二氧化碳的分子量是44,现在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29,考虑到水对二氧化碳的吸附,地球存在大量的溶洞等等,保守的估计,那么地球生命出现以前的大气压应该至少在1.5个大气压以上。金星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95%以上,90个大气压,应该不难理解。

    说到这里,从太阳系内行星所处于的位置来说,金星才有可能是我们人类开发的星球。火星反而不是,原因是金星处于距离太阳第二的位置,虽然没有地球吸收氢元素多,但比火星要多得多。因此金星上必然存在水源。有水源,有火山喷发,那么金星就可以改造。现在关键的问题是金星的温度过高,不利于碳酸盐的生成,也不利于液态水的存在。那么这就需要人为的改造方法。给金星降温,可以通过发射金星同步卫星,在太空中建立太阳光反射墙。这样将金星表面的温度控制在开氏273-300度左右。金星的大气压将会降到60个大气压以下,那么液态水将会存在,二氧化碳在水的作用下和其它离子将会进行碳酸盐过程,吸收金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压将会逐渐降低,一直到金星的大气压降低到1个大气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去登陆金星,利用地球的绿色植物去改造了。说到这里,也提一下我们地球上现在的绿色植物。基因技术的滥用,以及采用太空基因诱变的方法改造种子,植物原生态基因的改造自然环境的原始功能,估计大部分植物都已经丧失了。(原生态基因是植物千万年以来遗传下来的,保留植物本身生存的各种应对自然的功能,采用高能射线照射,只能会把这些基因序列打残。这些种子在生长的过程中会自动修补原功能,这样经过n代之后,原有的应对自然功能将会消失。)

    上面的过程,除了人为的因素之外,也是地球大气演化的过程。大部分水中的氢元素来自于地球带大气的温度降低到发生核反应温度以下,继续降温的过程中,地球带在太阳旋转带中所占据的有利中央位置,它是接受太阳星云引力吸积上下锥形物质区域物质的最佳地带。大部分的氢分子都是在这个时候被地球带据为己有的。随着地球逐渐的形成,体积的缩小,那么地球所接受到的氢分子会越来越少。此过程不是释放氧气的过程,空气中的氧气是不够用的。氧气几乎都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物或者水。空气中的氧气是微量的。

    当地表温度降到开氏300k左右时,生命诞生的条件就成熟了。此时的空气中氧气含量还是很微小。氧气在空气中的成份提升则来自于生命的诞生,尤其是绿色植物的生命诞生。由于二氧化碳浓度高,绿色植物获得了快速的生长。光合作用使空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快速沉积,将氧气从二氧化碳中解放出来。地球上的生命繁荣首先进入到植物的生命繁荣。这个时代,氧气在空气中的比例不断提升。

  (关于地球生命出现之前,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二氧化碳,我想哪些追求数据论证的,要公式要数字的朋友们可能会怀疑这个结论,因为现在地球升温的罪魁祸首就推定为二氧化碳,如果地球生命诞生之前大气的二氧化碳含量为主要的气体,那么温室效应导致的地球温度,将不可能出现生命。其实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埋藏在地下的石油、煤炭、天然气以及地表生物等都来自于生命活动对碳的沉积。此外碳酸盐类的物质,如溶洞中大量的碳酸盐,也是对以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沉积,这是事实,也是因此我才怀疑主流科学提出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是地球升温效应的罪魁祸首,并进行治理的有效性。

    在上面保守的提出的生命出现以前地球的大气压为至少1.5个大气压已经是非常保守的数字,从这些碳的来源上来推断,地球生命出现以前的大气应该有几个大气压。

   此外,对金星大气二氧化碳含量97%以上并且90个大气压,可以作以下粗略的对比:   在和金星形成过程中的对比中,从核反应过程来看,地球和金星的燃烧过程是差别不太大的,只差一个速度区间,金星的公转速度35.03 千米/每秒,地球则是29.79千米/秒,金星带核反应的温度比地球要高。差别最大的就是俘获氢上。在内行星上金星是俘获氢仅次于地球,地球所俘获的大量的氢,都和二氧化碳反应最终产物生成水。这使得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含量上,比金星远远要低。如果将地球上水中的氧都还原成二氧化碳,那么地球大气和金星就很接近了,有几十个大气压,并且主成分二氧化碳。以目前金星和地球大气的比较上,区别最大的就是氮含量,这一点需要考察金星上的氮化物是不是丰富了)

四、地球生命产生后地表大气的两个演化阶段

    在现在地球大气成分中,氮(N2)占78.08%,氧(O2)占20.95%,氩(Ar)占0.93%,二氧化碳(C02)占0.03%,还有微量的惰性气体。其中有两种气体最易发生变化,氧气和二氧化碳,其它的气体相对来说不易发生数量变化。除了氧气和二氧化碳作为地球生物的碳氧循环能量过程作为主要的因素之外,其它的气体相对来说不易发生化学反应。而作为现代的社会来说,化学燃料释放的能量过程也是和氧气、二氧化碳相关。在工业社会来临之前,地球生物的生命活动所进行的碳氧循环过程对大气成分分布的变化量是主要的量。而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工业活动所需要的化学燃料的燃烧对空气成分分布的变化量则占据了主要的位置。因此,地球生命产生到现在,地球大气演化的阶段可以从人类的工业革命作为分界点。

    1、工业革命之前地球大气演化的特点

    地球生命诞生后,首先是将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过程,前面说明了生命产生之前,地球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氮气和二氧化碳,利用氧气做为生命活动的生物是不可能出现的。也就是说动物始祖出现的时间要远远落后于植物始祖出现的时间。植物利用太阳光和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逐渐转化为氧气。以植物纤维的形式将空气中的碳析出。而后动物的出现,以植物为食,通过空气中的氧气释放植物本身作为食物的能量,释放出二氧化碳。建立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氧气之间的循环平衡。这样,地球大气成分逐渐成现在的数量分布。

    从地球生命诞生到人类的工业革命这个时间区间上,又可以根据人类掌握钻木取火的年代作为分界点。

    在该分界点以前,自然界的碳氧循环过程几乎完全是地球生命的生物碳氧循环过程。该过程主要是二氧化碳向氧气的转化,析出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固碳。地下埋藏的石油煤炭几乎都是在这个时间段中通过地质运动析出的。析出的碳以固体、液体的形式在地下保存下来,不再释放到空气中。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生物的生命活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析出,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人类钻木取火的时间分界点是地球大气氧浓度最高的时期。

    在该分界点以后,人类的文明进化则逐渐改变这一现状。人类掌握使用火的技术之后,则会燃烧植物的茎叶来取暖烹制食物,加工工具等等。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人类工业革命的来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生物的生命活动维持空气碳氧的平衡。

    2、工业革命之后地球大气演化的特点

    人类的工业革命之后,发现了埋藏于地下的石油煤炭的巨大能量,并源源不断地将它们拿出来释放能量,来获得动力、取暖、战争等等等等几乎所有需要动力的场合,几乎都在释放地下的固碳。这个大气演化时代的特点和人类掌握取火技术以前的时期是相反的过程,就是将石油煤炭等,以前上亿年植物、动物所沉积的碳重新释放到大气中。而且是无节制的,加速开发,加速释放。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21世纪!持续了几百年的时间。

    虽然现在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现在还没有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我们人类已经在主宰地球,然而却远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自然也不能看作大气循环向好的方面发展了。这个结论通过几天前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讨论的议题就可以看出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和讨论的要点就可以看出来,大会上的各位国家元首谈判代表根本就没有认清这个问题。所以也就不要指望这次会议能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个所谓的地球变暖的问题了。因此2009年不是地球大气演化的拐点。

    地下的石油煤炭等这些固碳是亿万年前地球生物改造地球大气而封存在地下的固碳,这决定了我们地球的大气是比较理想的大气,工业革命后执行相反的过程,自然地球大气恶化。

五、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应该讨论的关键问题

    我在这里仅仅从气候事件的原理和关键性的科学上来讨论这个问题,没有除科学本身之外的其它任何意见。

    1、如果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主要是大气本身的问题,二氧化碳浓度的问题。那么,讨论的基础就是错误的。

    错误的原因在于减排碳不是减排所有的碳,普通的植物所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地球大气正常的氧气—二氧化碳循环。这个是没有意义的。讨论的应该是埋藏于地下的煤炭、石油拿到地球大气中来释放的固碳。只有这部分碳才会从根本上改变地球生物碳氧循环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如燃烧普通的木头、树叶,它们本身就是当年度生物本身通过光合作用所沉积的碳。

    2、碳的减排问题及治理问题

     造成现在地球大气二氧化碳过量的是将地下煤炭、石油拿到空气中燃烧所致。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已经将这种损害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过程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了,发展中国家时间则很短。现在要治理这个问题,造成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几百年的排放的发达国家,是承担这个治理责任,还是所有国家都是一视同仁,不管你以前有没有使用过石油煤炭,向大气中排放过导致地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根本性的固碳,都要相同的治理态度。这个问题是很明显的么!

     发达国家应该无偿输出资金和技术。来治理几百年来对地球大气所造成的二氧化碳超量的损害。这个无偿不是发慈悲,做善事。而是对几百年来的一种对大气损害修复的义务和责任。

    3、大会最应该讨论的问题

    这个社会都在严重依赖地下的石油、煤炭能源,如果这个国际社会不能回避将地下的煤炭、石油等地球的固碳拿到地球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那么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来消除这部分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所带来的影响。亿万年前的绿色植物在从事这个工作,今天呢?是否应该恢复绿色植物的生存环境,是否恢复地表淡水资源来满足绿色植物的生长。

    我个人认为,采用绿色植物繁荣来改变地球大气环境,是唯一可行性的方法,也是长久之计。它会自己建立生物活动过程中的碳氧平衡。不改变绿色植物的生存环境,再减排碳其意义也不大。一方面源源不断的将地下的石油煤炭拿到地球大气中兑换成二氧化碳,另一方面绿色植物的生存空间在人类开发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地表淡水资源的逐渐恶化,植物碳氧循环功能逐渐减弱,并且绿色植物生存区域不断的减小,地球大气不可能会转好!

     恢复地表淡水资源,恢复绿色植物的生存环境,这应该是地球气候大会的当务之急!政府做好宣传,进行行动。

     不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未来的历史上只会留下做秀的评价,只会留下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寻求利益的评价。国家会有兴衰,历史则会真实记录!

    4、地球升温

          将地球的升温问题完全归到减排碳上,并执行减排碳来应对地球升温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小的因素。这个问题可参见③

参考:

①来自百度百科

②来自百度百科

与地球生态环境流行观念相悖的几个结论    http://www.phyw.com/wlxzhx/ylxgnxbdjgjl/ylxgnxbdjgjl.htm


后语:本文是临时决定写的,并用了几天的时间赶出来的,时间仓促了一些,一些问题没有细写。对于国际气候大会的焦点或许已经过了,它的意义或许变成仅寄希望于置身于人类生存事业朋友的参考。

志勰
2009-12-18

 

wyty-1.gif (268 字节)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力,未经授权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说明  © Copyright  Authors
物理科学探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