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探疑—物理新战线—罗布泊水源的一点想法
wytk-11.gif (489 字节)

罗布泊水源的一点想法

志勰

从地震自然灾害的角度上对罗布泊水源消失气候变化的原因进行了一点考察,提出了一个恢复罗布泊水域及治理的简单思路。


   前几天引勃入疆的的话题让我对古楼兰进行了一点查询,前期对地震查询的时候,也存在一个关键性的事件,发现了一点新的线索,所以临时写了这个想法。未做深入论证考究,仅是思路,因为历史资料毕竟有限。仅作参考。

  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部,曾经是湖泊丰富的地区。其附近的古楼兰曾经有上千年的古文明。人类在哪里能生存上千年(出土的楼兰美女距今3800年前),说明哪里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否则不会繁衍上千年。

   shxhx-1.jpg (56805 字节)

    古楼兰被认为是在四世纪左右消失的(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以前称楼兰,以后改国名为鄯善。公元448年,北魏灭鄯善国),可见应该在公元448年之后消失的。考古研究发现,那里曾经水草丰富,河流众多。那里的居民曾经种植小麦,饲养牛羊。可见水源当时并不成为问题。那么是什么导致古楼兰城气候变迁的呢?那个时代人类本身的力量是很有限的,不像现在,三十年可以将整个的中华大地,在卫星地图上看,覆盖上一层水泥地面了,人居住的地方已经无所不在了。那个时代人的生产力没有那样大,不具有大面积改变自然生态环境的能力,能改变整个地区的气候。

   这让我想到了一次突发的事件,陕西华县的地震。陕西华县地震有两个时间记录,一个时间记录是1556年2月2日,另一个时间记录是1556年1月23日两者相差10天。震级8.0-8.25级,死亡83万人。考古认为古楼兰文明消失在四世纪年前,显然这次地震不是那次事件。

    《中国地震目录》归纳史书记载对此震的描述是:“秦晋之交,地忽大震,声如万雷,川原坼裂,郊墟迁移,道路改观,树木倒置,阡陌更反。五岳动摇,寰宇震殆遍。陵谷变迁,起者成阜,下者成壑,或岗阜陷入平地,或平地突起山阜,涌者成泉,裂者成涧,地裂纵横如画,裂之大者水火并出。井泉涸废,新泉涌流,喷高丈余。山移河徙四五里,涌沙、陷没亘数千里。华山诸峪水北 潴沃野,渭河涨壅数日。华县、渭南、华阴及朝邑、蒲州等处尤甚。郡城邑镇皆陷没,塔崩、桥毁、碑折断,城垣、庙宇、官衙、民庐倾颓摧圮,一望丘墟,人烟几绝两千里;四处起火,数日火烟未灭;民天寒露处,抢掠大起。军民因压、溺、饥、疫、焚而死者不可胜计,其奏报有名83万有奇,不知名者复不可数。”

    陕西华县距离罗布泊几千里,怎么会影响到那里的气候呢?地震是地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事件,陕西华县位于中国南北地震带东侧,也在亚洲主应力传输带的东侧,这次巨大的地震是中国境内地质主结构发生大的应力结构变化。从北半球传递的应力从北向南的传输中在这次事件中发生了结构性质上的变化。不是地震本身造成的,而是地质结构的变化造成。

    此次地震后,东西主应力传输带发生错动,东西的结构力减弱。西部地壳地质层较厚。东部则由于地壳较薄,则频繁发生地震。自此次地震之后,50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发生的六次特大型地震都发生在中国东部,东南部,南部,它们分别是:1961年8月4日宁夏中卫东,1588年8月9日云南建水曲溪,1597年10月6日渤海,1600年9月29日福建泉州,1605年7月13日海南琼山。如图:

shxhx-2.jpg (83309 字节)

   陕西华县地震后,以前由东西应力结构共同承担的地质应力,则有东西两侧分别承担,但不会分消总应力。东部的地质层较薄,地震频发,西部的较厚,几乎没有发生特大规模的地震。这点是吻合的。在历史记载的特大地震中,西部地区在华县地震150年之内没有发生过特大型的地震,地震主要集中在东部、东南部,主应力传输带,以及西藏东南地带上。

   中国地质结构经过华县地震之后,经过27次特大型地震,在256年后的1812年3月8日,才在新疆尼勒克东发生一次西部特大型地震。也就是说这256年来通过中国主应力带东部地区的频繁大地震,来分销地质应力。

     虽然在汉代科学家张衡(公元132年)已经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对于地震的记录,地理距离太遥远了,记录的也是有限的。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对于普通的大地震未必都能记录到。按理说这一点应该对当地的历史记录进行考究了。但特大型的地震应该是都有记录的。

   陕西华县这次地震后,西部地区的地质应力层的地质应力承接会增加地质主应力传输带东部承销的部分,地质应力强度会增加近一倍。这会加速西部的海拔的崛起。从北阿尔泰山,天山,南部的昆仑山都会因为地质应力的加强而地质应力发生改变。同时可能诱发部分地区的地震。

   在昆仑山北部的阿尔金山,其中有两条比较有名的河流,它们是若羌河、米兰河。

   其中米兰河就是传说中的子母河,西游记中女儿国可能就是米兰,从西游记对女儿国的描述,以及考古米兰古城古灌溉渠可见一般。在米兰古城遗址有这样一段:

   目前,学术界许多专家认为米兰就是汉代的伊循城。专家认为:米兰灌溉渠道的发现证明这里是一处屯田生产区,而其所处的年代与位置又与文献记载相吻合,因此,结合对这一地区丰富的文物遗迹研究,他们认为:米兰是汉代鄯善的伊循城,是鄯善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区域;是自敦煌沿疏勒河通楼兰、沿昆仑山北麓西行的"丝绸之路"南道上的要冲。

   在汉代米兰古城是兴盛的。

   而若羌河为罗布泊水系,其中关于若羌县有这样一段记录: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经从都元帅别迷带之请,在县境内设立罗布、怯台等驿站。明朝时,若羌地区已衰落,青海曲先部众散居、游牧于这一带。洪武九年? ?? ?(1376),曲先卫被西番朵儿只巴残破后,部众离散,并入安定卫。明正德年间,安定卫最终破亡,若羌地区从此沦落为荒漠,仅在罗布泊沿岸有幸存的罗布人和少数避难者,过着以渔猎为生的原始生活。 若羌19世纪中叶,从克里雅来的几个猎人在若羌河东岸的古“丝绸之路”道旁,发现了鲜为人知的奥托古什汗故虚和周围大片水草丰茂的绿洲。

   明正德年间,则为(公元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仅在罗布泊沿岸有幸存的罗布人和少数避难者,过着以渔猎为生的原始生活。明正德年间还是有文字记录的。有人在那里生存,还是适宜居住的。距离1556年陕西华县的这次特大型地震还有三十多年的时间。在往后的文字记录,就是几百年以后了。可见这次地震对罗布泊地区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那么再往前的地震呢?超大型的地震有三次记录,一次是公元前780年陕西岐山M≥7,公元143年10月甘肃甘谷西M7,180年秋甘肃高台西M71/2。其中最后的这次超大型的地震距离罗布泊地区最近的一次。也是离楼兰古文明消失比较近的时间。从这些时间来看,地震导致古楼兰气候逐渐恶化,河流水源断流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如图:

  shxhx-3.jpg (41429 字节)

  有这样的文字记录,

  (震中烈度Ⅹ)"三年自秋至明年春,酒泉表氏地八十余地,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后汉书·五行志》)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0291/7261351.html

   关于汉朝那个时代的地震有这样的特点:

  两汉时期地震后主要的次生灾害有以下几种:(1)地震引起山崩。这是伴随地震产生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如高后二年,“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文帝元年,“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宣帝本始四年,“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2)地震引起地表水激荡。因“地震震动破坏了地震现场的地下水水平面,使一些地方地下水上升涌出地面,多则泛滥成灾”。如文帝元年,“大水溃出”。安帝元初六年,“京都、郡国四十二地震”,“涌水”。汉顺帝建康元年,“京师及太原、雁北地震,三郡水涌地裂”。汉桓帝建和四年,“夏四月,京师地震。郡国六地裂,水涌井溢。”汉灵帝光和三年秋至四年年春,酒泉表氏地百八十动,“涌水出”。(3)地震引起河道壅塞。如汉成帝河平三年,“犍为地震。雍江水,水逆流。”(4)地震引起海啸。汉灵帝建宁四年,“地震,海水溢”。熹平二年,“北海地震。东莱、北海海水溢。”(5)地震引起疫病爆发。景帝后元二年,“地震。民大疫死,棺贵,至秋止。”地震之后的疫病流行,使民众大量死亡,以至棺材也为之涨价。这些伴随地震产生的次生灾害,其危害程度有时甚至超过地震本身,尤其是几种灾害相互作用,其破坏性更大。汉元帝时的京房曾说:“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陨霜不杀,水旱螟螽,民人饥疫。”

     http://www.xici.net/#d73953774.htm

   可见地震对于阿尔金山-罗布泊地带有很大的影响。

  如图:

shxhx-4.jpg (72235 字节)

    因此有这样一个推测,罗布泊地区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时间,是由于阿尔金山东部北麓地区在历史的地震中河流大部分消失所导致。当然这样一个推测除了这个不确切的星星点点的文字记录之外,还缺少一定的依据,这些依据就是这个地区的古河道。新疆、青海、甘肃三省交界处海拔5,798公尺一带没有冰川是不合理的。我们从现在的地图上来看,阿尔金山中西部地区有众多的河流,而阿尔金山东部的库姆塔格沙漠一带几乎看不到河流了,库姆塔格沙漠北部就是罗布泊。

    很巧的是在库姆塔格沙漠的的沙海研究中找到了这样一句依据:

    库姆塔格沙漠位于中国西北干旱区。十余条重要地表径流曾穿过沙漠汇集于罗布泊洼地。

    此外,2007年10月,中国对库姆塔格沙漠的首次大规模、多学科综合科考,科学家们获得了四大新发现:

    发现一
  两条大峡谷内清泉流淌   科考队科学家、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王继和所长介绍,他们在库姆塔格大沙漠的西南部,首次发现了两条大峡谷。这两条大峡谷相距十多公里,峡谷内怪石嶙峋,泉水流淌,风景奇特。科考队的专家们认为,沙漠中存在如此完整、壮观的峡谷地貌,这在中国八大沙漠里绝无仅有,堪称自然界奇观。其中一条峡谷长约80多公里。
发现二
  沙漠北部有“沙生柽柳”   科考队在沙漠北部阿奇克谷地发现抗旱植物——“沙生柽柳”新的分布区,这对研究抗旱植物、防止沙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张所长强调,这次发现柽柳属少见种类“盐地柽柳”和“白花柽柳”。
发现三
  沙漠中还有野骆驼   科考队在库姆塔格沙漠北部及南部,先后总计见到了近40峰野生双峰驼活动,其中观察到多峰幼驼。   此外,科考队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测绘、综合等专家小组,还从各个方面对库姆塔格沙漠区域沙漠分布规律、沙丘类型与沙丘形态特征、沙漠形成时代及演化过程、沙漠区域气候环境特点、地表水文状况及古水文网的变迁、植被分布与植被类型特征、土壤特征、资源与环境状况、生物多样性特征等自然环境要素系统地进行了调查和基础数据的采集。
发现四
  沙漠腹地还有季节河   在沙漠南部多个沟道发现泉水出露,并在沙漠腹地发现季节性河流和尾闾湖。

   这些进一步证实了这个推测的可能性。那么罗布泊的水源就有了着落。如图:

shxhx-5.jpg (54606 字节)

  塔里木河的历史改道对罗布泊地区的带来气候上的变化,但是在1000多年的古楼兰文明中,楼兰人的生活是稳定的。这说明塔里木河的改道对罗布泊地区的水源气候影响不大。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阿尔金山东部的河流消失。减少了注入罗布泊的水源。因此罗布泊的水源减少就存在两个关键的因素:

  一方面是库姆塔格沙漠的逐渐形成影响这些河道的水流注入罗布泊,另一方面是这些河流的逐渐消失。

  而在历史上形成这两个因素的,最大的可能就是地质的变化。我认为最大可能的就是地震,地震改变阿尔金山东部冰川所形成的河流的流向,使原本注入罗布泊的河流逐渐改变河道,同时该地区沙漠化加重,使该地区气候更为干旱。那么这就提供了罗布泊地区水源的来源。也就是向阿尔金山要水!

  但是阿尔金山东部的河流已经在改道的历史上形成了特定的流向区域,这个要水要以不破坏现有的生态为前提。

  罗布泊水域现在虽然干涸了,是应该恢复的,如果要开发新疆,那么是必须恢复的,否则淡水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历史上塔里木河和孔雀河将天山地区的水输运到罗布泊,这些淡水的终点在罗布泊蒸发,水气惠泽于罗布泊地区以及阿尔金山东部地区,但是却没有回流的通道。(库姆塔格沙漠中回流的河道已经终止)1952年在尉犁县附近筑坝,同孔雀河分离,河水复经铁干里克故道流向台特马湖。 塔里木河停止注入,必然会导致罗布泊干涸。

  合理治理罗布泊地区就是要建立罗布泊水域水气蒸发与回流的正常循环。建立地表生态系统,改善气候环境。同时也便于青藏高原的水气北移。而罗布泊就是比较理想的蓄水调控点。当然,关键是绿色植被的覆盖,有了绿色植被的覆盖,才会有较多的降雨。

  而位于罗布泊和阿尔金山之间的库姆塔格沙漠,沙漠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该部分面积在太阳光照射下,则产生大气高压区,气候干旱,不易形成降雨。这也是罗布泊地区水蒸发剧烈的原因。治理该沙漠是解决罗布泊水剧烈蒸发不能正常回流的关键。只要治理了这个沙漠,那么可以想象罗布泊和阿尔金山之间,就可以建立正常的水气循环。甚至导引阿尔金山南部的水气北行至沙漠。就可以以此为依托进军沙漠!  

  如果放弃罗布泊,那么用不了几十年,沙漠就会逐渐连成一片!治理将为更为困难。而且将会影响阿尔金山东部地区的水源,会使那里的水源进一步减少。

   注:本文斜体字部分没有注明来源的都来自于百度百科。关于改变气候,可参考  淡水资源的一个大胆的想法 ——我们将永不缺淡水。该文中没有论证大气循环和局部地域的水气循环交换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 2010.12.21

wyty-1.gif (268 字节)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力,未经授权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说明  © Copyright  Authors
物理科学探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