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探疑-讨论-关于雒茂泉的“大统一场论宣言”-李永森
关于雒茂泉的“大统一场论宣言”
李勇森
雒茂泉先生在“理论物理网站”(网名:luomq@luomq.com)在国内首先公开公布了审请诺贝尔奖的三个材料,应该是件大事。他对自已的思想观点十分自信,还悬赏10万元指正他的错误。我发现他文中的(八)式是错的。和他进行了讨论,但他不承认。我多次要求他的网站能给于公布我评论的全文。但他只能做到文字评论,不能做到提供公式和图示。我认为这不是一种平等的讨论。 现在,我借用贵网,对他的“大统一场论定律”提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供大众评议。
他认为:---------------------------------------------------------------
“在人类科学史上首先提出了下列命题:
大统一场论定律:基本粒子两侧场的流速差导致的压力差否定了惯性是自然界一切力的起源。
从此否定了力和实物相分离的万有引力论和场无实体的相对论。”
他导出的下式:
认为(八式)是一个基本粒子的动力方程,并且认为:
我认为:基本粒子两侧场的流速差导致的压力差作为自然界中力的根本原因的观点本身是正确的,然而,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论证,特别是数学上的论证,则就只能算是一个哲学命题,而不能算是一个好的理论物理的创新理论。然而,雒先生把他的著作看作是理论物理学的创造(他的网名取了理论物理学的第一实名)。如果,他的(八式)意义是不确切的话,甚至是错的话,那么,他的这一命题,还不能算是证明了,他的理论也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这如同他对爱因斯坦对洛仑兹公式的推导一样的认识,他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持否定的,我认为爱即使没有确切证明洛仑兹公式,还可以认为爱是把他的相对论建立在洛仑兹假设上的,还是一个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应用的理论,只是不算一个完整的理论。同样,雒的理论也还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还应好好深入研究。
雒的85年原文中对(八式)是这样讲的:“在宇宙的任何一个有天文向心加速度的旋涡系统中,从涡心引出的任何一条射线的任意两点上都存在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是产生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原因。”对此,我和他讨论了几次。后来就改成了现在的动力方程,但形式不变。并讲,g不是万有引力意义下的引力场造成的向心加速度,而是基本粒子和场相互作用的不对称形成的动力方程所致。我注意到,他对这动力方程的解说是不明晰的。他用mg
来代表压力是不当的。下面,让我们一点一点的来分析(八式)各个量的意义,以及这方程的意义。
雒文中的(一)式为:
从(一)式中,雒先生认为牛顿的问题是令:(原文右侧误为M),即人为地引入了中心天体质量,把引力归于惯性。而他的创造性则在于认为K′是“时-空中任何两点之间的动力特性”,这是基于他的“基本粒子两侧场的流速差导致的压力差否定了惯性是自然界一切力的起源。”这个“大统一定律”,即把力的本质归于场的运动,归于压力差(这一点本意我也认为是可以的,我的工作“引力本质的运动源新说和物稀空密的自然观”一文,和他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但方法是不同的。见“中国当代物理论文网”,[2003/7/8])。然而,他的证明是不当的,他导得的下面的动力方程是不对的:
(八式)]
1.
首先要指出,(八)式中的一些量还是基于牛顿力学的。是基本粒子(物体、星体)的质量,仍然没有离开惯性的概念,
是基本粒子(物体、星体)的直径,因为他是从行星运动的开普勒三定律来认证的,所以,
在离中心体质心距为
处的向心力,
处的离心力,这些力还是惯性力的范畴。因此,第一个不足之处是用牛顿的观念来反对牛顿的观念,用惯性的观念来反对惯性的观念。另外,mg还不代表压力,除非指明是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而从雒的推导过程看好象没有这个意思。
雒先生认为, 已不是万有引力意义下的引力场造成的引力加速度,而是基本粒子和场相互作用的不对称形成的动力方程所致。然而,他完全是在行星的开普勒定律下作的推导,既没有给出场的性质,也没有给出基本粒子如何与场作用的,所谓的动力方程也就是(八)式。参数
明明是行
,是行星的加速度,当然是引力场造成的加速度。现在的区别只是一者是万有引力意义下的,另一不是万有引力意义下的,说白了也就是雒不承认万有引力。我认为,引力质量也许确是人为引进的概念,但是质量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目前事实上还没有真正弄清楚,在未弄清楚之前就否定引力质量的概念是不妥的,除非雒先生已经阐述清楚了,然而雒先生事实上也没有弄清楚。虽然,雒先生已指出,质量是场的阻抗,我认为可能是一个正确的命题,但他还没有具体的数学表式。
2. 雒的工作实际上是以“场旋涡的流速与星体的转动速度是一致的”这个结论为依据的。对此,他并没有说明和论证。即使是这样,我们也只能得到牛顿的公式,而不会是他的(八)式 。如设行星距太阳的距离为r ,按雒的(一)式,应有:
(行星,基本粒子,场粒子)都可有引力F:
3. 现在进一步来看他的动力方程。雒的推导中没有清晰的图示,为了明确,我们猜想如图A所.示。
图A中,园O代表地球,园A和园D代表基本粒子两侧的两个场涡旋。E代表基本粒子,直径BC长度为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他的(八)式是想说明这样的意思:他定义基本粒子两侧B和C点的场涡旋速度分别为,再乘以质量,就是基本粒子在两侧受到的动力,因为
就有一个差值,这个差值就是基本粒子所受的动力。粗看,是很正确的,有道理的,因为他是从开普勒实验定律得来的,所以雒先生非常自信,而且敢于向普天下的科学工作者宣言:能否定他的推导的人还没有出生,现在没有,今后也不会有。然而,正象他指出了伟大的爱因斯坦也有疏忽的时侯,他在这时恰巧也疏忽了
其实,中学生也知道:实际表示的是把基本粒子质心移到B处时的离心力或向心力,(见图B),而
实际上表示的是把基本粒子质心移到C处时的离心力或向心力,(见图C)。如果把基本粒子质心移到
(见图D)。如果把此式与引力相对应,即么也就只能得到牛顿的引力公式:
,因此,他的工作同牛顿的并没有两样(如果他能承认有疏忽的话)。
问题是雒先生的脑子里有一个压力差的思想,他想寻找压力的表示式。可是,他误把离心力或向心力代表了压力。
为了清楚,再作 图E,其中,画了三个旋涡,用三个园A,B,C代表,I,J,K代表基本粒子的三个位置,它们的质心距离为也即是:mν12/(r-λ)在K处的基本粒子受的离心力或向心力是:mν22/(r+λ),
如果和离心力相平衡的是引力,那么在J处的基本粒子的受的引力是:
从图E中可以明确看出,如果按照雒先生的压力差表示则为下式:
现在,我们把在I和K处的基本粒子逐步移向J处,这时显见,
,因为,
, 所以,F在数值上不等于
。当移到J
处时,
,所以,上式的F为零,表示的是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平衡。
4. 由于,(八)式不对,(九)式当然也就不对了。
我们在这里,已经指出了雒文的错误。公布于众,也许不对,望大家评议、指正。也望雒先生指正。至于雒先生是否遵守诺言,我是否会接受他的赏赐,这是另话,也要听听公众的意见。不管如何,雒先生的这一物理哲学思想是极有指导价值的。我已经发现不少文章中都含有他的这一思想的影子。近十年的时间,我一直以他的思想来指导我的研究,只是在今年八月,我试图用我的方法去推导他的八式,开始受他的逻辑左右,似乎是对的,后来发现是推不出的,因为我发现了他的基本概念是错了,但他不承认,反而公开申请诺氏奖,真是令人深思。
李勇森 2003/12/31
附录:
《大统一场论宣言》一书的摘要
作者:雒茂泉 苏成章
(作者简介:雒茂泉,20岁前是文盲,从12岁起就做商贩、流浪江湖贩牲口。20岁,始发奋,读书籍,27岁,毕业于飞机电器专科。1959年起,在哈飞任我国首次试制H201号轰炸机和25号直升机总装电器工艺路线主编等。本人具备爱好思维的天性,建立起他独创的理论物理学体系,任全国自然观研究会首届理事等学术团体之职。苏成章:现年67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北航原社科系主任、博导教授、全国自然观研究会副秘书长等社团学术组织之职。雒、苏二人志同道合,经常磋商,思想碰撞。)
一,尊贵的人类、大洋两岸的天文教授、普天之下的物理学者和雄心勃勃的哲学专家们!我们在人类科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一个预言:“正负电荷的载体,只是左旋和右旋之别的螺旋形模型。”已被正、负电子的径迹是左旋和右旋的螺旋形照片这个实验所证实!这对我们个人来讲,是探索的功勋!对人类认识自然界来讲,是又一次巨大地飞跃!也是我们宣言的资本!这个预言的成功,标志着陈腐观念全面垮台地起点!宇宙是场和基本粒子混合地旋转纠缠,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涡旋形式的相互作用。这类似大洋和其中的杂物相互作用一样的好理解。开普勒用经验材料直接表述的天体运行和谐律以及惠更斯的园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公式,不含神学色采!狭义相对论推翻了麦克斯韦的电磁场媒递论、广义相对论推翻了牛顿的超距引力论。我们又推翻了相对论这个“场无实体”的神话哲学!一切相互作用力的共同本质是:基本粒子和场交换能量。光子绝不是一个光秃秃的微粒,而只是场的高频波动!
(上式是开普勒的天体运行和谐律公式,即太阳系里各行星的公转周期T和它们分别到太阳最大距离R之间的关系式。)
(上式是惠更斯定律,它表达了园周运动物质
的向心加速度等于其线 速度之平方与半径 的比。)
对开普勒定律作解释的有:万有引力论和广义相对论,前者是力和实物相分离的灵魂论,后者则是场无实体的神话论。这两种自然观还深深的禁锢在神学的筐子里!和我们的观念:“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都是同样不可想象的、没有力的实体和没有实体的力都是同样不可思议的。”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对抗性。
二,,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本身就是一家之言的神话哲学,而不是客观现象的事实。
但牛顿还能在他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总释》中谨慎的写道:“到目前为止,我已用重力说明了天体现象和海洋潮汐。但我没有指出重力本身这些性质的原因。因为至今我还不能从种种现象中推论出重力的这些性质的原因,假设这些东西我是不考虑的。凡不是从现象中推论而来的,都不能归于实验哲学之中。在这种哲学之中,一切定理都由实验推论而来,并用归纳法概括。”
可是,后来的一些知识商败和权威们,不顾牛顿这个哲学警告!给错上再加错:胡乱编造出一条愚弄人类灵魂的命题——“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塞进了全世界的教科书!把一家之言的哲学命题标榜为客观事实,切断了多数人对宇宙物质演化的再思维,人云亦云成风,遗误万代,祸根非浅!我们要向这个大谣言猛烈开炮!不容谬种流传。因为这不是哲学上的分歧,更不是措词的不当,而是无中生有的明显胡说!“发现”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现象,怎么能和解释混为一谈呢?牛顿从来没说过他发现了这个命题。
退十万步讲,牛顿吹虚的万有引力定律,被气分子在真空中悬浮的现象否定了!只有那些大脑极为简单的人才说:“气分子比重小,有浮力、有能量,所以可以悬浮在空中。”他们忘记了牛顿吹虚的“在真空中一切物质都以同样的加速度下落。”这个概念。而单个的气分子的环境恰恰都是真空,面对这个实验现象,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显出了虚假的原形!许多气分子都和地球以同一角速度旋转而呈现出是地球的同步卫星的事实是不容怀疑的!
另外,再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公式是用怎样的逻辑程序建立的:
(一)他把开普勒方程变为:
(二)他把惠更斯定律变为:
(三)牛顿在此心生一计,他认为行星公转的原因有两个要素:一是上帝第一次推动的切线力(即惯性力)。二是物质有彼此相吸引力的本性。这个本性引力公式便是:
(四)牛顿自己大脑中产生出一个想法:
这样一来,便把开普勒的时-空关系式,变成了一个僵化的自然观的形式,
上述就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来龙去脉。G是引力系数。
对牛顿这个僵化的自然观批判的人,既有康德和黑格尔,也有恩格斯和马赫,爱因斯坦不光是批判,而且用广义相对论推翻了它。牛顿的的功绩在于他把天上和地上的规律统一了。但他把开普勒时-空公式归因于中心天体的质量M是一个误导人的哲学,当代一系列错误理论(如黑洞理论和宇宙大爆炸理论等。)都是从引力论这个神话中导出的。我们有一套从实验而来的计算方法推翻它。(请看1913年秋爱因斯坦《在维也纳的学述报告和纺问马赫》一文。)爱因斯坦说:“关于电的性质的研究仅仅涉及到电荷。这些电荷相互吸引和排斥的力是众所周知的,大家也知道,它们像牛顿的万有引力那样,随着这些电荷距离的平方而减少。后来,发现了电流,知道了磁铁运动和电荷运动一样会产生电流。于是导致了电在工业上的运用。没有人曾经会想到,这一切居然是从这种简单的电荷吸引作用发展出来的。在引力理论上我们现在仍然处于这种启步的阶段上,我们所熟悉的还只是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定律。我们应当创造出一种引力论,它将于简单的牛顿引力理论非常疏远,亦如无线电波的理论有别于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见解一样...”
德布罗意在纪念爱因斯坦百岁生日时,发表演说:“一提到爱因斯坦的名字,就会想起那位推翻了最攸久传统的物理观念,并且在建立空间和时间观念的相对性、能量的惯性、以及用某种纯粹几何的形式来解释万有引力方面取得了登峰造极的理智成就和天才...”。
三,宣告我们的大统一场论定律——在时-空连续弯曲的场中,基本粒子两侧场的流速差导致的压力差,产生的动力方程否定了惯性,是自然界一切力的源泉(电磁力、天体运行力、核力、弱力是一个动力的不同现象。场只能以旋转或往复旋转的形式和粒子彼此交换能量,绝不会是直线运动的。)
我们总结出这条定律的论据丛丛,仅述下列典型:
(1)万众皆知:“场和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着 转化着。”这是量子力学、高能物理学、理论物理学界公认的事实。
(2)在时-空连续区中场具有千差万别的曲率形态。在这一方面,广义相对论和我们是不谋而合的。
(3)开普勒的天体运行和谐律本身就表达了时-空的连续弯曲性质。
请看我们在上述典型的论据基础上,用开普勒定律和惠更斯定律是怎样的逻辑又导出九条各个天体运行之间的相互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我们建立了一条以基本粒子为基础的时-空动力方程,此方程不只抛弃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神话,而且能阐释电磁力 、核力 、弱力的概念。人类原来建立的实验公式从此在本体论上得到物质相互作用的解释。另外我们在一系列实验基础上首次提出:正 、负电荷的载体,只是左旋和右旋之别的螺旋模型,已被正、负电子的径是左旋和右旋的实验照片所证实了,这个从分析中产生的预言之成功,使我们于心无愧的深感自豪!
四,且看我们以怎样的逻辑推导出九条天体力学公式和有关进一步对牛顿地说明:
牛顿用开普勒定律和惠更斯定律导出了一个常量:
并把这个常量归因于中心天体的质量M。我们只用了开普勒方程也导出了这个常量。我们和牛顿对这个常量的认识完全不同,我们根据量子力学、电动力学、高能物理学认为:这个常量不是超距的放射引力,而是时-空中的自然动力源泉。这个源泉人们误认为是黑洞和宇宙大爆炸的力量。我们从开普勒实验定律中又导出九条天体力学方程式。在导出的公式中有g等于正和负的形式,这表明人们选择参考系不同,便得出了上和下 、来和去的不同结论。大到银河系,小到基本粒子都和场的涡旋纠缠在一起,形成大小不同的涡旋系统。例如,人们把河外星系远离我们而去的现象说成宇宙大爆炸,请问,把这个远离我们而去的星系放在中间,对面的人又是何种结论呢?我们看,他的结论和我们相反:宇宙在大收缩。
总的来说,我们的定律不顾常规的抗议和嘲弄!尽管在时-空弯曲的这个方面和广义相对论不谋而合,但分歧肯定存在于另外的方面。例如,广义相对论所说的引力场方程,就是用小步走的引力论。这种思想具有明显的改良主义色采:它并没有彻底抛弃物质彼此有引力这个属性,使世人只能认为:广义相对论给牛顿的引力论作了个解释,物质还有彼此吸引的本性。另外,广义相对论的最大错误是,认为:“由于中心天体的质量存在而弄弯了空间。”我们认为:空间场的弯曲运动,是场自身的存在形式。我们只承认物质通过场才会彼此交换能量而导致了万物的演化过程。离开场这个媒介,一切都是永恒不变的。我们深知当代有一股人云亦云的标语:“场不由实体构成,否则就是过时的以太机械论。”这种把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的场,只当作观念来满足相对论哲学的结论,是灵魂论的典型。我们即不认同“场无实体”论、更不认同绝对静止的以太论。且看怎样从开普勒第三定律和惠更斯定律中又导出九条天体力
我们对这个方程要做出说明:
(1)正 、负号是人为选定的参考系所得出的结论。否则,物质运动的任何方向都无法表述。这是一个粒子的动力场方程。
(2)时-空中没有任何两点的自然相互作用的动力场是相同的,只有两点之间的动力场的差异性,才能构 成一个动力场的方程式。飘荡在宇宙间的一切物质都必然是旋转的运动形式。
(3)这里引入的相对效应关系,是说明一切粒的运动速度不能达到光速这个极限。还说明粒子运动因受到场的阻抗,不可能是恒加速运动着。
(4)这个方程是从实验中导出的。没有人为的假设。我们依此和引力论、广义相对论分道扬镳:表现三种哲学观点。
五,我们向人类宣告:我们解了人类科学史上无法解释的许多实验定律和现象、并对一些重大理论作了重新解释共计十项:
(一),对库伦实验定律的解释:
1785年法国的库伦发现了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力学现象,它的表达公式和万有引力公式是一对双胞胎式的超距作用力。有一个实验事实:给两根平行的导线加上同类静电荷,你会看到它们相斥。但是你把各自的电路闭合起来,逐渐的使电流上升,你会看到这两根通电导线由排斥转化为吸引现象。从此足以断言:空间场的运动形式,在这两导线的周围发生了变化。当它们都带同类静电荷时,它们周围的场有相同的旋转方向,如此一来,两导线之间场的流量彼此相冲而抵消,在各自的另一则,场的流量加大了,根据流体力学原理,中间流速小而压力大,两则场的流速大而压力小。所以产生了空间压力差,使两线相斥。
当通上电流后,由于电子是个螺旋形状,因此在空间激起立体旋转的场涡流,把它可分为两个被此垂直的分量,结果纵向分量大于横向分量。如此一来,两根导线之间场的流量大于两侧场的流量,所以由排斥转化为吸引现象。
这里断言:电不是物质的不变属性,而是场的一种运动形式。
(二),对安培实验定律的解释:
1820年法国的安培发现了电流会产生磁效应。 我们认为:电子是螺旋形,它在运动过程中会使空间场产生涡旋(我们这个预言是在1969年8月14日堤出的,后来在实验照片上看到正、负电子的径迹是左旋和右旋的螺旋形。这个预言的成功,使我们宣言的一个资本!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次飞跃!我们深感自豪于天下!)运动形式。这种形式对铁有吸引力,人类从古一来,把这种现象叫磁。中国人发现了指南针,但不知为何指南。1600年英国的吉尔伯特才真正的解释了地球因有电流而产生两极磁性,从此指南针有了一个解释。
(三),磁极为何同名相斥而异名相吸?
吉尔伯特和一切天才家也没弄清这个现象的物理机制。我们认为:同名极相遇时,场的流量抵消,流速减少,造成两极之间压力加大而出现彼此排斥。异名极相遇时,情况与上相反,因此出现相吸。
(四)麦克斯韦方程组把法拉弟的以太媒递哲学,翻泽成了数学语言,预示着在真空里旋转的电磁场可以交替感应,以光速向外传递能量。我们认为:麦克斯韦虽然抛弃了超距作用的哲学,但他的哲学中仍然有:在空间同一点上,磁场和电场彼此重合的相容性。因为空间的光线彼此纵横交叉的太多,各种场的容性就不可避免了。在我们看来,麦克斯韦的电磁场,就是一个本质(场的运动形式)的两个名词。也就是说:发射天线上的电子在作往复运动的过程中,激起了空间场也作立体涡旋式的往复运动,并以光速向外传递能量。接收天线上的电子,由于受到外来场的冲激,也运动起来,形成电动势,达到了真空中传送讯息之目的。
(五)弱力(由粒子自身衰变引起的学说。)从何而来?
(六)宇宙大爆炸(是由河外星系红移引起的学说。)的力从何而来?
我们认为:以上两种宏观与微观的放射现象,只是一个本质的两个不同量级而已。它们共同的物理机制是:涡旋场各点的流速发生了变异,因此使原始的凝聚(即收缩)的向心力转化为(放射)的离心力。凝聚和收缩造成了星之盛衰和粒子的生死存亡,这是宇宙演化的基本形式——在无限时间里无数天体和粒子永远重复连续更替的逻辑,不过是在无限空间里无数天体和粒子同时并存的逻辑补充。
如此一来,我们不但抛弃了宇宙大爆炸这个困难重重(如奇点)的哲学,也抛弃了弱相互作用交换玻色子的奇妙之述。
(七)黑洞,是由天体运行的摄动现象,提出的一种哲学。
我们不认同黑洞中有很大质量的天体,所产生的引力,使光也难逃出来的观点。我们认为:只是有个相应的场涡旋对已知天体的涡旋干涉,从而产生摄动现象。
(八)光电效应,爱因斯坦(认为光有波-粒二象性)因作出这个成绩而获诺贝尔奖。
我们不认同光有波-粒二象性。而认同惠更斯和玻尔所说的,光只有波动性。因为电子是螺旋形,各个螺旋齿便放出一分一分不连续的场波动能量,这分能量就是一个光子的能量。这个光子的能量等于普朗克常量和光的频率相乘积。如此一来,电子的动能越大,电子自转的速度也越高,即光的频率也越高,这就导致光子可以从金属中激发出电子来。频率高说明光波的能量集中。
(九)核力:
自从卢瑟福原子模型一来,人们认为带正电荷的质子集中在核内。它们之间的斥力被所谓的核力所平衡。但核力的表述是:“质子和中子通过交换介子的方式,使中子变质子 、质子再变中子,往复无穷的循环下去。
我们不认同这种哲学。我们认为具有螺旋形的质子全都靠拢在一起,形成一个涡旋原子系统,电子尤如卫星一样的绕核作起伏式的公转。起伏的原因是:电子和场交换能量(即吸收光子和放出光子。)的过程。类似树上的叶子,因为和风在不断的交换能量而永恒地摆动着。至于核内的物质为何对冲击它的正电荷发生斥力?我们认为这是同向旋转造成的压力所致。
(十)双星互绕:
我们认为只不过是两个近似同量级的场涡旋系统的彼此干涉而已。
致此 宣言于天下, 欢迎联系协作,共同再进!
电子邮箱:雒茂泉. luomaoquan200020002000@yahoo.com.cn ;电话:0719-6870306
雒茂泉 苏成章 2003年9月9日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力,未经授权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说明 © Copyright Authors
物理科学探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