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探疑-讨论-力学纲要注解-李晓刚2003-11-14
wytk-11.gif (489 字节)

志勰,您好!



您说“我认为您对牛顿先生有偏见,这种偏见就是不看牛顿先生对物理学的伟大的贡献
,而只看到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牛顿先生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建立了牛顿力学系统,…,其次
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创建了微积分的数学方法。

“…,您所提到的“异名数可以相加减或相乘除”——这是牛顿最伟大的思想贡献。”和物理
是没有关系的。也许我孤陋寡闻吧,并不明白您所提到的牛顿先生的这项贡献和物理学的关系
。”



首先我对牛顿有何偏见?“——这种偏见就是不看牛顿先生对物理学的伟大的贡献”。

我想可能您对物理学发展史和世界近代史缺乏必要的修养。“异名数可以相加减或相乘除”
,使得牛顿冒天下之大不韪第一个定义了运动v=s/t;作用力f=p/t;动量p=mv;冲量I=ft;活
力(现在称动能) E=1/2mv^2,重力 f=mg,…,等一系列物理量。这是开天辟地的、破天荒的
伟大创造!牛顿第一个从物理学的角度给这些感性的名词赋予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含义。如果不
是牛顿很难设想还有谁能用神一般的思维和勇气,敢于打破“” 数万年来的的人类社会陈规
——一种公认的思想定势。这种叛经离道的超级天才的新思维新思想对当时的教会打击有多大
啊!

伽利略就是没有这种神一般的天才——尽管他是站在新科学前沿的第一人,依旧沿袭了“只
有同名数可以相加减或相乘除”的陈习,并且忠实地用这种定势论述近代新科学的理论——“
穿旧鞋走新路”,错失了“经典物理学创始人”的最伟大的头衔!



“异名数之间相加减或相乘除”——这是近代物理学和古代物理学的分水岭。”这是物理学
的史学家的准确公正的评价 。虽然不是我第一个提出来的但是我完全认同。而且,“异名数
之间相加减或相乘除”——也是古代思想史和近代思想史的分水岭!人类思想的进步远比人类
的技术进步难得多!也慢得多!当然因此也要更伟大得多!!!这是人类思想发展史和科学史
上的的第二浪潮!



至于您说: “从数学工具上,我认为古代物理学和近代物理学分水岭的界限在于对物质运动
变化的精确描述,微积分建立的前后,可以作为这个分水岭。因为对于描述系统而言,微积分
是奠定精确描述的基础。”

这种陈述完全不符合“微积分发展史”。您对“精确描述”的理解是表象的、也是不正确的
。限于主题和篇幅不在此赘述了。



您说“ 美国人对物理发展方向的判定在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在
这个方向努力,实际上,并不仅仅是美国人,自二战原子弹爆炸之后,世界的物理科研发展的
方向就倾向于美国,或者更精确一些说,倾向于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发展方向。 美国科研的主
方向一直到现在还没有逃离这个方向,不论是玄理论、夸克理论还是宇宙大爆炸理论,都是在
这个基础上或者这种思路上发展。”



这是不符合美国的科学现状的。说明您对美国20世纪50年代后的历年科学发展和规划一点都
不了解。

因此不明白我为何会说[“可以预见即将到来的“有机物理学”或者说“生命物理学”才是下
一次的物理学革命——美国人从20世纪50年代就正式拉开了这一划时代的沉重不明的巨大序幕
。”]这是很自然的。

我想给您举一个人人都熟知的人物——57年超导研究(库伯电子对)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
“库伯”(Cooper),任布朗大学神经科学中心主任。(库伯先生给我的回信——仅仅因为我
不是美国的永久公民(当时校规),以至94年赴布朗大学神经科学中心做库伯为期一年的博士
后没有成行。)


至于您说“对于二十一世纪物理学的革命,唯一的发源地只有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中国


…,思想多元化的相互摩擦和碰撞则导致这种在中国诞生新思想成为思想革命的发源地的必然
结局。”


我不能同意。中国的学术界是老朽界。作为北京大学物理学系的博导杨泽森的弟子之一,尽
管老先生竭力举荐,十多年过去了,在中国任何革命性的新思想也难成微气候。熟悉这段历史
的人都知道,陈景润如果不是华罗庚院长力保——中国何来陈景润?!


您说“您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描述还是很迷恋的,恕我直言。我认为相对论和量子论
的发展方向并不正确,主要原因在于相对论将物理属性变换到数学工具中,量子论采用可能性
的统计模式代替真实的物质存在模式,应该存在更好的数学方法。如果沿着这条西方的思路,
在未来不会有多大作为的。 ”

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以后专题讨论。


您说“牛顿的力学体系可以成为力学,相对论则不能成为一种力学,您文中所称呼的“Eins
tein力学”我认为是不妥的,原因在于相对论在电动力学中保留了牛顿力学的物理结构方法。
即便在物质的存在属性的力学处理上,相对论也没有超出电动力学的范畴,只能是电动力学的
一部分。”


我想这句话应该倒过来说“电动力学是相对论力学的一部分”。这是鉴于相对论力学——是
基础力学之一的缘故。电动力学、热力学、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等等则是相对论力学应用的延
伸。相对论力学尽管的确不是Einstein一个人全部独创的,但是最终花落Einstein,就是因为
只有Einstein才高瞻远瞩——把相对论革命性地改造成了一般的相对论力学,而不是把它作为
电动力学的一部分。


您说“科学的发展是趋向于复杂还是趋向于简单,很多的朋友都坚信科学的发展方向是
趋向于简单的。可实际上,物理科学实际上是越来越复杂,复杂就复杂在数学上。”

然而,根据已知的历史,自然事物的发展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
。人类的认识发展也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生物的进化;人类社会
的发展;星系的演化;人类知识的增长;科学理论的进步;… …。凡是发展的事物无出其右
。所以,我无法同意您的哲学观。



至于您说我“所提出的[“这种“共同一致性”;“共同来源性”;“共同量纲性”;“共同
逻辑性”,从来也不是出自数学原因也不是出自哲学原因——而是直接源自物理学本身。这就
是统一物理学的基础和动力。”] 这是不用统一的,因为传统的物理学中的物理方法都已经包
括了,再采用一种特殊的数学把它串起来,您不认为太麻烦么? ”

哈,整个物理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集合——而是一个有序列有层次的系统——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从整体到局部。实在没有想到您竟会这样说“这是不用统一的,因为传统的
物理学中的物理方法都已经包括了,再采用一种特殊的数学把它串起来,您不认为太麻烦么?
”假如按照我的看法——可能会把您回炉重炼——重新全面学习物理学!您的哲学修养实在让
我不敢恭维。怪不得中国到现在不搞“PHD”——迄今还没有和国际接轨。惨啊!

在国际上,一所学校水平的高低是用学校究竟拥有多少“PHD”数量为度量标准的。也许中国
一旦引进,只怕是过手酒酸——一个晚上就会冒出无数个“PHD”——因为中国是地球村盛产
假冒伪劣产品的传统国度!



我不同意您的说法“关于等效原理,爱因斯坦的表述是有问题的。引力质量等于惯性质量,
这个前提在爱因斯坦先生的表述中是以定律的形式,实际上是力学定量系统的相同。(这个问
题可参见广义相对论存在的问题)。等效原理是一种近似成立的原理,在一个梯度非常大的力
场中,对于一个群是失效的,是可以通过思想实验通过一个物体的力学结构分布是可以判定的
该原理不能成立的。在相对论中,等效原理的严格成立限定在一个无限小的质点上。”这种表
述也是不正确的。



波-粒两象性的光早已经很好地被统一于量子力学里。量子力学不仅仅是采用了哲学的
方法理解光的波-粒两像性的,而且也采用了数学物理的方法处理光的波-粒两像性的。



您说“我想向您提一个您无法回答的问题,请问从光子本身再发射一个光子,在另一个
光子上测量这个发射的光子的速度,您可以做到么?”

“光子的速度”?我不知道您对该光子的定义为何?告诉我后,再回答好吧。



您说“万有引力没有任何的模式可以屏蔽,不必上太空就可以避开重力的影响恐怕在物理学
中是不会存在的了。只能是研究者的一厢情愿吧。物理逻辑不会提供任何的可能性。如果知道
了力学的定义系统,同时也知道了物质的存在属性。那再要搞这样的研究,就不知道这位朋友
是真懂物理还是假懂物理了。”

和前面一样,这只能说明您对等效原理既没有搞懂而且理解也等于零。


您说的很准确: “其物理的结果不会随所选择的数学模型的变换而发生任何改变。”,我想
我们的观念在这个问题上未曾达到统一,“


中国的物理学系缺失一门课,这就是物理哲学。它会告诉您原来每一门物理学分支的研究对
象都是有名无实的形而上学的含有特定物理意义的数学模型——本质上都是连续统。这个连续
统的物理内涵是假说性质的,都是纯粹唯心的,毫无一丝真实性,完全严格按照柏拉图公式的
。在这一点上,古代科学和近代科学毫无分别。这种物理内涵是假说性质的数学模型不是物理
学的研究工具,而是研究对象。

建议您阅读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弗兰克写的“科学哲学”,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海森堡“部
分和整体”。



敬此 李晓刚

发送时间:2003-11-14

wyty-1.gif (268 字节)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力,未经授权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说明  © Copyright  Authors
物理科学探疑

返回首页